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此文是本公眾號運營者的一位歷史學專業的朋友所作,羅列了較多史實,回顧了多個國家的極端民族主義造成的災難。全文字數較多,閱讀起來肯比較困難,但若能耐心看完肯定能加深讀者對于世界歷史與民族主義的認識,能感受到:歷史是有血有肉的。
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主義”一詞本身有廣義、狹義之分,文中的民族主義主要指極端民族主義或者說“種族主義”。事實上,廣義的民族主義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抗爭殖民霸權的思潮,對于這種“民族主義”我們是要予以肯定的。
受最近巴以沖突的影響,大多數網民又開始關注這場持續了80多年的戰爭,可是由于唯物主義教育和馬克思民族觀的匱乏,導致很多人發表了逆天話語,我本人不能忍受這種濫調在我國無產階級中傳播的如此之廣,所以想舉例子來說明:無論是反猶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都是民族主義極端化的結果。大多數人都只會在互聯網充當二極管,所以我想舉例子來說明,民族主義在文明國家的無產階級中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思想,它不會對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發展造成任何好處,有的只是統治階級對無產階級的蒙蔽。下面我將從大國對小國的民族主義,和一些國家內部的民族矛盾以及其他國家之間的民族矛盾來說明民族主義極端化轉變為種族矛盾,不能理性思考的后果有多嚴重。
一、葡萄牙、西班牙的種族主義
由于近代以來英法美帝國主義在殖民歷史上的大缺大德,讓很多人都忽視了殖民主義的先驅,西班牙和葡萄牙。
很多人都對美國對印第安人的種族遷移和滅絕感到憤慨,可我們要知道最先到達美洲征服印第安人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492年,伴隨著伊比利亞半島南部最后的伊斯蘭據點被西班牙軍隊攻陷,這場持續兩百多年的收復失地運動終于結束。西班牙收回了自己的土地,同時,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和西班牙國王,哈布斯堡進入一個強盛時期,但財政問題始終困擾著這位皇帝。而在這時,哥倫布出現了。
哥倫布(1451~1506),意大利人,航海家
為了尋找新的財稅來源以及眾所周知的新航路開辟的其他原因,哥倫布找到了美洲,此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冒險家以及其他雇傭兵紛紛來到這片對歐洲陌生的土地,他們在雨林中穿梭,在亞馬遜河航行,勘探美洲的地形。在美洲他們遇到了當時繁華的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這個帝國的黃金和其他產物吸引了這些冒險家,他們為了向這些他們眼中“落后”的民族傳播基督教為理由,開始了自己的征服之路。比較著名的有:龐塞·德萊昂船長,他是波多黎各的第一任總督;巴爾沃亞,第一個站在太平洋東岸眺望太平洋的歐洲人;還有詭計多端、毫無誠信的科爾特斯和皮哈馬。
這些征服者利用印第安人內部的矛盾成功用極小的代價就毀滅了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將印第安人貶為奴隸。掠奪印第安人的財富,歐洲人帶來了以前從未有過的天花和瘧疾等疾病,這些疾病讓印第安人的死傷遠遠超過美國所屠殺的數量。西班牙的征服者像后世列強看待中國人一樣將印第安人看作低等民族,稱印第安人本土宗教為邪教,將整個印第安人民族看作未開化的民族。強迫他們在銀礦中每天進行長達18小時的勞作,同時在征服其他部落中讓印第安人充當炮灰和向導,可以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做法讓印第安人人口損失嚴重,可這一切都隨著近代以后英法等帝國主義的興起而被其他人遺忘,這兩國同樣對印第安人造成的傷害比美國還要大,可難道因為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近代以后的衰落就忘記掉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種族主義對印第安人造成了相當于三角貿易對非洲的傷害,而近代以后兩國并未因衰落就放棄這種對殖民地人民的種族壓迫。
雖然由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美西戰爭西班牙和葡萄牙喪失了很多殖民地,但兩國在亞非仍有一些殖民地。西班牙在1914年有:摩洛哥、赤道幾內亞。
而葡萄牙則相對多一些,在1914年擁有: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和印度的果阿以及中國的澳門。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喪失了許多殖民地后拼命地要保住這最后的殖民地。為此使勁手段來壓迫殖民地人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殘酷壓迫和種族主義并不能壓倒人民的意志,摩洛哥于1956年獨立,赤道幾內亞于1968年獨立,佛得角于1975年獨立,莫桑比克于1975年獨立,安哥拉于1975年獨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于1975年獨立。果阿在1961年被印度收回,澳門于1999年回歸中國。
至此,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和亞非的種族壓迫終于結束,但它已對人民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參考書目:
1、亨利·卡門《西班牙帝國:走向全球霸權之路1492—1763》
2、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火的記憶》(系列書籍)
二、大俄羅斯主義以及蘇聯-俄羅斯的民族矛盾
我們北方的鄰居俄羅斯這一個大國同樣在近代以來興起了大俄羅斯主義。
彼得大帝的近代化改革,讓俄羅斯逐漸強盛起來,雖然他的封建殘余極大,但終究資本主義的春風還是插了進來。俄羅斯在過去先后被蒙古人和波蘭人擊敗,這使得俄羅斯在歐洲方向暫時無法取得擴張,于是從17世紀開始俄羅斯開始向東進軍,哥薩克人充當了擴張的先鋒,俄羅斯的國土在西伯利亞擴張迅速,很快在遠東與清朝發生沖突。《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使得俄羅斯在東方暫時停止了腳步,可很快俄羅斯將方向轉向南方,對中亞的各個游牧民族汗國進行征服,很快又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生了沖突。
彼得一世(1672~1725),俄國沙皇,在位期間實行西化改革,被后世尊稱為“彼得大帝”
