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無法認識自己,所以就期望一個鏡子來完整地照射出自己,一個人永遠無法通過他自身視角來認識到他的眼睛長什么樣,嘴巴是什么形狀,他只有通過鏡子的投射才知道他自身的身體特征。
而人對自身內在的認識也同樣如此。他人就是那個鏡子。你是我的鏡子,我是你的鏡子,我通過你來認識我,你通過我來認識你。比方說我是個愛干凈的人,只有當我遇到骯臟不講衛生的人才能確切明白原來我討厭骯臟,喜歡干凈。有了女人,男人才會明白他是男人,如果沒有女人這一鏡子何曾會有男人呢?但人與人之間沒有真正的鏡子。
即不存在一個能完全投射出自己內在影像的鏡子,正是由于這一點,人們才自發地進行各種
社會交往與活動,人從別人口中、從社會活動中確知自己是誰,他人是誰。我在一家商店中買東西,從這一活動中我得知我是一名消費者,他是商店老板,在學校讀書我知道我是一名學生,他是一名老師等等。
人對自己的認識,即對于我是誰的回答,只能像數學里面的例舉法一樣一樣列舉出來,但社
會活動是無窮盡的,不能被歸納的。因而便有了上帝、佛祖、先知、圣人;有了宗教;有了全知全能的神;有了君王;有了等級與階級;因為他們對于這一不確定性的問題給與了確定性的回答。人們總是希望有一個全知全能的神來替自己回答我是誰。所以理論能不能自圓其說并不重要,只要這個理論能在不確定性中給與人們以確定性,人們便會信奉它。就如同拜物教一般,我雖然知道錢不是萬能的,但……;我雖然知道上帝并不存在,但……;我雖然知道理論有問題,但……;我雖然知道皇帝不好,但……諸如此類,所以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句話是不對的,至少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應該是;我雖然知道他壓迫了我剝削了我,但我還是能夠忍受。
革命何時才能發生?只有當人們對于確定性回答發生徹底動搖時才能發生。即‘雖然……但’這一模式運轉不下去了之時。所以列寧才會說“只有當全國整個工人階級的一切先進人物都意識到自己是屬于一個統一的工人階級,并且開始進行斗爭,不是反對個別老板,而是反對整個資本家階級和維護這個階級的政府的時候,工人的斗爭才是階級斗爭”。因為此時工人已經意識到他不再是工人了;意識到他不是一位被資本家所雇傭的雇傭者了;他已經跳出了國家機器所賦予他的確定性。所以為什么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大多會失敗,即使成功了也只是換個人當皇帝,當全國最大的地主,重演歷史周期律。因為農民沒有意識到他們不是農民。他們所做的仍然是在“雖然……但”這個框架內縫縫補補。他們仍然寄希望于他人;寄希望于英雄;寄希望于國家機器;寄希望于宗教神明來回答他們是誰?他們應該怎么樣做?
這便是歷史與人的可悲之處,即使歷史事件一幕幕重演,也無從得到教訓。因為人逃避不確定性;逃避自由與思考,轉而擁抱宗教與權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