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活動 > 烏有講堂

高梁講座簡訊:新中國60年工業化的輝煌成就與經驗教訓

三冰 · 2009-04-22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周六(4月18日)講座

主題:新中國60年工業化的輝煌成就與經驗教訓

主講人:高粱(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點:烏有之鄉書社(海淀區蘇州街18號院1號樓長遠天地C座1單元901室,電話:010-62760856)

主辦:烏有之鄉書社

網站:http://www.wyzxsx.com

參加范圍:感興趣者皆可參加。

講座簡訊

烏有之鄉書社于2009年4月18日(周日)邀請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高粱老師做了《新中國60年工業化的輝煌成就與經驗教訓》的主題講座。高老師的講座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新中國前三十年工業化建設情況;第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工業化建設的成就與不足。

這個話題有一個背景。去年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討論中,帶出了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一是對改革前的30年如何評價?有人把改革前30年的經濟建設說成一無是處,隱含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合理性問題。第二個問題是,總結改革開放30年,下一步應該怎么走?中央提出要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對此怎樣理解?

第一、新中國成立前三十年的工業化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第一個30年,經歷了三年經濟恢復,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第一個五年計劃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三年調整,文化大革命等。

新中國成立時,中國是典型的農業國,現代工業的基礎非常薄弱,一窮二白。早在19世紀中葉中國就開始搞洋務運動,但是在帝國主義壓迫下,現代工業的發展并不成功。1927-37年的所謂“十年黃金時期”,國有資本占全部工業的10%左右,外資(主要為日資)占到30%—50%左右,實際上還是依靠外部投資,也就是半殖民地的工業發展。加上抗戰和內戰的摧殘,1949年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才27美元,是當時亞洲平均水平的60%,還不如印度。當時的鋼產量是15.8萬噸(解放前最高年份為50多萬噸),糧食產量為1.13億噸,5億多人口就這么一點糧食,廣大老百姓能吃飽飯嗎?

1949年到1952年新中國干了幾件大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到52年我們的工商業和農業全面恢復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是以農業的合作化集體化為依托的。當時中央不少同志認為,農業要從個體經營為主逐步向互助合作過渡,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精神,爭取在十五年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但是歷史地看,如果當時不實行以公有制為主的城市計劃經濟體制和農村集體化,就很難想象會有“一五”時期的工業化大發展。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窮國要較快地建立自己的工業基礎,沒有這種自上而下的組織和動員,速度是快不起來的。這也說明了,我們新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力、政府的組織執行力是很強的。這是長期革命斗爭鍛煉造就的真正為人民的政府。

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追趕有兩條基本道路。多數“市場經濟國家”主要依靠借債或引進外資,如果內部運轉低效,那么就會陷入債務陷阱,多少年還不清,或者成為外國資本的附庸。舊中國就是這樣的情況。另一條道路就是依靠國家動員,強行提高積累率,統一調動資源,蘇聯就是這樣通過計劃經濟實現的工業化。蘇聯從1927年開始“一五”計劃,十年翻兩番,建立了強大的重工業,為反侵略戰爭及時做好了準備。

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目標。在“一五”期間,在蘇聯援助下,我們計劃了694項較大工程,其中有156項重點工程,到“一五”期末80%已完成或投入運行。“一五”時期,我們幾乎是從無到有地建立了現代重工業的基礎。第一輛汽車出廠,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上天,第一座機床廠和電子管廠建成,第一座長江大橋通車,等等。

當然,我們為此也付出了很大代價。我們重工業建設起步時的經濟基礎,比蘇聯的一五時期差得多,工業化所需資金只能從農業中獲得。同時要在保證農民基本生活的情況下,調出余糧供應城市居民。實行糧食的統購統銷的初衷,就是要通過國家壟斷糧食購銷來保證城市供應,但客觀上起到了“剪刀差”作用,將農民的生活水平壓縮以支援工業建設。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中就提到因國家多征購800萬斤余糧引起社會怨言的事情。總之,當時的合作化和糧食統購統銷,是在客觀上適應了快速實現工業化的戰略方針。《論十大關系》集中反映了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在學習國外建設經驗的同時,努力探索適應中國特點的建設道路的努力和成果。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沿海和內地的關系,消費和積累的關系,國內建設和國外的關系,總之就是要實事求是,走又快又好的現代化建設道路。

