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國總理朔爾茨公開發聲,說德國反對同中國脫鉤,可能要在今年11月份訪問中國。有關消息傳來,許多人將其視為利好,并從中看到了中國同歐盟及西方關系的希望與未來。
但筆者卻不是這洋,從中所感受到的卻是凜冽寒氣,因為德國總理的談話恰恰證明,在同中國脫鉤的問題上,德國遭遇了空前巨大的壓力,否則,總理朔爾茨不會無端放炮,說出這樣的話來。
那么,有誰能給德國施加這樣大的壓力呢?
顯然,這個國家只有美國,不是美國,其它任何國家都沒有這樣的本事與能力。
由此還引發出人們另外兩種可能的聯想:
其一,持同樣態度的不只是德國,相信還有很多國家,但他們并沒有德國的實力與勇氣,只好默不作聲或者忍氣吞聲,因此,敢于這樣公開發聲的,也只能是德國了。
其二,美國不但自己正在實施同中國脫鉤的計劃,而且已經開始在全球范圍內組織安排同中國脫鉤的計劃。這本來就是中美“戰略競爭”系統戰略中脫鉤部分應有的邏輯軌跡,只不過有些中國人對此始終不敢承認、不愿正視。直到今天,他們仍然堅信中美不可能脫鉤,白宮當局只不過是嚇唬一下而已,他們認定中美兩國有牢不可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這樣聯想下來,那么德國總理朔爾茨此次發聲就不那么簡單了,由此引出的相關拷問相當沉重:
第一,中歐戰略伙伴關系還能維持多久
在外交語言的描述下,中歐是戰略伙伴關系,雙方進行戰略層面的合作共贏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且一度對未來前景還相當看好。
但是,在強大外部壓力下,現在我們看到依然有德國這樣的國家堅守初衷、初心不改,這固然令人高興,但是不是也有別的國家趨炎附勢、緊跟霸權帝國的步伐,甚至甘為前驅、為虎作倀呢?也許,這種可能性甚至比前一種可能更大。不斷傳來的消息證明,“歐洲一些國家和企業也感受到來自中國現代化的一些壓力,附和美國‘與中國脫鉤’的聲音逐漸增多”。
在這種情況下,中歐戰略伙伴關系會不會因此變得支離破碎、一地雞毛呢?如果歐盟在同中國脫鉤問題上發生嚴重分裂,那么中歐戰略伙伴關系還能堅持多久,未來將向何處去呢?
第二,歐洲真的走向戰略覺醒了嗎
關心國際形勢與全球戰略局勢的人都知道,有關歐洲戰略覺醒的神話已經流傳了很多年,甚至在戴高樂退出北約的時候還達到一次高潮,再此之后也不斷出現一波接一波所謂的“覺醒”。所謂歐洲覺醒,就是從霸權的桎梏股魔爪下掙脫解放出來,實現戰略自主。現如今這一神話再度抬頭,源于對烏俄戰爭的不同聲音。俄烏戰爭爆發后,歐洲本來曾一窩風地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跟在美國后面跟得很緊很賣力,只是打著打著,發現自己也在某種程度上被賣了,吃了大虧了,甚至成了除烏克蘭外最吃虧的冤大頭,于是就開始鬧情緒說怪話了,這樣一種情形,就被中國有些媒體渲染為歐洲醒了,不再裝睡了。
可見,有關歐洲戰略覺醒這最新一次神話起因在于烏克蘭戰爭的刺激,果真如此的話,那么中國也能間接沾光,對中國是好事而不是壞事。但問題在于,歐洲真的走向新的戰略覺醒了嗎?
竊以為,這大概未必。因為以前歐洲一切所做所為也并非是因為糊涂沒睡醒,而是勢所必然、實際利益使然。在筆者看來,在可見的未來,歐洲還難以實現戰略自立,指望歐洲很快脫離霸權的懷抱,美國和歐洲在戰略上各樹一幟、分庭抗禮,還遠遠未到那個時候。
第三,反對同中國脫鉤,德國能堅持多久
既然當權的德國總理都公開表示反對同中國脫鉤,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就德國而言,中德關系暫時可保無虞,兩國之間的經貿聯系還將繼續穩定一個時期。但問題是,這樣的狀態能持續多久呢?
對德國而言,來自外部的壓力不會因為朔爾茨發表的上述公開談話就消逝緩解,相反,更多的可能是,更大的壓力不久之后就要接踵而至。考慮到德國特殊的地位與處境,考慮到德國一貫的行為路徑,所以朔爾茨政府反對同中國脫鉤的立場與主張還能堅持,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這應該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所以,朔爾茨的重要談話表面上看是一個好消息,但恰恰從一個側面證明,戰略大背景大趨勢卻不容樂觀,對此中國切不可掉以輕心。今年的冬天就要來了,相伴而來的,很可能更是一個戰略上嚴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