大俄羅斯主義就是在這征服中產生。沙皇政府竭力使俄羅斯民族享有特權,對其他民族進行歧視、壓迫和蹂躪,甚至挑撥民族關系,唆使民族間相互殘殺。所以,沙皇俄國是國內各民族的牢獄。大俄羅斯主義也適應沙俄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的需要。沙俄政府的大俄羅斯主義急劇膨脹起來 ,鼓吹俄羅斯民族高人一等,被征服的非俄羅斯民族理應受它支配。俄羅斯民族是優秀民族,只有它才能在國家中享有統治的權利。"異民族"是"歷史廢物",注定要成為統治者的對象。大俄羅斯主義者只能承認一個政權,即沙皇專制;一個宗教,即東正教;一個民族,即俄羅斯民族。一切異教徒、反專制分子和異民族都將遭到宗教、階級和民族的壓迫。在大俄羅斯主義者政策的指導和推行下,俄羅斯民族在整個國家政權中占絕統治地位,國家杜馬全部由俄羅斯人組成,一切法對沙皇專制的國家官吏全部被革除,沙皇和教會勢力相結合,對非俄羅斯民族進行血腥統治,并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語言。
十月革命后,布爾什維克建立了蘇維埃俄國。革命導師列寧明確反對沙皇俄國的反動的民族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來處理民族矛盾,承認了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各個民族團結一致在蘇維埃周圍,就是這樣的民族政策才讓蘇聯成立的同時還能出現如此快速的社會主義建設進步。在蘇聯,無論是沙皇時期的被迫害的猶太人,還是中亞的游牧民族,又或者是高加索的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都可以團結在一起。
可是,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由于對生產關系的變革未能徹底,修正主義產生的土壤仍然存在,所以蘇聯在斯大林上臺后的民族政策逐漸被俄國傳統的沙文主義所改變。斯大林作為黨內的民族問題專家,施行的民族政策卻是帶有鮮明的俄羅斯沙文主義。即使斯大林并不是俄羅斯人但他在后期實行的政策完完全全就是大俄羅斯主義。在這里我們以蘇聯猶太人為例。
蘇聯猶太人為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做出巨大貢獻,為了共同的理想和革命事業,猶太知識分子和俄羅斯知識分子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社會革命黨和立憲民主黨等革命黨派。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托洛茨基、馬爾托夫、阿克雪里羅德、加米涅夫、季諾維耶夫、斯維爾德洛夫。其中更有像捷爾任斯基這樣有猶太和波蘭血統,卻為了民族解放參加俄國革命并有杰出貢獻的革命家。猶太人在十月革命后地位顯著提高,列寧聽說時任工農檢察院委員的斯大林任命的委員會名單時,大為不滿的說:“連一個猶太人都沒有?不行,什么事也辦不成!”1939年40%養家糊口的猶太人都是蘇聯的公職人員,聯共(布)黨員中和積極分子中很多都是猶太人。蘇聯在克里米亞半島和烏克蘭南部都嘗試過設立猶太自治區,這既是為了促使猶太人加快融入蘇聯,同時也是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的體現。為了克服19世紀末誕生的猶太復國主義(關于猶太復國主義將在后面的篇章講述),也為了蘇聯的民族團結,蘇維埃政府在遠東設立了比羅比詹猶太自治州。加里寧在1934年成立的比羅比詹猶太自治州儀式上說,此舉將賦予猶太人民族特征,并預言10年后此地將成為猶太人的文化中心。很多猶太人聽聞此消息紛紛來到遠東考察,以至于當時的人都說,猶太人好像都忘記了巴勒斯坦。猶太人在蘇聯得到了遠遠比其他國家更高的地位,在當時的蘇聯猶太人多達三百萬。
俄羅斯猶太自治州,其首府位于比羅比詹;該地區與我國黑龍江省隔水相望,不過現在猶太人居民占比相比上文所說的蘇聯時期已經大幅降低。
可是隨著列寧的逝世,俄國的反猶主義死灰復燃。斯大林在權力斗爭的對象都是猶太人,像加米涅夫、季諾維耶夫、托洛茨基等,他的大國沙文主義也就是在此開始。斯大林一方面公開說反猶主義是和蘇維埃勢不兩立,一方面蘇聯社會的反猶主義愈演愈烈。蘇維埃中央中關于猶太問題處理的部門被取締,大清洗中,猶太共產黨員成為了清洗的受害者。
斯大林后期逐漸陷入實用主義的錯誤之中,在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后,斯大林又給予猶太人很高的地位,設立猶太反法西斯委員會,目的是為了讓在蘇猶太人到國際上為蘇聯尋求援助。可是在衛國戰爭勝利后,斯大林又掀起了反猶主義狂潮,各種猶太組織被取締,猶太人在各個職業中受到廣泛歧視,很多猶太人不得不離開蘇聯去,一度被壓制的猶太復國主義又在蘇聯猶太人中興盛起來,這直接導致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勢力加強。
從蘇聯對猶太人的措施來看,蘇聯最終還是背叛了革命初期那種開放的民族政策和風氣。
在克里米亞半島成千上萬的韃靼人被迫遷移到西伯利亞,斯大林強行吞并波羅的海國家將許多波羅的海人送往西伯利亞。蘇聯民族政策由于蘇聯修正主義的產生最后逐漸淪為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民族壓迫重回這片土地。為了加強鎮壓非俄羅斯民族人民的反抗,蘇修統治集團對各加盟共和國的專政機構和思想控制部門不斷更換人馬。例如,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亞美尼亞和拉脫維亞等的內務部長全部換掉;烏茲別克、土庫曼和亞美尼亞撤換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即"克格勃")主席;阿塞拜疆撤換了司法部長。在全國一千多個集中營中,就關押著一百七十多萬政治犯,其中相當一部分人被蘇修當局扣上"民族主義分子"的帽子。勃列日涅夫之流在蘇修"二十五大"上已經直言不諱地發出信息: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視那些"借口保持自己的所謂'獨特性'和民族特點"的人。這就預示著對非俄羅斯民族的鎮壓還將繼續加強。重重枷鎖緊箍著非俄羅斯民族的經濟。勃列日涅夫集團為了達到大俄羅斯化的目的,百般歧視和貶低非俄羅斯民族的文化和語言。他們肆意篡改歷史,夸大俄羅斯民族在歷史上的作用,把俄羅斯帝國的歷史當作蘇聯各族人民的歷史在學校講授,使非俄羅斯民族的青年一代不知道有自己的民族歷史和民族傳統。他們把非俄羅斯民族文化當作落后的"次等"貨看待,認為只有俄羅斯文化才是什么"燦爛的文化之光"。
最終,這些民族矛盾在蘇聯解體后集中爆發。蘇聯解體導致的戰爭中受到民族主義最深刻的是車臣戰爭——在蘇聯時期被迫害的車臣人和獨立的俄羅斯發生了猛烈的戰爭,最終以俄羅斯徹底擊敗車臣獨立勢力而告終。
可是蘇聯解體后的俄國沙文主義更加猖狂,俄羅斯為了再次復興舊俄國的勢力范圍,也像美帝國主義一樣干涉他國內政,德左共和國、格魯吉亞、克里米亞、敘利亞。同時在俄國國內民粹勢力大范圍抬頭,他們又在宣揚俄羅斯是唯一優秀的民族,白俄羅斯、烏克蘭都應該歸順于俄羅斯。在此次俄烏戰爭中,很多少數民族例如布里亞特人被派上前線充當大俄羅斯主義戰爭的炮灰。
