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歲的原子彈“功勛工人”原公浦原老,于昨日6時57分在上海逝世了。
前幾天原老的家屬還在水滴籌給他籌款。只是,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如此的快,這才幾天呀。
原公浦,在1964年成功加工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心臟”件——鈾球,因此得名“原三刀”,他也是我國第一顆氫彈的钚核心部件加工者,先后為國家十余次核試驗做出過貢獻。“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曾稱他為“一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
“我叫原公浦,‘原’是原子彈的‘原’,‘公浦’是人民的‘公仆’。”原老總是喜歡這樣介紹自己。
原公浦的老家在山東,從小失去父母,1951年到上海做學徒。上海解放后,在新舊兩重天對比之下,原公浦很快成為一名進步青年,1956年原公浦在上海汽車地盤廠工作,任團總支書記。
1959年,二機部到到上海選調一批優秀工人,結婚剛兩個月的他主動報名,來到了甘肅的404基地。
1964年4月,正式加工前一周,六級車工原公浦從戈壁灘上的眾多車工中脫穎而出,被定為車削第一顆原子彈核心部件——“鈾球”的操刀人。
鈾球的生產工藝水平要求極嚴,不僅要求光潔度高,能照出人的面孔,尺寸也不能差一絲一毫,誤差不能超過一根頭發絲的五分之一。
與現在的精密數控機床不同,那時只有一臺球面機床,刀具磨損快,常使加工精度達不到要求,因此,機床操刀人的技術和意識就成了成敗的關鍵。
在長達三個月的封閉式技術攻關中,原公浦用代用模擬部件反復進行操作訓練,每天早起貪黑,心無旁騖的訓練,他的體重一下子降了15公斤。最后這一周的訓練,除了緊張還是緊張,醫務人員則跟著他給他打葡萄糖以補充體力。
這是當時國內唯一的一顆鈾球半成品,如果加工失敗,數萬科研人員的近十年的成果就會泡湯。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對我們而言,最寶貴的就是時間,其精神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當年4月30日晚,加工開始了,克服了疲勞、緊張及突發的狀況,鈾球終于迎來了最后的關鍵“三刀”,在原公浦的精心操作及在場同志的協力奮戰下,經過12個小時緊張加工的鈾球,其各項數據全部達到設計標準,成為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心臟”。
幾個月后的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徹底打破了兩大帝國對我國的核訛詐和核威脅。
1994年,原公浦一家從404基地退休回到上海,退休金按甘肅標準發放。
2011年原老被確診為前列腺癌;2013年,原老參加一種抗前列腺癌藥物的臨床試驗;2015年這種藥物在國內正式上市,一盒一度高達6萬元;2017年該藥納入醫保,個人“只”需要承擔6千元以上——老兩口的退休金,才剛剛夠買一瓶藥。
為了節省開支,原老還通過病友購買過印度仿制藥,價格在3000元左右,原老的每月退休金是4000多元。
可以說,與癌癥相伴的這些年,原公浦原老一直受困于貧窮、癌癥和昂貴的抗癌藥。
這可是一位為國奮斗終生,做出過卓越貢獻的老工人啊。
上一次媒體集中地報道原公浦是在2019年,恰好與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的討論時間重合,其中有一篇叫《買不起抗癌藥的原子彈“功勛工人”》。
報道中提到三個細節:
一個是當原公浦參加社區活動時,告訴社區的老人們,自己參加了十次原子彈試驗,總是做第一個加工鈾的示范者,結果老人們都笑了:“老兄,不要吹牛了,搞原子彈的還住在我們這么破爛的地方?”
“造了一輩子原子彈,沒想到老了是這樣的下場,我要藥吃啊,我沒有尊嚴了”,原公浦坐在椅子上,摘下眼鏡,頹然看著房間陳列的物品,眼角泛出淚光。
原公浦不得已將存好買藥的錢用于治療眼睛,他想寫一本關于大漠深處故事的書,“如果眼睛看不見了,我死之前就寫不完了”,但眼睛治療后,治療前列腺癌的藥又要斷了,他沉默許久,寬慰道:“多活一天算一天”。
讀來讓人心疼。
是啊,當年“比天還大”的原子彈研制難關和大西北戈壁灘的漫天風沙都沒難住他,退休后卻面臨看不起病、吃不起藥這一難以解決的困境。
實事求是地說,無論是中核、404還是甘肅、上海相關部門都在自己職責范圍內做了些實事的,只是慰問金、幫困基金、生活救助、醫療補助等等,但其實際效用是杯水車薪——他們也無法破格為他做跟多,因為“當時和他一樣的工人是非常多的”;同時,由于原公浦原老身份特殊,在媒體公開報道后,這些單位又往往能對接外界資源,接手他的治療一段時間。
原公浦原老走了,我們該記住他,也該記住他的貢獻。
只是,類似原老一樣默默無聞工作的核工業老工人還很多,他們受到的關注也會小的多,他們的晚年,如果像原老一樣碰上了大病,又該怎么辦?
此外,還有其它行業的數千萬老工人,也是一樣的。
這難道僅僅是時代的陣痛嗎?
當年厲某人,聲色俱厲地放言,XX,必須犧-牲掉一代人,這一代人就是3000萬老工人。
其背后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思潮的盛行,代表著高精尖的國防工業的轉型、大量國防項目下馬及事關國計民生的國企大改制。
那個年代,做飛機蒙皮的改行做鋁合金門窗,做火箭外殼的改行做蜂窩煤,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當年風靡蘭州的504雪糕,實際上就是響當當的核工業部的504廠生產的,因為困難到發不出工資,被迫做雪糕。當時有個段子,知道為什么504雪糕辣么好吃么?有人說:“因為他們的牛奶是用核工業離心機轉出來的(幾萬到十幾萬轉每分鐘),純度很高!”
一切都變了,比如住房,當年許多廠子的住房是工人投工投勞加上企業盈余的部分給建起來的,當時住房是作為福利的一部分,只需要象征性的交點房租之類的就行。而他們的工資中壓根就沒有包含買房的部分,結果,人都退休了,突然有一天,說住房要貨幣化改革,不買下來不得住,就那點微薄的退休金怎么買?但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在時代的劇變之下,千千萬萬的老工人被當成“包-袱”給甩了出去,再加上住房和醫療體系也隨之發生變化,出現原公浦原老那樣令人心酸的困局,也就成了必然。
看不起病,原老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