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中國島鏈異動
新華網 ( 2009-06-02 )
2009年的中國海疆,從年初開始就顯得頗不寧靜。發(fā)生在中國周邊海域的一系列“突發(fā)”事件或是看似“巧合”的事件,將國人的目光再次引向浩瀚的海洋,引向那一列點綴在大洋中環(huán)繞著亞洲大陸的島鏈。
最近,美國《防務新聞》周刊重新提到了一個概念——“第一島鏈”。這一概念隨著美國海軍監(jiān)測船“無瑕”號出沒南海、“勝利”號開赴黃海而顯得更加詭異。
“第一島鏈”,主要是指靠近亞歐大陸東部海區(qū)外側的那條弧形島嶼帶,即北起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涵蓋了中國的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
此外,在美國人的戰(zhàn)略構想中,還存在“第二島鏈”和“第三島鏈”的說法。“第二島鏈”源自南方諸島(包括小笠原群島、硫磺列島)、馬里亞納群島、雅浦群島、帛琉群島及哈馬黑拉馬等島群;“第三島鏈”則主要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對于美國而言,它既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zhàn)略后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御前哨。
2009年環(huán)中國島鏈發(fā)生的“狹路相逢”事件之所以引人矚目,是因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樣的異動折射出美國對亞洲快速發(fā)展大國的一種復雜心態(tài)。
《環(huán)球》雜志駐華盛頓記者/楊晴川
自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tǒng)以來,中美關系總體呈現了“高開高走”的良好開局,可在中國周邊海域,兩國船只今年卻已兩度“狹路相逢”。盡管奧巴馬政府目前似乎采取低調處理態(tài)度,表示將尋找外交途徑解決,但美國鷹派勢力借機大做文章,無理指責中方“騷擾美國船”,企圖再次掀起鼓吹“中國海上威脅論”的新一波聲浪,要求奧巴馬政府對華采取強硬政策。
值得關注的是,這兩起事件都發(fā)生在美國戰(zhàn)略上圍堵東亞大陸的所謂“第一島鏈”上,事件的實質仍然是美國擔心在亞太地區(qū)影響力式微,而對中國海上力量的增強抱有強烈戒心。這種心態(tài)是美國戰(zhàn)略觀決定的,并不是隨著美國政府換屆就能輕易改變。
“狹路相逢”背后
對于發(fā)生在中國周邊海域的這兩次“狹路相逢”,美國官方的解釋是雙方對于相關海洋國際法規(guī)理解不同。在這兩起事件中,中國都嚴正指出美方監(jiān)測船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中國沿海專屬經濟區(qū)內從事“不友好”活動。
該公約明文規(guī)定,沿海國家專屬經濟區(qū)可以延伸到海岸外322公里內的海域,禁止一國在他國專屬經濟區(qū)進行“不友好的”或“具有威脅性質的”軍事活動。無論是在3月8日的“無瑕號”事件還是5月1日的“勝利號”事件中,美國軍方用于搜集情報的監(jiān)測船顯然都不是在從事什么“友好和無威脅的活動”。
但美方卻稱,專屬經濟區(qū)給予一個國家開發(fā)海洋的經濟權力,卻沒有給予這個國家領海權。“一個國家對沿岸19公里內的海域擁有領海權”,而這兩起事件中,美船是在“中國領海權”范圍外活動。美方還稱,這兩艘船從事的是“和平活動”,因而不需要經過中方允許。
美方監(jiān)測船在距離本區(qū)萬里之遙的中國沿海專屬經濟區(qū)游弋,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其實世人心知肚明。美國的專家學者并不諱言美國監(jiān)測船在中國沿海頻繁活動的軍事目的。
