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了重要戰略資源地位的稀土華麗轉身,身價倍增。然其產業鏈下游低端應用問題,或許是一個不該忽略的隱患。
文 | 本刊記者 劉青山
2011年在稀土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5月10日,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22條”)。總結了2005年以來幾大部委對稀土產業的整合措施,從行業準入、開采生產、出口配額、價格調控、生態環保等方面明確了指導原則,提出了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格局時間表——1~2年建立,再用3年完善。
緊接著,工信部稀土辦公室設立,國土資源部、工信部、商務部等分別召開全國性調研及會議,進一步落實“國22條”。
6月13日至14日,前所未有高規格的全國稀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將稀土行業的整治和加強工作責任到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
隨后,人們看到的是,多家稀土企業停產,上馬環保設備;央企攻城略地,稀土資源整合推進神速;歐盟大員及日本經濟產業大臣紛紛到訪我國,就稀土出口問題“交換意見”;WTO更裁定中國限制九種原材料出口不合規定,劍指我國稀土管制政策。
除此之外,“稀土革命”后的價格狂歡也足以讓人銘記今年對于稀土行業的特殊性。
與年初相比,如今稀土精礦、稀土氧化物和金屬價格普遍上漲了6~10倍。其中,中釔富銪礦達53萬元/噸,應用廣泛的鐠釹金屬已在150萬元/噸以上。無論是漲速還是漲幅,都呈現出了火箭般的態勢。以氧化銪為例,今年5月上半月報價僅為820萬元/噸,如今已超過3000萬元/噸。
對于此輪漲勢之猛烈,不少人都表示“沒料到”。
各執一詞
對于稀土價格上漲原因,各界觀點并不盡一致。
包鋼稀土總經理張忠在7月14日表示,稀土目前的價格并不高,包括輕稀土和離子型稀土在內的稀土價格仍處于上漲通道。據張忠介紹,隨著國家對稀土資源稅稅額的大幅調高以及新的《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包鋼稀土的稀土氧化物生產成本出現了高達7倍的上漲。
“下游現在的漲幅是上游的合理反應。”他表示。
作為中國最大的稀土企業,包鋼稀土的觀點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稀土上游企業的立場。
對于成本抬升價格之說,多位受訪專家均表示認同,但也表示這不是唯一原因。
籌備多年,有望于10月正式掛牌的中國稀土協會籌辦負責人王彩鳳也將稀土高價的原因歸結為三點:政策推動、囤積居奇、成本提高。
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則認為,稀土上漲的原因比較多樣化。既包括各級政府對稀土資源管控力度的加強,也包括各稀土骨干企業加強了對資源、生產、價格等的管理和整頓。同時他還提到,面對應接不暇的快速漲價,不少企業甚至個人開始囤積稀土;有些企業對價格持續上漲仍有較高的預期,因而有惜售心態。“各種因素的疊加和倍增效應,在漲價慣性得不到抑制的情況下終于釀成眼下意外的高價。以譜釹為例,以為漲到80萬-100萬元/噸就差不多了,沒想到漲到了150萬元/噸。”
“現在的價格已經超過了歷史最高值的五六倍了,盡管成本確有上升,但不足以支撐這樣的漲幅。”中國稀土學會專家竇學宏認為,稀土價格暴漲主要是由于國外儲備稀土行為,而國內供不應求,加上流通領域人為的炒作,與“蒜你狠”、“豆你玩”等行業漲價一樣,有些貿易商趁機囤積居奇,價格驟然上漲(他稱之為“土老冒”)的背后明顯有投機因素。
與此呼應的是,目前有報道稱,包括高盛在內的不少金融機構都已介入了稀土交易。
