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網上經常會出現假設戰爭的帖子:
“如果發生戰爭,我不會上戰場,我也不會讓我的孩子參戰。我是社會底層的人,和平時候沒人記得我們,有難時才想起我們。說什么國家有難,人人有責,發福利時候,享受國家待遇的時候,都沒有給同等的待遇。誰愛去誰去,反正我不會去,也不讓我的孩子去。”
"假如發生戰爭,應該讓城管、交警、專家、教授、明星、網紅等人率先奔赴戰場。”
"一旦爆發戰爭,先殺貪官,以免泄密。“
"打仗,讓有錢人先上。”
等等,不一而足。
對此,筆者不作任何評論,只講一個故事。
甲午戰爭,滿清戰敗。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極大刺激了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見滿清好欺負,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就連剛完成工業革命的德國,也開始了對中國的攫取。
1897年11月13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由海軍提督狄特立克斯率領的4艘巡洋艦大搖大擺的駛進膠洲灣。他們以操演為名,強行登陸,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里,就強占了青島。
1899年3月,已經占據青島一年多時間的德軍,又將貪婪的目光轉向了戰略重鎮——日照。
德軍攻打日照
由于青島德軍總共只有5000人,不敢貿然出動,就先派出了一個偵察小隊潛入日照打探地形和清軍布防。
幾天后,偵察小隊返回匯報偵察結果:雖然日照城區規模不大,但其防御體系卻異常的堅固;清軍裝備精良,彈藥準備充足;城防工事固若金湯,即便使用重炮,也很難轟開。
在隨后召開的軍事會議上,德軍將領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他們一致認為,就日照的城防工事和守軍規模,以青島德軍現有的兵力,很難攻打下來。
最后商討的結果是:派一支小分隊先去試探一下。
1899年3月29日,由德軍上尉馮·法爾肯海因率領的12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分乘幾艘小船偷偷向日照進犯,并計劃在石臼所海岸登陸。
當小船漸漸駛近海岸,德軍士兵發現,在石臼所灘頭高高的石墻上,赫然站滿中國人,正一臉平靜的看著他們。
德軍士兵立即緊張起來,連握槍托的手都不停的出汗。他們不知道岸上的中國人為什么這么淡定?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喬裝打扮的清兵?
船只很快就逼近海岸。由于沒有深港,德軍士兵必須下船趟過淺灘才能上岸。
就在德軍士兵準備下船趟水之際,德軍翻譯向灘頭上的中國人喊話了,說如果他們下水將德國士兵背上岸,就能得到一枚銀圓的酬金。
一開始,德軍士兵還以為翻譯是在試探岸上的中國人是不是喬裝打扮的清軍,當看到岸上的中國人爭先恐后的下水來背他們,才知道這些中國人都是來看熱鬧的老百姓。
就這樣,120名德國侵略者被清朝的老百姓背上了岸。以至于馮·法爾肯海因在后來的回憶錄中,說當時的德軍“是騎著中國人進入中國的”。
登陸后,馮·法爾肯海因抱著有棗沒棗打一桿子的心態,派翻譯先去跟清軍交涉,要他們投降。投降的條件是:只要清軍放棄抵抗,交出城池,每位士兵就能得到一枚銀元。
在翻譯進城后,馮·法爾肯海因命令士兵做好隨時撤退的準備。在他看來,日照易守難照,清軍不可能投降,他也不可能發起強攻以卵擊石,翻譯很可能有去無回,清軍很可能殺出城來,所以,他必須做好保命的準備。
馮·法爾肯海因做夢也沒想到,翻譯帶來的結果是,城里的清軍竟然接受了投降的條件。
就這樣,德軍不費一槍一彈,就侵占了日照縣城。
看了這個故事,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滿清的百姓,為了一枚銀圓,可以下水將侵略者背負上岸。
滿清的士兵,為了一枚銀圓,可以將一座城池讓與侵略者。
我們能說,他們都是漢奸、賣國賊嗎?
雖然,一枚銀圓在十九世紀末的滿清,可以滿足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的正常伙食需求,但這一枚銀圓真的是滿清百姓出賣尊嚴、滿清士兵出賣國土的原因嗎?
還有緊隨其后的八國聯軍侵華,有滿清百姓為侵略者搬運物資,為侵略者帶路,甚至為侵略者搭建攻城云梯。
清朝百姓為八國聯軍運物資
這都是為什么?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滿清朝廷太腐朽、官員太腐敗,對老百姓的壓迫和剝削太嚴重;因為社會等級制度太嚴格,貴族永遠享有各種特權,平民永遠被各種在壓制;因為社會財富兩極分化太極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因為滿清政府太無能,每戰必敗,戰后必賠;因為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永無出頭之日的滿清百姓對滿清政府已經徹底絕望,且絕望到了麻木,麻木到了完全沒有國家概念的地步。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朝廷,誰不絕望?!
"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這樣的政府,誰不憎惡?!
毛主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
任何一個政權,之下都是老百姓占人口的絕大多數。民可載舟,亦可覆舟。只有善待老百姓,讓老百姓對政權產生歸屬感和幸福感,老百姓才會擁護并誓死捍衛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