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廣義地緣政治學第四章  “多極世界”的地緣根據

周紹強 · 2008-10-10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廣義地緣政治學(第四章)

第二部分
世界格局與“多極世界”
 
第四章  “多極世界”的地緣根據
一、地理大勢決定政治格局
    美國國際政治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冷戰后的國際政治理論界,是位“暴得大名”、名聲雖最響但終究名過其實的人物。【腳注“《文明的沖突》……是個騙局。書中幾乎沒有任何關于文明的內容,這本書實際上只是對世界幾個最重要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政治學分析。” ——挪威政治學家約翰?加爾語,見《參考消息》2005年11月27日3版】盡管如此,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部作者借此聞名的著作中,亨氏這番話,卻具有一定真理性:
世界觀和因果關系理論對國際政治是不可缺少的指導。
簡化的范式或地圖對于人類的思想或行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必須清楚地闡述理論或模式,并有意識地運用它們來指導我們的行為。或者,我們可以否認需要這樣的指導,并假設我們將只是根據具體的“客觀”事實來行動,根據“它的是非曲直”來處理每一個案。然而,如果我們這樣假定,我們就欺騙了自己。因為在我們的頭腦中隱藏著一些假設、偏見和偏好,它們決定我們如何看待現實,留意什么事實和怎樣判斷它們的重要性和價值。【 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華出版社 2002  p9、10】
    亨氏這番話,之所以“具有一定真理性”,是因為:通過“世界觀”問題的提出,亨氏采取了與國際政治理論界流行的就事論事的狹隘經驗主義相反對的立場,這是他的正確處。或者說,與就事論事的狹隘經驗主義相比,真理在亨氏一邊。然而,“世界觀”又是具體的,要么是唯物主義世界觀,要么是唯心主義世界觀,其中只有一種是正確的。而在這個問題上,亨氏又錯誤地站在了唯心主義一邊:他的“文明沖突論”,就是一個建立在唯心史觀基礎上的虛假的“范式或地圖”。因為正如我們在前面第二章中反復指出的那樣:文明的根基是地理環境。據此,我們又可以說:一切不從地緣分析入手、就文明論文明的“文明論”,都屬脫離自然根基的唯心史觀。從這個意義上說,唯心主義者與經驗主義者乃“一丘之貉”:看不到文明沖突背后自然的地緣因素(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陽光和水量的不相等,不同的文明,正建立在陽光和水量亦即“風水”不同的地區)、就文明論文明的亨廷頓,與就事論事、看不到一切重大國際問題背后自然的地緣因素的經驗主義者,并無實質差別。
    亨氏的“范式”論,目的在給兩極格局消失后的無序的當今世界以有序的規范。這是后冷戰時期一切國際戰略家或地緣政治學家理所當然的任務。然而,“新的世界究竟以什么為基礎,構成新的地緣政治格局”?【沈偉烈 陸俊元《中國國家安全地理》p101】 在這個問題上,不客氣地說一句:迄今為止,無論國際國內,一切的“規范者”,要么屬于停留在事物表象層面的狹隘經驗主義(如基辛格的“六大強權論”和中國學者王逸舟的“經濟決定論”),要么與亨廷頓大同小異,屬唯心觀念論。這方面的例子難以也用不著一個個列舉,只需把中國學者薩本望的如是議論挑出來做番分析就夠了:
    薩本望認為,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的動力來源于“文明的差異”。他指出,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源于國力、大國關系、地緣政治等“文明的差異”。各國特別是各大國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綜合國力對比經常處于你消我長的變動之中,各大國的國際影響力和作用力也處于有升有降的變化之中;國際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中的“均勢論”,相互構成一種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制約、合作和依存的關系與格局;更重要的是,由于各國所處地理環境、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觀、經濟模式、發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世界本來的面貌就是多元化和多樣化的。正是這種“文明的差異”使世界如此豐富多彩,形成以各種文明為中心的多“極”或多個“中心”。經濟實力的多極化和經濟中心的多元化,是世界走向多極化的主要淵源。【同上 p96】
    第一,本休論上說(請讀者原諒作者的哲學“癖好”;應該說,這樣的癖好,正是當今世界思想理論界所缺乏和需要的;因為沒有這樣的癖好,世界上的許多大是大非問題,就一個也說不清),薩氏的“文明的差異”說,是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牙慧。當然,像一切拾牙慧者一樣,問題不在拾牙慧本身,而在拾什么樣的牙慧:薩氏的錯誤在于拾了亨氏的唯心主義牙慧。
    第二,認識論上說,薩氏對諸如“地理環境、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觀、經濟模式、發展水平”等“世界本來的面貌”諸多“方面”的鋪陳羅列,如此面面俱到,看似屬于對“具體客觀事實”加以忠實反映的唯物論的反映論,但見木不見林,犯的恰恰是馬克思主義一再批判的被事實牽著走、把認識看成照鏡子似的直觀被動反映的機械唯物主義認識論錯誤。這樣的“反映”,看似全面、逼真,什么因素都考慮在內,但只是躺在“事實”上面,掛些流水賬。如此形成的“多極世界”,只會是一個“頭”通通退化為“足”、看似多頭實則無頭的政治怪物。
    第三,歷史觀上說,薩氏的“各大國發展不平衡規律”和“綜合國力對比經常處于你消我長的變動之中”說,既與本書第一章第三節批判的斯皮克曼的“動的形勢”說同,屬唯心史觀,又犯了為歷史的經驗事實所遮蔽的形而上學錯誤。又因為這樣的形而上學錯誤,在所有國際政治家和地緣政治理論家乃至歷史學家那里,是一種普遍現象,因而這里有必要多說幾句:
    在前面第三章最后一節,我們曾指出:地緣政治學之所以能夠作為一門科學出現在當今世界上,是因為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以能源的大規模工業利用為手段,寒冷陰暗的北方,已經被文明的火炬照亮,登上了陽動的世界歷史舞臺。這里我們還要指出:這些北方大角色一旦出場,至少在國家消亡的共產主義時代到來以前,世界歷史中的主要角色,就不會再像以往那樣變來變去了。此外,我們還要指出:科學研究的是事物相對穩定的質,而北方大角色的出場和其大角色地位的難以動搖性,這一客觀的自然歷史事實的發生,就是隱藏在地緣政治學研究對象背后的“相對穩定的質”;對此質的揭示,使得科學的地緣政治學,從可能變成了現實。
    然而,這一帶有本質特征的事實,迄今為止的一切國際政治家、地緣政治理論家以及歷史學家,由于囿于以往的“大國興衰”經驗,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在他們那斯皮克曼式的目光只注意到“動的形勢”的歷史觀中,看到的只是諸如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突厥帝國、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蘇聯帝國等世界歷史上的大角色的或亡或衰。他們于是得出一個結論:國無常強無常弱,一切強勢地緣政治力量,都是相對的,遲早要消失的。不錯,從共產主義觀點看,一切的國家,都是要消失的,因而主要以國家形式表現出來的一切地緣政治力量,包括那些強勢地緣政治力量,總是要消失的。但是,囿于大國興衰經驗的人們,他們的“強勢地緣政治力量消失論”,并不是正確的共產主義消失論,而是錯誤的與共產主義相反對的這一個強勢地緣政治力量為另一個強勢地緣政治力量所取代的消失論。這樣的消失論,實質是“國家永恒論”和“強勢地緣政治力量永恒論”:國家是超歷史的永恒力量,以國家形式表現出來的強勢地緣政治力量是恒常的,無常的只是有著固定地理位置的某一具體強勢地緣政治力量。或者說:強勢地緣政治力量沒有自然歷史規律可循,它們在不可預測的時間地點循環來循環去。這是典型的不可知論和不見發展只見循環的形而上學歷史觀。
    此外,囿于大國興衰經驗的人們,如果不因歷史上諸多大國“天命靡常”的消亡“悲劇”而挫折了自己的大國抱負的話,他們又很相信“事在人為”,認為一個國家或民族,只要“非常強調制度創新”,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大國夢。然而,這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即主觀唯心主義的“制度決定論”。按照這種邏輯,一切“偏遠小國”甚至赤道地區那些原始部落,如果他們“非常強調制度創新”的話,都有可能在今后的某一天,當人們一覺醒來后,“驟然”發現他們已經建起了一個強大“興盛”得甚至讓當今的美帝國都相形見絀的赤道帝國;另一方面,諸如當今的俄羅斯、中國這樣的北方大國,如果他們不“非常強調制度創新”的話,都有可能在今后的國際競爭中,成為諸如印度、巴西甚至印尼這樣一些南方國家的手下敗將。然而,這兩方面的“有可能”,只是從一個錯誤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邏輯前提導出的虛假可能性。這樣,堅持和相信這種虛假可能性的人們,就不可能明白這樣一個科學唯物的地緣政治學的基本道理:
    如上所說,在國家消亡以前,自從工業時代以來,由于北方力量的登上世界歷史舞臺,強勢地緣政治力量,再不會像以往那樣變來變去了。如果說諸如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阿拉伯帝國、突厥帝國、西班牙帝國等帝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它們并未占據地球上的北方位置、又未生在工業時代的話(即使生在工業時代,輝煌如羅馬帝國那樣的帝國,如果不把北方日耳曼地區納入自己版圖的話,正如近代的西班牙帝國一樣,偏南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它們成不了現代強勢工業大國);如果說占據了北方位置的蒙古帝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它沒有生在能源的大規模工業利用時代的話;如果說大英帝國之所以衰而不亡但永遠不會再現昔日的輝煌,是因為其衰而不亡是因為它是一個寒性地緣種因強壯的北方工業國家、其衰而不能再現昔日輝煌是因為它只是一個北方地理小國的話,那么,像俄羅斯、歐盟,中國、美國這樣的近現代出現的國家或國家聯盟,由于它們既是些北方地理大國,又是些有著強壯或較為強壯的寒性地緣種因的誕生于工業時代的現代國家,因而除非國家自行消亡的共產主義時代到來,否則的話,他們在世界歷史上的大國地位,是沒有任何一股“驟然興盛”的地緣政治力量能夠取代的;即使衰弱,也只是暫時的(如當今的俄羅斯和歷史上一次次復興而今日卻是要最終崛起的中國。)——在這一硬梆梆不依人們意愿為轉移的地緣政治大道理、大趨勢和大格局面前,薩本望先生那種貌似歷史辯證法的“大國發展不平衡規律”和“綜合國力對比經常處于你消我長的變動之中”說,難道不是一種囿于以往的大國興衰經驗、犯了佛學所說的“法執”錯誤的形而上學嗎?
