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根據中國官方統計,截至今年6月,152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與他們的貿易額從2013年的1萬億美元,增長到2萬億美元。中國對這些國家總共投資了3000多個項目,非金融類投資達到7859億元,其中大部分變成了當地的港口、鐵路、橋梁、工業園區。
據報道,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總投資已經超過一萬億美元,使得“一帶一路”成為“全球性倡議”。
我記得,十年前美國等西方國家曾經流傳著一種說法,即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搭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順風車”。此后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似乎是針對這種說法,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
當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參加“一帶一路”倡議之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又出現了另一種說法,即這是一種“債務陷阱”,被引用最多的案例是斯里蘭卡由于債務違約而將其漢班托塔海港讓中國租用99年。此后多個非洲國家也因為債務違約而不得不要求延期還本付息,使“債務陷阱”的說法甚囂塵上。
但是“一帶一路”倡議讓大批發展中國家獲益,這不僅是事實,也是“一帶一路”的基本面。獲益最大的兩個國家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在這兩個國家的投資都超過200億美元。巴基斯坦明顯從“中巴經濟走廊”中獲益匪淺,而最近印尼雅加達和萬象之間的高鐵通車也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耀眼亮點。
“一帶一路”倡議聚焦于基礎設施建設,此類投資的獲利回報本來就是一個長期和緩慢的過程,不應從其短期效益來判斷其成敗。
最近美、印等國家所倡議的“印度-沙特阿拉伯-歐洲經濟走廊”被渲染為可以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但是無論是規模和經濟影響,都無法和“一帶一路”相比擬。
中國以一國之力來帶動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經濟,顯然負擔很重,也不可能令所有國家都滿意,例如意大利就揚言要退出“一帶一路”。在當前中國自身經濟發展也出現一定困難的條件下,似乎也有必要進行“精簡”,以免“吃力不討好”。
(作者:Ksliu,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員;供稿并修訂:肖志夫,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圖片Ksliu提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