俄羅斯這樣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國家,到現在也沒能處理好西伯利亞遠東的少數民族發展,所以俄羅斯境內的少數民族在俄羅斯又一次崩潰時 一定會又一次引發民族之間的血雨腥風。
參考書目:
1、鄭異凡《新經濟政策的俄國》
2、宋永成《蘇聯猶太人研究(1941—1953)——以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為中心》
三、奧斯曼帝國的泛突厥主義
奧斯曼帝國即土耳其。很多人只知道現在土耳其在與東南部的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庫爾德民族進行戰爭,但在歷史上的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也和中國一樣是一個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在14世紀崛起的突厥人,成功在安納托利亞建立其自己的王國,在隨后的時間里,奧斯曼帝國雖然經歷過被帖木兒帝國打敗、皇帝巴耶塞特被俘的慘敗,但經過穆罕默德二世的治理,奧斯曼帝國空前強大,渡過地中海,在巴爾干半島奪取了土地,并最終在1453年滅亡了千年帝國拜占庭,占領君士坦丁堡。隨后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在南方,成功占領黎凡特地區,向非洲擴張,并最終占領利比亞、埃及、北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的土地,整個阿拉伯半島也被納入了突厥人的勢力范圍。在東部,突厥人占領了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伊拉克,將邊境線擴展到和波斯交界。在西方,奧斯曼帝國成為了西方世界的巨大威脅,在全盛時期不僅擁有幾乎整個的巴爾干地區,還北至入侵克里米亞和羅馬尼亞,甚至匈牙利在一段時間都是奧斯曼帝國的傀儡,維也納和其他西方世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火災恐懼之中。
在北方,崛起的沙皇俄國的擴張成為了奧斯曼帝國最主要的對手。1676年第一次俄土戰爭爆發,雖然誰都沒有占據優勢,但俄羅斯還是在戰爭中獲得了第聶伯河左岸的土地。1683年7月,土耳其軍圍困維也納。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結成反奧斯曼帝國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1695年及1696年俄皇彼得一世兩度進攻亞速海,被奧斯曼帝國與其屬國克里米亞汗國的聯軍擊敗。1697年9月,奧地利軍在蒂薩河畔進行的澤特戰役中大勝土耳其軍,俄軍占領了頓河河口。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延伸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歸屬俄國,俄國獲得亞速要塞,在黑海建立了第一個出海口。1710年,土耳其軍北伐,收復頓河河口,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沙皇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克里米亞韃靼人軍隊的重圍。戰爭以俄國失敗告終,土耳其被迫放棄亞速,并需拆毀亞速海沿岸的防御工事。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土耳其統治。此后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土耳其難求一勝,先后被迫承認了巴爾干半島各國的獨立,將克里米亞丟給俄羅斯使得沙皇獲得了心心念念的黑海出海口。將外高加索沿岸的土地割讓俄羅斯,奧斯曼的衰落已成必然。
在非洲,奧斯曼同樣衰落,摩洛哥和北阿爾及利亞的先后丟失,使得奧斯曼在非洲的領土只剩下利比亞和名義上還歸順奧斯曼的埃及,埃及先后經過穆罕默德改革贏得奧斯曼的自治地位,又在1878年-1882年間英國占領塞浦路斯和埃及,法國1881年占領突尼斯。盡管一些君主試圖通過改革來挽救衰落的帝國,但終究于事無補。到了一戰爆發前,奧斯曼已經在巴爾干半島一敗涂地,只剩下埃迪爾內和伊斯坦布爾還處于歐洲的土地上,南部的阿拉伯民族也對奧斯曼帝國的腐敗與衰落感到憤恨,紛紛想尋求獨立,高加索的行省也歸于俄國。可以說,奧斯曼帝國只剩下了一具殘破的軀體了。
說了這么多,土耳其的民族主義還沒有登場,但任何主義的誕生都是有具體背景的。近代以來各國的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在歐洲德國、俄國、奧匈帝國都受此折磨,奧斯曼帝國的衰落使得主體統治民族土耳其人尋求變革之法,奧斯曼帝國面對西方的侵略也同樣開放了窗口,西方的許多政治思想傳入讓許多土耳其人要按著自己的想法讓奧斯曼再次偉大。奧斯曼帝國同樣也進行了西方的現代化改革,設立了議會,確立了名義上的君主立憲制,當然名義上的君主立憲,其實際仍是君主專制,而有了議會,大大小小的反對專制的政黨出現,而青年土耳其黨的建立,成為奧斯曼帝國最后時間的實際領導。
青年土耳其黨,又稱"統一進步黨"或"統一與進步委員會",1894年成立于伊斯坦布爾,最初領導人是阿麥德·李薩。成立不久,許多青年學生、軍官、知識分子和國外流亡者參加了該黨。它代表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的利益,主張保持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反對專制制度,要求恢復1876年憲法。由于蘇丹哈米德二世的倒行逆施,讓蘇丹重新獲得大權,1908年革命爆發,迫使蘇丹退位;而上臺后的青年土耳其黨則大行推廣大奧斯曼主義,鎮壓境內的民族解放運動,在1913年更是組成了有恩維爾、杰馬爾、塔拉特組成的三雄軍事獨裁政府。就此民族主義的惡果開始開花,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其他民族將要迎來一場血雨腥風。
作為推廣大奧斯曼主義的政黨,青年土耳其黨對境內的民族運動鎮壓極其殘酷。亞美尼亞人首當其沖,曾經的奧斯曼宗教政策相當寬容,即使是希臘的東正教,也沒有禁止,然而進入現代,對于信仰東正教的亞美尼亞人則是沒有容忍,這其中的原因就有俄羅斯想要肢解奧斯曼帝國的想法和亞美尼亞人尋求獨立的想法不謀而合,由此俄羅斯對亞美尼亞的支持使得當時青年土耳其黨將所有亞美尼亞人視為俄國的間諜,沒有絲毫的權利。
在一戰爆發后,三巨頭的軍政府重鑄奧斯曼榮光的宣傳更加旺盛。在進入戰爭后,土耳其軍政府三線作戰,在西線和塞爾維亞、希臘作戰,在東線誓要奪回高加索行省,在南線迫不及待的向埃及進攻,只不過這些戰爭行動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在高加索,三巨頭之一的恩維爾帕夏強命令軍隊跨越高加索山脈又沒有準備好足夠的御寒衣物最終導致大量奧斯曼士兵凍死在高加索山脈;反而是俄國士兵跨國高加索山脈,占領了不少土地。在埃及,一開始的進攻行動就在西奈半島受阻,英國和埃及以蘇伊士運河為界和奧斯曼對峙,杰馬爾帕夏的進攻行動受阻,而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也蠢蠢欲動。在這種情況下,1915年奧斯曼帝國除取得加里波第戰役的勝利外各線都沒有獲得進展,而由于沙皇俄國跨過高加索山脈,使得亞美尼亞受到俄國的支援更加容易,于是奧斯曼帝國決定對亞美尼亞人進行處理,大屠殺和阿拉伯死亡行軍由此開始。