7月2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發布會上,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朱宏任針對一些境外的媒體認為中國政府操縱稀土價格時表示,稀土價格的回升是稀土價值回歸的體現。他解釋說,稀土不僅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而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在世界范圍內資源型產品的普遍上漲的今天,稀土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賣個土豆價。
這是對稀土漲價的首次正式官方表態。
福禍相伴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稀土企業的無序競爭造成了稀土價格長期處在白菜價、豬肉價的水平。
“有一些地方企業還有私營企業用高薪把國營大廠的總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挖走,全國一下子就建了100多個稀土分離廠,每年的產能超過15萬噸。而全世界的需求量才10萬噸,供大于求,價格也就下來了。”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徐光憲回顧起那段歷史非常痛心。
極低的利潤空間導致開采企業不得不去搶奪資源,掠奪性開采,以不斷刷新的產能來維系薄利多銷的運營模式,致使中國稀土儲量急劇下降,占世界的比重從最初的90%急劇下降到目前的30%;低價形成了所謂的“低價競爭優勢”,導致了外國稀土開采、分離產業關閉,習慣性依賴中國,同時構建自己的戰略儲備庫;低價也導致了對稀土資源珍稀性認識不足,引發了嚴重的采富棄貧、濫用稀土產品等問題。
針對低價對稀土產業的影響,北京大學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嚴純華建議,有必要通過控制資源和低端產品出口促使價格上揚,從而刺激國外企業恢復本國稀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張安文也認為,稀土的價格除了包含基本的成本外,更應該把開采、冶煉分離產生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考慮得十分充分并攤入相應成本。
“高價時代來臨后,從采礦到冶煉分離企業都千方百計在提高稀土的利用率,有利于提升稀土應用產品的規格檔次。”張安文舉例稱,過去箱包廠都在使用永磁材料做扣子,“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然而,漲價終究是一把“雙刃劍”。
隨著高價時代的驟然來臨,困擾稀土行業的一些問題得到了改善,但新的問題也如期出現了。如今,諸如節能燈、風機制造、核磁共振等應用企業對價格上漲叫苦不迭。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就表明,風電機組廠商的代表企業之一金風科技已飽受永磁價格上漲之困。作為風電機組的重要原料,永磁材料現貨價格的近十倍攀升,相當于讓每臺1.5MW永磁直驅機型成本每千瓦增加400元。
使用稀土發光材料的三基色節能燈是國家重點推廣節能產品,此前,稀土材料在其成本中的比重僅為10%,如今隨著發光材料10倍乃至更高的上漲,稀土材料的成本比重已攀升至70%。“價格每天都在變化,關鍵還買不到。”
買不起或買不到稀土發光材料的節能燈企業開始恢復使用價格便宜,但節能和環保效果都較差的鹵粉發光材料生產;電機制造企業買不起稀土永磁材料,又開始使用能耗大、體積大的硅鋼片;原來成本就相對較高的稀土儲氫電池現在更加競爭不過鋰電池……對于每臺機器要使用成噸稀土材料的直驅風電機組、核磁共振機器等產品而言,壓力顯然更大。
諸多產業因稀土材料使用而得到進步的產業,如今開始出現倒退現象。
進還是退?
