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上看了知名學者陳先義同志談毛主席惠民教育的視頻,深受啟發。
他說:當年恢復高考的那批人中,上大學、上北大、清華的,大都是寒門子弟。這些人現在已經是國家的實力派,有的人還進入或掌握著國家的決策部門。然而,他們中很多人都把自己命運的改變歸功于恢復高考,歸功于某個人。這是不對的。要不是毛主席把教育辦到農村,辦到社會底層,給予了他們接受教育的機會,讓他們完成了基礎教育,他們這些人哪能考上大學,更別說考上北大清華了。
陳先義同志這番話是實事求是的,道出了真正的大本大源。我們非常贊同陳先義同志的觀點。料想這些人中的很多人經此提醒,會明白改變自己命運的真正的源頭活水是毛主席。
事實上,毛主席的教育方針豈止是改變了這些人的命運,同樣讓新中國和中華民族氣宇軒昂地走到了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舞臺中央。只是由于對文革的全盤否定以及少數在文革中受到了一些沖擊的知識分子的臭脾氣發作,這個偉大的事實被人為地隱匿了。
然而,真理遲早都會被人認識到的。隨著國家教改工作的推進,也需要我們重新認識毛主席的教育方針。
那好,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教育吧——
《中國教育大事典1949-1990》及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數據記載,毛澤東時代,特別是毛主席的最后十年,中國普及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小學入學率即由1963年的57%,大幅提升至1976年的96%。毛澤東不但大增基礎教育,還取消職業中學,大幅度提升初中及高中普通中學學額,普通初中招生數從1963年263.5萬大升至1976年2344.3萬,普通高中招生數從1963年43.3萬大升至1976年861.1萬。由此帶來了社會綜合效益和國家綜合實力的跨越式躍升。
中印兩國的發展對比就是明證。中國和及印度這兩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均超過十億),都是在上世紀中葉差不多同時間相繼獨立及解放,脫離半殖民地枷鎖的,起點極其相近,均只有20%識字率,都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國家,都有一定天然資源。80年代前都實行計劃經濟,亦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內開始經濟自由化,又同樣有一大批居于海外、擁有資金技術的僑民。但現在印度的成人文盲率比中國高3倍,人均收入比中國低30% ,平均壽命比中國低7歲,嬰兒、小孩死亡率比中國高2倍。社會現況、前景都大大落后于中國。而普遍認同制約印度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便是文盲問題及與之相關的種姓制度問題。
“教育”一詞聽來不帶一點攻擊性,但其實是一個重要而尖銳的政治議題,因為教育政策對內涉及哪些人能獲取重要的知識、技能,進而成為社會上層分子,進入權力機構;對外則涉及整體國力,是一個國家長遠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不可能全面現代化,道理是不言而喻的。為了解決新中國文盲特別多的問題,新中國教育在毛主席領導下,“開門辦學”、辦學權力下放到基層等一系列教改工作迅速展開。新中國成立后小學入學率便由民國時期的23%,大升至1952年的49.2%,1958年的80.3%。后來毛主席退居二線,教育政策亦隨之改變。小學入學率便跌至1962年的56.1%。隨著毛主席重新掌管國家一線工作,1964年小學入學率便提升至71.1%,1976年則達96%。基本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五年,初中、高中各兩年)。這也是后來鄧恢復高考,考生巨量多的原因。
在國力還十分有限的時候,國家的教育資源大部分給了底層基礎教育,大學自然就不多了。所以,那個時候的中國大學生人數很少。文革十年期間,全國一共只招收了約一百萬大學生。這也是后來有人指責毛主席的教育方針遲滯了當時中國發展的證據。
但是,全社會的基礎教育十分扎實,這是誰也否定不了的。正是扎實的基礎教育,在后來改革開放中釋放出了驚人的人口紅利。
其實,以毛澤東時代國家重視基礎教育而高等大學教育相形見絀為證據,指責毛主席的教育方針遲滯了中國的發展,也是站不住腳的。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還是比較中國和印度兩國的教育結構,就不難明白這個道理。印度獨立后把大量教育資源投放在高等教育,1965年高校生為中國2倍多,若考慮兩國人口比例,則近4倍。按大學生越多發展越快的邏輯,印度發展應比中國快,事實卻相反。