早在1895年10月1日,2000個亞美尼亞人在君士坦丁堡集會請愿,要求落實改革,遭奧斯曼警察用武力驅散。未幾,君士坦丁堡發生了一些亞美尼亞人被屠殺事件,隨后席卷其他亞美尼亞人聚居的比特利斯省、迪亞巴克爾省、錫瓦斯省、特拉布宗省及凡城省。遇害的亞美尼亞人數目有不同估計,但是歐洲人對這次被稱為哈米德大屠殺的暴行的文件記錄把數字定于10萬至30萬人之間。
(今天的亞美尼亞及其周邊地區地圖)
1908年的革命、亞美尼亞人又在混亂中被殺,當奧斯曼軍隊被召來時,許多記載指他們沒有試圖制止暴行,反而加入搶掠阿達納省的亞美尼亞人飛地。約15000至30000個亞美尼亞人在"阿達納屠殺"中遇害。
圖源:百度百科
1915年2月25日,戰爭部長恩維爾下令所有軍方單位把部隊內的亞美尼亞人移走,改編他們入無武裝的勞動營。恩維爾解釋此舉為"恐怕他們會串通俄國人"。傳統上奧斯曼陸軍只會征召20至45歲的男性非穆斯林入正規軍,較年幼(15至20歲)及較年老(45至60歲)的非穆斯林士兵會編入勞動營作為后勤支援。在2月以前,有些入伍的亞美尼亞人當上了勞工,最終也難逃一死。
1915年4月19日,凡城省長杰夫戴特·貝伊(Jevdet Bey)以征兵為理由,要求凡城立即向他提供4000人。亞美尼亞人認為他有陰謀,沒有依從。杰夫戴特早前已在附近村莊展開屠殺,表面上用搜查武器為借口。亞美尼亞人提議交出500人再加豁免金代替其余的人,以換取時間,可是杰夫戴特指控亞美尼亞人"叛亂",表示他有決心不惜任何代價去"粉碎"它。他宣稱:"如果叛亂分子敢開一槍,我就殺掉每個基督教徒男人、女人及(指向自己膝蓋)有這么高的每個兒童。"1915年4月20日,當一個亞美尼亞女人遭調戲,兩個前來幫她的亞美尼亞男人被土軍殺死后,凡城的武裝沖突開始。亞美尼亞防守者有1500個槍手,配備300支步槍、1000支手槍及其它陳舊武器,保護了亞美尼亞居民3萬人及難民1萬5千人。后來尼古拉·尤登尼奇的俄軍前來解救他們,沖突才結束。
1915年5月27日,奧斯曼帝國議會通過《特西爾法》(Tehcir Law,或稱《驅逐臨時法》),容許政府及軍方驅逐任何被認為威脅國家安全的人,但是設有條款保障被驅逐者的財產權。到9月又有新法例《關于被驅逐者遺留的財產、債務及資產法》(又被稱為《征用及充公臨時法》)被提出,根據該法例,亞美尼亞人所有"遺留"的貨物及財產歸政府所有。亞美尼亞人的隊伍被迫前往敘利亞的Deirez-Zor鎮及周圍荒漠。不少證據顯示土耳其政府在驅逐過程中沒有向亞美尼亞人提供任何補給設施或物資,即使抵達目的地后也是如此。到1915年8月,《紐約時報》復述一份出處不明的報告,指“流徙者的尸體遍布道路及幼發拉底河,那些僥幸生還的人也是注定死路一條,這是一個滅絕全部亞美尼亞人的計劃。”負責押送亞美尼亞人的奧斯曼軍隊不僅縱容其他人搶劫、殺害及強奸那些亞美尼亞人,許多時甚至自己也有參與其中。既被奪去隨身財物,又被趕入荒漠的亞美尼亞人,死者數以十萬計。自然地,因饑餓和疾病而造成的死亡率非常高,而且被當局的野蠻對待進一步推高……除了少數例外,沒有提供任何形式的遮蔽處,那些從寒冷地方前來的人們被遺留在荒漠的灼熱太陽下,無水無糧。只有少數有能力付錢給官員的人才可得到暫時救助。相信有25個主要的集中營存在過,聽令于塔拉特的一位左右手?ükrü Kaya。那些營大多數接近現代土耳其與伊拉克及敘利亞接壤邊界,有些只是臨時中轉營。其它的,諸如Radjo、Katma及Azaz,據稱只是臨時作為亂葬崗之用,這些地點于1915年秋天被空置。有些作者也認為在Lale、Tefridje、Dipsi、Del-El及Ra'sal-'Ain的集中營是特地為那些只能再多活數天的人而建。幾乎所有營,包括那些主要營,都是露天的。
在較小的營發生的其余集體殺害事件不僅有直接殺害,也有集體燒死。Eitan Belkind是一位滲透入奧斯曼軍隊擔任軍官的Nili成員,被派往Camal Pasha的總部,宣稱曾目睹5000個亞美尼亞人被燒死。奧斯曼軍隊的Hasan Maruf中尉描述有一條村的居民被集中到一起,然后被燒死。奧斯曼第三軍團司令韋希布的12頁書面供詞(日期為1918年12月5日)在特拉布宗連串審訊時(1919年3月29日)呈堂,被包括在主要起訴書內,報告穆什附近發生過一宗這樣子的全村人被集體燒死。一位亞美尼亞神父在遷移過程中目睹了許多慘劇,在伊斯拉希耶,他看到一個8歲的男孩和11歲的女孩在乞討,兩個孩子幾乎全身赤裸,接近餓死。姐姐用“受過教育的亞美尼亞語”述稱,他們一家14口,其他人都死了,只剩下兩個小孩相依為命。“我真希望我們沒有活著。”她啜泣著說道。有許多亞美尼亞婦孺為了自保在驅逐遷移的途中嫁給了當地的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這樣可以讓他們逃過種族屠殺。還有許多亞美尼亞人成功逃到了德國人為奧斯曼帝國修建鐵路的營地,加入了鐵路工人的行列,在1916年6月土耳其軍官包圍了所有的亞美尼亞工人,但在德國工程師的抗議下,被迫放棄。據保守估計至少有60萬至80萬亞美尼亞人在屠殺中喪生,此外還有20萬亞述人在屠殺中喪生,而亞美尼亞歷史學家則宣稱至少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喪生。
但是種族滅絕并不能挽救奧斯曼土耳其的衰敗。在1917年奧斯曼在西奈的防線崩潰,英國人攻入巴勒斯坦地區,占領了耶路撒冷,同年10月占領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向奧斯曼的腹地安納托利亞挺進,在西方英屬印度大力配合英軍從東部登陸,雖然經過庫特之圍的慘敗,但在1917年,英國重整旗鼓打敗奧斯曼,占領巴格達。南部的阿拉伯部落在看到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后,下定決心與英國人做了一場交易,即阿拉伯人起義加入對抗奧斯曼的戰爭,而英法則在戰后尊重阿拉伯的獨立地位。當然,協定在英法眼里和廢紙沒有什么區別,但阿拉伯人顯然是相信了,英國派出了勞倫斯支援阿拉伯起義,勞倫斯不負眾望和阿拉伯人一起沉重打擊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顯然,戰爭的失敗已成定局,奧斯曼政府的三巨頭也即將走向自己的末路。
1917年的十月革命爆發后,俄國在高加索的軍事力量已經事實上不復存在,大量俄國士兵聚集在占領的奧斯曼港口特拉布宗希望能夠乘船通過黑海回到俄國,而奧斯曼帝國抓住這一機會奪回了許多被占領的土地,并且想奪取阿塞拜疆的巴庫擴大帝國影響力。然而十月革命后俄國到處都是蘇維埃政權,紅軍成功抵擋住了攻勢并在阿塞拜疆建立了蘇維埃。至于亞美尼亞就更不用說了,紅軍的到來解放了亞美尼亞群眾,將許多犯有屠殺的奧斯曼軍人審判。三巨頭無法支撐下去,最終于1918年10月8日集體辭職,奧斯曼帝國陷入了無政府狀態。
