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4年到斯大林逝世的蘇聯發展,主要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進行的,它形成了斯大林模式。30 多年的斯大林模式(蘇俄初期是斯大林模式的發端)帶來的社會主義發展與三百多年的資本主義發展達到了勢均力敵(東、西德國和北、南朝鮮的分裂、存在就是其最初表現之一)。可見,斯大林模式的功績卓著和偉大。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領導的蘇聯歷史實踐的一種高度概括,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種最初的實踐模式。
認識斯大林模式,可從其歷程、內容和形式及其歷史地位或作用等方面展開。簡單地說,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內容有四項(四層面):內含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這兩種形式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經濟,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國家,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外關系上的階級利益與民族利益、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與爭取和平的結合;斯大林模式形式體制的基本特點有五項:重工業為主(短腿輕工業和農業)并縮小著商品經濟發展的工業化道路(這項也可以歸屬該模式的內容方面),政社合一(含政企合一,即國家直接干預社會、企業),以黨代政(即黨直接領導國家政權),高度集中集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管理體制,干部的委任制及干部職務的終身制。從歷史實踐上看,斯大林模式的出現是由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具體而言,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到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這60年斯大林模式的主流發展(斯大林晚年斯大林模式擴展到東歐國家和新中國),既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又顯示出該模式的弊端。1956年赫魯曉夫修正主義上臺,就是其弊端的最初表現,也是在蘇聯終結斯大林模式的標志,此后,蘇聯進入了“社會帝國主義”模式。但在1970年代后期以前,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現在新中國和東歐國家)的積極作用還是處在第一位的。19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原社會主義陣營的大面變色,斯大林模式基本消失,說明斯大林模式存在嚴重的不足和弊端。由此,明確斯大林模式的歷史地位或作用,其關鍵在于明確這個模式的特征與其形成存在的原由、歷史條件、歷史狀態之關系。仔細考察可知:斯大林模式形成于1930 年代的蘇聯,該年代前后,蘇聯所處的歷史背景是:落后的歷史條件(如經濟文化落后、專制傳統)與急需追趕、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建國初期、國際關系的對立、緊張或危機時期(蘇聯處在險惡的資本主義包圍的環境中)。后來,蘇聯強大了,經過戰爭和經濟恢復,直接生存威脅基本可以解除,但很快又進入國際冷戰環境,斯大林模式得以延續。東歐國家的斯大林模式擴展,也是在冷戰狀態下由可能變為實現的。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參照斯大林模式,也是由新中國落后歷史條件等決定的。在這些特殊的歷史條件和歷史背景下實現發展,都需要國家集中其全部的因素和力量,需要簡便理事。這些決定了斯大林模式的生長和生存及其形式體制特點。斯大林模式的體制特點決定著它具有有利于宏觀效益擴張和不便于微觀活力增長等多重意義。由此可得,斯大林模式是特殊條件下(如落后條件與急需追趕、革命時期、建國初期、對立緊張國際環境下、面臨生存威脅時)科學社會主義的較好的一種短期性發展模式。斯大林模式還有歷史重現的可能。
斯大林模式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發展模式,又具有其一般性內涵和普遍的意義;斯大林模式有其不足和弊端,但并非必然走向失敗;它類似于,一個有病的人,并不一定會死亡。一般而言,對于一個中等國家或大國來說,經過30—60年的斯大林模式的發展,是可以取得基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本領,從而基本解除自己面臨的直接生存威脅,若在其間還出現繼續革命并取得成功等,斯大林模式正常存在的時間就可能延長。當然,若長期延續斯大林模式,就可能走向其反面,如其弊端之一,就是容易形成官僚主義者階級(半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不過,干部官僚化問題,不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短期內可以解除的。
2024、7、1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