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參考消息
《巴格達發生教堂綁架事件》,美聯社巴格達11月1日電,法新社巴格達11月1日電。伊拉克的一座天主教堂被襲一事會使得原本就緊張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矛盾被進一步激化,這樣一來就會在伊斯蘭教陣營和基督教陣營兩邊都起到強化內部團結的作用。當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在伊拉克這塊地方被凸顯出來后,原本伊拉克內部的什葉派、遜尼派之間的矛盾就會被掩蓋下去,那么美國這個基督教國家企圖利用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斗爭來分裂伊拉克乃至分裂伊斯蘭陣營的計劃就會受到重創,而且,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沖突會很快向伊拉克的外部擴散,特別是可能在美歐地區以更加猛烈的形勢爆發出來。相對應的,由于天主教堂受到襲擊,反過來又會強化基督教陣營的團結意識,不僅有利于美國在攻打伊朗的問題上獲得更多的共識和支持,最主要的還是有利于美國將其與歐盟的矛盾——也就是基督教陣營內部的矛盾——向外轉移到基督教陣營和伊斯蘭教陣營之間,從而使歐盟放松對美國的警惕,由此必然便于美國對歐盟陽奉陰違,從歐盟背后下刀子,不僅使得歐洲原本已經很緊張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關系更加緊張,而且還能促發歐洲新的社會動蕩,可謂一舉多得。
《食用油價追隨谷物飆升,全球“食品通脹”可能加劇》,彭博新聞社網站10月31日報道。全球食物價格之所以會飆升,就是因為貨幣在貶值,而貨幣之所以會貶值,就是因為貨幣的制造方——美國在爛印美鈔。當然,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如果只是美國自己一家在爛印鈔票的話,那么只會導致美國自己的物價飆升,而不可能引起全球物價的飆升,而之所以非美世界的物價會隨著美元的貶值而飆升,那就是因為非美貨幣和美元之間存在著反比關系,也就是說,非美世界的貨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是可以變化的,而不是固定的。因此,美國就可以利用這一機制,在美國掌握著金融霸權的前提下,通過操縱匯率來將原本只屬于美國的通貨膨脹轉嫁到非美世界的頭上,最后的結果就是非美世界為美國埋單。而美國在制造通貨膨脹的同時,不僅抬高了非美世界的物價水平,而且也將非美世界積累的財富掠奪進了它的腰包。
于此同時,我們看不斷看到美國的那套霸道邏輯,盡管中國人均植物油的消費量只有美國人的一半,但是美國卻把食用油價格飆升的依據歸結到中國的頭上,這是另一種通貨膨脹,即信用的通貨膨脹,通過對中國信用的打壓,使得中國的信用貶值,而中國信用的貶值反過來就等于抬高了美國的信用,換句話說,通過制造信用的通貨膨脹,美國將屬于中國的信用掠奪走了,而其,只要中國對美國越客氣,中美關系越緩和,那么在其他國家面前,中國的信用就會被更多的轉移到美國的身上,因為在其他國家看來,一方面美國在不斷妖魔化中國,在打擊中國的信用,另一方面中國又在拼命向美國妥協讓步,那么這必然給人留下這么一個印象,就是美國對中國的指責是相當有道理的,否則,中國為什么還要如此討好美國呢?把對外關系看得比自己內部的和諧更重要乃至對立起來,這種異化行為怎么可能獲得外國的尊重呢?
