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過去的讀書歲月
謝立勛
我們那時讀書條件簡陋,不像現在現代化教育,但我們卻時常想起過去讀書的歲月,那種讀書的情景讓我們回憶樂道。
那個年代,很少有幼兒園,我們沒有現在兒女成長的嬌貴,都是自己自然成長的,所以上幼兒園的很少。很小就是自己在家附近菜地,用蘆葦撐開繞上蜘蛛絲去捉蜻蜓,用死蒼蠅逗引螞蟻大部隊集體行動。有時也被叫去幫父母大人的忙,多數時間是小伙伴一起玩滾彈子、打“波”、扮“炮”的游戲,渾身汗水,一身都是曬得黑黑的。
當啟蒙讀書時,我們覺得好神圣。雖然神圣,但也自然,記得我去讀一年級時,我媽媽不得空,就將我交給周力群同學的媽媽帶著去報名,交了2.5元錢學費,就領到了書。不過我們剛讀一年級時,時常被高年級的作為羞辱的對象,他們唱著“一年級哆嗦,二年級哥哥,三年級游擊隊,四年級用槍斃,五年六年萬萬歲”,我們不懂意思,也許那個時候能讀完完小就是不錯的高學歷了吧!高年級同學邊唱邊用手在我們臉上刮,因此我們內心盼望著快快長大,正如《童年》那首歌唱的,像高年級同學一樣大就自豪了。因為讀書前一直是玩耍,所以讀書時就換了一種生活方式,正正經經,很聽老師的話,也就相當認真了,學習效果也很好。
記得老師要我們認真聽講,上課前用了一個小程序,現在仍記得的是:我們都站在自己的位子上,然后跟著老師邊唱邊做:一二點點頭,三四伸伸手,五六彎彎腰,七八拍拍手,左手向左伸,向左彎彎腰,右手向右伸,向右彎彎腰,我們快坐好。然后我們就各自坐好,認真聽老師講課。
我們上體育課,因為小,有時在教室,有時在禮堂,或發給我們皮球拍打,或發給我們棋一類的東西讓我們玩,或用跳繩去鍛煉。有時下雨,我們不便出門,就創造一種情景告訴我們鍛煉,如要我們起立兩手撐腰,聽老師說,左邊一只小貓,我們兩腳不動,將頭從左邊轉過去看,然后又說右邊一只貓,我們又慢慢地轉向右邊。后來大一點,就分組讓我們學打乒乓球,籃球,百米跑。我們讀五年級,12歲時,學校讓我們打汽槍,每人三粒子彈。我們還搞軍訓,野營拉練,我們體驗著讀書難以體驗的生活。這也是我們后來參加工作,從來不講究條件好壞,并能吃苦完成任務的一種預先培訓吧!
我們能按計劃上音樂和美術課,哆來米話,這是我們回家后經常念叨的音樂了。雖不會識譜,但對于會唱的歌,也能按照老師說的節拍和音調知識去嘗試了。記得我們畫小孩臉像時,老師先并排畫四張臉,然后再畫眉眼,再畫鼻子嘴巴。原來眼睛眉毛在臉中部,而嘴巴隨意畫一下,就變成了四幅喜怒哀樂的臉了。又告訴我們寫美術字,那時正是要寫標語的時候。所以我們在那個沒有刻苦讀書的時代,我們卻懂得許多,真正是開發了智力,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吧!也許過去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而今天是培養一個裝滿知識而不及其他的成果吧!
