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公”就是大眾,就是人民。民本主義是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優秀政治傳統、文化傳統和道德傳統,是最基本的憲法精神,是中國何以為中國的根本。古人雖然不斷提出“民本主義”,但是礙于時代的局限,并沒有認識透、落實好、運用好。今天擬就“民本主義政治大綱”,就是為給當代中國指出一條正確而光明的道路。
一、民本主義的社會學基礎
民本主義理論以人的社會性為基礎,以人的五級需求層次理論為依據,以民的劃分方式為首要問題。
人欲望的多樣性,古人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新發現的《尚書·保訓》指出:“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 人們的欲望是多種多樣,多層次的。執政者必須考慮到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上下遠近都要照顧到。
一切存在以人的存在為前提,一切發展歸根結底都是人的發展,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世界的豐富。然而由于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不同,每個個體存在和發展是不平衡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民本主義以絕大多數人的生存和發展為出發點,以實現絕大多數民眾的幸福為出發點,保障底層,兼顧高端。在底層人民難以實現溫飽時,以最大的力量去解決溫飽問題。在富裕階層和貧困階層發生利益沖突時,傾向貧困階層。
二、與時俱進的民本主義
政治就是人群劃分
人類社會不僅存在著經濟利益之爭也存在著意識形態、文明之間的沖突,民本主義的關注點并不局限于經濟基礎同時也關注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民本主義認為國家、民族、宗教、階級之間沖突的本質就是精英主義同精英主義,精英主義同民本主義之間的沖突。階級斗爭是在一定歷史時期民本主義與精英主義斗爭的表現方式。
“誰是我們,誰是我們可以團結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是一切政治之首要問題。民本主義者的“我們”永遠是“人民”,“人民”這一概念在不同國家和各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在面臨帝國主義壓迫和奴役之時,民本主義者是民族利益的捍衛者,是反抗侵略的愛國者。在階級關系緊張,階級矛盾激化時期,民本主義者是代表最底層階級利益的革命者。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民本主義者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開拓者。民本主義者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代表著人民的利益,以滿足人民群眾越來越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為目標,是先鋒隊。
民本主義是革命的學說
兩千年前的孟子曾指出:“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是率獸而食人”。照孟子看來,民有饑色,野有餓莩,達官貴人就是一群吃人的野獸。
民本主義的宗旨要求我們以保障最底層人民的生活為最低要求,決不允許一部分人的富裕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絕對貧困之上。當不得不以剝奪富裕階層的財產來解決下層人民最起碼的生產生活條件時,就用贖買、土改甚至暴力革命的方式來解決。絕不容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種慘劇出現。民本主義是革命的學說。
民本主義是發展的學說
《詩經》以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表達人民希望過上安樂的生活,《禮記》把夏商周出現的治世稱為小康,孟子曾經憧憬人民能過上這樣的生活,“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改革開放之后,讓人民過上小康生活是政府對人民的承諾,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對自古以來的民本主義理想的繼承。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革命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今后的發展,是特殊時期,而發展才是常態。民本主義追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肯定人們的心理需求應該不斷提高,鼓勵人民群眾從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向更高層次發展,從物質生活的滿足到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精神境界的提高。所以當平均主義、大鍋飯遏制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妨礙了生產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本主義就主張打破平均主義,激發社會活力,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是后富的榜樣和方向,同時有責任帶動社會全體成員致富,以實現全社會的脫貧奔小康。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的發展,人的提高。也只有調動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工作生活熱情,社會才有活力,社會才能不斷進步。在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吸納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居有所居、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療。讓所有的人都有生活的幸福,看到夢想的曙光。