《義務小廠商因人民幣升值而頭痛》,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0月31日報道。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斷上升,導致出口企業的利潤普遍下降,在加上利率上漲,企業的生存環境被進一步惡化。而匯率、利率的變動在某些人的眼里看來,這就是促使經濟結構改變的手段,換句話說,變動匯率、利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擠死大批中小型出口企業,換句話說,就是為了加強出口企業的資本集中程度。由于匯率和利率的上升只會惡化經濟環境,因此,動用匯率和利率手段來調整經濟結構的真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加強資本的集中程度。以前國企改革進程中有所謂的抓大放小的說法,現在不僅是對國企了,而是針對所有中國民族企業,實行的是一種“促大滅小”的政策,這也是危機時期的普遍做法,就是加強資本的集中程度,促使生成一批壟斷企業。這也就是說,在這場危機中,不僅國企的數量會減少,私企的數量也會大幅度減少。匯率、利率政策的使用固然是為了從宏觀上將經濟控制在一個良好的狀態之中,但是,宏觀數據的良好并不意味著微觀數據于此同步,因為在危機中,矛盾充分發展使得個體與整體的對立關系尖銳化,而危機本身就是一個消滅個性、實現統一的過程,因此,在經濟金融危機時期,任何政策的實施,無論其最初的愿望為何,其結果都只會進一步加強資本的集中,實際上也就必然會增加失業率。因此,在危機時期,對政府而言,與其幻想自己的政策能夠增加多少就業崗位,還不如認真考慮該如何應對必然會出現的越來越高的失業率問題。反過來說,那種指望某些政策能夠在危機中提高就業率的想法實際上并不靠譜,而那種聲稱能夠在危機中提高就業率的政策本身的真實目的則非常值得懷疑。要知道,危機并不是由中國自己產生的,危機是由美國產生的,并且由美國控制的世界體系傳導到中國來的,因此,除非美國自己的危機結束,或者中國切斷能夠傳導危機的那條通道(經濟獨立),否則,中國就會一直身處這場國際經濟金融危機中,是不可能獨善其身的。
《人口普查將揭示中國的秘密》,美聯社北京11月1日電,美國《商業周刊》10月28日一期報道。中國人口普查才開始,美國已經十分關心起來了,似乎這次人口普查就是專門為美國所做的一樣,這不能不讓人警惕起來。一家外資機構——奧美中國公關公司簡直就像美國駐中國的一個間諜部門一樣,對中國人口的普查數據特別感興趣,然而,我們知道中國政府應該對相關數據予以保密的,但是,奧美中國駐上海執行總監表示,如果他們能夠掌握兒童的數量,那將非常有價值。這個所謂的非常有價值,恐怕不只是對商家有價值吧!
2010年11月3日參考消息
《英法開始“史無前例”軍事合作》,路透社倫敦11月2日電,路透社倫敦/巴黎11月2日電。英法兩國簽署了兩份關于兩國加強軍事與核安全領域合作的協議,包括建立一支聯合部隊,以及共享裝備和核導彈研究中心。換言之,真正的英法聯軍就要誕生了。當經濟危機這個手段應用到國防上后,歐盟各國大幅度削減國防開支的舉動開始成為了歐盟軍事整合的前提條件,這當然是歐盟吸取之前主權債務危機教訓的結果,是對先經濟、后政治的統一路徑進行反思的結果,同時也是用和平手段整合歐盟的最后嘗試,一旦,這種使用和平手段來整合歐盟軍事力量的方法無法成功的話,那么歐盟整合的和平之路也就走到頭了,屆時,歐盟除了武力整合之外就只有重新歸于分裂了。盡管本人對這種和平統一的方案的可行性深表懷疑,但是,英法的這種嘗試還是值得肯定的。特別值得觀察的是,一旦英法在軍事上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了,那么這會對美英關系產生什么樣的負面影響呢?反過來說,美國為了阻止歐盟實現軍事整合,那么必然會施展必要的手段來予以破壞,然而,現在歐盟軍事整合的借口是經濟危機,而美國又是使歐盟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罪魁禍首,這樣一來,美國自己在決策時就會陷入一種兩難境地,如果要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就必須打擊歐元,而要打擊歐元,則必須對歐洲制造更大的經濟金融危機,但是,如果這種危機不能導致歐盟解體的話,那么反過來又會成為歐盟加強軍事、政治、經濟整合的手段,而歐盟的整合恰恰是美國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因此,反過來,美國自己在實施對歐盟的經濟打擊時就會平添很多顧慮。這樣一來,美歐之間的斗爭就會陷入錙銖必較的狀態,美國就必須更加認真地考慮對歐盟實施經濟打擊的后果,不排除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總的來說,英法在經濟金融危機中勇敢地走出了歐洲擺脫美國軍事束縛的第一步,意義自然是非常重大的,希望歐盟其余諸國能夠緊隨其后,特別是德國,因為,相信美國并不會坐視歐洲的這種整合行動的。
