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上皮村新工人文學講堂,侯老師講《工人對資本主義如何產生認識?》的主題講座。侯老師之前在廣東與香港待過,對國內工人打工的發展歷程有調查有研究。講課前,侯老師專門參觀打工博物館,對詳實的圖片、實物,發出感慨。
聽課的文學小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為文學夢想而聚集,有泥瓦匠、家政工、藥廠技術員,有曾經的紡織工、電纜操作工等。
以延長勞動時間為主的絕對剩余價值剝奪。改開初期,在工廠車間上班的工人“加班”帶有強迫性的常事,加班與“計件”關聯造成多勞多得的假象。后來,機器化代替部分人工提高效率,進入以技術為主的相對剩余價值剝奪階段。
侯老師講每個勞工惡性事件發生都推動國家出臺法律完善。1993年深圳致麗玩具廠大火事件,國家出臺《勞動法》;2007年黑磚窯事件,國家出臺《勞動合同法》;2010年富士康連環十三連跳事件,國家對加班時間進行規定。
討論環節,大家紛紛發言。有男學員講工地干小活欠薪事情,付出勞動拿不到應得報酬;女學員講在老家紡織廠上班時,車間有計件,后來更換新機器,工人的換紗速度根本跟不上機器運轉,累的想砸壞機器,讓機器速度降下來。
詩人小海提到富士康跳樓事件,他曾在鄭州富士康上過班。“富士康待遇不錯,我那時每月能拿1000元,其他小廠才五六百的工資。為什么跳樓?可能是沒有溫暖,沒有交流,工廠把活人當成機器。在富士康宿舍,我沒有朋友,廠里把白班和夜班住在一起,我下班回到宿舍,舍友上班去了,根本不認識。也沒有老鄉,臺灣企業刻意把老鄉分開。”
李若在《終于,我還是成了“三和大神”》一文講述在小廠當臨時工的經歷。進入食品廠手撕辣椒,手被辣的火辣辣發燙;進入電鍍廠包二十斤的鐵簾子,累的下班兩條腿不聽使喚……這種干兩三天的小廠,自己“放棄”不去了,根本拿不到工資,等于白干。
打工博物館展示暫住證、打卡卡片、工資條,展示打工人用過的三輪車、烤箱、錘子等實物,圖文介紹開胸驗肺張海超、暫住證孫志剛事件,見證打工發展歷程。
侯老師講,勞動力商品化,勞動力是商品。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屬性。對于個體打工人來說,提升個人技能、改善個人打工環境,才能獲得更大價值。
從寫作角度,不停換工作接觸不同行業人與事,有利于體驗生活有利于創作;從賺錢角度看,選擇一個行業一個正式企業固定下來,有利于提升技能有利于賺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