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與“四項基本原則”
列寧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所謂的分析,主要是分析矛盾。換言之,只要有矛盾,存在矛盾,就可以分析。從對于矛盾的分析中,加深認識矛盾,也是加深認識事物。
對于事物可以分析,對于詞語也可以進行分析。事物通過詞語表達,以相互交流。而漢語詞語,博大精深,不同的詞語可以表達同一事物,同一個詞語,用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同的意思表達。對于詞語的邏輯分析,常常是必要的。可以幫助人們認識“真理”。那些邏輯上說得通的未必是“真理”,但是,那些邏輯上說不通的一定不是“真理”,或者簡直就是謬誤。某些搞理論的好像不大重視這個問題,因此,看到有些理論文章前言不搭后語,自相矛盾、前后矛盾,還自以為得計。
諸如常常遇到的“社會”、“生產”、“經濟”、“階級”等詞語。這些詞語中,無不充滿著矛盾。真正理解、吃透它們、用好它們卻不容易。只是這些年“階級”一語很難看到,又好像刻意回避。對于聲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國家,有點令人匪夷所思,往深里琢磨,細思極恐。
社會,人們都知道自己生活在社會中。為什么人生活的叫做社會?其實,就是因為那里生活著人,才叫做社會。人類之外的生物生活的地方叫做自然界。社會,是專門區分人與生物的生活環境的。這,一般人都知道,或許講不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人類為什么能夠在社會上生存、發展?因為人類在這個社會上不知疲倦的從事生產,或者說勞動,人們也叫做生產勞動。一輩傳一輩,生生不息。人類需要的一切,都需要從生產中獲得。為了發展,人類才不斷的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直至達到了現在的水平。但是,生產仍然沒有、也不會停滯。
生產,“生產斗爭”,反映的不是社會內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而是社會,或者說人與自然界的矛盾。
生產,是人類社會中人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這個常識,那些批判毛主席“以階級斗爭為綱”的人們自以為只有他們懂得,毛主席卻不懂,就不要說其他的人了。到底是誰不懂,不分析不知道。
毛主席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中說:“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在順序上,把生產斗爭放在了第一位。當然,這里毛主席講的是認識論,是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不是講誰是“綱”。
在某些人看來,如果非要找出個“綱”來,也應該以“生產斗爭”為“綱”。畢竟,在沒有階級、階級斗爭的時候,生產斗爭就早已經存在了多少萬年。在階級消亡之后,生產斗爭還會仍然存在,一直存在下去。這個矛盾的發展,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類財富的積累,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這,也是一代人一代人的追求。只要人類生存一天,這個實踐就不會停歇。為什么毛主席卻偏偏說“以階級斗爭為綱”?問題就擺在了人們面前,爭議十分巨大。對于一些人,這是“認識”問題。對于有的人,則未必。
生產,對于人類,是生存的手段,不是誰有那種愛好。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有人可以不勞而獲的時候,有人則以脫離生產勞動為榮,為高貴,成為“勞心者”、“肉食者”。
但是,無論什么社會,古今中外,都不是以“生產”的多寡、質量的優劣確定社會的性質,這是事實。雖然,史學家根據生產工具有“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的說法。迄今為止,人們認識社會、確認社會的性質,依據的都是統治階級的階級屬性,而不是依據“生產”狀態。
看古代先民,由于生存的需要,不但注重生產,與生產相關的一些科學技術都在發展。如,在原始社會,階級產生之前,先民們就對“天文”有了相當深入的研究,中醫這門堪稱西醫的祖宗的學問,在有文字記載之前就產生、存在了。“科學實驗”被毛主席認為是人的三大社會實踐之一,也是人類認識的源泉之一。
不同的社會制度,生產方式雖有不同,卻沒有不注重生產的?;蛘哒f,注重生產的不只是共產黨國家,社會主義社會。事實上,在毛澤東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無論是速度,還是質量,都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財富積累的最快的年代。有人坐享其成,摘了“桃子”,不知前人栽樹之艱難,卻是橫豎看著那“桃子”不順眼。還說什么到了“經濟崩潰”的邊沿。說那話,昧良心不?如果說那種人還有良心的話。
到了1987年,中國才第一次有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說法。“一個中心”,說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這里,就突出了“經濟建設”問題。何為“經濟建設”?
經濟,指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活動。這個說法,應該比較符合“原意”。也有的說,經濟就是人們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一切物質精神資料的總稱。如果是這樣,解釋起來就很麻煩。
不管怎么解釋,“經濟建設”,少不了對物質的生產。這首先涉及到以怎樣的生產方式實施生產。沒有一定生產方式,就不能啟動生產。但是,“經濟建設”,看上去好像不涉及生產方式、不涉及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如果是這樣,這就不涉及“經濟制度”、“經濟分配制度”的建設。這些,應該屬于“改革開放”中的“改革”那一點,即“兩個基本點”中的一點,需要在“改革”中考慮、解決。
毫無疑問,“經濟建設”,屬于生產斗爭范疇。把“經濟建設”提高到了“中心”的地位,那么,其它“建設”則必須圍繞著中心轉,這在實際中是不是可行,能做得到么?