從1955年到1857年,我們實現了全面合作化,1958年快步實行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起步時,確有很多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幻想,如工農兵學商合一,吃大食堂,以及大煉鋼鐵和浮夸風。這是造成三年困難的主要原因。1961年后中央出臺“人民公社60條”,糾正了共產風,將農村單位重新劃到了生產隊,也就是30到50戶的規模,核算體系劃小,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人民公社的功績之一,是把鄉、村、自然村各層級納入統一的行政管理框架內,從而使國家行政管理覆蓋到廣大農村基層,這是歷史的進步。正是有了這樣的管理組織體系,才得以在其后20年,依靠農業自身的微薄積累,在廣大鄉村普及了初級教育、建立了合作醫療、社會救助體系,以及農機站、水利道路建設、文化傳播網等等事業,使我們國家的人文發展指數在發展中國家位居前列,國民素質普遍提高,為我國后三十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五”完成后,是三年調整時期。我們要注意,1959年后蘇聯要我們提前還債,加重了困難的程度。全國人民節衣縮食,付出巨大犧牲,到63年底還清了所有外債內債。我們一方面穩定了農業,另一方面調整工業結構,調整積累消費比例,貫徹“工業七十條”加強管理,理順體制,使我國的投資效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經濟出現全面高漲。一大批工業和交通項目完工,如包鋼、武鋼等,機床制造滿足95%以上工業需求。1963-64年大慶會戰成功,“兩彈”初步試驗成功,國家建設走出了低谷,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三五”開始,有兩個重大干擾因素,使我們的工業建設出現了曲折。

一是國外敵對勢力的戰爭威脅。抗美援朝以來,帝國主義與反動勢力對我們的封鎖與壓力是客觀存在。1960年中蘇關系逐漸走向破裂。1962年被迫打了一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1964年美國擴大侵越戰爭,美機美艦逼近我國南大門。我們處在四面受敵的狀態。這就迫使我們把更多的資源放在發展與軍工有關的工業交通項目,進行“三線建設”這樣的大規模布局調整。“三五”和“四五”期間,工業投資的30%以上都是三線投資。這一局面,直到1972年中美關系緩和以后才有所轉變,1973年后我們開始引進了一些技術裝備。

二是10年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間,1967-68年全國秩序失控,工業負增長。1969年后秩序逐漸恢復,經濟恢復平穩增長,特別是農業穩步上升。但是10年中,由于派性矛盾時隱時現,各種運動不時的折騰,工業效率的降低也是明顯的。人民收入增長慢,消費品供應是處于統制經濟下的短缺狀態。我認為,這一時期的工業是“粘滯型”的增長,看看當時的統計資料,各項指標沒有大的偏差。至于“文革后期我國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的說法,它的政治含義超過了它的經濟含義。

總的看,新中國前30年是艱苦創業的時期。1953年開始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在初期工業建設中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30年經濟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社會總產值的平均增速是6.1%,農業大體穩步增長,糧食產量從1952年的1.6億噸,增長到1978年的3億噸。工業年增長是11%。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科學教育體系。這是在完全依靠自身積累的情況下取得的成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直到今天,也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但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也走了彎路,付出了重大代價。在我們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的國家搞計劃經濟,過分集中的行政性計劃管理壓抑了企業的主動性,長期把資源投向重工業,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必然挫傷工作熱情。長期處于半封鎖狀態,與世界先進水平不斷拉大。所以,改革開放是順應時代需要的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正因為前30年建立了現代工業和科技的基礎,我們在1978年后的對外開放,才能取得顯著的效果。設想如果我國在1949年的基礎上全面開放,與國外企業合作,那將是一種極其不對稱的合作,我們將要付出比現在大得多的代價。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基本的現代工業科技體系,所謂開放就是全面依賴外部施舍,這樣的工業化是缺乏經濟主權、缺乏根基的,是無法自立的。沒有經濟和技術獨立,我們就不能擺脫依附發達國家的地位,就是半殖民地經濟。

