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我是中國人絕不走這條路
作者:崔向華 2008-02-06 12:03: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中,馬本齋這位土生土長的平原人率領的回民支隊被稱為“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馬本齋的名字并不僅僅是一個革命者的標志,而是整整一代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身為八路軍冀中回民支隊創建人,他是一面光輝的旗幟,永遠飄揚在為創建共和國而奮斗的先驅者隊伍中。
生平
家庭貧寒,上過四年學堂。17歲背井離鄉,步入軍界。
三十出頭就當上團長,并且還有晉升機會,但舊軍隊無法實現他救國救民的理想,于是棄官歸田,嚴辭拒絕日軍和國民黨的高官利誘。在家鄉組織了兩個連兵力的“回民抗日教導隊”
馬本齋,1901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獻縣東辛莊,回族。家境貧寒,種有幾畝薄地,從小隨母到子牙河那片鹽堿地去掃堿土熬鹽,聽母親講《岳母刺字》、《蘇武牧羊》等故事。上過四年學堂,聰明伶俐,好打抱不平;17歲時背井離鄉,步入軍界。誰知他投奔的東北軍是軍閥部隊,不能實現他救國救民的理想。盡管他吃苦耐勞,作戰勇敢,并且三十出頭就當上了團長,且還會有晉升的機會。但是,當馬本齋看清自己的地位和所追求的愛國主義理想是背道而馳時,便毅然棄官歸田,另找救國救民的出路。“七·七事變”之后,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正苦于尋求為民效力機會的馬本齋躊躇滿志,他在家鄉組織了“回民抗日教導隊”,約兩個連的兵力,殺向了抗日戰場。從此,冀中平原殺出一支威鎮八方的回民支隊。當時有的敗類想引誘他去給日本人干事,說像他這樣的人物到了日本人那里官小不了。馬本齋痛斥道:“我是中國人,絕不走這條路!我組織隊伍,就是為了抗日救國。”也有的人想拉他到國民黨軍隊去,當時有個六路軍請他當參謀長。馬本齋果斷地說:“這些軍隊腐敗無能,怎么能抗日救國?給再大的官也不去!”馬本齋認為,只有共產黨、八路軍才是真正愛國的,才能領導人民抗日救國。因此,當共產黨員肖秉鈞派回族共產黨員劉文正找馬本齋商談聯合抗日時,他欣然同意,毫不猶豫地帶著隊伍到了河間,與“回民干部教導隊”合編為“回民教導總隊”,1939年,改稱回民支隊。從此,中國大地上有了一支中國的夏伯陽式的旋風部隊,他們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1938年,馬本齋率部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表示:“我決心為回族解放奮斗到底,而回族的解放只有在中國共產黨幫助和領導下,才能實現。”1939年,他任冀中回民支隊司令員,1942年6月,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兼回民支隊司令。馬本齋運用毛澤東的戰略戰術,作戰機動靈活,在他的率領下,冀中回民支隊打遍了冀中平原,并轉戰于冀魯豫邊區,創造了輝煌的戰績。1941年,冀中軍區通報要各部隊“向回支看齊”,并獎給他們“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的錦旗,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也頒令嘉獎了馬本齋。
1941年8月,敵偽軍抓走了馬本齋的母親,逼迫她寫信勸馬本齋投降,馬母給敵人以嚴厲痛斥,最后絕食而死。馬本齋也因積勞成疾,1944年2月7日不幸逝世。
背景
從最初的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從入黨至生命終結的五年里,回民支隊成為冀中平原的鐵軍。
早年黃河上游泛濫成災,西域回民無法生存,就朝著太陽向東方逃難而來。難民們絕對想不到,在他們的后代人中,一個偉大的人物出現在冀中平原上。