    總而言之,無論亨廷頓先生、薩本望先生,或是包括地緣政治學家在內的任何一位國際政治理論家,在他們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構想圖案或理論模式中,都犯有這樣一個根本錯誤:“蔽于人而不知天”,不懂自然地理大勢,根據不在自然地理大勢,因而完全沒有什么客觀性,通通流為就事論事的“常人意見”。或者說: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根據就在自然的地理大勢,它的構建,決定于自然的地理大勢,此番地緣決定政治的地緣政治學基本原理,他們尚未領悟到。
    那么,自然的地理大勢,又是如何客觀地決定著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呢?這,且看下面分說。

二、全球四大洋風水評價
 世界政治格局是建立在地殼基礎上的。地殼包括陸地與海洋,其中海洋面積占地殼三分之二以上,陸地面積不到三分之一。雖然人類在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以上的時間和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以上的空間中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但是,陸地受海洋的熏習烘托,海洋是陸地的背景和陸地背后那只“看不見的手”,因而海洋的情形不清楚,陸地上的事情,也不會清楚。因此,講“自然的地理大勢”,必從海洋大勢講起。然而,要講海洋大勢,又必從中國古代的風水理論講起。【腳注:西方文化,同樣有講求風水的傳統。比如在《政治學》一書中,亞里斯多德就這樣寫道:“地、水、風、火各元素中,凡應用得最多最繁的一定對我們身體的健康關系最為重大:而‘水’和‘風(氣)’兩者恰好就有這樣的性質。”——《政治學》  商務印書館 1981 p376】
什么是風水?“風”者,有南北陰陽之分的陽光即氣溫條件也;“水”者,有雨雪之分的降水條件也。土地、陽光、降水,乃人類以及一切陸地生物不可或缺的三大基本條件。三大條件中,土地條件的優劣表現為天然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由陽光和降水決定;而生態環境又是社會歷史環境的基礎。這樣,陽光降水即風水在決定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就決定了人類的社會歷史環境。
中國古代的風水理論,把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等水量充沛、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稱為“大干龍”。認為“干龍”的水情和所經之地的風情(氣候)地情如何,是影響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甚至決定的因素。當然,這套理論,有它時代和地域的局限性:在古代生產力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水平上,中國的古人們只能站在華夏這片土地上來立論。然而,在基本點上,這套理論并沒有錯:水情風情地情對人類生產生活重大乃至決定性的影響,在地球上的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論世論人論國家論民族論宗教論文化論社會論發展,首先得論水情風情地情,不僅農業經濟時代如此,工業經濟時代以來,也同樣如此(即使工業經濟時代要求于人的科學頭腦和包括四肢在內的靈敏的感覺器官,也是多雪多水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長期熏習的結果。)
    正因為“大干龍”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意義如此重大,中國古代的風水家們又認為:看風水,首先得在眾多的“龍”中識別出“大干龍”。
    那么,時至今日,當我們站在地球立場來立論的時候,又如何識別出遠比長江黃河乃至亞馬遜河更大的全球性的“大干龍”呢?
    答曰:識別的方法無它,依然是如同托名于劉伯溫等人所著的中國古代風水著作《地理全書》中說的那樣:“審定龍的方法,卻要用水源作標準。”按照這個標準,地球上最小的“龍”,是山間小溪(小“枝龍”),最大的“龍”,是遠比江河為大的萬水之源的分為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海洋。如果說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是華夏這片土地上最大的四條大干龍的話,那么,在全球范圍內,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就是對全人類的生產生活發生著決定性影響、作用無出其上的全世界最大的四條大干龍。
    中國古代的風水理論同時認為:“龍”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既有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而益害的大小,并不取決于其規模即水量的大小,而取決于其陰陽兩種相反相成的勢力(風水之“風”)的互補性如何:互補性最強者,益處最大;互補性次強者,益處次之;互補性最差即陰陽不交者,害大益小。當然,所謂“陰陽”,在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中,又是一個錯綜復雜、“玄而又玄”的問題。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在人類立足的地球表面,最大的、統領全局的“陰”,是氣候寒冷的北方;最大的、統領全局的“陽”,是氣候炎熱的南方。按照這個標準,就可以肯定:在世界各大洋中,凡南北互補性最強的大洋,必是風水最好的;凡南北互補性最差的大洋,必是風水最不好的。由此又可以肯定:凡受南北互補性最強的大洋直接影響的國家地區,必是全球最容易發達、最先發達的國家地區;凡受南北互補性次強的大洋直接影響的國家地區,必是全球發達程度和時間次后的國家地區;凡受南北不互補的大洋直接影響的國家地區,必是全球最難發達的國家地區。而所謂的各大洋的南北互補,說白了就是一個北方的寒性洋流與南方的熱性洋流的對流是否暢通的問題。而在這方面,除北冰洋這個看似無利用價值、實則是以無用來顯示自己的大用的在四大洋中的位置相當于人體大腦的大洋外,其它三個“四肢型大洋”,不用說,互補性最強的是大西洋中的北大西洋,其次是太平洋,最差者為印度洋。
    從寒暖洋流對流標準看,北大西洋的卦象,如上坤下乾的泰卦(  )。由于北方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格陵蘭島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豁口,南方的墨西哥暖流可以在大洋上層暢通無阻地直達北冰洋,使得北大西洋兩岸常年雨雪均勻,既不受旱也不受澇,氣溫比同緯度的世界其它地區溫潤得多,“君子”似地溫而不酷。另一方面,由于北上時沿途水分的大量蒸發為雨雪,墨西哥暖流到達北冰洋后,鹽分和比重超過北冰洋水體,它于是又沉降到洋體下層,對流到南方熱帶海洋,在那里加溫稀釋上浮后,又成為墨西哥暖流向北冰洋流去。《易經》泰卦卦辭曰:“泰:小往大來,吉亨。”所謂“小往大來”,用經濟學術語說就是:以最小成本(勞動)獲取最大利潤(收獲)。地球上一個地區,其“象”如“泰”,焉有不富不貴、不吉不利、不亨不通之理?而位置在北大西洋兩岸、直接受惠于其象如泰的北大西洋的所謂“西方發達國家”,其風水的最好、其受的自然恩惠最大、其在人類歷史上最先步入現代化、其人最為富貴、其世界級的“大亨”最多、其人的性情最為通達瀟灑,又有什么奇怪的呢?當然,亦是因為得不到北冰洋與墨西哥暖流這兩股陰陽互補的風水力量熏習滋潤的緣故,同為大西洋國家,南大西洋兩岸的非洲西部國家和南美東部國家,就未享受到大自然的“小往大來”恩惠,風水就不是那么好,其人就不那么富貴,其社會就不那么進步。