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中國安全問題專家史文說,“美國想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海軍實力、尤其是中國在海南島附近新建的潛艇基地進行偵查”。“無瑕號”便是此類偵查活動之一。他同時指出,“即使不存在對法律解釋上的分歧,中國也不會愿意美國在中國的海岸線附近肆無忌憚地搜羅中國的機密軍事情報”。
話再說得透一點,就是美國對中國的戰(zhàn)略防范,正是這兩次“狹路相逢”的最主要原因。
從戰(zhàn)略上看,黃海和南海都處于美國對中國戰(zhàn)略封鎖的“第一島鏈”。在美國戰(zhàn)略界看來,如果中國在周邊海域取得戰(zhàn)略優(yōu)勢,將突破美國對華封鎖的“第一島鏈”。
“第一島鏈”主要是指靠近中國大陸海區(qū)外側的那條弧形島嶼帶,即北起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涵蓋了中國的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第二島鏈”則源自南方諸島(包括小笠原群島、硫磺列島)、馬里亞納群島、雅浦群島、帛琉群島及哈馬黑拉馬等島群。“第三島鏈”主要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對于美國而言,它既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zhàn)略后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御前哨。
從“冷戰(zhàn)”期間開始,美國通過各種雙邊、多邊軍事合作方式,先后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上建立了以日韓為核心的東亞軍事基地群,以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為核心的東南亞軍事基地群,以美國關島為核心的第二島鏈軍事基地群。這些軍事基地體系配置有序,并能相互支援,扼守住了亞洲大陸走向太平洋的所有咽喉要道。對美國而言,這些“島鏈”既是遏止亞洲大陸國家向海洋發(fā)展的重要籌碼,也是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qū)的重要依托。
近年來,美國戰(zhàn)略重心向亞太轉移,“島鏈”在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的作用與地位更加凸顯。在東北亞,美國調整了在日韓兩國的駐軍,強化了與日韓的軍事同盟關系。在東南亞,通過反恐合作,美軍重返了菲律賓,獲得了在馬來西亞、文萊等國的基地和港口停泊軍艦、起降飛機的權利,新建了包括新加坡樟宜基地在內的一些基地、港口和機場。
對于“第二島鏈”中部的關島基地群,美國自2003年開始大幅加強其軍事力量,把B-2隱形戰(zhàn)略轟炸機、AGM-86型巡航導彈、大型兩棲攻擊艦和核潛艇四類最先進的戰(zhàn)略武器部署到了關島基地群。
隨著近年來中國海上力量的增長,美國一直擔心“島鏈”被中國突破。2003年,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zhàn)略研究學院的一份出版物中專門有一章《島鏈戰(zhàn)略下的中國海軍》,全面分析了島鏈對中國安全及海軍建設的影響。最近美國《防務周刊》更直接地報道說,中國加強海軍建設,計劃建造航母,就是意在突破“第一、二島鏈”。
在此種心態(tài)下,美國對中國在“島鏈”附近的活動十分關注,近年來不斷增加偵察活動。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和今年兩次“狹路相逢”事件,都與此有關。
美國國防部今年3月25日公布的最新《中國軍力報告》中,對南海爭端頗為關注。報告稱,南海是東北亞和東南亞國家一個重要的安全考慮因素。東北亞地區(qū)嚴重依賴經由南海航道進口的石油。
