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年時代,毛澤東同志就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壯志豪情,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難的遠大志向,投身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yè)。為了找到中國的出路,毛澤東同志‘向大本大源處探討’,在反復比較和鑒別中,毅然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選擇了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從此一生追尋,矢志不移。”
作為一代偉人,毛澤東從青年起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摸索改變社會的現實途徑,并在這過程當中樹立起崇高的社會理想與高尚的家國情懷。
青年毛澤東的“求學之路”
從1910年秋考入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到1918年暑期畢業(yè)于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再到1918年和1919年兩次前往北京工作學習,在近10年里,毛澤東逐漸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了從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深刻轉變。
離家之際,青年毛澤東以一首豪言詩:“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8頁)來表達他的雄心壯志。在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毛澤東深受維新思想影響,對康、梁二人非常崇拜。他曾這樣評價《新民叢報》等書:“這兩本書我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我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這一時期,毛澤東對東西方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了初步思考,他曾這樣批注“正式而成立者,立憲之國家,憲法為人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專制之國家,法令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今之英、日諸國;后者,如中國數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可見,青年毛澤東開始用世界眼光來思考中國社會的問題,推崇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
在湘鄉(xiāng)駐省中學,毛澤東深受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影響,擁護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卷入辛亥革命的浪潮。在這里,毛澤東經常閱讀《民立報》并發(fā)表政見提議由孫中山擔任大總統,康有為做內閣總理,梁啟超為外交部長。后來,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當時的想法:“這是我第一次發(fā)表政見,思想還有些糊涂。”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fā)后,毛澤東投筆從戎。軍旅期間,毛澤東第一次讀到談論社會主義的文章,這是他最早接觸“社會主義”這個名詞,但實際上他聽到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所論述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有著本質區(qū)別,不過是改良主義的一種翻版罷了。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許多省份宣告獨立,清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毛澤東自認為革命已經成功,便退出軍隊,總共當了半年兵。
隨后,毛澤東投考了警察學堂、肥皂制造學校、法政學堂等,但都不如意。最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學)。在這所學校里,他只呆了半年,愈發(fā)覺得刻板的教學模式和校規(guī)不能使自己滿意,便開始了長達半年的自修生活。在湖南省立圖書館的半年自修生活,毛澤東曾這樣總結“我這樣度過的半年時間,我認為對我極有價值。”由于經濟原因和環(huán)境所迫,自修讀書生活難以為繼。此時,毛澤東已近20歲,他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人生。
◆1918年6月,毛澤東在一師,時年25歲。畢業(yè)班學生全體留影。后排左二為毛澤東。
經過慎重思考,毛澤東決心回校求學。1913年春,毛澤東進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讀書。次年春,四師與一師合并,直到1918年暑期畢業(yè),毛澤東總共做了5年半的師范生。第一師范對毛澤東的成長和鍛煉是全面的,他不僅具備了扎實的學問基礎,而且開始形成獨立的思想見解,有了社會活動的初步經驗,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1918年8月,毛澤東來到北京組織赴法勤工儉學。經楊昌濟的推薦,毛澤東進入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在這里,他同李大釗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交談,結識了一批社會名流。1919年12月,毛澤東率領驅張代表團第二次赴京。通過兩次北京之行的所見所聞,青年毛澤東確立下終生的信仰并且從未動搖。
青年毛澤東的“求學之路”輾轉多地,從湘鄉(xiāng)、長沙再到北京,這期間他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和實踐經驗,思想變得成熟。在此期間,毛澤東對社會的許多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為他日后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青年毛澤東的“師友之道”
在青年毛澤東成長的關鍵階段背后,離不開老師對他的指導,并且毛澤東與老師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師生關系,而是亦師亦友。