楊振寧曾經就“中國奇跡”問題做過一次講演,在鳳凰衛視播出過。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持續高速增長,得益于政治領導的堅強統一,社會安定和強大的向心力,前三十年建立的工業體系和科學技術基礎,大中學教育體系的建立,基礎教育的普及,交通等基礎設施網的建立,醫療保障普及到城鎮居民,等等多重因素。這些基本的經濟社會文化的建設成就,使中國具備了擺脫不發達狀態的基本條件。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決不能僅僅歸因于市場化和對外開放。不看到這些因素,就無法解釋,為什么舊中國也是市場經濟,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比今天低,怎么就沒有達到今天這樣的成就呢?所以,自然科學家們的見識,不比經濟學家差。

第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工業化建設的成就與不足;

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情況大體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80年代。這個時期我們還是在前30年基本的發展軌跡上,通過放權讓利改革,激發了全社會微觀組織的活力,形成了一個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發展模式。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村包產到戶,農業得到恢復性增長,大大緩解了農產品供應的緊張局面。工業方面調整重工業偏重的問題,鼓勵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當時還是短缺經濟,面向居民消費市場的輕工業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的興起和城鄉流通的活躍,首先搞活了農村經濟,這反過來沖擊到城市的計劃經濟體系的生產流通。

1979年起,工業開始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發布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以國有企業改革為中心,進行計劃物資價格等等配套改革,這是改革第一階段的重要指導性文件。

80年代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提出了沿海經濟大循環戰略,開辟了國際市場,拓寬了就業門路。

第二階段,1992年以后;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一是全面推進了國企改革,計劃體制,勞動分工體制,物資調配體制,價格體制被徹底打破,全面實行了股份制改革。我們的改革和俄羅斯的“休克式”改革的一個很根本的不同是,我國雖然也經歷了國有經濟的衰退,但由迅速發展的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形成了巨大的增量,所以沒有給我國經濟造成太大的波動。

經過1990年代到新世紀初的大規模“國退民進”,目前,國有企業只在少數關系國家命脈的行業占有壟斷地位,在一些行業已經完全退出。現在我國經濟已經形成國有、民營、外資三分天下的局面,市場經濟格局大體形成。

60年的經濟建設,我們初步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工業化的第一階段目標。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城鎮化帶動經濟的整體發展,農村人口從78年82%下降到現在的55%。我們的成就是輝煌的。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或第四)大經濟體。

現在我國鋼鐵、煤炭、水泥、合成纖維、銅鋁鉛鋅等10種主要金屬產量居世界第一,發電裝機容量和造紙世界第二,合成橡膠、造船、汽車產能世界第三,煉油和乙烯產能世界第四。集裝箱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纖維加工量占世界的1/3強。電視機、洗衣機、冰箱、風扇、電飯鍋等產量占世界市場20%左右,豬輕革高檔產品占世界的3/4,皮鞋占世界1/3;縫紉機占世界1/2。自行車出口占全球貿易量的2/3,羽絨制品占世界1/2,玩具占美、歐市場的40-50%(2004)。30年來,出口總量增長125倍,出口值中工業制成品由1978年的30%上升到95%。

總量增長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如:在三峽工程中通過引進消化到自己承擔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設計制造;自主開發大型船用曲軸、大型鋼鐵企業成套設備、高性能數控機床、程控交換機、大型計算機、載人航天、J10飛機,等等。

第三、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們在經濟發展和改革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積累了一些長期性的體制和政策性的問題。

外貿和投資比例過重,內需不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結構性矛盾、粗放型增長;收入分配、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拉大;發達國家強勢競爭的壓力等問題,那么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又好又快的發展呢?