《俄日領土爭端牽動東亞戰略棋局》,路透社奧斯陸11月2日電,法新社莫斯科11月2日電,法新社東京11月2日電,俄塔社莫斯科11月1日電,法新社華盛頓11月1日電,日本《產經新聞》11月2日文章,日本《東京新聞》11月2日文章,日本《讀賣新聞》11月2日文章。在領土糾紛的問題上,俄羅斯讓日本嘗到了與中國截然相反的滋味,而且,讓日本更加困擾的是它剛剛把防衛重點從西北轉向了西南,然而,現在恰恰是中國在對日政策上采取了綏靖政策,而俄羅斯卻對日本寸步不讓,而且俄羅斯還宣布要大力開發南千島群島,這樣一來,就使日本的防衛政策變得毫無道理了,日本究竟應該更加防衛誰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日本自己也越來越難以把握了吧。之所以會這樣,不僅是因為日本對中俄領土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且是因為日本在相當程度上輕視俄羅斯的緣故。由于日本侵略中國的舊賬沒有得到過徹底的清算,因此,日本自己作為犯罪者總是懷著對中國的深深的恐懼感,深怕中國強大起來后對日本實行報復,因此就時時琢磨著中國,加上由于中國的軍力不及俄羅斯,因此,美國總是利用其在軍事上的對中國的絕對優勢來欺負中國,而日本作為美國的狗腿子,則是狐假虎威,以為自己可以憑借美國的虎威也來欺負中國一把,偏偏中國又是一個特別講人情世故的國家,于是就給日本以可以侵害的幻覺。在得到一些甜頭后,日本難免出現自我膨脹的心態,再加上受到美國鼓吹的那套價值觀的影響,日本也就越來越不把GDP小于中國的俄羅斯放在眼里。于是,在釣魚島的問題上欺負了中國之后,就想如法炮制,在南千島群島的問題上欺負一下俄羅斯。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俄羅斯的GDP雖然不如中國多,但是俄羅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舉措卻比中國要堅定地多,然而,我們卻很難想象中國的國家主席或總理到釣魚島去視察的情景。有某專家居然稱要在處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保持靈活性,我們不知道,如果“原則”都能靈活的話,那么“靈活”本身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呢?!那種放棄原則的靈活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美中期選舉花費創歷史紀錄》,西班牙《國家報》11月1日報道。根據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的統計,此次中期選舉將會花掉20億美元,而無黨派非營利組織“政治回應中心”稱,如果算上其他媒體形式的廣告,此次中期選舉在競選廣告上的總花費就要40億美元。而2008年的總統大選也“只花掉了”18億美元(僅計算奧巴馬和麥凱恩之間的那場選舉),如果再考慮到,此次中期選舉,參議員改選大約三分之一的這個情況的話,那么國會全部議員競選的花費就超過了總統的選舉花費,這也意味著,國會的重要性的確是超過總統的重要性了。由于還沒有看到詳細結果,所以只能對這次中期選舉略略說一下。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民主、共和兩黨分控參眾兩院,盡管民主黨沒有丟失全部陣地,但是在今后的財政開支,特別是稅賦改革的問題上必然受到共和黨的節制,而稅賦問題本來就是美國資本利益集團最最關心的問題。這樣一來,美國奧巴馬政府就可能不得不進一步裁減政府規模,同時,美國的社會福利也會因此大規模縮減,在共和黨人的控制下,小布什時期制定的優待富人的政策就會延續下去,而相應的,民主黨奧巴馬政府也就可以向選民們推卸責任了,誰讓你們選他們上臺的呢?呵呵(天曉得他們是怎么上臺的,選舉前的統計數字不過是為預先設定的選舉結果服務的罷了)。在這種民主黨政府不必為劫貧濟富政策負責的政治結構下,美國資本對美國社會的專制程度也就進一步提高了,換言之,美國資本利用美國政府向外轉嫁矛盾的能力也就增強了。
2010年11月4日參考消息
《日媒鼓動筑“對俄包圍網”奪回四島》,日本《讀賣新聞》11月3日文章,共同社華盛頓11月2日電,日本《產經新聞》11月3日文章。在經濟金融危機的逼迫下,日本一會兒要組織針對中國的包圍圈,一會兒要構建針對俄羅斯的包圍網,一會兒要制裁朝鮮,一會兒又要和韓國爭奪島嶼,與此同時,還時刻惦記著把駐日美軍攆出去。對日本而言,它的這些外交行動當然是為了將其國內矛盾轉移出去,但是,這么一圈兜下來,轉移矛盾的非但沒有達到,反而還把周邊的鄰居全部給得罪光了,其結果不是促成了對它國的包圍網,而是將自己給孤立起來了。在這種形勢下,就為美國將其內部的危機轉嫁到日本頭上創造了條件,在美國看來,日本如果能夠在與周邊領國的斗爭中取得一些成績的話,那么自然有利于美國以此為突破口進一步擴大戰績,但是,如果日本遍歷下來沒有明顯的突破的話,那么美國只能反過來利用日本自己已經被自己的行為所孤立的態勢,來重演針對日本經濟的打擊行動。放出去的狗既然無法叼回食物,那么只能把狗吃了墊饑。或許也只有新的經濟危機才能促使日本的真正統治者換換腦筋。
《世行:今年中國預期增長10%》,法新社北京11月3日電,路透社北京11月3日電,美聯社北京11月3日電。世界銀行在3日出的那一份報告在邏輯上完全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調高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但是另一方面又說中國存在巨額的經常項目盈余的這一情況會對全球經濟前景投下陰影。因此,我們也就不清楚,對全球經濟而言,中國的經濟到底是增長地快些好呢,還是增長的慢些好呢,抑或是負增長好呢?
