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及本世紀初,曾經流行過一句金句:“知識改變命運”。這句金句甚至在今天,仍然會時不時的聽到。我第一次看到類似的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重慶創刊的一本雜志《知識經濟》創刊詞上。說出我的心里話,我當時就對這句金句話很反感。
“知識改變命運”這個金句,如果用在毛時代,我認為基本上是正確的。
文革前,我有個農村的表叔,他考上了南京中醫學院,畢業后分配到了江蘇新沂的馬陵山林場(大概是這個單位名稱吧),鯉魚跳龍門,吃上了皇糧。文革中,我常去徐州師范學院(文革中改名為淮海大學,現名為江蘇師范大學)串聯,那時的師院中的絕大多數學生也都是農村人。
那個時代的大(大專)學生、中專生、技校生,都是在畢業后分配工作的,吃上了皇糧、拿上了工資的,從而改變了自身命運的。
同樣是文革前,我家農村的一個親戚,從江蘇省一個知名大學畢業后,就被分配到了徐州市的市級機關。在那個年代,甚至一些出身于農村的退伍兵,都有可能是會鯉魚跳龍門的。
至于現在,知識能不能改變命運呢,我無法給出一個絕對的結論(就百分比而言,連相對的結論也很難給出)。但是,只要看看每年一千多萬的知識分子中絕大多數人的出路,不用我說,你的心里就會明白的。
現實就是這樣無情地告訴我們,除非出現根本性的變革,否則,在現階段及以后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知識都很難改變絕大多數人的命運。而世襲和權力,才是能夠改變命運的。
昨天,2023年7月22日,我的女兒又一次失業了。她如同絕大多數人一樣,失業、就業,再失業、再就業。如此循環,直至死亡。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人的一生沒過上幾天無憂無慮地生活,沒過上幾天陽光燦爛的日子,總是在為一日三餐的飽腹而提心吊膽。
現實情況就是這樣,生活在這個社會底下階層的人們,絕大多數人都在透支著身體,在用生命來換取微薄的收入,用以養家糊口,用以茍且偷生。但在到了年老之時,又要用去前半生幾乎所有的積蓄,去供養醫院,“以病養老”,以換取來日不多的生存。最讓人悲哀的是,他們這些人從來不問,甚至也不知道問,這是為什么?整個萬物之靈的人,就這樣悄無聲息的如同樹木落葉一般,如同野草枯萎一般,任由腐爛、融解。
底下層人想用知識改變命運,難上加難;而權勢貴人用關系改變命運,易如反掌。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我們就應該思考,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公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