但大奧斯曼主義仍然存在。前文所說的軍政府三巨頭中,杰馬爾和塔拉特流亡國外,最終被亞美尼亞人刺殺;而恩維爾則繼續著他的泛突厥主義,先流亡德國,后流亡蘇俄,在蘇俄期間,他還和凱末爾爭奪土耳其民族戰爭的領袖,但最終凱末爾在薩拉利亞戰役打敗希臘軍隊后,凱末爾地位穩固,他只得來到中亞參加了蘇俄內戰,在中亞鼓動泛突厥運動,最終于1922年被蘇聯紅軍擊斃。
之后的歷史,筆者在這里則不予贅述,但時至今日,土耳其仍為境內的庫爾德人而困擾,羅賈瓦公社也在此處誕生。
羅賈瓦公社是敘利亞北部庫爾德人聚居地區的一種自治實體,其理論基礎源于奧賈蘭的“民主邦聯主義”。這一理論強調直接民主、性別平等和永續發展。
土耳其還在受著民族困擾,但土耳其政府卻從不承認亞美尼亞大屠殺。
由此更加看出,民族主義是把雙刃劍,恩維爾曾被視為自由的英雄,他曾慷慨激昂地說:"從此我們都是兄弟,再也不分什么保加利亞人、希臘人、羅馬尼亞人、猶太人、穆斯林,我們在藍天之下一律平等,都以身為土耳其人而感到光榮。"然而最終的下場卻令人唏噓,利用民族主義的人,最終也許會被其反噬。
參考書目:
尤金·羅根《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
四、國家內部的民族矛盾:南斯拉夫與盧旺達
在國家內部由于各種歷史的原因,將歷史上將不同民族整合進一個國家,會在國家內部種下破壞穩定的種子,當這顆種子開花結果時,造成的后果血腥殘忍。這里我們舉大家所熟知的南斯拉夫和一個陌生國家盧旺達。
(一)南斯拉夫:民族仇恨的悲歌
首先是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作為一個一戰后才誕生的國家,是戰勝國塞爾維亞奮斗的成果,南斯拉夫大部分領土來自于解體的奧匈帝國。1918年12月1日,塞爾維亞王國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宣布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后來其他幾個聯邦加入,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國,實行聯邦制,幾個主要組成國即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波黑、馬其頓以及科索沃自治區。塞爾維亞的大塞爾維亞主義終于得以實現,但是它能處理好嗎?
在整個南斯拉夫王國期間,塞爾維亞人一直在議會中占據優勢地位,黑山、馬其頓幾個人口小國,席位較少,其人民也沒有什么怨言。但經濟實力和人口接近塞爾維亞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可就不爽了——他們在議會中的席位不及塞爾維亞的三分之一,同時南斯拉夫王國接受英法等國的援助也都給塞爾維亞,但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的經濟發展仍然和塞爾維亞相當。在這種情況下,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的不滿愈演愈烈,他們成立了非官方的政黨,還建立了武裝部隊用來反抗,力爭從南斯拉夫王國獨立,而二戰的爆發給了他們機會。
1941年,德國伙同盟友入侵南斯拉夫,在不到一周時間里,南斯拉夫王國投降,國王流亡英國,德國成立了克羅地亞傀儡國,其他領土被保加利亞和匈牙利還有意大利瓜分,塞爾維亞成立了軍政府,統治余下領土。此時,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的民族主義受到希特勒思想的影響開始強烈迸發,克羅地亞有了大克羅地亞主義,并成立了法西斯組織烏斯塔沙,發誓要將所有塞爾維亞人屠殺殆盡,建立由克羅地亞主導的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則成立了切特尼克,主張用同樣的手段對付克羅地亞人。這兩個法西斯組織一直互相屠殺兩國人民。
幸好在當時的南斯拉夫還有另外一支勢力,即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南斯拉夫共產黨一直主張民族平等,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主義——無論是克羅地亞人,還是塞爾維亞人,都是南斯拉夫人。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受到法西斯組織屠殺的人民紛紛支持共產黨。
然而,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人鐵托也帶有非常鮮明的民族主義。他曾在戰爭中將意大利平民和游擊隊同志一起坑殺。鐵托也在統治前期釋放了烏斯塔莎組織的殘余人員,放任他們和黨內的斯派(親斯大林派)互相廝殺,只為了清理斯派。最終在1945年德國撤離南斯拉夫后,鐵托領導的共產黨成功奪取了政權,1946年建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前南斯拉夫加盟國
鐵托為了防止南斯拉夫內部的民族獨立勢力再次興起,在南斯拉夫發展上一直要求平衡發展,各個聯邦共和國無論是人口較少的黑山還是人口較多經濟較好的克羅地亞都有相同的發展權。為了平衡發展鐵托一直在聯邦內鼓勵互助,支持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兩個經濟較好的聯邦共和國對人口較少經濟較差的黑山和馬其頓等進行經濟援助,支持各個聯邦共和國的友好交流,任何帶有民族主義傾向的言論都會被取締和懲罰,做了有利于抑制塞族強權的(或用塞民族主義者的話說是“壓塞爾維亞”的)安排。除了從塞族中劃出新民族、縮小其版圖以外,鐵托設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勵人們放棄原有族群認同而去改宗這一新的群體。這些政策使得國家凝聚力大為下降,也導致了南斯拉夫日后分解再分解,國家失去了維護主權和領土統一的能力。鐵托本人也一直在公共場合談論自己的民族,力圖構建一個團結的南斯拉夫民族。
南斯拉夫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未照搬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而是用工廠合作社和農業合作社為基礎,鼓勵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同時還支持南斯拉夫企業的建立,減少國家干預,這確實極大促進了南斯拉夫的發展,讓南斯拉夫成為當時社會主義陣營與眾不同的國家。在1945年到1970年的25年中,南斯拉夫已經變成了中等水平的工業國。到1974年,南斯拉夫的工業就業人數已經占全國勞動力的19%,工業收入占國民收入的42%,而農業部門的就業人數占全國勞動力的48%,農業收入只占國民收入的17%。不過南斯拉夫1973年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低于除阿爾巴尼亞以外的所有其它東歐國家,更僅僅是美國和西歐發達國家的幾分之一。美國和西方國家也樂于和南斯拉夫交好,南斯拉夫是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少數能和西方互通交流的國家,每年都有許多西方游客來南斯拉夫旅游。可是,代價是什么呢?
