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3月29日)講座
主題:超越選主——對現代民主制度的反思
主講人:王紹光教授
時間:2009年3月29日星期日下午2:00
地點:烏有之鄉書社(海淀區蘇州街18號院1號樓長遠天地C座1單元901室,電話:010-62760856-0)
主辦:烏有之鄉書社
參加范圍:感興趣者皆可參加。
王紹光簡介:1954年生于武漢,1982年獲北京大學法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康乃爾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1990-2000年任教于美國耶魯大學政治系。1993年和胡鞍鋼合著《中國國家能力報告》,推動了分稅制的建設和改革。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江講座教授,英文學術刊物《TheChinaReview》主編。
王紹光曾撰文研究城鎮醫療的不平等,提出"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堅持著平等主義的原則,自從解放以后,政府一直在致力建立一套廉價的、惠及所有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到七十年代末,全體城鎮居民和大部分農村居民都能夠獲得基本醫療保障。這是如今很多老年人還念念不忘的一件事。1978年,世界醫療組織在阿拉木圖召開會議,討論“到2000年人人享有醫療保健”的目標;那時,中國的醫療體制是世界各國學習的典范。經濟改革以來,中國城鎮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急劇縮小。2000年,世界醫療組織對191個成員國的醫療系統評估中,中國僅僅排在第144位。醫療籌資的公平性方面,中國排名第188位,倒數第4,僅比巴西、緬甸、塞拉利昂稍強。令人欣慰的是,中國政府已經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來改變現狀."
王紹光最近文章論述了中國社會自1980年以來的雙向變化:在1990年代短暫地經歷了“市場社會”的夢魘之后,中國已出現了蓬勃的反向運動,并正在催生一個“社會市場”。
講座簡訊
烏有之鄉書社于2009年3月29日(周日)邀請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王紹光老師來到烏有之鄉做了主題為《超越選主——對現代民主制度的反思》的講座。王老師說:他本人對于“破除選主,超越選主”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在很長時間里王老師曾經相信選舉,主要是相信民主集中制,但在美國生活了多年之后,越發對“選舉制民主”產生了懷疑,后來回到國內開始反思并研究美國式的“選舉制民主”,多年的教學實踐不斷反思并推陳出新,去年王老師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做了四次講座,幾位年輕的朋友整理了錄音,形成了《民主四講》這本書。這本書發表之后,也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哈佛法學院Lani Guinier教授發表了Beyond Electocracy,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們召開了研討會,也有人批評說:王老師陷入了民主的烏托邦;從而促使王老師對民主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反思,還有哪些方式可以不通過選舉的方式來實現民主?
超越選主,那什么是選主?選主就是:西方式以競爭性選舉為特征的制度。
民主的理念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當時認為人民的統治就叫民主,亞里士多德將各種各樣的政體分為很多類,一個人統治的叫做君主制,少數人統治的叫做寡頭制,人民統治的叫做民主。亞里士多德認為民主不是一個好東西,而是一個壞東西,他的老師柏拉圖也認為民主是個壞東西,以后的很多人也認為民主是個壞東西,他們能辨識民主這種政治體制,但不認同這種政治體制。但王老師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是個好東西。王老師定義的民主即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體制。
一、人民當家作主(Rule by the people)
(一)誰是人民?
理論上人民應該指的是所有人;
所有人都平等——
所有人都平等的參與,
所有人都平等的被代表,表述意見的權利,
所有人對決策都具有同等的影響;
但是從歷史上來看人民從來不是一個平等的共同體,東西方都是如此。人民的定義是狹隘的,因為權利,財產,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對人民進行了界定。
(二) 當誰的家?
人民當家作主,當誰的家?應該是當自己的家,即為“自治”,不僅在政治領域,而且在經濟領域都能自治,而且在一切影響自己切身利益的領域當家。
(三) 做什么主?
人民當家作主,做主的領域包括:政治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民主的生活方式;每個人在影響自己福祉的領域里面都有參與決策的權利。
當家作主,也并不是日常管理。毛主席有過大膽的嘗試,1966年5月7日毛主席著名的“五七指示”詳盡地解釋了“工人階級文化大革命”,工人應該怎么樣?學生應該怎么樣?農民應該怎么樣?軍人應該怎么樣?他的很大的理想就是打破職業的界限,打破等級的界限,讓所有人都能參與所有方面的生活,工人、農民都可以參加管理,解放軍要學習文化,但是這需要很長時間,需要所有人都能適應到這個體制中,可以說人民當家作主和具體管理有些區別。這里面專門人員還是有些作用,比如說環保,還是要有專門人員來進行,所以不能忽略專門工作人員的角色。
(四)人民如何當家作主?