報告認為,中國在南海與文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領土爭端,促進中國大陸尋求獲取超越臺灣島以外的遠程軍事能力。例如,中國在各地部署的常規(guī)戰(zhàn)區(qū)導彈可用于各種除臺海以外的緊急情況。中國空軍的機載預警和控制裝置和空中加油機計劃將使其得以擴大在南海的行動能力。報告還對一些西方媒體關于中國在海南島建設大型海軍基地的說法給予高度關注。報告稱,這個包括水下設施的基地將大到足以容納攻擊和彈道導彈、先進的潛艇和水面作戰(zhàn)艦艇,并將使中國海軍能夠直接進入重要的國際海上通道,并能使得中國擁有在南海深海區(qū)域部署隱形潛艇的潛在能力。
介入南海爭端
最近兩次“狹路相逢”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正值南海爭端加劇的時刻。特別是“無瑕號”事件,就發(fā)生在南海海域。對于這些爭端,美國表面上不介入,但近十幾年來美國的南海政策已從不介入轉入介入,對東南亞國家在南海的蠶食活動進行明暗支持。
在冷戰(zhàn)結束以前,美國對南海問題一直采取不介入政策。正如美利堅大學哲學博士兼海軍研究中心的高級分析家肯尼所說,美國的傳統(tǒng)傾向是避免卷入南海爭端中去。“畢竟,南海離美國1.2萬多公里,太遙遠了。”
但1994年11月16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后,美國對南海的基本政策由“不介入”轉為“介入但不陷入”。
1995年5月,美國國務院擬訂了更全面的南海政策。該政策稱,美國對南海保持和平與穩(wěn)定有著長久的利益,重申美國對“航行自由”的基本利益,稱“航行自由”對整個亞太地區(qū)包括美國在內的和平與繁榮十分必要,為此要求南海有關國家加強外交努力。
美國對南海問題的介入政策具體表現為:確保和加強軍事存在,努力爭取對南海地區(qū)安全事務的主導權;構建多邊安全機制;以南海問題牽制中國的發(fā)展,加強在南海地區(qū)對中國的偵察和監(jiān)視。
促使美國介入南海的因素,除了上述的對華戰(zhàn)略防范外,還有兩點。
一是所謂對于盟友的安全承諾。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開始從菲律賓撤軍,東南亞國家擔心美國會從該地區(qū)脫離,失去美國的安全保護傘。美國國內一些保守戰(zhàn)略人士,竭力主張美國為東南亞國家在南海的活動撐腰。
二是經濟利益。美國與東南亞的經濟關系不斷密切。美國認為,一旦南海出現領土權益爭端,會威脅到美國與東南亞的經貿關系。同時,美國一直強調在南海地區(qū)的所謂“航行自由”權利,以確保其海上商品和石油等戰(zhàn)略物資的運輸暢行無阻。
此外,美國還擔心如果中國在資源蘊藏豐富的南海區(qū)域占據優(yōu)勢,美國公司參與開采南海資源將受到限制,而且在購買南海石油時無法按理想價格交易。盡管美國原油進口仍要主要依靠中東,但中東局勢動蕩不安,促進美國尋求能源產地多樣化,南海石油也是潛在目標之一。
有分析人士認為,美國介入南海問題的另一原因,是希望用安全問題牽制中國與東盟的經濟一體化。無論是明年即將啟動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還是2015年啟動的東盟“10+3”自由貿易區(qū),都沒美國的份,這使得美國心中暗自不爽。
但另一方面,盡管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在南海存在爭議,也并不希望淪為美國手中制約中國的一張牌。
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文認為,有的東南亞國家確實希望美國保持它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以平衡一個崛起的中國在亞洲事務中的地位。但它們也不希望看到美國與中國在亞洲的對峙,從而迫使他們在雙方之間選擇立場。“他們力圖在美國方面獲取安全保障上的最大的戰(zhàn)略優(yōu)勢,也同時想要在美國和中國兩方面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難以調整心態(tài)
