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畫像】
近日筆者有幸為吳高林先生的《資治通鑒》英譯本第三卷做校對,看到《資治通鑒》漢紀十一漢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有這樣的記載:
(丞相)公孫弘曾經上奏漢武帝說:“十個強盜拉滿了弓,能使上百名官吏不敢向前。請下令禁止老百姓攜帶弓箭,以利于地方治安。”漢武帝將此建議交朝臣討論。侍中吾丘壽王表示反對,言道:“我聽說古代人制造出五種兵器,并不是為了相互攻殺,而是用來制止暴力、誅討邪惡。秦朝兼并天下,銷毀兵甲,折斷刀鋒,后來老百姓用農具、棍棒等相互攻擊,犯法之人日益增多,盜賊防不勝防,終因大亂而亡。因此,圣明的君主對百姓以教育感化為主,而減少防范和禁令,知道那是靠不住的……況且禁止使用弓箭的原因,是為了防止盜賊用弓箭攻殺和劫掠。攻殺、劫掠是死罪,卻不能禁絕,說明那些大奸大惡之徒對重刑并不退避。我恐怕壞人持弓箭害人而地方官吏不能禁止,平民百姓卻會因用弓箭自衛而觸犯法律,這是助長壞人氣焰而剝奪百姓的自救手段。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奏章呈遞上去,漢武帝以此詰問公孫弘,公孫弘無言答對。
從公孫弘看來,老百姓攜帶弓箭對官吏是一種威脅,對地方治安也構成隱患,所以一旦禁止,就可以消除威脅,去除隱患。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
但吾丘壽王認為:第一,如果弓箭作為一種武器,那是用于制止暴力、誅討邪惡的;第二,下達禁令禁不住壞人,反而讓好人喪失自衛的手段;第三,以秦朝為例,“銷毀兵甲,折斷刀鋒”又怎么樣?還不是短短的14年秦朝便灰飛煙滅了!第四,禁令“是靠不住的”,必須重視教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看到這段史記,不由得讓筆者想到前些時候網上瘋傳的一個搞笑段子,話說一位大領導到一菜市場視察,走到一肉攤前問:“肉不錯,生意怎么樣?”答:“平時挺好,今天一斤沒賣。”“為什么?”“因為您來了,顧客不讓進。”“那我買2斤。”“不賣。”“為什么?”“因為您來了,刀不讓帶。”“刀沒帶也行,就買這一整塊兒。”“那也不能賣。”“又為什么?”“因為您沒來時每斤35元,您來了一斤20元,賣一斤虧15元。”“那就按每斤35元來一塊兒。”“ 那也不賣。”“這又為啥?”“因為我不是賣肉的,我其實是個武警。”“把你政委叫來!”“政委在那邊賣海鮮。”…
雖然這只是作為一個搞笑段子,但確實是真實寫照。我們對于大領導的安保工作是何等重視,又是何等精細縝密,所經沿途需要清場,兩邊樓房不能開窗,視察點的群眾由公務員假扮,買菜刀也要實名登記,雨傘也過不了安檢……這些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筆者感嘆:如今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咋就落到如此地步?真是悲哀!
過去歷朝歷代,是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是帝王將相一家之天下,統治者與老百姓是對立的關系,統治者對老百姓橫征暴斂,各級官吏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懷恨在心,所以他們要提防著老百姓,于是“禁止攜帶弓箭”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但是,我們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員干部是人民公仆,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員干部和群眾之間是平等關系,是“魚水關系”,是“血肉聯系”,怎么會發展到提防老百姓的狀況呢?
無可否認,執政黨的地位,使得黨的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如何正確對待群眾,如何正確對待和運用人民所賦予的權力,對每個干部來說都是一種嚴峻的考驗。有些干部利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權力和社會資源,為自己或少數人謀取私利,侵害國家和群眾的利益;有些干部官僚主義嚴重,甚至利用職權欺壓群眾。這些現象,都會造成脫離群眾,甚至使干群關系處于對立狀態。
筆者注意到,當前社會存在著嚴重的仇官、仇富、仇醫、仇師等問題,很多老百姓心中窩著一把火,一點就著。究其原因,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問題,而是涉及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公平正義問題,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必須從制度層面加以解決,才能確保社會長治久安。
我們最高領導人指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他說:“帶頭走好群眾路線,把心系群眾、情系百姓體現到履職盡責全過程各方面,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時回應人民群眾合理訴求,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干部群眾反映強烈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具有頑固性、反復性,需要持續用力、協同發力、堅決糾治。”他還強調:“要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完善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機制,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使中國式現代化擁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圖片源自網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