我們都學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南斯拉夫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是伴隨著大量的私有化的,開放的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以及大量的私有化導致的必然是資本主義背后一整套社會運轉方式的復活。在南斯拉夫,除一些國家重要產業外,其他部門都由私人經營,且私人部門每年都在增長,雇傭勞動制的復活也必然導致貧富差距過大,而與西方的交流也讓自由主義慢慢在南斯拉夫盛行起來,一個階級一旦在經濟領域占據了優勢地位,那么它必然要謀求更高的政治地位,南斯拉夫的自由化政策讓資產階級的力量越來越強,鐵托自己后期也日益腐敗,他們也必然要求更高的政治地位,而在當時的南斯拉夫用什么來打幌子能提高他們的地位呢? 沒錯就是民族主義。
南斯拉夫的資產階級為了政治地位而開始在各個聯邦共和國鼓吹民族主義,尤其是當時經濟發展較好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還有塞爾維亞。鐵托在時暫時還能壓住,而鐵托在1980年去世后,越來越壯大的各個聯邦共和國資產階級能夠肆無忌憚的開始擴張進行宣傳攻勢。本來南斯拉夫內部各個聯邦共和國互相的經濟援助,在民族主義宣傳家的宣傳下,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兩個經濟較好的共和國認為拿著他們的錢去援助黑山等欠發達的聯邦共和國是浪費他們的錢,且這些共和國應該感謝他們,更要聽從他們的命令;而塞爾維亞為了維持自己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力求取消憲法中各個聯邦共和國有民族自決的權利這一條。
南斯拉夫在后期的私有化已經基本完成,引以為傲的工人自治也被資產階級利用成民族主義的宣傳機構,各個聯邦共和國的工人階級受到了他們的嚴重欺騙。同時南斯拉夫的私有化浪潮也引發了財政危機,加上1991年蘇聯解體的沖擊,各個聯邦共和國的民族獨立勢力占據了主流思潮。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率先帶頭退出聯邦,馬其頓和波黑緊隨其后,而這也引發了歐洲自1945年以來最血腥的一場內戰。
為了阻止獨立,塞爾維亞掌握了南斯拉夫人民軍的主要兵力,開始向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進攻,兩場戰斗持續了一周,最終以塞爾維亞承認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獨立而告終。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也就是我們所經常聽到的南聯盟,而南斯拉夫內戰遠未結束。
在波黑,由于此地民族問題復雜,穆斯林、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人、波黑人都沒有占據主要民族的地位。所以當它要獨立時,立刻引來了已經獨立的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的干預,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支持波黑內部的塞爾維亞人獨立反叛,而波黑其他民族則希望組建一個各個民族都有的政府。于是在米洛舍維奇在的支持下波黑內部的塞族勢力以卡拉季奇為首獨立成立塞族共和國,為了幫助卡拉季奇,塞爾維亞派兵支援,波黑內戰正式開始,一方是波黑政府,另一方是塞爾維亞支持的塞族共和國。
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1941~2006),塞爾維亞共和國前總統
波黑這個國家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它的首都薩拉熱窩,大家應該比較熟悉——1914年塞爾維亞熱血青年普林西普在此刺殺斐迪南大公引發了帝國主義的世界大戰,史稱“薩拉熱窩事件”;而時隔78年這座城市又一次見證了歷史。由于塞族共和國有塞爾維亞支持,所以戰爭一開始呈現一邊倒的局面,塞族士兵輕而易舉的包圍了薩拉熱窩,由此二戰后比列寧格勒圍城戰還長的薩拉熱窩圍城戰開始了,薩拉熱窩從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軍與塞族共和國陸軍圍困。
薩拉熱窩圍城戰役中被炮擊的大樓
薩拉熱窩圍城戰役時間超過斯大林格勒戰役三倍,比列寧格勒戰役還要長一年之久,是現代戰爭史上最長的圍城戰役。一位在圍城戰中的薩拉熱窩市民回憶說:很難想象,在這一夜之間,我們的身份就發生了變化,從南斯拉夫人變成了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塞爾維亞人......而我們又開始了自相殘殺。在整場戰爭中,塞爾維亞人發下了不可饒恕民族屠殺罪行。由于薩拉熱窩是一座山城,四面環山塞族狙擊手輕而易舉地找到制高點,從上方狙殺平民。薩拉熱窩市民在戰爭中養成了只在晚上出行的“好習慣”。當城市遭到塞爾維亞族人的圍攻時,一條繁華的街道橫亙在城外山上的狙擊手面前,因而被稱為"狙擊手大街"。這條街道上的行人成為狙擊手們最好的靶子,只要看到有人走動或發現人影,山上就會飛來子彈。因此,如今的薩拉熱窩很多大街上,包括民宅在內的沿街建筑物,至今都彈痕累累。整車的塞族軍人沖進穆斯林村鎮燒殺搶奸,把男性的穆斯林全部捆綁上車,運送到秘密地點進行肉體消滅,被各界稱為是一場規劃周密的種族大屠殺。其中最殘忍的就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
1995年,在大屠殺最慘烈的一天,有6萬名穆斯林男女老幼,經歷千辛萬苦投奔到波托察里市郊的一個聯合國維和駐軍營地斯雷布雷尼察求救,他們被接納了。斯雷布雷尼察位于波黑東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塊"飛地"。斯雷布雷尼察作為聯合國的安全區,當時由來自荷蘭的聯合國維和部隊負責保護。當時該地由約600名聯合國維和人員(主要是荷蘭步兵)保護。塞族軍隊聞訊趕來,人數比聯合國的維和人員多幾倍,要求駐軍司令打開大門,許可他們進入。當時的荷蘭維和駐軍讓步了,退讓在一旁,不聞不問。塞族軍隊隨后占領該地。在這里尋求保護的穆族的6萬人中有約1.5萬名穆族武裝人員試圖連夜逃離該市,他們在崇山峻嶺奔逃時遭到塞族炮轟,其中一部分人被包圍后被殺死。
也許很多人都聽過香港歌手鄭秀文唱的歌曲《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戀,從無要分宗教,從無懼槍炮,常寧愿一生至死都與你戀……"
但未必人人知道歌曲背景源自波黑戰爭中因逃避戰火被射殺的薩拉熱窩一對異族戀人:阿德米拉和博什科·布爾基奇。雖然當年的戰火痕跡現已褪去,兩人勇于跨越民族鴻溝至死相戀的故事,仍存于幸存者心中。阿德米拉及布爾基奇自小青梅竹馬,前者是波什尼亞克族人,后者為塞族人,但這并沒有阻止他們相愛,憧憬著將來美滿的婚姻。兩人相戀9年,直到25歲時波黑爆發內戰,薩拉熱窩遭塞族軍隊圍困,他們被迫相約逃難。1993年5月18日,他們在槍林彈雨中通過弗爾巴尼亞橋時雙雙中槍身亡,死前一刻仍緊擁對方不愿放手,因此被形容為"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一抱,便是8天,因為在此期間沒有人能夠安全地把他們的尸首搬走安葬。
雖然在這場戰爭中穆斯林和克羅地亞族也同樣有屠殺罪行,但和塞爾維亞人比起來簡直是九牛一毛,在戰后審判戰犯上卡拉季奇和米洛舍維奇被判處了無期徒刑。在這場戰爭中塞爾維亞為了維持大塞爾維亞民族夢不惜造成了歐洲自二戰以來最血腥的屠殺。
后來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遭受了北約的轟炸,中國大使館也被擊中。多年以來塞爾維亞人一直用此事來將自己轉變為受害者,并力圖向中國人民宣傳大使館被炸和他們被炸是同一個性質的事情。可是,我很想問問當塞爾維亞人將自己在科索沃戰爭包裝成受害者時,有沒有考慮到,在薩拉熱窩,成千上萬的人民包括婦女兒童在圍城中餓死,電影《橋》的導演也在圍城中餓死;有沒有想到,薩拉熱窩的人民三年沒有電,沒有暖氣的生活?