隨著中國海外貿易和海外能源需求的增長,以及海洋權益的現狀要求,中國發(fā)展海上力量本無可厚非。但美國鷹派勢力卻認為,只有永遠維護美國在亞太的絕對優(yōu)勢,才能確保美國安全。美國影響力的任何一點下降,在他們眼中都無法容忍。“第一島鏈”上中美“狹路相逢”,多少與此種心態(tài)有關。
美軍太平洋總部去年11月出爐了新版的美軍太平洋戰(zhàn)略,盡管增加了“合作、對話和伙伴”之類的新語匯,但其主旨仍是確保美軍在太平洋地區(qū)的“卓越地位”。太平洋總部司令基廷在去年訪問日本時表示,美國不會從亞洲“退卻”,亞洲盟友對此應該放心。
這份文件強調美軍在亞太地區(qū)的所謂“行動自由”權利,尤其是在“島鏈”上的馬六甲和南海周邊地區(qū),并“不會容忍威脅和破壞全球供給鏈及通訊和商務通道的行為”。盡管文件宣稱,希望與中國發(fā)展“成熟的兩軍關系”,但卻警告“中國不要低估美軍實力和必要時使用武力的意志。”
對于這個問題,美國媒體似有更現實的看法。《時代》周刊近日刊文指出,美國在亞太影響力下降,是該地區(qū)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面貌的核心部分。二戰(zhàn)后,美國一直是亞太水域的絕對主宰,但這種形勢正在變化。不僅因為美國陷入中東事務脫不開身,而且因為亞太地區(qū)的力量對比正在改變。
澳大利亞戰(zhàn)略政策研究所軍事評論員戴維斯指出:“亞太過去基本上是一極時代。但如今美國和中國必須學會彼此共存。”新加坡國際問題專家莫漢說,隨著印度和中國這樣的亞太大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它們發(fā)展海上力量是一種正當的訴求。
為了避免被指“延用冷戰(zhàn)思維”,近年來美國軍方一直口頭上宣稱“歡迎中國的崛起”,但實則心有不甘。因此只能用“負責任”和“透明度”等一些不明所指的詞語來表達對中國軍力發(fā)展的不滿。
美國一些專家對此倒看得很透。卡托學會專家班道最近撰文指出,美國軍方最近總是拿中國軍力增長說事,把中國當做“最大潛在對手”,但其實倒是中國更有理由擔心“美國威脅”。他說,不久前美國國防部的《中國軍力報告》宣稱“美國歡迎中國以負責任的方式參與國際事務”,但卻沒有說明如何“負責任”。“這不由使人懷疑,這里說的負責任,就是要中國默認美國在亞太的霸權。”
班道指出,完全有理由認為,中國發(fā)展軍力實際是為了減少與美國發(fā)生戰(zhàn)爭的可能性。因為“中國最重要的目標顯然不是攻擊美國,而是免受美國攻擊。”
美國海洋政策學者瓦倫西亞和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文認為,今后中美在海上“狹路相逢”可能變得越來越頻繁。“但考慮到兩國之間巨大的共同利益,很難想像這一問題會導致中美關系‘翻船’。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
境外媒體密集炒作“中國珍珠鏈戰(zhàn)略”
新華網 ( 2009-06-02 16:19:32 ) 王晉燕
近一段時期,中國東海、南海上空風云迭起。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媒體也不斷炒作“中國海軍威脅論”,有關中國“藍水海軍”的評論此起彼伏。
熱炒所謂“珍珠鏈戰(zhàn)略”
“中國在三亞的新潛艇基地使北京獲得了與其他5國爭奪有爭議的南中國海水域的重要優(yōu)勢。而在更遠的地方,中國和印度正在角逐誰將最終影響印度洋。從緬甸到巴基斯坦,中國海軍已經建立起一條珍珠鏈……”