與時俱進,選擇主義
時代不同,民本主義的表現形式也不同,民本主義者以絕大部分民眾受益為宗旨來選擇主義,在社會、宗教、文化、民族、階級各種矛盾沖突中發現民眾利益,找到最符合人民利益的主義。
鴉片戰爭以來,革命和運動持續不斷。孫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權”三民主義。他領導的同盟會推翻了滿清部族主義政權,搬倒了民族壓迫,推翻了封建專制,實現了民族的解放和平等自由。
然而,在20世紀初的中國,帝國主義、買辦勢力、地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依然深重。人人平等,有衣穿、有飯吃,“耕者有其田”仍然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奢望,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接受了“剩余價值理論”,“剝奪剝奪者”是革命的依據,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動了土地革命、趕跑了帝國主義、沒收了官僚買辦資產,和平贖買民族資本,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文革后的新時期,“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多種所有制并存和發展是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社會主義就是在踐行民本主義
“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從人們需求的輕重緩急、不同層次來看,不同處境、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們有著不同的需求,隨著社會的進步,自身條件的改善,人們的需求從物質到精神,從溫飽到小康,從求得較高質量的生存到對文化、對情感的需求,從自身價值的實現到對社會權力擁有和義務的承擔。所以,按大多數人的愿望和要求,特別是照顧到社會底層人們的急需,按部就班地解決層次越來越高的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和問題,正是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民本主義的現實要求。
孫中山先生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孫中山還指出:“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此為民本主義要旨。
民本主義既是原則也是方向
民本主義作為原則就是保障人民群眾最起碼的生產生存的需要,不降低現有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國難當頭之時,必要時不惜以犧牲局部以拯救全體。民本主義作為方向就是要求政府社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要求,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心理需要,不斷提高幸福感。
所以,民本主義和這些主義的關系是方向、原則和道路、方法的關系,我們不能因為選擇了道路而迷失方向,不應不擇手段而喪失原則;也不能因為盯住了方向而不承認道路的迂回崎嶇,也不會將原則僵化而縮手縮腳。方向堅定,道路曲折;方法靈活,原則不放棄。
三、反對精英主義,民本主義是追求公正平等的學說
“形式得利者”與精英主義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內容豐富而活躍,不斷發展出新,而形式則相對穩定,因內容的變化而顯得僵化。民本主義永遠是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本主義會不斷改變自己存在的形式,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從來沒有只為一個人服務的制度,只為一個人私利而設的規章,也沒有一勞永逸的好制度。規章制度得以實施,歸根到底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外化,背后存在著強力集團的支持,要靠強力核心集團的自覺維護。民本主義不否認制度、法規、政策推出之初,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解放生產力。受益面越大,制度越合理,就越得人心。
然而,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時代是要前進的,時代在發展,制度就顯得僵化,在之后的社會里,總有一部分人成為這種制度、法規、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他們是政策、法規長時間實施演化后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而這種受益卻已偏離了當時制訂這些制度、法規、政策的初衷。這些人、這些集團、這些階層、這些階級就是“形式得利者”。他們不勞而獲,或者以極少的付出得到社會太多的財富,他們是不合理社會秩序的受益者,他們的財富、身份、地位是不公正的產物。曾經進步的組織和團體因此而異化墮落成自私自利的集團,而制度、法規、政策、規則則起到了維護這種不公正的反面作用,同時也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民本主義者從來都是公平、正義的捍衛者,不允許存在這些黑暗。“形式得利者”是迫使我們不斷改革和革命的原因,如果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用武力鎮壓,那么作為民本主義者必然要發動革命。