所謂內需不足,就是多數人在國民總收入中的份額太少,沒有錢消費。如何增加內需?有人提出要把國有資產平分,像俄羅斯一樣一人一份;也有人提出學美國搞消費信貸。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內需不足的真正原因,是初次分配不合理,勞動與資本的地位不對稱,工人在初次分配中得到的太少。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的初次分配,實際上是在國內勞動市場已經形成的前提下,廣大農民工與外國資本之間的力量對比過于懸殊,這決定了廣大工人工資的基本水準,難以跟上經濟總量的增長,也就是貧富差距過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1978年以前我們結構的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消費品不足。現在是輕工消費品過剩,外向型經濟過強,外貿依存度過大。外資拉動的出口占比達到60%,高技術領域占比達到90%左右,同時區域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占了我過GDP的55%左右,而外資在東部沿海的出口中占比高達96%。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太高,在全世界人口上億的國家,外貿依存度占到40%以上的,僅有中國一家。而且像我國這樣投資占GDP的50%以上的,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一家。

由于廣大群眾消費需求有限,搞基礎建設,發展房地產,以及公路鐵路、樓堂館所,就成為工業巨大產能的主要出路。

改革開放初,我國人均收入才200美元。當時發揮低工資比較優勢,依靠國際市場發展外向型工業是十分正確的戰略選擇。今天,我國人均收入已達到3000美元,再靠低工資搞外向型工業就是無法持續的。況且,幾十年前美國可以通過它的巨大市場拉動四小龍的出口加工業,但中國這樣巨大的一個經濟體,是不可能也不應該指望靠美國或西方的市場來拉動經濟發展。所以,依靠低工資優勢的外向型發展模式,已經走不通了。我認為,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含義。

過分依靠外貿和外資,給我國造成的問題是:

(1)在國際貿易不斷惡化的前提條件下,我國處于和發展中國家爭外資,競相壓價,提供無數優惠政策,以低工資來生產廉價的產品。

(2)過分依賴出口,過分依賴外資的方式,成為我國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

(3)外資無限擴張,對我國市場造成了嚴重壓迫。

(4)過分依賴外資,造成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足。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我國的經濟界的指導思想出了問題,過分強調全球化的機遇而忽視風險與挑戰,只看到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技術溢出的好處,沒有看到西方對我國的技術封鎖遏制和打壓,和對我國自主型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帶來的負面影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對本國產業升級的支持能力還很差,高新技術產業基本上無力與西方跨國公司競爭。沒有自主技術的產業化,就沒有產業升級,轉變生產方式。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首要的緊迫任務,就是產業優化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實現這一轉變,任重道遠。

所謂“融入”全球化,就是失去自我,放任外來勢力主導我們的經濟。有人照搬西方經濟學,片面強調發揮比較優勢,宣稱只要有了“完全市場化、私有化”體制,就可以由市場力量自動實現產業升級,這只是一種假設,從現實情況看它是一種悖論,存在著很大問題。自主型的產業升級,自住型的產業創新,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沒有政府對國內市場的保護,對本國企業的支持,對從業者的協調鼓勵,那么我們高技術的核心工業在外資的壓力下必然越來越萎縮。我們必須從市場化、全球化的迷信中解放出來。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關奇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星話大白|越南
  3.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4. 是右就必須反,必須批
  5. 鄧論學習 (十二) 是四人幫搞的“血統論”嗎?
  6. 胡錫進為什么總改不了陰陽怪氣的老毛病
  7. 譚吉坷德|決戰,或許正在悄然開始
  8.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9. 戴雨瀟:疑似國家公務人員雇水軍散布假信息操縱輿論
  10. 到底是誰在夸《新聞女王》?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5. 這是一股妖風
  6.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7.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8.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9.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10.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視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