經濟建設,在社會中固然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一個社會,不能只有“經濟建設”。對于一個社會,“經濟建設”充其量是“基礎”建設,甚至是重復建設。
社會,無論發展到那一個階段,都有它的“上層建筑”。而在“上層建筑”領域,也分為不同的部門。在“上層建筑”領域,居于主導地位的,是屬于統治階級中的最核心的部分。以往,那是“勞心者”的世襲領地,“勞力者”不得染指。
經濟建設,要解決的是人的物質需要。但是,人,不只有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要。這精神需要,精神建設,不能用經濟建設解決,需要怎樣解決?經濟建設與精神建設的關系是什么?既然“經濟建設”已經居于“中心”,精神建設及其它建設,如政權建設等,只能圍著“中心”轉。
在生產中,生產力是一個重要要素。在生產的諸要素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沒有人,就沒有生產。這就涉及到人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而這個關系,無法回避。
如何處理人與經濟建設的關系?這是一個現實的,必須正視的問題。
如何調動人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效力?在“生產斗爭”中不容回避。“生產斗爭”自身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這涉及到的是如何調整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所有者的關系及分配關系。這種關系中,就涉及階級關系。不調整好“階級關系”,調整好利益分配,充分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順利進行生產,是不可能的。弄不好會發生工人罷工、怠工,后果嚴重。發生這種情況,所謂的經濟建設,就很難得到保障。這樣的事,相信不只發生在中國。不過,外國有外國對付工人的高招。中國的高招是什么?
這,不能不談到中國的國體、社會制度。這就涉及到“經濟建設”與“四項基本原則”的關系。即,“一個中心”中的那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中的一點的關系。
通過分析就會發現,“四項基本原則”之間還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這種關系,并不是“平行”、“并列”的關系。其中,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全黨、全國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即“行動的指南”。這是也應該是“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中國共產黨也是馬列主義的載體,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沒有這個“領導核心”,連“人民民主專政”都難實現,何談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道路!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一切都是空談。
“四項基本原則”無一例外,都建立在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的基礎之上。沒有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的指導,連共產黨都不可能建立,都不存在,何論其它什么原則!有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的指導,才有了中國共產黨。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政黨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有了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工人階級及廣大的同盟軍進行“階級斗爭”,才能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只有無產階級專政,才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走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不能不說“階級斗爭”就是個“綱”,綱舉目張。“綱”沒有了,那里還有“目”?
因此,“經濟建設”是“四項基本原則”之一的社會主義道路中,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部分。這才應該是“經濟建設”所在的位置。
離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不問“姓社姓資”的建設,在任何一種社會都是不存在的。
事實上,幾十年來的經濟建設,是在“改革”的名義下進行的。是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改革”中實施的。在“改革”中,其中的一項重大“改革”,就是,廢除了農村中的土地“集體所有制”,具體說就是“生產隊所有制”,廢除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了農民的“個體所有制”,小生產身份。在工業領域,大刀闊斧地變“公有制”為私有制。使得公有制經濟所占比例大量縮水。
中國的所謂經濟,現在已經有了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的明確分野。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兩極分化”。這是毛主席當年曾經預言到了的,不幸被言中。據說,按照國際通行的“基尼系數”,與中國這個世界“第二經濟體”的排名很不相稱。這是幾十年來“經濟建設”不斷發展的結果。其中的一個結果是,國家發行的大量貨幣,集中到了極少數人的手里。“經濟建設”的大量成果,被少數人,其中包括貪官污吏吞噬了,而人民,卻毫無辦法。這難道是社會主義可以容忍么?
“第二代領導核心”曾經說:“如果導致了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為什么如此說他親自設計的“改革”?以他的智慧和經驗,這或許是預見到了。但是,又知道老百姓不希望“改革開放”會造成這樣的后果,事實卻偏偏是這樣的后果?;蛟S這是他真正想要達到的結果: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得不說,這個目的達到了。
歷史是有記憶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句話還算不算數?面對國家的現實,全國六億人以上的月不足千元,特別是那些當紅的經濟學家,怎么沒有人出來,走兩步,對這句話進行詮釋?一個個怎么裝聾作啞了起來?所謂的“經濟建設”,勞動者年復一年,辛辛苦苦,特別是“農民工”,是在建設公有制經濟,還是在建設私有制經濟?說白了,是替誰賣命?有了公與私,就有了姓社姓資,就有了“經濟建設”的性質問題。不問、不讓問“姓社姓資”,并不能掩蓋事實和真相。
如果有誰硬要說“私有制經濟”就是社會主義經濟,那就叫人無語了。當年的趙高不過一公公,通過“指鹿為馬”立“威名”,至今青史留下惡名。如今只能說“馬戶愛聽那又鳥的曲”。只是“那馬戶不知道他是一頭驢,那又鳥不知道他是一只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