記得語文課學完拼音a、o、e后,第一課就是像形體和文字組合的“日月水火”,第二課是“山石田土”。然后是人手足、口耳目、上中下、左右。后來的課文也是圖文并茂,“這是什么?這是南瓜;那是什么?那是西瓜。”因為自己愛吃西瓜,因此覺得“那”比“這”好。一年級課文中的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的文字和圖案,讓我們至今想象著遠古美麗的大自然,也讓我們現在對有些漢字雖不認識,但能從形體上去理解,去辨識。
那時的課文可能符合兒童心理,既讓人思考,也讓人回味,所以至今記得。記得課文有《雙手和大腦》,讀起來瑯瑯上口,內容是“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能做工,大腦能思考……”;《下雨了》是“嘀嗒嘀嗒,下雨了,葵花說,我要發芽;嘀嗒嘀嗒,下雨了,樹苗說,我要長大……”;《小河流過我門前》:“小河流過我門前,我請小河玩一玩,小河搖頭不答應,匆匆忙忙去發電。小河流過我門前,我請小河站一站,小河搖頭不答應,急急忙忙去澆田……”。還有“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等膾炙人口,且畫面生動的場景,至今還記得的文字,讓我們想象著美好未來的課文。因此我們那時的人,愛學習愛思考,有追求,也愛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一個不依賴、自食其力、充滿美好理想的民族個性可能從小就形成了,因此我們今天有點看不慣現實中的崇洋媚外,拿來主義和買賣主義,這些讓我們覺得有后顧之憂。這些課文至今讓我們懷想起那個年代的情形,天藍水綠,一片純樸自然快樂的風景畫躍然紙上。
一期下來,老師給我們在黑板上寫下了我們一期花費的賬目,學費1.5元,雜費1元,我們花了多少作業本,還有其他什么開支,大約不到1元錢,因此放假我們的念想就是還能退我們一角多錢,然后就是能放心的玩上一個多月。雖有假期作業,但我們可以自由安排,有的前三四天就完成了,有的到開學時趕上三四天就能上交了。也許那是一個認真的年代,也是一個不貪圖自身利益的的時代,沒有花花腸子去顯能去掠取的時代,因此什么都是清清白白。
后來我們還吃憶苦餐,老師準備了一口大鍋,讓同學們撿點柴禾,或帶青菜、或帶紅薯,反正就是沒米沒油鹽,煮熟后,我們大家都吃。哪怕是在那個生活條件艱苦的時代,我們也覺得難吃。但老師說紅軍長征時,連這個也沒有吃的,我們就盡力去吃了,以吃完為榮。不過我們吃過憶苦餐的人,后來在社會上,多數人都能吃苦,耐受力較強。不會為一點點物質條件不滿足就大喊大叫,也富有同情心。
我們在五年級時,上衛生課,學校請來了赤腳醫生,給我們上銀針課,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穴位能調理什么病。我們敢于自己去扎銀針,感覺到麻脹。這也是我們后來生病盡量自己去想辦法,用身邊的草藥,如車前草、艾葉、青蒿,還會用菜去調理,如夏天多吃苦瓜等。我的脾胃不好,就經常自己掐足三里穴,去看病也是問醫生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醫生也會本著良心告訴你要注意什么,因此那個時候醫院的生意不像現在門庭若市。
我們的六年級就是初中了,學物理化學,上了理論課后,老師帶我們到學校廣播室去看擴音器的構造,認識二極管。后來我們又分為興趣組,老師分別輔導,記得我還帶著起子鉗子,去學線路安裝。所以那時我們雖然是學工學農學軍,放學又早,勞動又多,但我們所學的知識都能發揮作用,我們的動手能力強,家中簡單的線路及電器,自己能動手維修。真是學以致用,但現在我們的教育再也不提這個詞了,也許是教育的目的不同了吧!那個學制縮短的年代,讓人們多為社會做了許多工作。