5月13日出版的《時代》周刊上這篇名為《世界在警惕地注視著中國海軍的壯大》的文章指出,中國迅速發(fā)展的軍力已經打破了亞太地區(qū)甚至更大范圍的軍事平衡,削弱了美國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文章哀嘆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軍事存在已今非昔比,“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從關島到日本的廣闊水域投入建設一系列海軍基地,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軍事存在。1996年,中美關系緊張臺海出現危機時,華盛頓可以把兩個航母戰(zhàn)斗群部署在臺灣外海以監(jiān)控中國大陸的舉動。但這樣的舉動在如今是不可想象的。”
事實上,“珍珠鏈”一詞近來頻頻出現在西方媒體對中國海軍的報道中。2005年初曝光的五角大樓一份名為《亞洲的能源未來》的內部報告中首次提出中國海軍正采取“珍珠鏈”式戰(zhàn)略的說法,報告列出了所謂“珍珠鏈戰(zhàn)略”中的幾顆“珍珠”:首當其沖的是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其他“珍珠”還包括孟加拉國、緬甸、柬埔寨以及泰國等。在美國一些戰(zhàn)略學者看來,中國要發(fā)展藍水海軍就不可能沒有補給基地,于是他們炮制出所謂中國的“珍珠鏈”戰(zhàn)略,聲稱中國正透過資助等各種方式取得軍艦海外停泊基地。
中國在南亞和東南亞的一些商業(yè)活動也被一些西方媒體渲染為中國“珍珠鏈”戰(zhàn)略的一部分。就在最近,當斯里蘭卡政府宣布反政府武裝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被徹底打垮之際,英國《泰晤士報》卻把這一事件與中國聯系起來。該報連續(xù)刊文稱,斯里蘭卡政府軍取得勝利,是因為中國向其提供了軍事援助,回報則是中國正在斯里蘭卡南部漢班托塔建造的海軍補給港。
文章引述一些西方分析師的話推測稱,盡管漢班托塔港短期內不會變成中國的海軍基地,但中國顯然深謀遠慮,經營這個港口肯定有更長遠的打算。“如果臺海爆發(fā)戰(zhàn)爭,或是南海起沖突,中國如何打破海上封鎖?毫無疑問,中國的戰(zhàn)略家早為最壞的情況做好了準備。”在結尾處該文作者寫道,“中國正在斯里蘭卡南部的漢班托塔、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孟加拉國的吉大港以及緬甸等地區(qū)加緊建造或升級一些港口,一個完美的珍珠鏈已經形成。”
妄稱中印將打響印度洋制海權爭奪戰(zhàn)
印度洋一直被認為是大國勢力關注最密切的地方之一,也被很多西方戰(zhàn)略家認為是中國海軍建立海外基地的首選。今年3月美國國際安全專家羅伯特·卡普蘭在《外交事務》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提出,“印度洋將取代太平洋和大西洋成為21世紀的全球中心,中印將在21世紀正式打響印度洋的制海權爭奪戰(zhàn)”。文章警告說,中國正在全力加強海軍軍力,掌握對印度洋的控制權。卡普蘭認為,中國為了打破對馬六甲海峽的過度依賴,也就是“馬六甲困局”,將與印度爭奪印度洋的制海權。中國還將利用印度洋上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中的244個島嶼,阻止西方進入馬六甲海峽。
4月,卡普蘭在接受美國《大西洋月刊》專訪時進一步指出,“中國正在進行大規(guī)模海軍軍購和建設,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長期威脅。中國在潛艇上的政策是不斷買進和建造直到對手撐不住放棄為止。中國希望主導西太平洋地區(qū),也希望在印度洋駐留。中國將是美國未來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卡普蘭甚至猜測,中國致力于改善兩岸關系的目的之一就是“將把部署在臺灣海峽的海軍調往印度洋”。
卡普蘭的觀點得到了一些印度媒體的回應。據《印度時報》報道,在最近美國太平洋美軍司令基廷應邀訪問新德里期間,“中國建航母的舉動以及潛艇艦隊的擴張”成為美印雙方討論的主要議題。《印度時報》在題為《印度和美國官員討論中國在印度洋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的文章中寫道:“中國不斷增強的軍事實力及其在印度洋以及太平洋的戰(zhàn)略活動令印度和美國都感到相當警惕。”