早在毛澤東投考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時,就因不是本地人而受到歧視。主考老師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極力向校長李元甫舉薦毛澤東。李元甫是一名愛國開明的教育家,在閱讀了毛澤東的文章后,大加贊賞。毛澤東得以順利入學。
在校期間,毛澤東的文章經常受到老師們的講評。國文教員譚詠春看了毛澤東作的《宋襄公論》后評價其“文筆潑辣,立意高遠,見解炯異于流俗”;“視似君身有仙骨,寰觀氣宇,似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校長李元甫和老師賀嵐崗非常器重毛澤東,說:“學校取了一名建國材。”在賀老師的舉薦下,毛澤東得以順利考入湘鄉(xiāng)駐省中學。這是他第一次來到省會長沙,他的視野變得開闊,思想更加成熟。
在湖南一師求學的5年半對毛澤東產生了巨大影響。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一師:“我沒有正式進過大學,也沒有到國外留過學,我的知識、我的學問,是在一師打下了基礎。一師是個好學校。”好學校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有一批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好老師。當時,孔昭綬出任湖南一師校長,他是一名開明的教育家,前后兩次出任一師校長,對學校進行全面改革,大力推行民主教育。擔任校長期間,他廣納賢才,聘用如楊昌濟、徐特立、黎錦熙等一批社會知識分子。
徐特立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毛澤東,他后來曾這樣回憶:“我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時,最敬佩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楊懷中先生,一位是徐老。”徐特立倡導的閱讀習慣是“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不能貪多求快,囫圇吞棗,而要少而精,看透事物和問題的本質。在一師期間,毛澤東效仿徐特立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方法,隨身攜帶筆記本,隨時在閱讀的文字和段落旁邊做批注,記下自己的見解。幾年來,毛澤東做了不下于百萬字的批注和評語。在一本不厚的《倫理學原理》一書中,毛澤東僅做的批注就達一萬三千余字。可見毛澤東在讀書時的深入思考。為了慶祝徐特立的六十大壽,毛澤東專門發(fā)來賀信指出:“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從中不難看出,徐特立在毛澤東心中地位之高。
楊昌濟也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曾這樣回憶恩師:“給我印象最深的教員是楊昌濟,他是從英國回來的留學生,后來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他教授倫理學,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他對自己的倫理學有強烈信仰,努力鼓勵學生立志做有益于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毛澤東與楊昌濟亦師亦友的關系使得兩人相交甚深,下課之余,他時常去老師家里探討學問。1915年7月,毛澤東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這樣評價楊昌濟:“弟近年來所有寸進,于書本得者少,于質疑問難得者多……弟觀楊先生之涵宏盛大,以為不可及。”在所有學生中,毛澤東和蔡和森最受楊昌濟器重。病重期間,楊昌濟還極力向章士釗推薦二人:“吾鄭重語君,二子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毛澤東后來這樣回憶與楊昌濟的關系:“在我的青年時代楊昌濟對我有很深的影響,后來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1918年、1919年毛澤東兩次來到北京,與陳獨秀、李大釗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深入接觸,他們對于幫助青年毛澤東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產生了深遠影響。毛澤東曾這樣深情回憶李大釗:“在他的幫助下我才成了一個馬列主義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師,沒有他的指點和教導,我今天還不知道在哪里呢!”一句“真正的老師”道出了毛澤東對李大釗的深切景仰之情。
青年毛澤東的“游學之方”
青年毛澤東除了閱讀“有字之書”,還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閱讀“無字之書”。青年毛澤東特別推崇通過游學來達到了解社會的目的。在湖南的方言中,“游學”也就是所謂的“打秋風”,通過“打秋風”式的社會實踐,青年毛澤東深入農村,對國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農村百姓生活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當大批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之時,毛澤東卻不為所動,堅持留在國內。他曾這樣解釋原因:“我覺得我們要有人到外國去,看些新東西,學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學問,拿回來改造我們的國家。同時也要有人留在本國,研究本國問題。我覺得關于自己的國家,我所知道的還太少,假使我把時間花費在本國,則對本國更為有利。”他熱衷于幫助籌備赴法勤工儉學一事,自己卻選擇留在國內。毛澤東指出:“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青年時期,毛澤東就已經認識到了研究國情的重要性。他曾在《講堂錄》的筆記中寫道:“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可見,青年毛澤東從一開始就主張知與行的統一。
◆毛澤東(左)和夏默庵(右)。
1917年暑假,毛澤東與蕭子升攜帶簡單行李便踏上了游學之路。他們出發(fā)時,身上沒有攜帶錢財。一路上,他們接觸了大量人士,包括農民、開明紳士、勸學所所長、方丈、財主等,前后行程近900余里,歷時1個多月,途經長沙、寧鄉(xiāng)、安化、益陽和沅江5縣。這一趟行程他們既磨煉了意志,又增長了見識。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現實和農村風土人情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記下了大量筆記。回到學校后,他的筆記在師生之間廣泛傳閱,可謂“身無分文,心憂天下”。
