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遠講座簡訊:《農村——貨幣缺乏型貧困》
2010年10月30日,中央民族大學楊思遠教授應烏有之鄉邀請一場題目為《農村——貨幣缺乏型貧困》的學術講座。
楊老師自述主要是研究中國的農民問題,并從07年開始連續四年去農村實際考察研究。這次的講座內容主要是去年在甘肅東鄉族的調研結果。
楊老師首先給出結論,認為自給但不能自足的小農經濟這種生產方式是造成當前中國農村貧困的總根源。
接下來楊老師簡單介紹了下東鄉族的基本情況。東鄉族人口大約51萬人,大約有一半(28多萬人)居住于我國甘肅省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是國際級貧困縣。其他大部分人居住在臨近兩個縣以及散落在一些伊斯蘭地區。
談到造成貧困的原因,楊老師首先給出了當地人對貧困原因的一些看法。第一種是把貧困的原因歸于惡劣的自然條件,認為是因為地下沒有礦才造成貧困;第二種說法是因病治窮,認為是因為人生病花錢而治窮;第三種說法是把貧困歸因于缺乏自信,無錢無資金建廠房企業;第四種是歸因于路不好走,基礎設施落后。其他的還有諸如市場發育程度低,勞動力不足,財政不獨立,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楊老師依次對這些看法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這些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貧困的結果。例如,不是因為生病而貧困,而是因為貧困而看不起病。也不是因為受教育程度低而造成貧困,而是因為貧困而上不起學。不是蓋不起廠房而貧窮,是根本就沒錢。這些都只是同義反復的說法,只在現象里找,是貧困的表現。當然,“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說話是胡說八道的,任何一個看似極其荒謬的觀點仔細分析有一定的道理。”楊老師也承認這些說法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最后,楊老師給出了自己的結論:當地的貧困實質是貨幣缺乏型貧困。并指出當地的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了,吃穿雖然還很簡樸,但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貧困不是在基本需求上,而是在自己生產無法達到的領域,例如吃藥、孩子上學、修建房屋、喪葬以及結婚等。這些只能靠錢才能實現。并就當地看到的實際情況從各方面分別進行了具體講解。例如喪葬方面,當地人不給逝者準備棺材,但要給前來參加葬禮的人每人發一些錢,從幾塊到幾十不等,并且人數非常多。并進一步總結說,當地人只能解決自己能生產的,例如吃飯,不能解決自己不能生產的,只提供實物,不提供貨幣收入。
當地對這種矛盾也有一些化解措施。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一、養羊。自家養一些羊,然后拿到市場上去換一些貨幣。二、外出打工。東鄉族自治縣是勞動力輸出縣。大部分人是外出做工。其他還有去新疆采棉花等,包括青藏鐵路修建時就有很多人參加。三、政府補貼。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據說國家各類補貼總共有270多項。四、借債。這其中又主要有三類:高利貸和銀行小額貸款,還有一項是伊斯蘭信用。這種貸款沒有利息,并且沒有具體期限,但額度也比較小。只能解決些小問題,如果投資做生意等就不行了。具體每個家庭里,如果有其中一兩項的還可以。例如家中有勞動力,有自己養的羊。其中任何一項都沒有的生活就會很困難。這四項措施在解決當地問題的同時,也無形中使這種自給半自足的經濟得以茍延殘喘下來。
然后,楊思遠老師進一步提出了根本解決辦法是改造小農經濟。
要改造這種小農經濟,有三條路擺在我們面前。一、走資本主義大農場的道路;二、走集體經濟的道路。楊老師在對前兩條路給出否定的結論后提出了第三條路,走合作經濟的道路。并進一步解釋了合作經濟的具體含義。那就是所有權歸個人,占有權歸集體,合作社管理人員只代表集體,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的比重。
講座結束后,來參加講座的朋友就自己關心的問題向楊老師進行了提問。主要關于具體解決道路以及集體經濟和合作經濟的異同點等問題進行了溝通和交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