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有一個有趣的段落,請諸位先看,我再做解釋。
翻譯:干得越多,掙得越少
馬克思指出:如果沒有補償,工作日的延長就將降低勞動價格。
在計時工資中,勞動價格=日價值/工作日小時數,假如我一天收入200¥,一共工作了10小時,那我的勞動價格就是20¥/小時,假如我的工作日延長到15小時,但延長部分沒有額外收入,那么我的勞動價格就變成了200¥/15小時為13.3¥/小時,這就是馬克思所謂的:工作日延長降低了勞動價格。
馬克思認為:如果這種狀況繼續下去,必定導致勞動日工資的下降,啥意思呢?就是馬克思預言,跟隨上段的說法,如果工作日被延長,那么我的日工資可能進而會變成150¥/日,我的勞動價格就進一步降低到10¥/小時,也就是隨著工作日延長逐漸制度化,工資最終降低而不是增加了。
這又是為什么?如果說延長工作日沒有額外收入還可以理解,那為什么收入反而會降低呢?這里貼出馬克思的說法:“如果一個人完成一個半人或兩個人的工作,······,那么勞動供給仍然增加了。”
紅線為勞動供給,藍線為勞動需求,如果工作日時間增加,相當于勞動總量增加,使紅線整體向右平移,他的藍線的交點就在一個勞動數量更多,勞動價格卻更低的位置,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干得越多,掙得越少
按照古典經濟學勞動供需曲線,原先一個工人一天只能做10小時的勞動,現在卻普遍變成能進行15小時的勞動,勞動供給增多了,勞動的總供給也就增多了,這就勢必導致供需曲線在工資更低的地方相遇。
勞動者勞動的多了,反而收入少了,這真是可笑的道理,但這就是活生生的古典經濟學的結論,世界上有沒有人因為自己努力多了反而收獲少的道理?當然有,因為這就是資本主義,那他有沒有辦法抗拒工作日的延長呢?很遺憾也是不能的,因為其他勞動力和他一樣處在競爭中,不團結的工人內卷,只需要資本家小小的利誘,就足以迫使他們接受更骯臟的條件,通俗的說,就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上面這段小小的理論告訴了我們什么呢?那就是工人階級必須團結起來,如果人人只為自己,就必然要被資本家分而治之逐個擊破,而歷史上工人階級革命性的待遇的改善,如八小時工作或退休金保障,無不是團結的,暴力的斗爭贏得的。
八小時工作制不是資本家發善心給工人們的,而是工人階級數個世紀的斗爭換來的,促成八小時工作制的直接因素是1866年芝加哥工人大罷工,根本上是世界工人階級,馬恩等知識分子多年斗爭的成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