馬本齋不是神仙,卻是超人。日軍斗不過他,日軍的附庸更對他無可奈何。馬本齋過早謝世,是由于鞍馬勞頓,積勞成疾。他逝世于1944年2月7日,也就是離抗日戰爭勝利不遠的時候。馬本齋既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由于他在舊軍隊里的一段經歷,使他深深體驗到舊軍隊的腐敗沒落,他曾形象地把舊軍隊比做“黑洞”。當他投身革命隊伍以后,他認準的道兒,可謂風吹浪打不動搖。1938年,他率部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馬本齋從入黨到生命的終結,只有五年多的時間。這五年,是他由一個愛國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轉變的時期,在他生命旅程中寫下了最光輝燦爛的一頁。他始終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堅定不移。
故事
日軍抓馬母要挾他,馬母絕食犧牲后,馬本齋揮筆“黨就是我的母親,為了她我可以獻出一切”在馬本齋堅持下,回民支隊請了阿訇,設海里凡,負責宰牛羊等事宜。
在與日軍的斗爭中,馬本齋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1941年夏青紗帳期間,回民支隊給了日軍山本聯隊以沉重打擊。山本妄圖以“高官厚祿”動搖馬本齋抗日救國的決心。馬本齋則針鋒相對地放話出去:“八路軍的政策是不殺俘虜,山本只要放下武器,繳械投降,保證留他一條命。”叛徒哈少符向山本獻計:馬本齋是有名的孝子,只要把馬母抓起來,馬本齋會不戰自降。馬母被捕后,山本親自誘勸馬母:“你要寫信叫馬本齋來河間談判,要什么條件都可以答復。”馬母痛斥山本說:“講條件,就是讓本齋不要管我,好好帶著回民支隊打你們這群強盜。”馬母堅貞不屈,至死不寫勸降信。馬本齋雖是有名的孝子,但更是立志為中華的解放戰斗到底的共產黨員。馬母在進行絕食斗爭之后,英勇殉國了。
馬本齋憤怒揮筆:“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斗爭!”“祖國就是我的家,黨就是我的母親,為了他們,我決心獻出我的一切!”
1937年底,日本人在北平成立了回教總會,在回民聚居村鎮成立回教分會或支會。他們利用回民的宗教信仰進行挑撥離間。支隊里有的同志,說出漢族欺壓回族的糊涂話來。對此,馬本齋說出一段樸素而深刻的話語,“‘七·七’事變后,是誰燒毀我清真寺,殺我阿訇?是漢奸、回奸、特務,而不是漢族。是誰在領導我們抗日救國?是毛主席、朱總司令。毛主席、朱總司令是漢族而不是回族。絕大多數漢族人民和絕大多數回族人民是階級兄弟。我們是革命戰士,不要當敵人的義務宣傳員。”
在馬本齋的主張下,回民支隊聘請了阿訇(我國伊斯蘭教稱主持清真寺教務和講授經典的人),負責屠宰牛羊和安葬陣亡戰士的事,允許回族戰士到清真寺做禮拜,過回族的節日。許多回族青年還自動投奔到回民支隊來。
回民支隊轉移魯西北遇大旱三年,馬本齋縮減口糧,有時一天只吃一碗黑豆或半斤花生餅,省出糧食接濟群眾規定再大傷亡也不許哭,可漢族政委郭陸順犧牲時,馬本齋不禁失聲痛哭
1942年,回民支隊轉移魯西北。這個地區已是連續三年大旱不收了,群眾吃飯困難。馬本齋帶頭勒緊褲帶,從口糧里縮減一部分接濟群眾,他自己有時一天只吃一小碗黑豆或者吃半斤榨過油的花生餅。
回民支隊的第一任政委郭陸順到任,馬本齋高興地說:“政委就是黨代表,有了黨的直接領導,回民支隊就能建設成打不爛、拖不垮的鐵軍。”馬本齋雖規定再大傷亡大家也不許哭,但當1941年4月28日,郭政委在戰斗中犧牲時,他為失去可信賴的漢族親密戰友,不禁失聲痛哭起來。
馬本齋鞍馬勞頓、操勞過度,在他病情急劇惡化,處于昏迷狀態時,冀魯豫軍區派一個連的兵力護送他去醫院。途中,他醒來看到用一個連送他一個人,心里很不安,堅持只讓留下一個班,其余同志趕快歸隊。馬本齋知道自己已時日不多了,但他還堅持寫他那本《戰斗札記》。1944年2月7日的黎明,馬本齋手握鋼筆半坐在床上,腿上攤開那本《戰斗札記》,悄悄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回民支隊。當時他才43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