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僅是醫學,而且還包含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開篇之話:“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兒徇齊,成而登天。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法。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中醫的經典理論《黃帝內經》,開篇之語不是闡述醫學,而是講明做人的道理,如何才能活的健康,活得長壽。開篇之語用現代漢語解釋大意就是:上古之人,飲食節制,勞作有道,符合自然規律,自然活得長壽。今天的人,把酒當水,酒后行房,縱情色欲,聲色犬馬,物欲橫流,違背規律,過了50歲就衰弱,自然就是壽命短暫。
中醫的診斷之法“望聞問切”,也是具有哲學的含義,望:就是觀察,查看整體。聞:就是感知對方,也是感知事物的存在。問:就是搞好調查研究,深入了解情況。切:就是自己動手進行實踐。中醫的診斷方法也是符合“實事求是”的。
1、中醫的整體原則。《黃帝內經》這個起源于戰國,后由多人增補而成的醫學經典,是后世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尤其強調了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陰陽五行說。進一步闡明了人體內外環境統一性的“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認為“人”在自然界中適合周圍的環境是緊密相連的,從而解釋了人得各種疾病的起源和病因,這與現代的人們對養生和環境的好壞的理解,是有著共同的看法,只不過中國人的老祖宗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
2、中醫的診斷是實踐的。眾所周知,中醫診斷是非實驗的,這一度是西方醫學信徒們攻擊和嘲弄的關鍵。但在中醫成功的治療效果面前,人們又不得不承認中醫的合理性。合理什么呢?按照近代科學的思維方法,只有用經驗的可以解釋。然而,事實遠非如此一些人認為中醫是經驗的醫學。中醫之所以立于千百年不敗之地,真實的原因還是在有西方人建立起來的所謂“近代科學思維體系”之外,還存在的另外的邏輯推理體系,這就是中華文明的精深所在,也是讓西方人著迷的“東方文化”,被西方人稱之為“中國式的思考”。
3、中醫中包含的哲學思想。在中醫的全部理論中,“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是全部中醫理論的基礎,這也是在中醫和西醫的對比中“中國人注重集體,西方人注重個人”在醫學中的反映。“天人相應”的理論基礎在幾乎所有的推論中,都作為一個根本尺度,一個前提而存在著。而貫穿中醫一條線的就是陰陽五行的推理體系,這也是中醫的理、法、方、藥四個層次的辯證方法的前提部分。中醫的“理”,是建立在陰陽五行上的理論體系,它具有辯證法的思想,按現代哲學思想也是矛盾的相互轉化。中醫的分類原則,是符合整體分類原則,而不是西方那種與整體目的無關、割裂的,局部特征的分類原則,兩種思維形態在醫學上的表現是如此的涇渭分明。
4、與西方不同的思考方法。中醫在醫學上與西醫的差別如此之大,要說明這種差別之優劣,外部的形式只是一個方面,而只有在整體目的的前提下,辨別思想方法的正誤,結論才是根本性的。西方的邏輯結論,是有前提確定的,而前提本身的選擇,卻決定著思考角度確定和方向的選擇,他是人意的,直線的。由于沒有整體的確定,思考方向的最終目標可能成為違背整體目的的,事情的結果南轅北轍就是這種沒有整體目的限制的思考結果;中醫則不然,由于整體的確立,整體的目的也包含其中,并且成為思想與行動的最終目的,要求把握的原則。它決定了無論選擇什么樣的思維、方法,最終都不偏離整體這個唯一目的。
中國的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他的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中國人注重集體主義的思維方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貫穿于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在國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就可清楚地看到中國人特有的“整體觀念”。這是與西方人極度崇拜的“個人主義”有著根本的區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