    太平洋的卦象如下艮上巽的漸卦(  ):陰強的北方有一點點陰氣深入陽弱的南方,陽弱的南方亦有一點點陽氣深入陰強的北方。而這“一點點”的通道就是白令海峽,太平洋通過它與北冰洋相通。不過,太平洋太大了,白令海峽太小了;只從白令海峽還看不出太平洋風水的全貌。對于太平洋,還得把廣大的北太平洋作為一個不到位的北方海洋來對待,才能看出它的風水全貌:由于北太平洋緯度較高,水溫較低,因而它自身基本上是通過自身來實現自身的南北對流、陰陽互補的。因而即使不考慮白令海峽因素,僅從自身看,也不能說太平洋是一個陰陽不交的大洋。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白令海峽太小,太平洋無法與純陰的北冰洋實現通通暢暢的陰陽對流,更由于北太平洋面積太大,氣溫較低,水分蒸發量較小,上層海水和下層海水的含鹽量和比重差別就不大,因而上層海水下沉就不深,就不能與南方暖流形成“你在上我在下,咱們雖陰陽同體,但互不相犯”的交流格局,而是互相爭擠于洋面上層,沖撞得很厲害,由此形成了北太平洋特有的波濤洶涌、寒暖流交織紊亂不時、規律難以掌握、氣候資源利用困難的“龍象”。《易經》漸卦卦辭曰:“漸:女歸吉,利貞,”關注的是家庭事務。而標準的北太平洋國家,主要是東亞國家。也許是巧合,這種關注,的確與東亞國家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家庭關系的情形相一致。漸卦彖辭又曰:“漸,進也。”認為“漸”就是“漸進”,即一點點的緩慢進步。這與東亞國家歷史以來的情形正好一致:東亞國家,歷史以來,比起北大西洋國家,進步速度緩慢;比起印度洋國家,又大大走在它們前面。而與《易經》漸卦彖辭的這一吻合點,就不是什么偶然的巧合,而是有此必有彼的必然了:與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一致,《易經》的經傳作者認為陰陽互補性如何,是一事物發展進步程度的決定性因素,大交流大互補者大吉利、大發展、大亨通(如泰卦);不交流不互補者無發展不亨通(如否卦);小交流小互補者小發展小亨通(漸進)。既然太平洋與北冰洋還有或只有白令海峽漏出來的那么一點點交流互補性,那么,受其影響最大的東亞國家,歷史以來的進步模樣總是顯得緩慢,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如果說北大西洋的風水卦象是一個“辯證法”式的坤上乾下陰陽大交流的泰卦的話,那么,印度洋的風水,其卦象,就全然是一個“形而上學”式的乾上坤下陰陽不交南北不補的否卦(  )了。由于北部全為陸地封閉,不僅與北冰洋完全不相交,而且位置最北的阿曼灣也僅僅過了北回歸線一點點,所以在周邊陸地有民族國家存在的范圍內,印度洋是一個純陽的南方熱帶大洋(南印度洋雖緊鄰南極大陸,但那里沒有民族國家,因而“不算數”),只有熱氣,沒有冷氣。但我們知道,人類這一地球上最有力量的動物,是地質史上第四紀冰期的寒冷氣候摧逼出來的;人類歷史上近現代的工業國家、發達國家,亦是北方寒冷氣候摧逼出來的。寒冷氣候,有一種逼著人成其為人即成為用大腦思考問題的動物的力量。印度洋缺少了這分陰氣的摧逼,因而其周邊國家,發展愿望最陽弱;其人的社會意識最淡漠、最少用大腦來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與大西洋、太平洋地區的人們相比,印度洋周邊國家地區的人們,是寒性大智慧最弱同時又最為感性化即情商不高的人。《易經》否卦卦辭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所謂“大往小來”,用經濟學術語解釋就是:付出多,得利少,效益低下。而這,正是印度洋周邊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現實境況。風水卦象占了否卦的印度洋,在北冰洋之外的世界三大洋中,周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最落后,又有何奇怪的呢?
    在世界四大洋中,北冰洋最特殊,其價值,不能用另外三個大洋的標準衡量,用《道德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來評說,最為恰當:從人類和眾多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條件看,北冰洋這個純陰的大洋是最無利、最無用的。然而,恰恰是它的這種“無用”顯示了它的大用:如果沒有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就會像印度洋一樣得不到陰氣的摧補,而沒有這樣的摧補,最起碼地說,人類就不會有現代科學所要求于人的寒性大智慧,整個世界就會像印度洋周邊國家地區似地,至今依然停留在落后甚至原始的狀態下。此外,正如我們在前面第三章第二節中指出的那樣,地球如一個人體,北方是大腦,南方是四肢。但地球上,北方的最北方則是北冰洋,因而在世界四大洋中,北冰洋可說是居于大腦的位置上,其它三個大洋,不過是四肢而已。這樣的“大腦”,作用誰能小看呢?
    總而言之,在“有之以為利”的“四肢”型的世界三大洋中,泰卦的大西洋,由于陰陽互補性最強,風水是最好的,因而受其影響的周邊國家,是最容易發展的,發展程度是最高的,在時間上,是走在世界的工業化、現代化最前面的。漸卦的太平洋,由于陰陽互補性不大強,風水不是很好,因而受其影響的周邊國家,是不那么容易發展的,其發展速度也不是很快的,發展程度不是最高的,在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是落在北大西洋周邊國家后面的。否卦的印度洋,由于陰陽不互補,缺少陰氣,現代科學所要求于人的寒性風水不具備,因而受其影響的周邊國家,在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步伐是最慢的,發展難題是最大的。這些道理,不僅是自然之理,而且是被歷史和現實證明了的社會之理。

三、全球各大陸風水評價
    在上一節中,我們對全球各大洋的風水評價,標準在陰陽兩種“氣”互補性如何,而陰又馭陽,居于主導地位。在這一節中,我們對全球各大陸風水的評價,標準依然如此。不過,由于陸地是與水不同的物體,自身不是“風水”之“水”;如果說對“水”即全球各大洋的風水評價,只需以“風水”之“風”亦即“氣”(氣候)為準的話,那么,對陸地的風水評價,除“風”之外,還必須參照“水”。當然,在這樣的評價中,評價坐標的原點,是必須找出的,不然,就沒有標準。亦當然,這樣的原點,必須滿足這樣兩個風水條件:一為“風”方面的純陰條件,二為“水”方面的純水條件。因為“萬物負陰而抱陽”:在陰陽兩種力量中,發動者是陰,但陰如果不以流動著的水的形式表現出來,它就難以“動”、難以“抱陽”、難以與陽發生交感;這樣的陰,從陰陽互補標準看,意義就不大。顯然,地球上,唯一能夠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地方只有北冰洋,——南極大陸雖然比北冰洋更陰,但它不是動態的流動水,而是靜態的陸地與堅冰;況且它自身又離所有大陸距離太遠,難以與其它大陸發生陰陽交感作用。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北冰洋,不僅是全球各大洋的大腦,而且也是全球各大陸的大腦。此理展開來,又得:就“陸地家族”自身而言,“頭部”必屬與北冰洋相連接的北方大陸,“四肢”必屬與北冰洋不相連接的南方大陸。這也就是說:以北冰洋為最高點或原點,全球大陸分為頭部式的大陸與四肢式的大陸兩類,這樣的區分,是全球各大陸風水評價的基本標準。當然,這樣的標準,著眼點又在“發展”,——不從發展眼光看,頭部式的大陸與四肢式的大陸的區分,就沒有意義,二者的優劣,也無從判定,更沒有必要去判定。
    標準找定后,我們就可以對全球各大陸的風水作番評價了(注意:此評價的著眼點在以流行的“社會指標”為標準的“發展”,而不在意人們生活的自我感受性或滿意度):
    今天的大陸,是從古代的大陸演變來的。地質史告訴我們:大約兩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陸地,是聯在一起的,科學家們稱其為“聯合古陸”。大約在一億八千萬年前,聯合古陸開始解體。先是解體為南北兩個大陸,北部的大陸稱為“勞亞古陸”,南部的大陸稱為“岡瓦納古陸”。接著,南北兩大陸各自又進一步解體:勞亞古陸解體為北美大陸與歐亞大陸兩個北方大陸;岡瓦納古陸解體為非洲、南美、澳洲、南極洲、印度五大塊;其中的印度,解體后就一路北上,最終與歐亞大陸聯為一體,成為北方歐亞大陸的一部分;其它四大塊,依然像它們的“祖先”岡瓦納古陸一樣,位于南方,屬于南方大陸。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遠古以來,世界上的大陸,就分為北方的歐亞、北美和南方的非洲、南美、澳洲、南極洲六個。
    那么,這六個大陸的風水又如何呢?