一些印度戰(zhàn)略專家也紛紛發(fā)表文章指出,考慮到能源需求以及貿易的重要性,印度洋對于世界以及海洋國家來說都具有新的戰(zhàn)略意義,未來在印度洋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比較大,為實現維持在印度洋的“霸主”地位、抗衡中國遠洋海軍實力的增長和保障印度洋海上運輸線安全三大目標,印度海軍只有一艘輕型航母“維拉特”號“顯然不夠”。
日印緊密關注中國建航母的一舉一動
印度知名外交政策評論員、長期關注中國事務的專家拉賈·莫漢4月23日在《印度快報》上發(fā)表專欄指出,未來中國計劃建造6艘航母,印度必須認識到中國作為一個新的海洋強國的崛起。拉賈·莫漢在文中說,“媒體一直在推測中國正在建造兩艘航母,其中一艘計劃在2015年開始服役。不過最近的跡象則顯示,中國領導人已經決定不只建造兩艘而是四到六艘航母。很多人認為,擁有航母僅僅是一個政治大國的標志,然而當一個國家只擁有一艘航母時你也許會同意這種說法,但是當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計劃建造六艘航母時,我們就必須認識到一個新的海上強國正在到來。”
幾乎與此同時,一直對“中國航母”話題情有獨鐘的日本分析家也發(fā)表文章指出,中國近年來對于購買及研究發(fā)展航空母艦態(tài)度積極,擁有航母是遲早的問題。日本智庫海洋政策研究財團研究員小谷哲夫5月8日在《亞洲時報》上撰文指出,中國積極想擁有航空母艦的原因有三個:一是要證明中國是一個“強權”,擁有航母是一種威望的展現。再者,中國想以此在南中國海形成戰(zhàn)斗力平衡;中國在這一區(qū)域與東南亞國家有領土糾紛。另外,航空母艦可以保護中國從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這一段海上通道的暢通,特別是防止在與臺灣發(fā)生對峙時,可能遭到海路被封鎖的情況。小谷哲夫認為,國際社會對于中國遲早擁有航空母艦這件事不必反應過度,因為就算中國成立航空母艦艦隊,也不是美國的對手。
在日本,中國航母話題已經成為諸多日本軍事刊物和防務研究俱樂部里熱議的焦點,日本智囊機構迫切希望從中揣摩中國運用航母的戰(zhàn)略。作為長期壟斷東亞制海權的國家,日本對鄰國發(fā)展遠洋海軍始終抱有防范的態(tài)度。目前,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已開始實戰(zhàn)部署“準航空母艦”——“日向”號,它雖然名曰“直升機搭載驅逐艦”(DDH),但全通式甲板和艦島建筑與輕型航母無異。
目前除中國之外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全部擁有航母,僅美國一家就有11艘。盡管如此,當中國僅僅提出自己有發(fā)展航母的權利時,一些國外媒體的評論立刻風生水起,一方面是不愿意看到中國海軍軍力的強大,另一方面則是在為自身擴張尋找借口。
美軍兩大“島鏈”部署新動向
新華網 ( 2009-06-02 16:18:36 )
《環(huán)球》雜志記者/劉華
5月9日,美國軍方宣布,美國空軍計劃下月在日本沖繩部署12架美國F-22“猛禽”隱形戰(zhàn)斗機,這是美國空軍首次在海外部署這種技術最先進的戰(zhàn)斗機。美國太平洋地區(qū)空軍部隊司令赫斯特在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表示,這些戰(zhàn)斗機將使太平洋地區(qū)的美軍指揮官在面對任何突發(fā)性事件時擁有更多的選擇。
沖繩,是如繁星般點綴在壯美太平洋上的第一島鏈中的關鍵一環(huán),而第一島鏈,在軍事上已經成為以美國為首的一股勢力“封堵”中國的防線。
島鏈由來
實際上,“第一島鏈”從地理名詞成為國際政治名詞,是源于冷戰(zhàn)時期。美國在第一島鏈的布局,最早并非用來對付中國,而是針對蘇聯的。