一方面看好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國改變既有的匯率、利率政策。那么既然中國現有的金融政策不那么好,那么世行又有什么理由看好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呢,世行又憑什么提高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呢?難道中國的經濟增長是脫離中國既有的經濟金融政策而獨立存在的嗎?
一方面告稱消費者物價指數不會進一步大幅上升,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國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既然物價不會進一步大幅上升了,那么又有什么必要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呢?我們知道,收緊貨幣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惡化中國國內的經濟形勢,那么這是不是說,世界銀行打算要求中國主動在內部以制造經濟危機的方式來抑制物價上漲嗎?
一方面世界銀行警告中國政府不要采取強制漲工資的政策,而應采取比如允許更多民工進城的政策,但是,另一方面世行又指出快速的城市化進城將不可能使物價升幅長期保持平穩,也就是說,城市化會導致物價上漲。那么世行是要中國工人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還接受低工資嗎?這還是人說的話嗎!
此外,世行還要求中國改變偏向重工業的能源價格體系,在中國重工業并不發達的情況下,世行的要求等于是要把中國的重工業的發展扼殺在搖籃里,其心何其毒也。當然,中國國內已經有大批漢奸在響應世行的要求了,一旦執行,后果必然慘不忍睹。
《美“量化寬松”或誘發長期通脹》,美國之音電臺網站11月2日報道,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1日文章。根據最新的消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3日宣布推出第二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盡管這一輪印刷的美元沒有上一次8000億多,但是,由于美國已經重新奪得國際金融霸權斗爭的主動權,因此,美國這次制造通貨膨脹的影響一定會超過前一次。換言之,美國這次“量化寬松”政策對非美世界經濟金融的破壞力會超過前一次。這一點對中國而言將尤其明顯,因為中國已經失去了人民幣匯率的控制權,美元的進一步貶值必然導致中國遭受新一輪輸入型通脹的沖擊,加上現在的那幫磚家給出的防范危機的辦法都是只針對入口,而沒有一個人想到要先堵住出口的,只要中國的出口無兵把手,即使入口封死了,中國內部物價一旦巨幅波動,經濟形勢不穩必然導致天量資金兌現出逃,到時候,現在制定的那些封死資金入口的政策就會成為歷史笑柄!
《投資主體為美國居民而非美國政府,“美國持千億美元中國股票”報道張冠李戴》,本報駐華盛頓記者劉麗娜。之前,中國新聞網援引法制晚報的報道,說美國財政部發布年度報告,“截止2009年底,美國政府持有海外證券達近6萬億美元”,其中“持有的中國證券中,僅股票一項就有1020億美元”。現經參考消息記者向該報告的提供數據分析的主要負責人——美聯儲紐約儲備銀行的阿貝巴赫確認,得到的答復是“報告中涉及的投資主體是美國居民,并非美國政府!”這個糾正固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們要提出另外的問題:為什么非要在此報道引起了國內輿論注意后,新華社下屬的《參考消息》才去確認實情?對于如此可能引起敏感話題的報告,新華社或《參考消息》為什么沒有在第一時間予以報道?這難道不應該反省嗎!正是因為官方權威媒體沒有報道此一消息,所以才會陷入現在不得不去被動求證以正視聽的地步。是不是有關方面認為自己可以壟斷消息源以塞視聽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得不更加重視這份報告的內容了。盡管美國持有中國1020億美元證券的主體是美國居民,但是,我們要反過來問一下,中國居民是否持有美國證券,持有多少?我國的證監會是不是也應該出臺一份這樣的年度報告呢?總不能老是一筆糊涂賬吧!
《奧巴馬亞洲行意在制衡中國》,路透社華盛頓11月2日電,美國之音電臺網站11月2日報道。有些人居然說共和黨控制了眾議院后能夠減少中國的壓力,這些人怎么不想想共和黨執政時期的南海撞機事件呢?怎么不想想人民幣前一次是怎么被迫升值的呢?再說,美國國會現在的格局更加有利于美國資本對美國政府的控制,因此,美國資本為了達到其拓展中國市場的目的,只會大幅度增加美國對中國的壓力,而不是相反。這次奧巴馬以中國為“焦點”的卻不到中國來的亞洲之行,就是來加強對中國的包圍和遏制來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