(1) 歐亞大陸
所有大陸中,歐亞大陸是唯一被全球四大洋包圍的大陸,或者說,是唯一分有全球四大洋風水資源的大陸。它的北邊是北冰洋,南邊是印度洋,東邊是太平洋,西邊是大西洋。此一因素,再加上它的面積又是所有大陸中最大的,以及它是一個北方大陸,這三個因素合在一起,使它又獲得了“世界島”這一別稱(歐亞大陸的另一別稱為“舊大陸”,這是從文明史角度稱呼的)。這一稱呼表明:在全球所有大陸中,只有歐亞大陸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陸,其它大陸不過是些地區性的大陸而已。
從陰陽互補標準看,除南極洲這個陰陽不互補的純陰大陸外,歐亞大陸是其它大陸中陰氣最重的一個大陸;陰陽兩種力量,在歐亞大陸這里,并不平衡,陰強陽弱。因此,正如在所有海洋中,最大并且與北冰洋相通的太平洋并非風水最好的一樣,在所有大陸中,最大并且占有北冰洋風水資源的歐亞大陸也并非風水最好的。當然,所以如此,乃“內因”亦即它自身存在的諸多陰陽互補干擾因素使然。這些干擾因素,主要有二:一是面積過大,北東南西四大洋的氣流難以深入廣大內陸地區。二是印度陸塊從正南方向的沖撞,在該大陸心臟地帶崛起了世界上最高大的“世界屋脊”,它更加阻礙了北東南西四大洋氣流的交流。這兩個干擾因素合在一起,造成這樣一個共同后果:廣大心臟地帶,風水之“水”缺乏,陰而不濕潤,無論自然界的風氣還是社會界的人性,殺氣很重。從發展的眼光看,心臟地帶,既是全球發展難度最大的,也是由陰生陽的發展愿望最強烈的。可以說,歐亞大陸乃至全球的主要問題,皆取決于歐亞大陸心臟地帶陰陽不交問題的解決。此外,歐亞大陸的亞洲,氣候、地質最復雜,自然災害最嚴重:據統計,20世紀最后十年,亞洲發生的自然災害數量占全世界的43%,因自然災害而死亡的人口占全世界的80%。【2005年9月28日中國新聞網  】
(2) 北美大陸
該大陸占有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三大洋風水資源。在所有大陸中,北美大陸風水最佳。這種最佳風水,可用八個字概括:東西對稱,南北互補。所謂東西對稱就是:它的東邊和東南邊為大西洋,西邊和西南邊為太平洋(北寬南窄);尤其是,它的東西跨度,比東西兩邊同樣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歐亞大陸小得多,這樣,就不存在歐亞大陸似的內陸太干旱問題。固然,它東有阿巴拉契亞高原,西有科迪勒拉山系高原,兩高原妨礙了大西洋與太平洋氣流的東西對流,但這兩個高原的山脈走向卻是很規范的南北向,尤其是兩高原中間的廣大內陸地區,都是大平原,從最南邊的墨西哥灣到最北邊的北冰洋岸,中間絕無東西向的大山從中阻梗,這樣,就造成了它極為有利的南北亦即陰陽互補條件:北冰洋的陰氣與大西洋系的墨西哥灣陽氣一年四季通通暢暢地交流感應著,冬天要雪有雪,夏天要雨有雨。——總起來說,北美大陸的風水,東邊,受惠于大西洋;西邊,受惠于太平洋;中間及南北兩邊,受惠于北冰洋與墨西哥灣的陰陽互補;像夾心餅干一樣,兩個狹長的小高原夾著一個肥厚的大平原。如此一種得天獨厚、“地平天成”風水,可謂“流奶與蜜之地”,真的“羨煞人也”!
(3)南美大陸
該大陸占有大西洋、太平洋兩大洋風水資源。像北美一樣,東邊是大西洋,西邊是太平洋,東西兩邊是高原,中部是平原,北寬南窄。但與北美不同的是:該大陸與陰而靈動的北冰洋無緣。固然,在“陰”這一條件中,該大陸是所有大陸中與最陰的南極大陸距離最近的大陸,但是第一,該大陸是一個北寬南窄的“南錐體”,“錐尖”在靠近南極的南部高緯地區,面積小得可憐,這么一點點“陰”,不足以與面積廣大、陽氣盛行的北部“錐底”即巴西高原及其派生的亞馬遜大平原形成陰陽平衡的互補交流格局(如果像北美那樣,錐尖在熱帶,錐底在寒溫帶,情形就會好得多)。第二,該大陸南部錐尖所靠近的南極大陸,陰而不靈動,它所給予這個錐尖的,只是干冷的極地大風,這樣的極地風,只是抽象的風水之“風”,而非具體的風水之“水”。如此的“給予”,可謂“口惠實不至”。總起來說,南美大陸的風水,陰氣不足,因而社會發展所需動力,天然不足。
(4)非洲大陸
該大陸占有印度洋、大西洋兩大洋風水資源:東為印度洋,西為大西洋,與北冰洋和太平洋無緣。該大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赤道從中間穿過,平分南北兩部分,因而該大陸幾乎全為熱帶,只有熱氣,沒有冷氣,除乞力馬扎羅這一該大陸最高的山峰頂上有少量積雪外(20世紀末以來,由于全球氣候的變暖,這點積雪也正在不保),完全見不到冰雪。不僅如此,該大陸的南北回歸線兩側,受大氣環流中的副熱帶高壓氣流控制,干旱少雨。這樣,該大陸不僅整體缺乏風水之“風”(摧人上進的陰氣),而且很大一片地區缺乏風水之“水”。這樣,該大陸的風水在南極之外的大陸中,就是最差的了(對于沒有人類“家園”的南極,還無法用“好壞”標準衡量)。如果說印度洋因為只有熱氣沒有冷氣而為北冰洋之外的世界三大洋中風水最差的一個大洋的話,那么非洲同樣也是因為只有熱氣沒有冷氣而為南極洲之外的世界五大陸中風水最差的一個大陸。
(5)澳洲大陸
該大陸在所有大陸中面積最小,大約在南緯10度到南緯40度之間,東西南北為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包圍。從陰陽互補標準看,該大陸在南極之外的南方三大陸中,高緯地區所占比例最大、陰陽互補性最好、社會發展所需的陰氣最多。但該大陸有一最大弱點:南回歸線從中間稍偏北位置穿過,并且東西跨度又大于南北跨度,因而大部分地區被南回歸線兩側的副熱帶高壓氣流控制,降雨稀少。這樣,總體上說,該大陸的生態環境是很脆弱的,在少量的人口條件下,該大陸的人們,生活質量可為全球最高;一旦人口密度有較大提高并且力圖維持現有生活水平,該大陸就會因人均風水之“水”的不足而為全球生態環境最惡劣即風水最差的一個大陸。
(6)南極大陸
正如純陰的北冰洋,其價值不能用其它三個大洋的標準來衡量一樣,純陰的南極大陸,其價值也不能用其它五個大陸的標準來衡量。也正如北冰洋是通過“無用”來顯示自己的“大用”一樣,南極大陸也是通過無用來顯示自己的大用的。但北冰洋的“顯示”是動態的,南極大陸的“顯示”是靜態的。大概說來,南極大陸靜態的“大用”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它是地殼的“砝碼”,維持著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平衡;如果它的冰層全部融化,地球就會因南北失衡而發生南北極點的位移,全球就會發生“天崩地裂”、“倒海翻江”的地質災難。第二,它是陸地的守護神,維持著現有的陸地面積;如果它的冰層全部融化,全球海洋水位就會升高數十米,現在陸地上風水最好的地區,幾乎就會全部被淹沒。第三,它是人類世紀即第四紀冰期的見證者和守護神,正如前面第二章第九節指出的那樣:如果它的冰層全部融化,第四紀冰期就將徹底結束,結果是人類人種的向動物退化。因此,第四,南極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保護南極冰層,就是保護人類人種。
    最后一點:南極之外的全球五大陸中,與北冰洋相連的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屬“頭部大陸”;與北冰洋不相連的非洲大陸、南美大陸和澳洲大陸,屬“四肢大陸”。因此,無論歷史如何發展、人間奇跡如何多多,都不可能因“發展”而出現這樣一些“奇跡”:人類奇跡的創造者、人類先進生產力的主導者,由歷來的北方兩大陸變為南方三大陸;歷史的“火車頭”、“發動機”,由歷來的北方兩大陸變為南方三大陸;人類歷史上的強勢地緣政治力量,由北方兩大陸上的寒冷國家,變為南方三大陸上的熱帶國家,從而使得南方成為“頭部”、北方成為“四肢”。

四、世界模式和中國古代的探索經驗
    理性的人與非理性的動物的不同點在于:做任何事情前,理性的人們都會有一個“理論模式”。而在人類的所有事情中,最大的事情就是對世界的認識規劃。因此,對人類來說,最高級別的理論模式,就是世界觀層面的“世界模式”。邏輯上說,當代國際戰略家和地緣政治理論家們對冷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規劃和理論探索,是朝著世界模式理論模型的最終構建這一目標努力的。
    “世界政治格局”與“世界模式”的區別在于:前者只關注形下“現實政治”中可作定量分析的現有“綜合國力”比較,后者不僅關注這種比較,尤其關注現實中難以定量比較的形上價值世界的探索構建。應該說,前者只有進展到后者,才算到位。因為如果不考慮價值世界,國與國之間全以“交相利”為原則,那么,任何政治格局都將因得不到意識形態的保護而無法穩定持久,結果將是亨廷頓先生的文明沖突論成為一個不幸的自我證實預言。這種結果,并非世界政治格局規劃者和理論探索者們的初衷。因此,為求動機與效果的統一,世界政治格局的探索構建,必須升華為世界模式的探索構建。或者說,對世界政治格局的探索構建,必須關注形上價值世界。形上價值世界的構建問題,就是前面第三章最后一節談到的“與地緣政治學原理相適應的意識形態”構建問題。
