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學《傳習錄》
國學經典原文: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乎?”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問“立志”。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長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一、主一
在修學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位好老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的身心上都有很多的毛病,老師就像醫生一樣,對癥下藥,因病施教。
王陽明就是這樣的一位良醫良師。學生陸澄在日常修學過程中,進步很大,覺得自己“主一之功”做的不錯,就和老師交流,主一就是專心致志的做事。王陽明就順著學生的邏輯問,專心的好色,專心的貪財,難道也是“主一”嗎?
世人追逐迷戀的,無非“財、色、名、食、睡”。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爭權奪利”。然而古圣先賢們,告誡我們,這些都是“心逐外物”,都是與人的生命本質相背離的。向外走的欲望,永遠也沒有滿足的一天,內心也永遠無法擺脫一種缺憾,無法獲得真正的寧靜、幸福。就像秦始皇,橫掃六和,一統天下,建立不世之功業。然而渴望帝業代代相傳以至萬世,做出修長城和焚書坑儒的荒唐事,為秦朝的滅亡埋下種子。后半輩子想當“神仙”,貪欲妄想被無限的激發,暴斃流沙。后人沒有汲取教訓,“秦始皇求仙”故事的主角又換成了“漢武帝”……
王陽明指出,安心的法門,不是心逐外物,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由此引發了我對“一”的思考。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我們在追溯大本大源的時候,在整理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思想體系的時候,就是要找到這個“一”?!耙弧笨梢允恰暗馈?,是“佛性”,是“天理”,是“明德”,是“至善”,是“仁”,是“良心”,是“自然之性”,是“邏各斯”,是“上帝”。我們很多的人相信,“人人皆可為堯舜”,“一闡提人皆可成佛”,人人可以成王成圣成仙成佛。他的基礎就是這個“一”。主一,止于一,定于一。有了“一”,才好談第二個問題,“立志”。
二、立志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這句話給很多的人,潑了一通冷水。
記得以前讀過一個故事:幾位文人好友聚會,各自暢談人生理想。有的立志當官,有的夢想發財,也有想做神仙的。這時,最后一位出語驚人:“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升官發財,得道成仙,他一個也不能少!剛剛讀后,不覺捧腹大笑,細細思索,又覺得蠻有道理的,慚愧慚愧,我們正在做的,夢想的,不就是這些玩意兒。老調重彈,看樣子,我是病的不輕??!幸運的是,這個世界上,還有治這個病的醫生,還有些已經準備好的藥。
張醫生把王醫生開的藥方拿過來,再讓我們自己診斷診斷,有病乎?無病乎?要不要吃點?
藥王孫思邈說:“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改一個字,就是一劑好藥,正好對治我的病——“志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大,念念分明,存天理,修道、悟道、證道、行道,不為情緒妄念迷惑。心欲小,發揮自己的良知良能,順著自然本心本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點一點的治療自己的毛病。
然而,世人多不修內明之學,卻熱衷外王之道。以此立志,謬矣!儒家推崇“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為第一。大學之道,修齊治平,以“修身為本”??磥?,需要吃藥的人,又豈止是我輩?
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有個朋友說:這輩子本打算修佛的,但突然發現“要做佛先做人”,做人就要學儒家。這位朋友的境界很高。拋棄儒、道、佛這些名相與一般學人的意氣之爭,不管中國的,西方的,實實在在的修到身上了,才算高明。我曾經讀到一些說法,說儒家才是最大的密宗??鬃硬徽勌煨?,不談死,并不代表孔子的東西不高。而只要順著儒家的道路修,會慢慢的體悟到神奇的境界的。就像孟子說的養“浩然之氣”,一步一步做過“美大圣神”的境界。這個說法很有趣,估計是儒生對學佛修密的人說的。但一定要有很多的心得,證到了實處,才說得出個道理來著。
又有一朋友,在探尋宇宙之真理、人生之大道上,孜孜不倦。從西方的基督教哲學到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從儒到道,不斷的思索。有一天,忽然覺得,我們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厲害的。什么基督上帝啊,辯證法啊,太極啊,道啊,都是“宇宙之大精神”,以此找到為人為事的核心。
還有一個朋友,就是覺得西方的普世價值好,耶穌基督的話才是真理,學的津津有味。
朋友們的法門各有各的妙處,各有各的適用的范圍。不做評論。然而,卻引發我思考一個問題,“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精髓是什么?
這個世界上,思考過宇宙之真理、人生之大道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說“入而不出是為呆,不入而出是為狂”。那么現在到處都是些又呆又狂的人。多數人的心靈是封閉的,他們怎么也沒覺察到自己入的是哪一個門道?他們受時代的限制,受地理環境的限制,受種族血緣關系的限制,受文明(包括語言、宗教、哲學等)的限制。受家庭親人朋友的影響、社會風氣的影響,被學校、媒體、廣告、影視作品教化灌輸了一些思想理念,就以為自己有了東西,有了思考辨別懷疑批判的能力。就可以人云亦云的,罵儒家為封建,佛、道為偽科學、迷信,瞧不起基督徒,恥笑共產主義理想……
這是一群入不了,也出不了的人。
《道德經》有言:“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俗話說,要想裝入好茶,就要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掉。
“無”,保持自己的空靈虛靜,觀照時才能分明體察到各種微妙的變化,各種奇妙的作用,真正的通達玄妙、潔凈精微。
而“有”,是說自己的“一”顯現出來了,這時在觀照體悟間,發現自己的“一”的邊界、范圍,以及其他的邊界范圍內外的不同之處。
舉例來說,就是學儒也好,學佛也好,修道也好,信基督也好,通辯證法也好,都可以??梢韵葘:蟛?,入乎其內,也要出乎其外??梢韵炔┖髮?,出入自由。
然而,最難得就是,中道。
2008年11月29日
武大珞珈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