對于稀土價格上漲給下游特別是核磁共振、風力發電和發光材料行業帶來的壓力,包鋼稀土總經理張忠也表示認可。但他覺得,今年下游企業一定能接受并逐步消化漲價帶來的影響。
中國稀土協會籌辦負責人王彩鳳則認為,目前熒光燈、儲氫材料用稀土量均在下降,隨著技術進步也有不少材料被不斷替代。她還告訴記者,國外會有更多的稀土礦重新開張,對此(稀土漲價)不必過分憂慮。
至于風電企業面臨的成本困境,據行內人士透露,這早在年初就已被預料。“井噴式”增長造成的產能過剩,使得風電行業已呈泡沫化,價格的競爭激烈勢必難以消化原材料的壓力,會讓一批企業倒閉。對此南京稀土應用學會理事長王仲山的看法是,“就是用成本優勢迫使企業升級轉型。”
針對稀土價格暴漲可能會對中國目前尚顯脆弱的稀土高端應用產業帶來沖擊,有專家稱,有關方面正在研究確定稀土合理的“價格區間”,以支持高新技術的發展。
不過剛不可守,柔不可久。不少專家對稀土價格的驟然上漲勢頭能否維系仍十分關注。
上漲的勢頭難以長期維系。“因為下游的需求不足以支撐,這從不少下游企業的觀望、囤積乃至‘逼上礦山’等舉動中就可知道。”張安文解釋稱。
作為稀土應用企業的代表,鋼研科技集團已經開始涉足稀土開采,中科三環還參股了贛州兩家稀土原料生產企業。分析者認為,這與確保原料穩定供應不無關系。
“包括高盛在內的國際金融炒家介入,意味著稀土隨時有可能從高點跌落下來。屆時,中國稀土產業企業將苦不堪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
“現在就像一場擊鼓傳花,何時花落誰手還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出現驟然下降,也會很麻煩。”竇學宏認為,暴跌一旦出現,將引發行業信譽、產業信心等一系列問題,也將導致人才流失等現象的出現。
工信部新聞發言人朱宏任則希望“稀土應用企業要理性看待和適應稀土價格上漲”。他強調,稀土價格大漲的局面在6月末普遍停止,一些小型貿易商紛紛拋貨,個別品種價格有所下跌。進入7月,稀土價格逐步企穩。
深度隱憂
在價格狂歡的同時,稀土產業的并購整合也在不斷地掀起新的高潮。
記者注意到,中鋁上半年連續與江蘇、廣東、廣西等省區簽署合作協議,并在稀土大省中唯一還沒有進行綜合開發的廣西成立了涵蓋稀土礦產資源勘探、冶煉分離、深加工及稀土科研、貿易為一體的中鋁廣西有色稀土開發有限公司。同為央企的五礦和中色則分別在江西和廣東頻頻發力。在北方,內蒙古也再次掀起了稀土企業整合高潮。
毫無疑問,造成價格長期低迷不振的中小企業惡意競爭的亂局,將隨著整合力度的加大得到根本扭轉。但無論漲價、整合,還是限制出口配額,如果始終都是在圍繞著稀土資源做文章,對于目前中國的稀土行業而言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在“國22條”提出的加快稀土關鍵應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上多做文章。
有研究人士撰文指出,稀土行業不同于普通制造行業,更多的附加值集中在中下游環節。在整個稀土產業鏈上,稀土精礦、分離產品、新材料、器件價值比例約為1∶10∶100∶1000,目前中國的稀土產業大多還停留在稀土精礦、分離產品方面,新材料及器件價值研發與應用雖然也有大發展,但與日本、美國、德國等稀土應用強國仍有不少的距離。加之西方發達國家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在每6項新發明就有1項需要稀土資源的今天,我國稀土高端應用能力始終嚴重不足。
節能燈是中國在稀土應用方面僅有的強項,全球的90%左右都是由中國制造。吊詭的是,但就是這盞小小的節能燈,在歐洲遭受到了長達8年的反傾銷訴訟,直到2008年歐盟撤訴。
日本地震后,中國IT產業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因為液晶屏、等離子屏、觸摸屏等零部件都需要從日本進口,這些產品無一例外都是稀土應用產品。
應用能力缺失成為了中國稀土產業極大的隱憂。
“一旦挾技術優勢外國應用企業有了自己的稀土供應商,應用能力嚴重不足的中國稀土行業將一敗涂地。”張安文認為,解決應用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按照資源優化配置,進行社會分工。由汽車制造、IT企業、新能源公司等等各行業具體應用企業,按照實際需求應用,進行專項研究攻關。當然,前提是有合理的定價機制。
“如同號召大型礦產公司領軍稀土資源整合一樣,國家也應該出臺政策,促進大型企業積極投身到應用領域。”張安文如是建議。
在記者截稿前傳來消息,7月14日,商務部公布了2011年第二批一般貿易稀土出口配額,共計15738噸。該數字較去年增加了約97.3%。此決定一出,歐盟即表示“高度不滿”,稱中國的稀土政策并未發生重大改變。美方則認為,這對中國而言應是一個危險信號。
“稀土革命”或將面臨顛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