    當代國際戰略家和地緣政治理論家中,基辛格博士已經注意到:持久穩定的世界政治格局,必須有一個共同的形上價值世界。他以歷史為例,認為歷史上最穩定的兩個國際體系,即拿破侖帝國瓦解后的維也納會議體系和二戰后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就“占了觀念一致的優勢:參與維也納會議的領袖,是對抽象事物有相同看法、對基本原則有共識的各國貴族;而塑造戰后世界的美國領袖,則出身于極為一貫且歷久不衰的思想傳統。”【基辛格《大外交》 海南出版社 1998  p19】
然而,當今世界,對于尚待構建的新的國際政治體系來說,基辛格博士推崇的壽命長不過半個多世紀、社會結構中以貴族為首的維也納體系和崇人道不崇天道、蔽于人而不知天的美國體系,都不足為法。因為正如本章第一節指出的那樣:本體論上說,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國際政治體系,只能建立在自然的地理大勢基礎上。這里我們再作點補充:價值觀上說,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國際政治體系,必須有助于“天人關系”問題的正確處理。而在這兩方面,不僅近現代的維也納體系和美國體系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就是歷史上任何的“西方經驗”,都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
    那么,人類歷史上,西方之外的國家民族中,能否提供這方面有借鑒作用的歷史經驗?回答是:能。這就是中國古代對世界模式的探索經驗。
    中國古人認為:天、地、人三才,乃世界三大物質領域;人類一切的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都是在這三大領域內展開的;人類的一切“精力投資方向”,都是指向這三大領域的。當然,這三大領域,太“全面”了,全面對待的話,會使人有張嘴咬天,無從下口之感。另一方面,三者關系,錯綜復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文明初始的中國人,就只能“在探索中前進”。
    正如個人和人類的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都是從感性具體事物開始的一樣,中華文明,也是從最具體的大地事務開始的:作為華夏第一朵文明之花的夏朝,就是建立在與土地打交道的治水與平整土地事業基礎上的。這也就是說,在天地人三才中,中國古人們最先關注的是“地”,他們的“精力投資方向”,最先是指向大地事務的。正因為有了大地事務中治水與平整土地事業的成功,才有了夏朝,才有了華夏文明。而在這樣的成功事業中,夏朝也形成了自己重地不重天的立國理念。這種理念,在開始的時候,由于大地上非完成不可的“水土庸功”多得干不完,它因此是積極的、合于時代需要的。但后來,隨著治水與平整土地事業的相對完成,重地不重天的立國理念,就顯出它的“小乘”局限性來了。結果是:質勝于文、老實巴交、重地不重天的夏朝,為文勝于質、天馬行空、重天不重地的商朝取代。
    然而,如果說重地不重天的夏朝有自己的片面性的話,那么,重天不重地的商朝,也有自己的片面性:生起于中國東部平原、商業條件優越的商朝統治者,顧天不顧地,只知占卜算卦,不知治水理地,目光總是看著天空,看著遠方地平線,對流動性強的商業的興趣(后世“商人”、“商業”、“經商”這些詞匯,正由此而來;商朝盛行的占卜算卦風氣,亦因講究“商機”的商業興趣而來),遠遠大于定居的農業生活,一個地方住上一段時間、土地肥力用盡后,又往其它地區遷移,整個商代,國都不知遷移了多少回。相應地,商人也形成了一種浪漫的帝國主義擴張征服習氣。這種重天不重地的立國理念和浪漫擴張征服習氣,到商朝那位臨死前還聲稱“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末代國君紂王時,發展到了極端。物極必反,否定之否定,結果就是:文勝于質、重天不重地的商朝,為文質彬彬、“敬德保民”的周朝取代。
    周人的立國理念是“敬德保民”。“德”者,“得”也,得于天地自然的人的道德品性也。因此,周人的“敬德保民”,看似只重天地人三才中的人,實際是連天與地也包括在內的。這也就是說,從夏人的重地,到商人的重天,再到周人的重德和人,顯示了一種歷史發展過程中辯證的否定之否定關系。在周人那里,錯綜復雜的天地人三才關系,有了初步的整理。在周人那里,華夏民族克服了夏商時期的片面性,形成了自己最初形態的“世界模式”。此模式,集中體現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易經》中。正因為如此,孔子才總結并且稱贊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 “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
    事實上,商朝末期,如紂王叔叔箕子一類的朝中賢者,已經意識到重天不重地的自家意識形態的空疏混亂無路可走了,于是開出了重地新方子。《尚書?洪范》雖不一定是箕子個人所作,但由該書首先提出的對形而下的大地上的金木水火土五種有代表性的物質形式的重視,包括箕子在內的商末統治者中的諸多有識之士,一定是作了諸多有價值的探索和學術貢獻的。
    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形式,是古代中國人對物象多雜的中國這方土地上一切形下物象的最高概括(在物象單調的歐洲產生的古希臘唯物主義者那種只以一種物質作為萬物始基的一元論觀點,在物象多雜的中國,是不適宜的)。這種概括,一方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了商末周初的治國者們要在雜亂無章的大地上尋出秩序、規劃自然的理性需求,另一方面又在意識形態問題上顯示了商末周初的治國者們力圖克服商人的“唯心主義錯誤”、回歸重地型的夏朝文化傳統去的復古意向。但是,歷史的回歸,畢竟是更高層次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回歸,而非簡單的重復。對金木水火土的重視,固然可以“唯物主義”地把人們的心思引向大地事務,并在人們心中激起對夏禹的懷念之情,但它同時又有過分土氣的不足之處,甚至只是發思古之幽情。如果信守這一套,必在行事即“禮”上處處以夏朝(“夏禮”)為標準,如此,是打不開大局面開不了時代新風氣的。對金木水火土這些形下物象的重視,可以產生箕子一類周敦頤《太極圖說》所謂“復焉執焉”的賢人,但絕對產生不出層次更高、“性焉安焉”的“新圣”。性焉安焉的新圣,必須是既重地又重天的人。時代需要這樣的新圣,而這樣的新圣也就應運而生了,這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榮獲“圣人”這一至高無上的尊號,最大功績就是“演周易”。《易經》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集天地人三才觀念為一體,把天事、地事、人事有機地聯系起來,并且灌之于一種辯證否定的自然觀和歷史感。這樣,客觀自然世界與主觀價值世界就在自然基礎上得到了統一。在《易經》中,一個既重天又重地的范疇出現了,這就是陰陽觀念。陰者,地及同性派生者也;陽者,天及同性派生者也。而天地人三才中的人,不過是為天地二才所規定、位置排在第三(“參”)的人。因此,一切人事,必須“參天地”,即根據客觀自然規律行事。
    在中國,任何高居陰陽之上的范疇,強調過分的話,都會流為不切實際的精神奢侈;而低于陰陽范疇的形下觀念,又會流于雜亂土氣。然而,中國畢竟是個山高地厚、形下自然物象極為雜亂沉重的國度,要在這方土地上過日子,就得正視這些自然物象,重視集這些自然物象于一體的大地事務(若走《河殤》所謂“超越土地的限制”的“文化路子”,必無路可走)。而在大地事務的對待中,必須“充執厥中”,用抽象化普遍化程度不高不低、數目不多不少的幾種“象數”去概定整理規范那些“亂麻麻”的自然物象。這是因為:在人對自然的概定中,“象數”太多的話,會流為原始低級、見木不見林的“萬物有靈論”,從而被雜亂無章的自然牽著走,顯不出人的主觀能動性;“象數”太少的話,又不合乎中國的地緣實際。這種層次低于陰陽范疇、抽象化和普遍化程度不高不低、數目不多不少的“象數”,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然而,五行觀念又需一個層次比它們高、能夠上通天氣的范疇來統攝。這個上通天氣、下統地氣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使天地合為一體的范疇,就是陰陽觀念。在這一范疇的統攝下,一種合乎中國地緣國情的陰陽五行觀念形成了。
    當然,正如大氣層之上還有更為純凈精微的星際物質一樣,中國人內心,深感陰陽觀念之上,還應該有一個更高的形上觀念層次。固然,對這種更深層次的內在感覺和更高層次的外在對象的承認、發掘、認知、把握,古來的中國圣賢尤其道家祖師,是作了很多工作的,而且總的范疇已經提出,這就是“道”或“太極”;但是,把它與陰陽五行觀念結合起來,并且使它們成一系統、成一“世界模式”,這項宏偉的意識形態工程,則是由宋代的理學家們完成的。而宋末的文天祥,則是這種五行之上是陰陽,陰陽之上是天理(道、太極)的理學世界觀的最高實踐者。這一點,只要讀讀他的《正氣歌》及其“小序”就清楚了:沒有對更精微的形上世界即“浩然之氣”的體驗認知,在濁氣多雜的中國(佛教所謂“五濁惡世”),人的心理是很難保持高層健康狀態的;而不能自覺防范這些濁氣侵襲的中國人,其精神境界,永遠提升不到《正氣歌》作者文天祥那個檔次。