那時我們要搞學習小組,附近的同學看誰家房子大一點,就在一起做作業。我們就可以一起完成家庭作業,又可以一起交流,興趣盎然。學校還組織我們學習小組互相參觀,也就是取經,我們這樣又可以結識一些年級不同的同學。老師們要家訪,要檢查學習小組,不像現在老師在家充大哥,要家長前去拜望。那時多是步行,老師先確定一個較近的熟悉的同學,家訪后,學生就一個傳遞一個。盡管那時的老師工作辛苦,作業要親自批改,還有許多中心工作要配合,都沒有怨言,有種愛生如子的感覺。我們無論到學校有多早,沒見過老師不起床,或還在吃飯的情景的,我們以為老師是神仙,不要吃飯不要睡覺,那時我們自然認為老師是神圣的。
到了雙搶時節,我們放假后就要去幫農村插田。我們只有七八歲就隨老師或隨街道組織者一起到農村,我們不覺得累,覺得很好玩的。農民們也客氣,哪怕我們還小,他們也給我們發沅水香煙,或是白蘭香煙,這是相當客氣的香煙了。春播正是青黃不接時,農村沒飯吃,街道要求我們自己帶飯去插田。那時的我們很純樸,大人們因為要去做事賺錢糊口,就給我們裝好飯菜讓我們帶去插田,農民們幫我們熱好中午吃,下午做到吃晚飯時才回家。后來農民們要我們只帶飯,他們配菜。盡管吃虧吃苦,但我們都其樂融融。到秋收時,沒有插田任務,但學校要求我們在假期要到農村拾多少稻穗,要大隊開出證明。我們還幫隊上摘棉花、栽油菜,我們知道了“棉鋤九次白如霜”,油菜是越冬作物。當我們讀初中,也就是十三四歲時,我們就隨老師或街道帶隊的到離我們小鎮十多里或二十多里的農村幫插田,我們也稱為遠征隊。我們睡在農民家中,有時農民們將竹床放到外面,或門板架在外面,架起蚊帳,我們睡在上面,看到皓月流空,不知心生一股什么感覺,有時也久久睡不著。我們插田,有時是大兵團作戰,一齊下田,看誰插得快,將慢的關在里面。快的就可以隨意調節秧苗,落后的自然前面或是缺秧或是秧太多要移到外面。有時也分任務,或扯秧插秧包干,盡管日曬雨淋,我們自有一番樂趣。雖然沒有報酬,但仍干得十分起勁。也許是我們大家在一起,能聽老師講故事,或能學習一些社會知識吧!那時的雙搶一般要持續一個多月,或近兩個月,我們鎮上同學一個假期要在農村插田20多天,農村學生整個一個半月的暑假都是忙雙搶。
那時我們是吃商品糧,記得是定量分配。但對學生是特別優待,一般成年人只有27斤糧食指標,但我們讀書按年齡來,讀高中最多,每月有32斤計劃。有時為了平衡一點,或是支持非產糧區,就搭配蕎麥,或搭配紅薯,紅薯絲。我們最愛的是赤山的紅薯,赤山的紅薯比我們湖區的好吃些。
那時候雖物質條件不夠豐富,但我們仍覺得生活很充實。在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每地都有廣播站。記得安裝一個有線廣播需要4.5元錢。我們家安了一個箱式喇叭。我們又自己做試驗,用一個金屬盒打兩個洞,用線圈繞若干圈,放上磁鐵,一根線接上廣播線,一根接地。當時廣播線只用一根鐵絲。那時很少有鬧鐘,我們正需要聽廣播來把握時間。這也算是我們當時的文娛生活了。從早晨大約5:30或6點,就聽到唱《東方紅》,結束時就是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早晨不想起床,有時就賴在床上聽廣播放歌。我們的鄰居有兩位女士時常拿廣播站開涮,將“南大鎮廣播站現在開始廣播”說成是“蠻帶勁管(講)不像(像與站方言相近)現在開始管白(扯談)”。 弄得我們一片笑聲。
那時街上的人也有零星喂豬自己殺著過年的,因為住房緊張,多是用繩子牽著喂,晚上就趕到家中。那時條件差,不很講究。豬的屎尿有農村的人來撿,人糞也有人收,因此也有人就搭起簡易的廁所。記得當時大糞,即人尿糞是6角錢一擔。豬糞多是讓人撿拾去。也有些人偷懶,到肉食站去偷豬糞,這樣快,收獲又多。因此那時有人就用《我是一個兵》的調子編了歌。我們小伙伴唱得全身是勁。“我是鄉里人,上街來偷糞,遇上公安局的人,把我抓起了。嘿嘿,扁擔脫掉了,大糞倒掉了,把我關到黑屋里,餓得那哇哇叫”。這是因為幼稚的懵懂才會如此唱,今天我們會覺得編這首歌都不應該。
這也許是看到今天的教育,讓學生花去了青春的寶貴時光,卻三觀還存在問題,動手能力卻是以花錢為能,啃老,以自我為中心,才不得不想起當年的教育吧!因為那時我們既學習了知識,也懂得運用,保留著中華民族勤勞創造的優良傳統,交流學習,性格開朗,上孝下愛,很少抑郁,多有健康的心靈,這是不是與教育模式有關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