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抓革命,促生產”被擱置后,“經濟中心論”在社會發展理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這種觀點強調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的積累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和首要目標。然而,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角度來看,經濟中心論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本文將對此展開探討。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概述
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生理需求包括對食物、水、空氣、睡眠等的需求,這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涉及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等方面。社交需求則是對情感關系、歸屬感的渴望。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是個體追求實現自己的能力或者潛能,發揮自身的天賦和創造力。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主要體現在經濟層面,是低維度的需求,而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則體現了更高維度的精神需求。
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在不同理論領域說法略有不同,如元素和集合、個人與社會、個體與集體、國家和公民等等。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相輔相成的。無數個體組成的社會也從不同層面體現了社會的需求。如糧食安全體現了生理需求,國家也提出了“中國飯碗,裝中國糧”的戰略。國防現代化體現了無數個體的安全需求。水利建設、交通建設是對個人物質方面的保障。以上可歸類于物質層面的低維度國家需求。而個體中更高維度的需求則體現為人們追求的人人平等的政治經濟平等(按勞分配的經濟制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以及廢除西方腐朽文化的社會主義文明(如意識形態領域以歌頌占絕大多數的工農為主)等精神文明。
不同個體的需求是不同的,有舍身求義者,有欲壑難填者。不同外部環境也影響個體需求的發展,有晚清時期麻木愚昧的普羅大眾;有新中國時期的六億神州盡舜堯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基本物質需求滿足時,精神等層面的高緯度需求必然會成為絕大多數的普遍追求。同一時期,個體需求也各不相同。統計學中流行的聚類分析法與社會科學中階級分析法的底層邏輯相同,這一分析方法對剖析社會具有現實意義,盡管自然科學邏輯推廣到社會科學會遇到利益者的阻撓。
二、對“理性經濟人”的批判
關于理性經紀人的假設,是傳統經濟學的基石。然而,這種局限于微觀層面的假設存在致命缺陷。這種假設僅僅將人的需求局限于物質層面,忽略更高層次的需求,這是一種短期效益的目標,將其推廣至廣泛的社會層面,具有明顯的缺陷,甚至是錯誤的觀點,主要論點如下:
1)忽視了非經濟利益追求:人類的需求是多維度的,并非僅僅局限于經濟利益。例如,在社交需求層面,人們可能會為了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放棄一些經濟利益。在企業內部,如胖東來類的企業,能與員工共同分配蛋糕,實現了利己和利他的統一,實現了近期和長遠利益目標的統一。在家庭、朋友或社交團體中,個體常常會做出利他行為,如幫助他人解決經濟困難、參與志愿活動等。在軍事領域,如抗美援朝戰爭,靠單純的利益刺激,無法激發出戰士們超常的戰斗意志。
2)資本雇傭制度的致命缺陷。在企業內部利潤、權利分配時,完全忽視了員工群體的經濟及管理權益,僅僅體現資本的利益訴求,這是一種自相矛盾、不徹底的理性經濟人制度?,F實中,由于資本(總體層面)權利的強大,抹殺了勞動員工進一步的經濟需求和參與管理需求,也扼殺了海洋般人力資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日復一日,企業內部關系,必然轉變為一種普遍存在的冷冰冰的經濟關系,缺乏精神層面的交流、共享精神等。
3)資本利潤最大化是腐敗、假貨滋生的土壤。在逐利的商業浪潮中,資本對利潤最大化的盲目追逐,仿若一片藏污納垢的 “惡土”,悄然滋生出腐敗與假貨泛濫的亂象。當 “利潤至上” 成為信條,部分企業便在這條歧途上一路狂奔,將以次充好視作縮減成本的捷徑,把裝點門面、忽視實質品質當作迎合市場的 “精明” 手段。這種一味逐利的沖動,已然化作一股強勁的內在驅動力,源源不斷地為劣質產品充斥市場提供著溫床,讓商業道德與匠心品質在這片 “土壤” 里艱難求生,致使產品質量滑坡、行業信譽蒙塵,市場生態岌岌可危。即使用監管這種“堵”的策略,也難以消除這種洶涌而來的洪流。社會迫切需要一種“疏”的策略來消除這種惡劣的影響。
4)時代需要新型“社會人”制度。在經濟理性人的假設中,將人定義為一個僅僅懂得短期利益的工具人。然而,在時代進步,知識普及,思維辨別能力普遍提高等背景下,幡然醒悟的“唐僧”們,對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基石上的企業已深惡痛絕,而自媒體擁護的企業典型“胖東來”,則成為普羅大眾熱捧的典型代表。
三、經濟中心論的局限性
經濟中心論認為經濟增長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關鍵。它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物質生產和經濟發展中,以 GDP、人均收入等經濟指標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主要標準。在這種觀點下,社會政策、資源分配等都圍繞著如何促進經濟增長來制定,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自然會提高,其他社會問題如教育、醫療、社會公平等也會隨之解決。
經濟中心論是“理性經濟人”在宏觀經濟層面的具體體現,其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
1)嚴重忽視了人們更高層次的需求,忽視了政治、精神、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的需求。例如,在一個只追求經濟增長的社會中,大量資金一股腦兒涌入能直接拉動經濟的產業項目,卻鮮少顧及關乎社交需求的便民公共設施搭建、滋養民眾精神世界的文化場館建設,使得這些凝聚人心、維系情感的關鍵領域長期處于 “營養不良” 狀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滿足人們積極參與企業管理、經濟管理、精神建設等方面需求的制度發展滯后。
2)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進程中,常常借助資本的力量來拉動經濟增長,企業也自然而然地將利潤視為核心追求目標。然而,在此過程中,企業內部的員工卻常常淪為 “工具人”。企業利潤的分配、分工體系的構建等經濟要素與資本方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而員工卻與之關聯甚少。在這種歷經無數次循環往復的經濟運行模式下,類似指數型的分配機制勢必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的加劇,進而引發一系列難以用單純經濟價值衡量的社會問題,如社會矛盾激化等。這無疑對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亟待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以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平衡發展。
3)以利潤最大化為特征的片面的經濟中心論,往往會走向其反面。某行業的利潤最大化往往會擠壓相關產業的合理利潤,甚至造成其他行業的經濟凋敝。金融資本的過度擴張往往造成實體經濟的萎縮。少數精英的海量資本與多數群體少量資本的兩極分化現實往往會惡化經濟的正常循環,甚至會造成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等。
4)時代呼吁能增強人們主人翁意識,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的發展策略。例如,企業內部具有參與管理、利潤分配等的具體實現路徑,而非“先富帶后富”等空想愿景。社會層面,借助于網絡等新型條件,能賦予公民能積極參與微觀和宏觀的公共事務管理權利等等具體渠道,實現90%以上的多數“社會人”的全面發展,激發海量人力資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等。
綜上所述,經濟中心論雖然在一定歷史時期和特定情境下有其合理性,但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全面視角來看,它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發展不能僅僅圍繞經濟增長這一單一目標。社會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各個層次的需求,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文化建設、生態保護等多方面的關系,以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和真正的社會進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