冷戰(zhàn)時期,太平洋方向是東西方對峙的重要戰(zhàn)線。在這里,蘇聯太平洋艦隊的戰(zhàn)略核潛艇隨時可以進入太平洋活動,成為對美國重要的威懾力量。
為了圍堵蘇聯戰(zhàn)略核潛艇及其相應的海上力量,美國沿阿留申群島起,經日本本土至菲律賓,建設了一條海上防線。這其中有幾個關鍵點,一是以阿留申群島封鎖白令海,防止蘇聯潛艇從北冰洋進入太平洋;二是以日本列島封鎖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和對馬海峽,這樣可以封鎖日本海,防止蘇聯艦隊從位于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進入太平洋;三是以沖繩和臺灣島應對中國大陸,同時沖繩也起到對臺灣的支撐作用;四是以菲律賓和臺灣島等地支撐美國在東南亞進行的越戰(zhàn)等活動。
沿著這條島鏈,美軍以海空軍基地為要點,在各處海峽、水道等等重要水域派遣軍艦和飛機巡邏,嚴密監(jiān)控對手水面艦艇活動。在水下,美日等國設置了龐大的固定聲吶設施,監(jiān)聽潛艇動向。
而這條防線中僅有一段斷裂處,那就是自勘察加半島南端至日本北海道北端的千島群島,這段“缺口”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約1000多公里,其中包括南千島群島(亦即日本主張的“北方四島”)的300余公里,其間有多處海峽可供軍艦和潛艇自鄂霍次克海進出太平洋,且兩側均是適合潛艇活動的深海。
在冷戰(zhàn)的絕大多數時間,中國的海上力量非常有限,中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反登陸和反襲擾,還談不上沖出島鏈的問題。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潛艇才首次出島鏈活動。至80年代,中國在執(zhí)行向南太平洋發(fā)射遠程火箭的任務中,派遣海軍艦隊出島鏈赴南太平洋活動。應該說,在冷戰(zhàn)的絕大多數時間,雖然中國經常受到來自琉球群島等地的西方勢力的威脅,但中國并不是第一島鏈防線最重要的防御對象。
但是,90年代以后,隨著蘇聯的解體,第一島鏈防線的對象逐漸轉向中國。一方面,日本防務重心西移,將關注重點從北方轉向中國方向。另一方面,美軍更加重視中國,更加重視包括第一島鏈在內的西太平洋防御體系,形成了目前的力量態(tài)勢。
多管齊下
目前的第一島鏈防線中,主要力量是駐日美軍和日本自衛(wèi)隊。其中,美軍的主要兵力駐扎在日本本土及琉球群島,沖繩島是其最大駐地,目前駐扎有2萬多人,同時也是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qū)兵力最為集中的地點。
在沖繩,有美軍唯一駐扎在海外的空軍聯隊——第18空軍聯隊,不僅裝備有包括48架F-15戰(zhàn)斗機在內的大批作戰(zhàn)飛機和支援飛機,還擁有若干偵察機部隊,可不定期派遣RC-135、EP-3等型號的電子偵察機抵近中國海岸附近偵察。2001年,在南海上空與中國戰(zhàn)斗機相撞、導致中方飛行員犧牲的EP-3電子偵察機就起飛自該地的嘉手納機場。
值得一提的是,自F-22戰(zhàn)斗機服役以來,美軍已多次向嘉手納基地試驗性地派遣F-22戰(zhàn)斗機,最多時達到24架。F-22目前在美國空軍中扮演“破門者”的角色,往往是大規(guī)模進攻戰(zhàn)役的前鋒。美軍在沖繩部署F-22的意圖,值得外界關注。
陸戰(zhàn)隊是美軍駐沖繩人數最多的部隊,其主體是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第3遠征部隊,包括海軍陸戰(zhàn)3師(兵力約1.5萬人)和海軍陸戰(zhàn)隊第1航空聯隊。前者是美軍3個現役陸戰(zhàn)師之一,既能從事兩棲作戰(zhàn),也可深入對方內陸活動,與駐扎朝鮮半島的美軍第2步兵師組成了美軍在東亞地區(qū)的主要地面力量。第1航空聯隊則擁有包括AV-8B、F/A-18在內的上百架各式作戰(zhàn)飛機,是沖繩島上的另外一支空中打擊力量。