“形式得利者”在意識形態上的表現就是精英主義。精英主義的表現是分圈內圈外,圈占領地形成壟斷和獨占。拉關系、搞世襲形成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他們把持話語權,排斥外界參與,排斥民眾監督,蔑視公眾輿論。道德、善惡、是非以圈內精英的利益為標準,他們不承認民本主義,以專業戶自居,抽出內容把形式推到極端。抬高門檻把持話語權之后卻高喊“言論自由”,將法律玩弄與鼓掌之時宣揚“依法治國”。要求民主、自由,卻自立規矩,以所謂的“普選”作為民主的唯一標準。強調“深化改革”卻排斥了人民的利益訴求。“高喊與國際接軌,引進戰略投資者”,卻在出賣國家利益中分得一杯羹。他們和人民群眾在政治上不平等、在經濟上不公平,在人格上不對等。他們利用規則、法律、政策、關系渠道、不合理的政治、經濟、文化秩序掌握特權以贏得壟斷利益。
精英主義包括:官僚精英主義、資本精英主義、部族主義、文化精英主義、部門行業精英主義等等。它們已經發展成毒瘤,是不公和多占的來源。精英如果不侵公牟私利,就不是精英主義,精英主義不加限制就會成為專制,民本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精英主義。當前要防止先富起來的一些人把持社會資源和話語權,形成精英專制以盤剝壓制弱勢群體。
反對精英主義,追求公正和平等
在殖民地社會和部族社會里,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反對種族主義和部族主義的斗爭。種族主義和部族主義是精英主義的極端形式,是至始至終的種族精英主義。
在傳統中國社會,官僚精英專制是對民本主義的異化。
在資本社會里,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壟斷資本的剝削和壓迫。
在社會主義初期,官僚主義是一種異化。官僚主義的極端就是集權獨裁。
革命,無休止的斗爭,文革也是一種異化,誕生了大批造反派輪番上場。
部族主義是民本主義的死敵,帝國主義是民本主義的敵人,精英主義是民本主義的敵人。
百年來的歷史,民本主義與時俱進,是革命的學說,也是反對精英主義追求平等的理論。
辛亥革命,民本主義選擇了 “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推翻滿清王朝的部族統治解決民族壓迫問題,實現了不分民族的平等。
抗戰爆發,中國人民以愛國主義為旗幟,建立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戰,粉碎了帝國主義重新強加于中國人民頭上的殖民地夢想。
之后,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無產階級革命理論變革生產資料所有權,解決人民的基本生存生產問題,實現了不分階級的人人平等。
改革開放,中國人民以小康生活為目標,向發達國家看齊,追求在經濟基礎上的平等。
民本主義反對特權,主張人人身份平等統一,反對民族特權,主張將民族優惠變成對個體的優惠,對處于弱勢真正需要社會關心的人,不論民族都給以同樣的幫助和優惠。宗教、文化作為個人信仰,不再和民族聯系,不作為民族特征來看待。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不成為政治問題來處置。
民本主義追求平等,孟子曾以“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來表達人格平等。平等是為了人民更好的發展。發展是目的,平等是標準。平等不光是政治平等,也有人格平等,經濟基礎平等。革命能實現政治平等,但是只有在進步和發展中實現經濟基礎上的平等,才能實現人們在政治、經濟、精神上的真正平等,這就是大同世界,
四、以集體主義踐行民本主義
倡導集體主義,反對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讓人民成為一盤散沙,讓精英主義為所欲為。只有把民眾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才能對抗形形色色的精英主義。集體主義是維護公平、正義,對抗精英主義的必由之路。
民本主義主張的人性是社會性的人性,人的存在和發展是在社會中的存在和發展,個人以集體為依靠,集體保護個人,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只有將群眾組織起來,凝聚形成合力,才能無堅不摧。當只有犧牲個體才能保存集體,就要倡導犧牲精神,犧牲個人保全集體,犧牲部分保全整體。
集體主義的精髓在有序化,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禮”,法家的“法”的思想,培養公民的責任感、榮譽感、紀律性、廉恥心。
要堅持以民本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集體主義,防止集體主義淪落為“精英”的工具,成為精英專制主義。
民本主義的集體主義,選定哪一級組織,哪一級集體去實現?民本主義者以天下為己任,由小而大,從家到國到世界,總是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民本主義,在可行的最大一級組織內實現。所以,民本主義的集體主義反對本位主義、地方主義、地方民族主義。仁人志士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人權和民權