1917年秋,毛澤東與張昆弟等人前往昭山開展社會調查。同年寒假,他又來到瀏陽文家市,在陳贊周家暫住了幾天,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針對當地缺乏種樹的習慣,毛澤東以身作則,親自動手栽種了幾棵板栗樹。毛澤東認為,種樹是造福后代的善舉,鼓勵當地農民多種樹。1918年春,毛澤東又與蔡和森來到洞庭湖畔,游歷湘陰、岳陽、平江和瀏陽多地,歷時半月之余,了解各地風土人情。
◆青年毛澤東的調研路線。
通過一系列游學活動,毛澤東獲得了大量書本以外的知識,對民間疾苦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青年毛澤東通過游學方式所進行的社會實踐,為他日后調查研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毛澤東后來之所以能寫出《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尋烏調查》等文章與他青年時期就養(yǎng)成的深入社會實踐的本領密不可分。
青年毛澤東的“斗爭之術”
在毛澤東的一生當中,“斗爭”二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毛澤東曾在日記中記載:“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 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頁)早在少年時期,毛澤東就與父親斗智斗勇。他曾這樣回憶:“我家分成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zhí)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雇工也包括在內。”在與父親斗爭的過程中,毛澤東總是處于勝利的一方。
1915年,袁世凱為了獲取日本帝國主義對其復辟帝制的支持,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消息傳到一師校園,全體師生慷慨激昂,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仇日反袁斗爭。青年毛澤東揮筆寫下了“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在這場反袁斗爭中,毛澤東處在斗爭一線,經常走上街頭進行演說或撰文批判。
在一師期間,毛澤東曾率領一支志愿學生軍開展了一次護校斗爭,巧妙擊潰一支退敗的北洋軍隊。1917年11月,北洋軍王汝賢部正向長沙一帶退卻,在離長沙城很近的地方休整,因不知長沙城內的虛實,不敢貿然進城,他們所到之處,農民的糧食都被搶走。毛澤東利用這支軍隊又疲又餓的弱點,戰(zhàn)斗力下降,大膽組織學生志愿軍200多人手持木槍,同時又聯絡附近的警察,而且還以鞭炮制造大的聲勢,成功將潰軍擊退,全部繳械,有效地保衛(wèi)了全體師生的安全。事后,全校師生高度評價毛澤東渾身是膽!青年時期毛澤東這樣有勇有謀的斗爭還有很多。
1919年4月,在五四運動爆發(fā)前夕,毛澤東回到湖南,領導了長沙的愛國學生運動。毛澤東曾對周世釗說:“北京、上海等地的學生正在因外交失敗消息引起悲痛和憤怒,正在醞釀開展愛國運動,湖南也應該搞起來。我想在這方面做些工作。”回到長沙后,毛澤東將他這幾個月在北京和上海的所見所聞、接受的新思想介紹給老師和一些新民學會會員。為了響應北京的愛國學生運動,毛澤東廣泛接觸湖南各界人士,包括在校學生、教育界、新聞界等精英人士,爭取大家的支持。在這一過程中,毛澤東領導成立了新的湖南學生聯合會,發(fā)動了學生罷課運動。各校學生紛紛響應學聯號召,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席卷全省。以毛澤東為首的青年學生群體在這場運動中,組織嚴密,目的明確,十分講求與敵人的斗爭策略。在開展運動的過程中,他們進行廣泛宣傳教育,團結了一大批青年群眾。之后,毛澤東又領導學生開展了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以此反抗張敬堯的野蠻行徑和黑暗統治。
青年毛澤東曾指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頁)他是一個不服輸、具有鮮明個性的優(yōu)秀青年。面對舊勢力的壓迫和腐朽統治,壓迫的愈深,青年毛澤東越是勇敢,斗爭的精神越飽滿,勁頭越十足。
青年毛澤東的“健體之策”
在毛澤東的世界里,不僅要多讀書,豐富精神世界,也要強健體魄,提高身體素質。毛澤東很早就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他出生于農村,從小就下田勞作,他的兩個哥哥出生不久便夭折。因此他深刻體會到健體的重要性。毛澤東曾在給黎錦熙的信中指出:“弟身亦不強,近以運動之故,受益頗多。”可見,通過體育鍛煉給毛澤東帶來了許多身體上的好處。與此同時,強健體魄也是毛澤東那一代青年人責任感和使命擔當的鮮明寫照。青年毛澤東尖銳地指出我國民族“國力恭<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十分重視體育鍛煉,有一些體育項目,他一堅持就是幾十年。后來,毛澤東曾在與斯諾的談話中這樣回憶體育鍛煉給他帶來的好處:“這對于增強我的體格大概很有幫助,我后來在華南多次往返行軍中,從江西到西北的長征中,特別需要這樣的體格。”
早在湖南一師期間,毛澤東就深受楊昌濟的影響,經常洗冷水浴,不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他認為這是鍛煉身體、磨礪意志的一種方法。冷水浴能帶來兩種好處:一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抵抗力;二是培養(yǎng)自己戰(zhàn)勝苦難的勇氣。除了洗冷水浴,毛澤東體育鍛煉的項目繁多,包括游泳、雨浴、風浴、日浴等。毛澤東經常和蔡和森等人跋山涉水、露宿野外。毛澤東曾這樣回憶:“我們也熱心于體育鍛煉。在寒假當中,我們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繞城,渡江過河。遇見下雨,我們就脫掉襯衣讓雨淋,說這是雨浴。烈日當空,我們也脫掉襯衣,說是日光浴。春風吹來的時候,我們高聲叫嚷,說這是叫做‘風浴’的體育新項目。在已經下霜的日子,我們就露天睡覺,甚至到11月份,我們還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這一切都是在‘體格鍛煉’的名義下進行的。”
毛澤東不僅進行身體上的鍛煉,而且還將鍛煉身體上升到學術的層面,對體育鍛煉進行理論系統地闡釋。1917年,毛澤東在《新青年》上公開發(fā)表他的第一篇論文《體育之研究》,在這篇文章當中,毛澤東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毛澤東認為,學習固然重要,但沒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一切都將無從談起。在一師的校園里,毛澤東還發(fā)明了“六段運動健身操”,學習之余,毛澤東走出教室,經常帶領同學們一起在操場上做操。只有體格健壯了,學習才會精力充沛、精神飽滿,方能達到改造社會之目的。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