而從國內縱向比較來看,大學生多也不見得就會促進國家飛速發展。甚至還特別令人頭疼。比如現在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就還沒有人能夠破解這一難題。
事實用于雄辯。基礎教育落后的印度,近半數人是文盲,他們始終是被欺壓的對象。無法掌握知識,根本難以提升自身的經濟、健康及社會地位。只能依靠手機、電視、收音機獲取資訊。所以印度政客許多都是前電影明星。文盲們實質淪為上層階級隨意操控的工具。
基礎教育扎實的中國,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文盲多的原因,從來不是底層人不愿接受教育,而是統治者骨子里不希望民眾受教育,獲得文化知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國傳統儒家雖然標榜“有教無類”,但在中國封建歷史中,最接近商品經濟社會的宋朝,識字率也只有30%,這是古代中國的最高水平,此后便一直滑落至清末的20%。直到1931年,中國總共也只有一萬中學生,88%的人是文盲。
統治者重視國家基礎教育,也都是被外界逼得沒辦法的時候才會有的現象。注意,我們這里說的基礎教育指的是以底層民眾為基礎對象的全民教育。
英國十九世紀中葉,地主們雖然大力反對實施普及教育。但因當時英國這貿易王國在貿易、出口工業都獲利甚豐,地主們無法抵抗工業資本及商業資本的侵略,基于自身階級利益,不得已實施普及教育。最終引爆了全英的工業革命,把世界甩到了身后。
凡是重視基礎教育的國家,發展都很快。普魯士1825年開展普及教育,1850年代工業發展開始起飛;日本1872年開始普及教育,1910年工業產值超過農產值。
由此可知,新中國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得益于毛主席的教育方針。這是不容否定的。而且,夯實基礎教育,是毛主席領導的新中國教育,對底層人的主動作為,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教育工作中的體現。不承認這一事實,就不能正確理解發展中的中國,也不能解答未來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毛主席領導的人民政權,堅決取締數千年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把人民接受教育的權力寫進憲法,堅決把文化科學知識送到世世代代俯身躬耕的人們手里。讓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從基礎教育開始,到高等教育規定寒門子弟的大比例入學率,國家教育始終面向底層人。且基本實行免費教育,大學生還發“工資”。在毛主席教育方針的溫暖下,接受教育對普通人來說,不再是件奢侈的事。毛主席的教育方針,不但讓中國人民獲得改造社會和改變自身的能力,成為了國家的主人。也在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的同時,充分激活了整個國家的潛能,充分開發了民智。這也是直到現在,也沒有誰敢否定我國的基礎教育,更沒有能力把我國教育拉到舊時代精英教育去的根本原因。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為了新中國的教育,毛主席以一人之力,挑戰了千年教育規則。
比如,終止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教育的統治,便是毛主席發動文革的一個重要目的。
比如,取消專科中學,把普通初中入學率提至90%,及到后來,甚至大學停招四年,至1970年才重新招生,招生又只招“工農兵”,專門面向寒門子弟。
比如,等到新中國教育出來的第一代人成年后,號召他們“上山下鄉”,接觸占當時中國人口80%的農民,了解中國實情,有的知青還與農民結婚生子組建家庭。既打破了階層的千年阻隔,促動了各階層的流動,也為國家未來發展培養了棟梁之才。現在,國家領導層和國家決策層的很多人都是知青出身。
比如,工業政策側重內陸的“大三線”世紀工程,實現了全國各地均衡發展;農村赤腳醫生,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等等一系列舉措,都給教育的深入奠定了基礎。
毛主席為了他熱愛的人民,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他老人家建立了一座中國教育史上和人類教育史上,普惠老百姓的巍峨的豐碑。深明大義的中國人民,從心底里唱響了《東方紅》,歌頌自己的領袖。今天,我們每個人,面對這座豐碑,都應該飲水思源,虔誠地感恩和致敬!特別是那些得益于毛主席教育方針在恢復高考時改變了命運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