民本主義者主張生存權平等,生存權是最基本的人權,也是最基本的民權。民本主義重視個人的生存權利,個人的價值。認為生存權大于財產權,堅決反對以一些人的生命為代價來滿足其他人優越生存。也反對以一些人貧困來實現另一些人更加富有。當一部分人的生存權難以保障時,就應該限制高端人群的過高生活需求來保障貧困者的生存權。在人們的生存權有保障的前提下,保護每個公民的基本人權,在各階級各集團利益不發生沖突的前提下和諧共贏。
從來沒有普世的人權,不分階級、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講時代的人權。泛泛的講人權必然難以容忍剝奪有產者的財產,難以容忍土改和革命,難以容忍消滅壓迫者的生命。資本主義時代發出了“人權宣言”,卻允許奴隸貿易,畜奴販奴,種族歧視一直延續到今天。而我們講民權則迎來了人民的解放。
民本主義的根本目標是共同致富,大同世界。民本主義要求全社會共同進步,共同致富,人人平等。沒有民權就沒有充分的人權。民本主義以講民權涵蓋講人權。
民權和主權
政府的責任:
國家政權只有以民本主義為宗旨,才能讓老百姓去熱愛它、保衛它、建設它,這是國家政權存在的真正理由,民本主義通過政權這種形式把民眾組織起來,抵御自然災害,抵抗外敵侵略、奴役和屠殺。
政府的第一責任是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第二是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豐富,也就是不斷提高人們的心理需求。饑荒遍地、路有餓殍就是政府的失職和犯罪。
捍衛主權是為了保障民權,所以我們要弘揚愛國主義保衛國家,抵御侵略。然而,如果這個主權不是用來保護人民的,而是用來殘酷壓迫人民的,那么,人民就有理由希望王者之師來替天行道,拯救人民于水火。讓老百姓受苦的政權不是好政權。長時間讓老百姓受苦受罪的政權,一家一姓一部族之政權,為獨夫政權,沒有任何理由任其存在。孟子說:“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對于桀紂之暴的國家,民本主義主張除暴安良,解民倒懸。另一方面,民本主義政權的對外戰爭不是為了侵略而是為了解放。不是會了獲得殖民地,而是讓被解放的人民加入到我們當中,身份平等,沒有奴役和壓迫,自由遷徙,和諧共榮。
自近代以來,帝國主義發動的戰爭從來不作為解放者而出現的,都是為了本國資產階級利益發動的奴役別國人民的戰爭。其性質決定了他們過去不是王者之師,今后也不是王者之師。因此,我們不會被“人權高于主權”這樣的謊話騙倒。
民本主義政府對外政策應是“責無旁貸,力所能及”。以“民本主義”為宗旨的政府首先是對內要承擔起政府的責任,對外,則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承擔國際義務要力所能及,使得世界盡可能和諧。
民本主義和民族主義
帝國主義征服世界的同時帶來世界范圍內的民族主義的傳播和興起,“民族”、“愛國”成了人們普遍認同的最高神圣,但是“民族”這一概念的出現和運作總是伴隨著民族間的壓迫和不平等,在挑動著民族矛盾的同時,掩護著其背后的精英主義。民本主義對民族主義有清醒的認識。
孫中山指出:“中國四萬萬人是亞洲世界主義,一定要先講民族主義,所謂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把從前失去了的民族主義從新恢復起來,更要從而發揚光大之,然后再去談世界主義,乃有實際。”
民本主義不主張侵略性的民族主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上層建筑的人民性和以民本主義為主流的意識形態
人民的專政
上層建筑的人民性要求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組織、政治法律設施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機構和政黨、黨派都屬于人民,是為人民服務的。
人民的法制
民本主義的“法”其本質是保護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組成。對于人民的對立面要堅決的專政,對敵人的憐憫就是對人民的犯罪,對國家社會危害程度越大制裁越嚴厲。民本主義法治思想認為法律不能違反常識,不能悖逆民意。法治失去了人民性,依法治國就成了騙局,毫無威信可言。而自由主義體系下的法學,抽出了保護人民利益這一核心宗旨,他們以保護個人權益為目標,把這說成是“文明”、“進步”,“人權”,是普世價值的體現。這種法治嚴懲外部犯罪而放寬內部作案和權力犯罪。視公憤為無物。法制成為法律精英們咬文嚼字,變幻解釋的工具,他們強調“程序正義”大于“實質正義”,把法治精神變成了形式主義。從制訂法律條款到司法解釋,都落在法律精英們掌握之中,已經不再聽人民的呼聲。
意識形態的大一統
民本主義強調意識形態的統一,政府的主流意識形態是民本主義。做官當公務員必須信仰主流意識,世界觀和價值觀要統一,不搞多元化。反對地方主義,反對民粹主義,反對地方民族主義。
學術、文藝上的百花齊放
民本主義不是專制,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需要給予各種思潮留有一席之地。在文化、學術、文藝上允許百花齊放、提倡百家爭鳴,反映社會不同階層人群的呼聲,公民個人允許信仰自由。這也是社會不斷進步,增強活力和免疫力的表現。民本主義傳統在中國傳承了五千年,歷經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檢驗,從來不怕任何挑戰,只會在爭論中越來越受歡迎,在爭鳴中與時俱進,吸收當代社會科學前沿成果,堅不可破。
而作為官方輿論和官方文化要旗幟鮮明,立足人民當中,追求高和遠。用政策扶持大眾化、平民化的文藝,推廣先進文化。個人雖然有選擇意識形態的自由,政府也有引導人們學習先進文化的義務。當人們置身于沒有前途的文化之中,就會陷入絕望,變得極端。政府有義務把人民從中解救出來。
道德和價值觀
道德層次:
