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時候,語文課本上學過柳宗元的《黔之驢》。這是非常有名的故事,“黔驢技窮”的典故出處。這個成語廣為人知,在中國大量的成語中算是知名度較高的。
故事很簡單。黔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但是有老虎。有那么一天,有“好事者”把驢運了過去。記得在語文課上,老師提問我“好事者”是什么意思,我剛好溜號了(可能也是因為發現我溜號所以故意叫我),沒聽到老師的解釋,就說“就是游手好閑的人”,教室里哄堂大笑。后來老師解釋,是喜歡多事的人。
將近30年過去了。我倒覺得這個拉驢的人真的是游手好閑。他為什么把驢拉過去呢?黔無驢,他要么是想讓黔人開開眼,知道世界上有驢這么個東西;要么是想倒買倒賣,發點財。但是不論如何,抱著漫不經心的態度自作聰明去做事,結果肯定是不遂人意。因為,“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好端端的驢,本來可以拉磨、拉車、配種,結果現在什么也干不了,放山下吃草去了。用經濟學的話說,這是資源浪費。驢拉到黔地,價格沒有發現,效用約等于零,成了過剩商品。廢了。
這么一個廢物把老虎嚇壞了。“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這就很有喜感了,把大隊干部當成了國家主席。頗有點《欽差大臣》一類的感覺。老虎畢竟是老虎,還是很堅強的,沒有“逃之夭夭”,而是整天觀察驢。老虎雖然高高在上,但是一直狠抓基層不放松,狼啊豺啊熊啊羆啊經常匯報工作,基層全是辦法,所以老虎也是懂點調查研究的道理的。有一天,驢扯開嗓門,發表了一萬字的演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把老虎嚇得“遠遁”,以為驢要來推翻自己的霸權了。結果文明間的沖突沒有發生,驢鳴之后,神清氣爽,繼續啃草去了。老虎定了定神,覺得驢好像也就是那么回事,“無異能”。
慢慢地,老虎在戰略上轉向主動。在習慣了大叫驢的長篇大論之后,開始慢慢接近,但是這時還是不敢輕舉妄動的。但是老虎離驢越來越近,態度越來越輕侮,“蕩倚沖冒”。驢憤怒了,我又沒有輸出意識形態,又沒有干涉你山里內政,你太過分了,我要反擊!
蹄之。
老虎一看,歡喜的心都醉了。“技止此耳!”這時老虎的怨氣格外深重,想到自己居然把一頭叫驢當作天神敬畏,真是丟盡了虎臉,以后連貍貓們在干草堆上曬太陽嘮嗑都會笑話自己。一想到狐貍捏著胡須文鄒鄒地說“甚矣,汝之不惠!”,老虎就氣得直發抖。一不做二不休,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語文課文上到此就結束了。但是原文還有幾句話,其中說驢: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就是說,外形龐大好像很有道行,聲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領。可惜啊,驢終究是驢,大叫驢也還是驢。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此之謂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