此外,沖繩及其附近島嶼還部署有大量電子偵察、特種作戰(zhàn)、后勤支援等部隊。由于這里距離大陸較近,美日特別在宮古島等島嶼上建設了雷達和監(jiān)聽設施,用來監(jiān)控中國動向。
在日本本土,美軍第七艦隊航母“喬治·華盛頓”號及其戰(zhàn)斗群駐扎于東京附近的橫須賀港。第七艦隊的兩棲攻擊艦部隊則駐扎于九州西北部的佐世保港。裝備F-16戰(zhàn)斗機的美國空軍第35戰(zhàn)斗航空隊駐扎于本州東北部的三澤基地。
此外,日本自衛(wèi)隊也是組成第一島鏈防線的重要力量。自衛(wèi)隊僅第三代戰(zhàn)斗機數量就接近300架,還擁有近百架P-3C巡邏機。
依仗兵強馬壯的實力,美日依托第一島鏈的封堵行動顯得底氣十足,相當張揚。長期以來,每當中國海軍和官方船只進出島鏈時,美日飛機必會循蹤而來,反復低飛通過船只上空,拍照、跟蹤,甚至投放監(jiān)測器材。有沖繩作為基地,美國的電子偵察機幾乎每天都在中國沿海執(zhí)行偵察任務,監(jiān)聽來自中國大陸的雷達信號、電話通信等各種信息。美日還聯合在沿島鏈各進出大洋的水道處加強反潛巡邏,嚴密監(jiān)視,試圖發(fā)現進入太平洋的中國海軍潛艇。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形容,中國雖然有1.8萬公里的海岸線,但卻處于“有海無洋”的窘境。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此言不虛。中國雖然擁有海域,但在目前情況下進出大洋卻異常不便。而且,從更嚴重的角度看,第一島鏈絕非僅僅起到“封堵”的作用,它同時也是前進的跳板。這里的海軍陸戰(zhàn)隊和航空兵,都是攻擊性極強的力量。“攻”與“守”之間,只是一瞬間的轉換而已。這支力量距離中國最繁華的東南沿海地區(qū)不到800公里。
第二島鏈漸趨重要
盡管第一島鏈駐軍實力強勁,但美軍并不滿意。他們認為,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特別是遠程打擊力量的發(fā)展,如果第一島鏈的基地真的被用于對抗中國,其本身也并不安全。
以琉球群島為例,其大多數島嶼距離中國海岸線距離都不超過1000公里。對于當今大部分戰(zhàn)術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而言,這一距離并不算遠。
也許正是考慮到類似的因素,美國近來在第一島鏈的偵察監(jiān)視力量雖然不斷加強,但作戰(zhàn)力量特別是地面作戰(zhàn)力量卻在削減。與此同時,美軍大力加強以關島為核心的第二島鏈的建設,將部分陸戰(zhàn)隊從沖繩調至關島,并將太平洋地區(qū)三軍部隊梯次部署于第二島鏈、夏威夷和本土西海岸等地。
自琉球群島向東1500~2000公里,就是由小笠原群島、硫磺列島、馬里亞納群島等島嶼組成的“第二島鏈”。自2005年以后,美軍多次從沖繩抽調部隊駐防關島,其中包括7000名海軍陸戰(zhàn)隊隊員。目前,美軍在關島設有安德森空軍基地、阿普拉海軍基地等多個重要的海空基地。這里是美國本土以外唯一能夠保障B-2隱性轟炸機部署的基地,也是美國在西太平洋唯一的核潛艇基地,目前常駐有4架左右的B-2隱形轟炸機和12架F-22戰(zhàn)斗機。從這里起飛的戰(zhàn)略轟炸機可以在8小時之內攻擊東亞大陸目標,這里駐扎的核潛艇則可以巡視整個西太平洋。
由關島再往東,則是美軍夏威夷基地。這里是美軍太平洋司令部下屬各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美軍在太平洋地區(qū)的后勤和指揮中心。這里駐有美軍第25輕步兵師,一旦有事,也可以快速部署至東亞前線。而在美國本土西海岸,還部署有一批可供快速反應的地面部隊,包括編制上隸屬于第2步兵師的3個“斯特瑞克”旅,1個預備役步兵師。
第一島鏈及其背后包括第二島鏈在內的縱深軍事布局,有著極強的針對性。只要在島鏈及其縱深的軍事布局沒有發(fā)生變化,其對象也就并未改變,這是任何外交辭令都無法掩飾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