“倉廩實而知禮節”,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道德要求,但人不應在低級需求上過度追求。物質需求遠遠超過常人就是奢求,過度的奢欲是不適當的,也是不公平的。這也是民本主義強調社會公平,強調富裕階層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理由。
五級需求層次理論是針對大部分老百姓的。也有特例,這就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士”,“士”者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以天下為己任,肯為民付出。他們有較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屏棄過度的享樂,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追求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為社會做表率。榮譽感、使命感、廉恥感是“士”的首要精神特征。他們是人類發展的方向。
進取意識: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民本主義者的理想是大同世界,必然是胸懷人類,從憂父母、憂鄉親到憂國,憂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保持自強不息,防止腐朽與奢侈,必須胸懷大志,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承擔更多的責任,把更多的人民納入眼界之中。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民本主義要求不斷擴大人民的范圍,拯救新區人民責無旁貸,這也是為了使得自身不至于腐朽而逐漸沒落的內在要求。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世界的豐富,對于淳樸的民風也是考驗。只有不斷擴大人民的范圍,讓更多的人來分享參與,讓底層人民永遠受到關注,才能保證整個社會肌體的健康。富者不驕奢,貧者有前途,政府不懈怠。
西晉末期的五胡之亂,統治者忽視了大量蠻夷人口的生活需求。江統作《徙戎論》主張將蠻族遷出漢境。以后的盛唐、明都有類似問題。古人的失誤在于不去改造蠻夷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去教育蠻夷樹立文明的價值觀,而一味的排斥和壓迫,最終激起叛亂。
六、官天下和民本主義的民主
官天下: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官天下也。”
民本主義政治實施的關鍵是造就和保持一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隊伍,這支隊伍是國家和民族的柱石,是踐行民本主義的骨干,他們由民族最先進分子組成,是特殊材料制造的,是中國的脊梁。
要成為合格的政府官員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有天下為公的胸懷,自修其德是第一條件。古代中國曾留下大量敬德保民的箴言警句。要為官必須先接受民本主義教育,提高道德修養,培養專業能力。成為淡化了物質需求,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具有理想和信念,追求崇高的人。
要想贏得人民的擁護,政府官員就要和人民同甘共苦,大量下層民眾的優秀人才應當出現政府部門當中,他們是反對腐敗,反對不公,反對驕奢淫逸,“官天下”最好的培養對象。官吏大量從下層群眾中培養和選拔,人民代表大量從下層群眾中產生,這是社會公平和有序化的關鍵。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養官吏成為有信仰,拒誘惑,德行統一,有過硬心理素質的干才,要靠特殊的教育和培養。修養應該從兒時做起,要成立少年政治學校,從小就培養道德自律意識,服務意識,使之成為職業素質。要特別重視實踐能力,多承擔社會責任,改變古代中國只以讀書科舉的傳統。
“官品民議制”,民本主義的民主
民本主義的民主不等于票選
群眾的覺悟并非天然就是高的,容易被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所誘惑,先進分子只是少數。民主不是民粹,民主不等同于選舉。老百姓雖然對政治和政策認識不深刻,但是對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政府官員是否在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對執政者的品質卻有天然的識別能力。官吏執政的社會基礎是群眾的信任。道德能否嚴格自律是判斷其是否還是民本主義性質的政黨和組織的標志,是判斷其個人信仰的標準,是取信于民的最堅實的基礎。德才兼備是政府官員的政治要求和職業要求。
民本主義需要的民主就是讓群眾來淘汰劣官,庸官、贓官。官員述職應該面對群眾,防止官吏腐敗變質,官員罷免由群眾來評議。要使每一個干部不懈怠,必須要用群眾來監督鞭策。民本主義的民主就是要動員群眾來監督,監督官員們是否還勝任民眾利益的代表資格。
同時,要認識到普通人對國家大事,國家如何發展是沒有分辨能力的,為了防止出現民粹,群眾監督只嚴格限制在官吏個人品行上,采用“官品民議制”,由群眾選舉出來的鯁直代表,定期不定期的對官員品行進行評審。合格者留用,爭議者淘汰。
相關文章:
賢能政治,中國自古以來的民主;民本主義,中國何以為中國的根本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8/200808/46673.html
一道閃電烏有之鄉文集:
http://www.wyzxsx.com/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D2%BB%B5%C0%C9%C1%B5%E7
一道閃電新浪博克:
http://blog.sina.com.cn/maxbowe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