    總的說來,中國古代對“世界模式”的探索,面臨的是這樣兩個棘手問題:一是天地人三才,亦即自然與社會的有機統一問題;二是物理世界與心理世界、客觀世界與價值世界,亦即馬克思主義所說的真理中的“客觀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問題。在這兩個問題中,前一個問題,《易經》已基本解決。然而,后一個問題,正由前一個問題的解決而來:通過前一個問題的解決,人們理所當然地得出了“人與天地自然是同一的”結論;如果說《易經》的基本觀點是天地自然決定人,因而人與天地自然具有同一性的話,那么,在后來,人們就現成地利用這個觀點,“以人副天”,即運用“逆推法”,以人事推天事,結果是物理世界消融于心理世界、客觀世界消融于價值世界(道德世界),從而導致了種種的牽強附會。不用說,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推西漢的董仲舒。然而,董仲舒們顧價值性不顧客觀性的觀點,又引出一種與之相反的顧客觀性不顧價值性的觀點,這就是秦漢時期在某些自然科學家中一度流行的諸如“蓋天說”、“宣夜說”、“渾天說”等“客觀”宇宙論。這兩種相互對立的“世界模式”的出現,又促使人們去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客觀世界與價值世界,如何統一?當然,這個問題,是在宋朝理學家那里解決的。只不過:理學家們的解決,客觀性方面,并未吸納科學家們的宇宙論,而是綜合地吸收了《易經》的陰陽觀念和《洪范》的五行觀念;而在價值性方面,又增加了董仲舒的“綱常”內容,——但未像“以人副天”的董仲舒那樣,以人事推天事,而是回歸傳統的《易經》和《洪范》觀點:天地自然決定人,因而人與天地自然具有同一性。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對“世界模式”的探索,在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后,在宋代理學家那里,得到了令人滿意的完成。它之所以令人滿意,一是因為它合于物質決定精神、自然決定社會的唯物主義真理;二是因為它有一個客觀穩定的金字塔式的“一二五”分層結構(太極一,陰陽二,五行五)。這個穩定的客觀結構一旦置入人們內心,不僅與人們的先天心理結構即理學家所說的“天理”暗合,而且能夠強化這種心理結構。具有這種心理結構的人,其性格的沉穩、素質的提升,還用說嗎?至于這種世界模式的社會價值,只要指出這樣一點就行了:從宋朝到清朝,它指導了中國社會八百來年。不僅如此,它對今日世界范圍的新的世界模式的構建,亦有不可小看的借鑒意義,——為什么呢?且看下回分解。

五、與“太極圖”結構暗合的世界模式
    這一節,分成五小節: 1、從一極到多極的等級世界;2、北冰洋;3、兩大地緣力量核心區;4、四大地緣政治力量;5、“日里諾夫斯基公式”
    1、從一極到多極的等級世界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誠無為,幾善惡。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圣,復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以上是宋代理學開山祖周敦頤所作《太極圖說》全文。所謂“理學世界觀”或理學家們的“世界模式”,就包含在這篇短文中。
    因此,“太極圖”,就是一個“世界模式”。從結構上看,在這個模式中,世界是一個金字塔型的從形上一極到形下多極的等級世界。在這個等級世界中,一級為形而上之太極(一極),二級為把形而上與形而下聯系在一起的陰陽(二極),三級為形而下之五行(五極),四級為五行之外的形而下之“萬物”。
    有趣的是,在本章二、三兩節對全球四大洋和六大陸的風水作了分析后,經過抽象,我們得出的世界模式圖,其結構,幾乎與太極圖一一對應。可以說,在全球化時代,合理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國際政治體系”,應該是一種為自然地理大勢所規定的、結構為太極圖式的從一極到多極的等級世界模式。(見本書圖6)
【圖6  從一極到多極的等級世界模式圖。圖中,位于第四級的中小地緣政治力量未標明,當然,也用不著標明。】
真理是簡單直觀的。這個與太極圖結構暗合而且合于“性焉安焉”要求的世界模式,完全客觀地忠實于地球的本來面目和世界通行的全球地圖形狀,因而用不著像國際上眾多未聞陰陽大道的地緣政治學者那樣,煞費苦心地用什么“幾何變形法”去改變地圖的本來形狀,以求自己那個自作聰明的主觀“世界地緣政治模式圖”的出臺。因此,這個模式或圖式,像初中課本上的世界地圖一樣,初有文化知識的人,一看就懂。當然,像任何事物一樣,這里,直觀的東西與本質的東西是有區別的,本質隱藏在直觀的表象背后,需要覺者作番點破說明:
    在這個模式中,一級為北冰洋(一極),二級為北大西洋與心臟地帶這兩個全球“地緣力量核心區”(二極),三級為分有這兩個核心區的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這四大地緣政治力量(四極),四級為包括日本、印度在內的一切中小地緣政治力量。與太極圖比較,北冰洋對應于“太極”,兩大“地緣力量核心區”對應于“陰陽”,“四大地緣政治力量”對應于“五行”。其它中小地緣政治力量(國家或地區),對應于“萬物”。
    在本節中,下面的2、3、4 小節,是對這個“等級世界模式”中的前三級所作的分析說明。
    2、北冰洋
    前面說過,北冰洋的價值在“通過無用來顯示自己的大用”。因此,在“有”與“無”這對哲學本體論的基本矛盾中,北冰洋居于“無”的位置(兩極之外的地區居于“有”)。因此,正如“無極而太極”一樣,在“等級世界模式圖”中,以北極點為中心的“無用”的北冰洋,“北極而太極”地居于統領一切的太極位置。也正如太極屬形而上一樣,北極點為中心的北冰洋,在“等級世界模式圖”中,也屬形而上;其價值,是精神性的。對此價值,分說如下:
    第一,“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人心若有一主靜之太極,中正仁義自在其中。同樣,地球上的人們,心中若有個主靜之北極,心地和素質必如北極冰雪一般高潔;其人必敬畏天地、愛護自然、慈悲為懷、利用厚生、慎終追遠、知根知本,必“得其秀而最靈”,必為“人極”般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人類若形成一種心向北極的“冰雪崇拜”和“冰雪文化”,其寒性地緣種因和福田福氣肯定只會增強,不會減弱,人類的潛能和未來,必無可限量。
    第二,人地具有同一性。如果說地球有個指向北極點的磁極系統的話,那么,人心也必有一個“向北方,歸北極”的心理磁極系統。或者說,人之初,性本善:正如天理人人生來具有一樣,人人心中,本來就有一個主靜之北極,只不過在大多數人那里,此北極被種種“習相遠”的形下后天習染蒙住而已。因此,說“心中若有個主靜之北極”,不是從“外面”把此北極灌輸給人,而是訴諸他天良的自我發現。此理,一如朱熹對《大學》“明德”一詞的解釋:“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第三,“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為宇宙之一體,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雖有偏全之不同,而總有幾分之存在。” 【《毛澤東早期文稿》  湖南出版社 1990 p85】——在前面第二章第二、三節,我們指出:人類及其文明,皆起源于第四紀冰期的寒冷氣候。這里我們再作點補充:人類及其文明,起源地在北半球不在南半球,因此,確切地說應該是:人類及其文明,皆起源于第四紀冰期北半球的寒冷氣候。此外,也是在第二章第三節,我們指出:以智慧為主要標志的人類高于動物的一切“人性”,是否定之否定地復歸到植物陰靜而且直立的習性的產物,但這種習性,又是在第四紀冰期的寒冷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據此,這里我們又可以說:地球上的人,不分白黃黑,不分東西南北,不分古今中外,其人性,都程度不等地帶有第四紀冰期北半球寒冷氣候的寒性地緣種因;此種因,就是“無極之真”,就是“圣人主靜”之靜源,就是“各具于人人之心中”之“宇宙之真理”。然而,北半球寒冷氣候之源頭根本,又在北極。因此,我們又說:人類的寒性地緣種因,人類高于動物的“靜氣”,人人心中具有的宇宙之真理,皆因緣于北極;北極,乃人類最古老最常新的精神家園。因此,心向北極,以北極為終極價值關懷,以北極為圓心構筑人類共同的價值體系,乃人性最深刻的自我回歸和最深刻內在的本質要求,乃人類比任何宗教都更古老更人性的精神需求。