人民當家作主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參與決策過程中,但是在現在社會是不可能的,這也是選主社會存在的理論根據,王老師認為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直接參與變得更有可能性,并且人民參加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國家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涉及個人利益的具體事宜,人民是可以直接參與的。在古希臘經常開大會,要求居民都要參加,參會是你權利,也是你的義務。另外一種是間接參與,通過代表實現,代表又是怎么產生的呢?一個是通過抽簽,抽到誰是誰,一個是通過投票選舉產生。
二、選主
選主是以競爭性的選舉為特征的所謂民主,它的實質就是選一個或者一群主出來,并由這些人進行統治,這和我們理想的民主有很大區別。
(一) 歷史根源:選舉或競爭性選舉不是民主,和民主是沒有關系的;
現代人對競爭性選舉形成了默認,好像天經地義的,沒法辦了,似乎選舉就是民主;但是在18世紀以前,是通過抽簽方式的,抽簽是有選舉的權利,也有被選舉的權利的,那時幾乎沒有人把選舉跟民主連在一起;真正發生變化的是在19世紀,越來越多的用選舉代替抽簽;直到熊彼特出版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才提出了理想的民主不可能實現,真正實現的民主就是兩個精英集團爭來爭去,從此奠定了西方社會民主的根基,也對第三世界造成了影響。
選舉是從教會開始的,因為教會有教區,要選舉代表參加會議,但是參加會議的人也是通過抽簽確定的。
西方的民調非常有意思,大量的人不參加選舉,參加選舉的人大量不相信他們選出的人,但他們又不希望取消選舉,仿佛有一種虛幻的東西在引導他,他不接受這個制度,但接受這個制度產生的結果,這對維護西方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作用,但并不意味著實現了民主。選主制度解決了西方民主正當性問題,讓人感覺到好,因為有投票權,而且還有下一次機會。
(二) 目標:在空間和時間上限制決策范圍;
民主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對決策范圍進行限制,選主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對決策范圍進行限制;
空間上的限制:把與大多數人息息相關的大多數事情排斥在民主之外;
時間上的限制:忽視選舉之間的民眾參與;
(三) 過程:容易被操控,不平等的參與;
選主過程非常容易被操控,結果就是不平等的參與,就是不同人群參與度是不一樣的;
選舉與抽簽相當不同:
第一、底層民眾參與率低;
第二、不是所有人都有平等的選中機會,只有參與選的人才有被選中的機會,參選的人也是占有資源最多的人;
第三、選主過程很容易被操控。
1、搶票:20世紀以前是國家、社會的暴力;
2、騙票:在選區劃分上、選民登記上、選票上、計票方式上耍花招,而且進行負面競選(在發達國家選舉者用大量的新聞對競爭對手進行負面攻擊);
3、買票:(最流行的方式)可以直接買票(低技術的),也可以間接買票(高技術的)。
(四) 結果:精英統治,不平等的代表;
選主造成的結果就是精英統治;
各國議會議員的社會背景,都是精英;
為什么精英熱衷于參選?
為什么有人花重金參選?
為什么有人花重金給政客捐款?
就是因為選主的結果是精英統治。
(五) 后果:不平等的影響;
后果就是給整個社會帶來的不平等的影響,差距非常大,很不公正。
選主熱鬧以后:哪些社會勢力可以影響決策呢?在美國選舉之后華盛頓的K街就開始熱鬧了,K街的說客們開始游說國會的決策者,說客從何而來?這些說客就是以前的國會議員,從1992年到2004年在美國幾乎一半的國會議員離開國會以后都做了說客。
三、民主與選主的對比:
民主 |
選主 | |
歷史根源 |
直接或抽簽 |
間接, 選舉 |
立場 |
永遠探索 |
歷史終結 |
性質 |
一種生活方式 |
一種政權 |
目標 |
無限 |
有限 |
過程 |
平等參與 |
不平等參與 |
結果 |
平等代表 |
不平等代表 |
效果 |
平等的影響 |
不平等的影響 |
四、超越選主
(一)電子民主:有利于人民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邊界,使得人民的參與變得更有可能,對現有代表方式進行了一定的補充而已,沒有更大的超越;
(二)商議式民主:選舉性的民主有基本假設,人想要的東西未必是他想要的東西,通過商討,人想要的東西有時候可以改變,這是超越民意的整合;
(三)抽簽式民主(Demarchy):超越選主;
(四)經濟民主:超越政治民主,真正意義上的民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