塞爾維亞“愛國”歌曲《我的爸爸是戰犯》,歌詞大概為:“我的爸爸是戰犯,沒人敢把他帶上法庭,你可以試著審判他。”公開的臉都不要了屬于是。
2012年4月6日,在波黑戰爭爆發20周年的當天,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市中心的鐵托元帥大街上,11541把紅色椅子組成一條800米長的"紅色河流",每把椅子代表一名戰爭期間遇難的薩拉熱窩市民。薩拉熱窩遭塞族部隊圍城40多個月,甚至民眾上街買東西都可能遭狙擊手擊殺。在這場令人傷感的"薩拉熱窩紅線"活動中,有六百多把椅子是小一號的,代表遇難的兒童。路過的行人在一些小椅子上放著玩具熊、塑料玩具車等玩具或者糖果和白色玫瑰花,來表達他們的哀思。事實上,“薩拉熱窩紅線”正是1992年到1995年間,在血腥殺戮中倒下的死難者鮮血匯成的一條血河。薩拉熱窩市長阿利亞·比赫曼說:塞爾維亞將自己包裝成南斯拉夫的繼承者,和俄羅斯包裝成蘇聯的繼承者一樣,是既當婊子,又立牌坊的行為!是民族主義對社會主義的侮辱!
(二)盧旺達大屠殺: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惡果
就如標題名字所說,這場屠殺廣為傳播,有些從未了解過這個國家的人也聽過這場駭人聽聞的屠殺。
盧旺達是位于東非的一個小國,在歷史上它曾和鄰國布隆迪一并化為德國東非殖民地。德國人也像其他殖民者一樣,雖然當地沒有多少資源,但仍然進行了血腥屠殺。一戰結束后,此地被劃分給比利時來代替德國殖民統治,比利時對此地的管理就是經典的分而治之。
在當時,盧旺達主要有兩支民族,分別為圖西族和胡圖族。這兩支民族廣泛分布于東非的國家,鄰國布隆迪也同樣由圖西族和胡圖族組成。比利時殖民者為了更方便的實行統治,扶持在古代較為富裕的圖西族作為代理人,轉而打壓胡圖族。其實圖西族和胡圖族外貌上并沒有太大區別,他們之間在過去的區別主要是由財產地位來區別的,富裕的胡圖族可以變成圖西族。而貧窮的圖西族也會變成胡圖族。比利時殖民者特意加大了兩種民族之間的隔閡,宣傳圖西族是高等民族,而胡圖族和其他民族都是未開化的黑人。本來兩族之間在歷史上沒有血海深仇,殖民者的大力宣傳,導致其民族分化越來越嚴重,其民族間的仇恨也漸漸產生。
二戰后,殖民地解放迅速興起,非洲各國都有獨立的傾向,盧旺達也不例外,比利時國力雖小,但仍想繼續控制盧旺達。也想控制它最大的殖民地剛果,雖然盧旺達想要獨立,但比利時仍然將其獨立時間延后再延后,最終撐不下去的比利時承認盧旺達獨立,但仍然想繼續控制。盧旺達于1962年獨立,成立共和國。
但獨立后的盧旺達并沒有獲得自由,外國干涉者和嚴重的民族矛盾開始侵蝕這個新生的年輕國家。前面說過,殖民者為了維持統治,挑動嚴重的民族矛盾,扶持歷史上較為富足的圖西人擔任代理。
由于殖民者挑動的民族矛盾,獨立后的盧旺達爆發了嚴重的民族矛盾,1962年就有2萬名圖西族喪生;同時,大量的圖西族難民逃到了外國,例如烏干達、布隆迪、坦桑尼亞、剛果等國,據官方統計,到1965年初,布隆迪收容了72977名難民,其中大約52000來自盧旺達,民族糾紛一直持續到1972年,盧旺達經濟困難、民族矛盾嚴重,人民生活舉步維艱。
直到1973年,哈比亞納利將軍發動軍事政變,奪取了政權。他身為胡圖族,但在上臺后卻采取民族和解政策,沒有像其他人胡圖族一樣狂熱的反對圖西族,使得許多圖西族難民得以重返盧旺達,兩族關系有所改善。
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1937~1994),盧旺達前總統
這一切持續到八十年代中期。雖然很多胡圖族打著為人民,反對資本的旗幟反對圖西族,但是在盧旺達獨立后胡圖族掌握政權后,胡圖族貴族越來越腐敗,盧旺達依托的支柱產業,咖啡在此時也價格下跌,盧旺達出口經濟受到沉重打擊,經濟危機愈加嚴重。
1990年蘇東劇變導致的民主化浪潮也吹到了盧旺達,冷戰也即將結束。西方國家敦促在軍事政變上臺的哈比亞納利總統進行民主化改革,要求實現民族平等。同時。在1979年由圖西族主導成立的境外流亡組織盧旺達愛國陣線也在烏干達等地擴充自己的實力,做好打回老家的準備。由于流亡在外的圖西族數量巨大,且都分布在上文所說的國家,對他國政治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烏干達和布隆迪都宣布支持盧旺達愛國陣線。
1990年10月1日,盧旺達愛國陣線士兵趁哈比納亞利出訪聯合國時,攻入盧旺達境內,在法國、比利時和剛果(金)的介入下才穩住局勢。在盧旺達政府控制的媒體鼓吹下,許多胡圖族人開始著迷于胡圖族權利意識形態,胡圖族權利意識形態中宣稱圖西族應當被奴役,胡圖族人應當不惜任何代價來平定圖西族的騷亂。持續的種族沖突導致反對派占領了北方,從而取代了北方的大量胡圖族人,而在南方,胡圖族則定期屠殺圖西族人。
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領導的盧旺達政府迫于國際壓力,在1993年簽訂了停火協議,這個協議也叫作“阿魯沙協議”(Arusha Accords)。但1994年哈比納亞利總統飛機墜毀,這使得許多胡圖族認定了是圖西族刺殺總統,形勢日益嚴峻。
1994年4月7日,由胡圖族士兵組成的總統衛隊殺害了盧旺達女總理、圖西族人烏維林吉伊姆扎納和3名部長。在當地媒體和電臺的煽動下,此后3個月里,先后約有80萬至100萬人慘死在胡圖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槍支、彎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絕大部分受害者是圖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圖西族的胡圖族人,盧旺達全國1/8的人口消失,另外還有25萬至50萬盧旺達婦女和女孩遭到強奸。這就是慘絕人寰的“盧旺達大屠殺”事件。