第四,“理一分殊”。當今時代,世界主流價值觀都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沒有兩個相同的人,每個人的價值都是獨特的,因而世界是一個多元價值觀并存的世界;多元價值觀,是正常的、自然的、合乎天理的。然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世界上的人,不僅在不同個人中形成共同群體,而且每一群體還形成了具有獨斷性和排它性的不同宗教價值觀,結果是:“正常的”多元價值觀一變而為不正常的以個性鮮明的“原教旨主義”為動力的“文明沖突論”。然而,正如不同的個人能夠形成共同的宗教價值觀一樣,不同的宗教,為什么就不能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呢?各種宗教,它所必有的那種個性鮮明的原教旨主義,難道絕對得真的就不能超越嗎?在原教旨主義的宗教絕對性面前,人類真的就無能為力嗎?——非也!如果我們足夠冷靜并且對人類命運足夠關注的話,那么將會承認:冷靜地對待世間的一切并且小心地愛護人類的寒性地緣種因,是一切宗教尤其高級宗教的根本和共同的宗旨。但“冷靜”來源于人的寒性地緣種因,人的寒性地緣種因來源于給人類及其文明以深刻影響的寒冷氣候,給人類及其文明以深刻影響的寒冷氣候的發源地,在北極。因此,各種宗教,都分有北極派出的寒性氣候資源。因此,心向北極、關懷北極、以北極為神圣,在各種宗教,乃理所當然的題中之義。尤其是:“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北極之上是高天,仰望和心向北極,大有助于人們宗教感情的培養和宗教信仰的鞏固;見過北極冰雪的人,宗教信仰最虔誠(拜倫:“圣安東尼是碰到了雪才向善”);在說服人們信教方面,哪位教士苦口婆心的勸誡比得上“天何言哉”的北極冰雪。可以說:在對北極的關懷中,各種宗教不僅能夠在找到共同價值觀并因此而弱化自己難以弱化的排它性的同時,又能保持自己的個性即與其它宗教不同而與自己所在地區的地緣特色相適應的傳統價值觀。
    第五,“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者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者乎?”【同上】當今及今后的人類,最大的威脅來自以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變暖為主的環境災難。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技術,尤其需要共同價值觀。這種共同價值觀必須滿足這樣兩個條件:一是能夠通過人人易懂的科學道理(講因緣),抓住“天下之心”,以此激發人類最深厚的道德感情;二是這種被激發的道德感情,有助于以氣候變暖問題為主的全球生態環境的改善。而能夠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價值觀,除了以地球為本、心向地球之北極、以地球之北極為神圣的價值觀外,還能是什么呢?
    第六,的確,世界應該是單極的。但是,此單極之“極”,決不是也不可能是某個國家(例如美國),而只能是天地之極,這就是北極。——在永恒的天地自然面前,歷史性、過度性的國家,算得了什么呢!
    第七,只有形成以地球為本、以形上北極為神圣的共同價值觀或意識形態,以形下“世俗國家”為單位組成的、合乎科學的地緣政治學要求的“世界政治格局”或“國際政治體系”,才會是穩定的、持久的。
    3、兩大地緣力量核心區
    人地具有同一性。如果說北冰洋是地球的大腦的話,那么,形狀類似脊椎的S形的大西洋,它那直通通與北冰洋連接著的北大西洋,就是與此大腦相通的地球的脊椎神經;而位于歐亞大陸這一“世界島”中心的“心臟地帶”,就是地球的心臟。大腦、脊神經、心臟,都是人體的關鍵部位。同樣,作為地球大腦的北冰洋、作為地球脊神經的北大西洋、作為地球心臟的心臟地帶,也是地球的關鍵部位。
    北冰洋的情形,上面已作分析,這里談談北大西洋和心臟地帶的情形。
    《太極圖說》言:“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柔者,水也,海洋也;剛者,土也,陸地也。地球表面,正由柔性的海洋與剛性的陸地組成。而在人體,柔者,發命令的精神性的神經(軟件)也;剛者,供血液的肉體性的心臟(硬件)也。此外,在人體,肉體系統以心臟為核心,神經系統以脊神經為主干。同理,在地球,剛性的陸地系統,以心臟地帶為核心;柔性的海洋系統,以北大西洋為主干。
    自然方面說,靜態的陸地系統中的心臟地帶屬陰,動態的海洋系統中的北大西洋屬陽;社會方面說,給人類以精神性的聰明才智的北大西洋屬陰,給世界以肉體性的暴力運動的心臟地帶屬陽。但無論其陰陽屬性如何互變,有一點是肯定的:北大西洋與心臟地帶,其地理位置,都處于上通“形而上”的北冰洋(從本書圖1可以看出,心臟地帶北接北冰洋)、下統一切“形而下”的地緣政治力量、把形而上與形而下溝通起來的“中介”位置上。而這,正好是“太極圖”中“陰陽二氣”所扮演的角色。因此我們說:在與太極圖結構暗合的世界模式中,北大西洋與心臟地帶,扮演的是陰陽二氣角色。事實也是如此:在全球地緣政治關系中,它們自身不是形下政治實體,而是給一切形下政治實體及其關系以強大影響的“天地之氣”;它們的作用不在于給各種政治實體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種種物質資源,而在看不見摸不著的或“高明柔克”或“沉潛剛克”、或文明或野蠻的“陰陽二氣”。
    正如包括五行在內的一切形下物象都由陰陽二氣化生一樣,人類歷史上的一切政治運動,背后都是北大西洋與心臟地帶這兩只或陰或陽的“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只不過:工業時代以前,由于能源的大規模工業利用事業未開始,人類社會整體處于能源不足、陽氣不足的陰靜狀態,因而那時候,世界政治中占支配地位的是沉潛剛克、蠻氣十足的心臟地帶的陰氣;那時候,從印度次大陸到北非地中海地區,從西方基督教世界到東方儒家世界,一切有著文明人類居住的地區,哪個地區感受不到來自心臟地帶的陰性的野蠻之氣的威脅呢?而自工業時代以來,由于能源的大規模工業利用,人類社會進入了整體能源充足、陽氣十足的陽動狀態,因而這以來,世界政治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高明柔克、文明氣很足的北大西洋陽氣;這以來的全世界,從南極到北極、從陸地到太空,哪個角落不受到發自北大西洋的陽性的文明之風的熏習呢?
    總而言之,心臟地帶與北大西洋在人類歷史和現實政治中的性質或地位,就是一個“陰陽二氣”的地位(此理,學者需仔細參悟)。若以中國年畫中的關羽與張飛這兩位一陰一陽的門神作比喻,那么可以說:北大西洋相當于陽面神關羽,心臟地帶相當于陰面神張飛。此理,不僅是宗教哲學,而且是科學。
    4、四大地緣政治力量
    世界政治格局或國際政治體系的構建問題,實際是個全球地緣政治力量的分級歸類問題。然而,此一問題,正與中國古人曾經面臨過的對自然物象的分級歸類問題同。因此,中國古人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值得今日的人們學習借鑒。
地球生靈,是從對自然物象的歸類性認識開始成為人的。中國古人也不例外。然而,在北半球的中高緯地區,以中國這方土地上的自然物象最為多雜。如何對這些又多又雜的物象進行歸類認識,原始以來至商末周初,肯定是個令中國古人們感到頭疼的問題。一般說來,人們可以把這些物象總稱為“萬物”,但這樣的總稱,如果不是太抽象空泛,就是太具體零碎,二者都不利于人們“性焉安焉”地形成一種“求其放心”的健康心態。正如一個大國中的軍隊總司令一樣,對自己的軍隊,他總不能每個士兵都記住和認識把握住,他甚至不能管到軍師團這一級,只能管到為數不多但級別更高的軍區或方面軍、集團軍這一級;反過來,他的所有軍隊,只有分成為數不多的幾個方面軍或集團軍,才便于他統領。同理,對自己土地上這些多雜的自然物象,中國古人們也必須找到幾種最有代表性的物象,使它們高居于一切物象之上,這樣,才能通過對它們的把握而把握住那些又多又雜的物象。——那么,在這些多雜的物象中,哪幾種最有代表性呢?比如說: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人手足、口耳目、春夏秋冬、冰霜雪露、絲麻布、衣帽褲、金銀銅鐵、江河海湖、馬牛羊、狗雞豬、花葉草木、禽獸蟲魚、麥稻菽、松梅竹……那么多的物象,最有代表性的是哪幾種呢?這個問題,肯定費了華夏先人們幾千甚至幾萬年的心血;只是到了商末周初,當《洪范》一書出現時,才大體定下來,這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同理,今日世界,關注全球政治走向和人類命運、試圖規劃世界政治格局和建立合理的國際政治體系的人們,正如商末周初前中國古人們的面對“萬物”一樣,面對的是一個由多種文明,多種國家聯盟,一百八十多個國家,成千上萬的民族、部族、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等復雜社會物象組成的零亂無序的“世界”。對于這個世界,他們必須找出其中的“金木水火土”,亦即今日國際社會正在談論的“多極世界”中最主要的幾個“極”。
    那么,這樣的“極”,定“極”標準是什么呢?
    此一問題,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們,說法很多,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極”以國家或準國家的國家聯盟為單位,因而只能在全球一百八十多個國家中挑選。至于挑選的標準,也大同小異,不外中國學者薩本望先生的如是說:
    薩本望指出: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的一“極”,應具備下列條件中的某些要求:一是具有較強的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和科技實力;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緣政治優勢;三是領導集團較為得力,戰略和政策運用比較得當,能得到國內多數人民的支持;四是具有較強的國際作用力和凝結力,能在全球事務和地區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成為一個“力量中心”,能在自己周圍吸引住若干友好的支持國。【見 沈偉烈 陸俊元編著《中國國家安全地理》 p97】
    這對嗎?當然對;但這樣的“對”,毫無意義!因為說來說去,這里無非是在說:“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的一‘極’,應……能在全球事務和地區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成為一個‘力量中心’”。然而,“極”的意思不正是“力量中心”嗎?這里,作為謂語的“力量中心”,不正包含在作為主語的“極”中嗎?這樣的說法,與諸如“強國就是綜合國力強的國家”、“好人就是為人好的人”之類的說法,有什么不同呢?因此,這樣的說法,只是變白為素,析一為二的同義反復,沒有意義,等于什么也沒說!
    那么,“極”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呢?
    答曰:事實上,“多極世界”之“極”,乃理一分殊地從“北極”之“極”分派出來的;這樣,多極世界的定極標準,就很簡單,這就是:必須而且只要是一個接近北極而且領土廣大的北半球的北方國家,就行了。
    按此標準,諸如日本、英國這樣的北方“綜合國力”強國,由于面積狹小,國家發展潛力不大,并且其潛力早已或正在發揮到極點,其強只是“強弩之末”之強,因而是不具備“極”的必要條件、不能成為“極”的;反之,像加拿大,雖然現在的綜合國力并不強,但由于領土的廣大并且又是一個北方國家,因而是大有希望成為世界之一“極”的。不過,很可能:將來的加拿大,將與美國在方方面面的戰略目標上,達成共識,二者構成一個“北美極”。因此,在世界諸“極”中,沒有必要把加拿大單獨考慮在內。總之是:在“領土廣大的北方國家”和“綜合國力強國”兩標準之間,前者屬于“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的國家,后者如果沒有廣大領土的話,屬于“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的國家。這樣,我們就可以說:根據“領土廣大的北方國家”這一標準,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位置連接或靠近北極,并且直接分有北大西洋和心臟地帶氣候資源的美國、俄羅斯、歐盟、中國這四個國家或準國家的國家聯盟(中國國土雖與北極無緣,但它領土上的“世界屋脊”,乃南北極之外的“世界第三極”,這可彌補其與北極距離不是很近之不足)。或者說:“多極世界”之“極”,只是“多乎哉?不多也”的美國、俄羅斯、歐盟、中國四極。
    5、“日里諾夫斯基公式”
    然而,像金木水火土各有自己的“勢力范圍”一樣,“四極”也各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像金只能統領銀銅鐵而不能統領山石田土、土只能統領山石田而不能統領金銀銅鐵一樣,四極中的每一極,只能在自己勢力范圍內當頭即“極”,而不能在它極勢力范圍內稱霸坐大。——“多極世界”的含義和必要性,正在于此!
    那么,“勢力范圍”如何規定劃分呢?
    答曰:第一,根據本書第三章第三、四、五節說的“負陰抱陽,南下爭光”、“北強南弱,北主南從”和“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三條地緣政治學基本原理劃分。第二,按幾何學中“兩點間直線最短”而直線又為物理學中源頭在北極的地球經向磁力線標準劃分(這兩點實際上是同一的)。由此,就引出了一個由當今俄羅斯的自由民主黨主席日里諾夫斯基發明的“日里諾夫斯基公式”:
    最好是劃分勢力范圍。劃分應根據一定的原則——北-南。如果我們再次交叉,那就又會彼此妨礙。要達成協議,搞這么個世界條約:我們瓜分全球,我們劃分勢力范圍(不是統治范圍)!順北-南方向行動。日本人和中國人向東南亞,向菲律賓、馬來西亞、澳大利亞。俄羅斯向南——阿富汗、伊朗、土耳其。西歐向南——非洲大陸。最后,加拿大美國向南——整個拉丁美洲。這全都平等。這里誰也沒有優勢。方向相同——由北向南。地域彼此相連。
    日本和中國離越南和馬來西亞比我們近得多。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同俄羅斯毗連在一起,而不是同法國和英國相連。非洲通過地中海同歐洲相連。而拉丁美洲同北美大陸實際上是一個整體。因此,照這個地緣政治公式來安排,對全人類都會是很有利的,全球上空將會形成溫暖晴朗的政治天氣,沒有風暴和烏云的天氣。能源、交通、通信費用就會減少。【弗?沃?日里諾夫斯基《俄羅斯的命運》 新華出版社 1995 p147】
    必須指出:此公式與“帝國主義”無關,只是一個“以陰馭陽、陰陽互補”的自然歷史公理而已。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充分考慮到:“蔽于人而不知天”觀念,在某些學者頭腦中,是根深蒂固的;對于這些學者來說,無論如何解釋,他們還是將會對此公式進行冷嘲熱諷甚至極其“義憤”的“人道批判”。但是,這里又要指出:如果批判者們不是美國右翼勢力那樣的狂妄地企圖獨霸世界的“單極世界”論者,而是一個贊成“多極世界”的人,那么,這里又有一問:
    在你否定批判了這個公式后,你那“多極世界”概念,還有什么內容?即使有內容,你那內容還有什么客觀性?又假如你還承認自己是個馬克思主義者的話,那么,馬克思說的人類社會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和“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觀點,在你,是一種空洞的做學問時便于引用的人云亦云的套話,還是一種自己真正吃透了它的精神實質的真實信念乃至深刻信仰?如果是后者,那么你難道會看不出:在階級關系問題的重要性已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所取代、談論階級斗爭和國家消亡毫無現實意義、人類社會最有活力的政治力量是國家而非階級、一切國家中最有活力的國家是北方國家而非南方國家的今天,此公式,不正是“與時俱進”地對“其命惟新”的馬克思觀點的最恰當注解嗎?
    當然,此公式的最大反對者和冷嘲熱諷者只會來自美國。但這無損于此公式的客觀真理性。況且,此公式如果沒有美國式的反對者的話,那它自身根本就不存在、也沒有存在價值!——原因無它:大凡一切主張“單極世界”的美國人,無不是些“蔽于人而不知天”的狂妄自大者。
    此公式的力量,短期是難以顯示的,但長期看,必然如此!當然,這期間,會有各種錯綜復雜的情形出現,但大勢上說,大體如此:老天要下雨,姑娘要嫁人,萬物負陰而抱陽,中國要南下太平洋,俄羅斯要南下印度洋,歐盟南北要整合從而擺脫小媳婦式的對美國的依賴從而恢復自己本來的男子漢形象,這是他們各自自我實現的本質要求和客觀的自然歷史趨勢,——只要他們各自這些理所當然的自我實現目標達到,那么,此公式就在大體上得到了證明。反過來說,為這一天理昭彰的公式所揭示的這些并不過分的自我實現要求和目標,美國阻止得了嗎?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鄧論學習 (十二) 是四人幫搞的“血統論”嗎?
  2.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3. 星話大白|越南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5. 是右就必須反,必須批
  6. 譚吉坷德|決戰,或許正在悄然開始
  7. 胡錫進為什么總改不了陰陽怪氣的老毛病
  8.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9. 到底是誰在夸《新聞女王》?
  10.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5. 這是一股妖風
  6.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7.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8.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9.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10.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