而西方殖民者在此次事件中當然是高高掛起。雖然他們是這場大屠殺的真正的原因,但此時盧旺達早已獨立多年,名義上也和他們無關。由于美國在索馬里進行的“黑鷹墜落”行動的失敗,因此美國并不想介入盧旺達內戰。對此美國總統克林頓于1998年3月訪問盧旺達時,在基加利機場對大屠殺幸存者發表講話時婉轉地表達了歉意。比利時政府因10名比利時維和軍人遭到殺害為由,撤出了全部在盧旺達的部隊,并帶走了所有的武器。聯合國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事件中表現消極。大屠殺發生的第四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投票,決定象征性地在盧旺達保留260名維和人員,職責僅僅是調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持續了近一個半月后,聯合國才決定將聯合國駐盧旺達援助團人數增加到5500人,擴大其行動授權,并說服其他國家參與救援。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嘗試收容難民。加拿大、以色列、荷蘭和愛爾蘭也提供了一些援助。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國際救援組織無懼炮火,到達當地,拯救平民百姓。
這場屠殺以盧旺達愛國陣線勝利而告終,愛國陣線領袖卡加梅在取得政權后采取許多措施來遏制民族沖突,推進民族平等,恢復經濟,與中國交好等措施使得盧旺達經過如此嚴重的屠殺后,依舊恢復了起來。卡加梅多次要求法國及其他殖民者道歉,但法國拒不承認,聯合國大會于2003年12月23日宣布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反思盧旺達大屠殺國際日”。2004年3月26日,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盧旺達大屠殺1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講話,呼吁國際社會采取行動,防止盧旺達大屠殺事件重演。同年4月7日,盧旺達舉行盧旺達大屠殺10周年的全國性紀念活動,以哀悼大屠殺遇難者。
參考書目:
1、賈森·斯特恩斯《剛果戰爭:失敗的利維坦與被遺忘的非洲大戰》
2、李安山《非洲現代史》(上下卷)
五、不要成為帝國主義!
英法美,還有德日意法西斯的種族主義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簡單舉幾個例子:英國政府在南非支持推行種族隔離的班圖斯坦政策,英國鎮壓肯尼亞的茅茅運動,法國鎮壓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起義,美國對印第安人的遷徙和滅絕。
要額外說一下,受巴以沖突的影響,很多網上二極管魔怔人開始說什么“理解希特勒”。我們要清楚的明白,德國和日本還有意大利在二戰時都是法西斯國家,三國都有喪心病狂的種族屠殺,希特勒所屠殺的猶太人中很多都是無產階級和中小資產階級,可是,在德國經濟危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猶太大資產階級和容克財閥可是一定點沒有受到懲罰,希特勒為了轉移國內階級矛盾,把矛頭直指猶太民族,但在經濟危機中對德國人民造成傷害的另一個階級容克財閥仍舊得到了支持。所以我們要清楚地明白,極端的民族主義只是統治階級為了轉移視線而采取的宣傳政策。其次,希特勒屠殺的可不只是猶太人,吉普賽人、斯拉夫人、黃種人、波蘭人,都是低等民族中的一員,同樣要進到毒氣室“洗澡”,即使是希特勒眼中稍微地位高一點的昂撒人和高盧人,也只配處在德意志民族之下,同時法國人也只配在德國的工廠里當苦工,提供額外勞動力。
但網絡二極管并不想了解,他們只知道希特勒屠殺猶太人,再聯想到現在奉行猶太復國主義的以色列政府的恐怖行徑,理所當然的把希特勒當作英雄,但要是希特勒真贏得二戰,那中國人也一樣當奴隸,且比歐洲人更加低等。從階級角度來看,希特勒毫無疑問是轉移階級矛盾成功的典型案例。
日本法西斯的罪惡行為我們眾所周知,直到現在日本右翼政府仍然沒有承認錯誤。但另一方面,如果因為日本法西斯的罪惡就仇視所有日本人,那這和法西斯的民族主義又有什么區別呢?
作為二戰中同樣在非洲犯下滔天罪行的意大利因為軍隊在戰爭中過于離譜的表現而被人忽視,但意大利確實曾在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用毒氣屠殺過人民,在利比亞鎮壓民族起義。
以上是各國的種族民族主義,可以看到,帝國主義為了自己的利益,轉移矛盾,蒙蔽人民,將其他民族置于低等地位,造成的種族歧視和民族矛盾為世界人民造成了深深的傷害。而我們中國的崛起也讓一些人忘記了自己也曾經在列強眼中是低等民族的歷史,也開始瞧不起其他國家人,這同樣和我國一些主流媒體的刻意宣傳有很大關系,所以我希望有人看了以上的例子放棄自己那驕傲的民族主義,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其他民族。
如果用種族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其他國家人民,和過去的帝國主義又有何區別呢?
以上就是筆者想要介紹的民族主義造成的巨大傷害,現在愈演愈烈的巴以沖突已經有很多同志講述了本質,本人堅持站在世界人民的角度上希望巴以和平,我相信總有一天,以色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能看清自己的敵人是誰,消除民族隔閡,和平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讓民族主義的幽靈徹底消散在歷史中吧,國際主義才能讓世界真正和平,仇恨不能擁抱和平,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