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全世界的“代價”換日本的“劃算”
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及巨大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最高等級7級核事故。東京電力公司(以下簡稱東電)為了冷卻核反應堆需要持續注水為反應堆降溫,加上地下水和雨水的滲入,福島第一核電站每天會產生約180噸高濃度放射性核污染水。
2021年4月12日,日本福島縣,航拍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倉。
2021年4月,日本政府決定推行核污染水排海計劃時,給出的主要理由是福島第一核電站內的核污染水存儲罐已快存滿。
任何一項工程實施前都需要評估其正當性,尤其像福島核污染水處理這樣對生命健康有重大風險的工程,更是如此。然而,在福島核污染水處理的多個備選方案中,排海方案可以說最不具正當性。
按東電的說法,到今年夏秋之際核污染水將“無處可存”,不排放入海將耽誤核電站的報廢工作。真的是“無處可存”了嗎?并不是!
就算核電站內沒有更多地方用以新建存儲罐,核電站周邊這么多空地為什么不利用呢?東電對此的解釋是,周邊空地非東電所有。這就奇怪了,眾所周知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大片土地已成“無人區”,無論是日本政府還是東電,只要有解決核污染水存儲問題的決心,是可以購入土地,以空間換時間,最終找到更好的核污染水處理方案的。
日本一些環保組織對此提出質疑,而日本政府和東電的托詞是,這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福島地方政府和土地所有者協商。然而,福島核事故處理的時間跨度以數十年計,日本政府和東電居然說沒時間,顯然是不想為,而非不可為。與花錢、花時間購入土地新建存儲罐比,恐怕日本政府和東電認為核污染水排海最“劃算”。
日本政府和東電堅持稱核污染水為“處理水”,日本經濟產業省組織的專家組曾就此“處理水”的處理提出過多種方案,包括蒸發排入大氣、電解處理、通過管道排入地層深處、固態化處理等,其中排污入海方案“成本最低”。
太平洋島國論壇聘請的第三方專家組針對日本的排污入海計劃尖銳指出,把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在技術上落后于時代,在生態倫理上不正當。核污染水排放入海不是一國一時之事,必須三思而后行。
日本政府和東電選擇將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是極度自私自利的行為,是把原本應由日本承擔消化的核污染水“風險”攤到太平洋沿岸國家、島國乃至全世界。日本的“劃算”是以海洋可能遭到污染、海洋生物和人類生命可能遭受威脅為代價的,這是一種犯罪。
2
以所謂“達標”蒙蔽世人
在日本政府和東電的核污染水排海方案中,“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是關鍵。日方堅持稱經過ALPS處理的核污染水為“處理水”,并認為“處理水”已達標可排。但是,國際社會對福島核污染水處理裝置的安全性、有效性與可持續性始終存有疑慮。
2023年6月22日,韓國首爾,環保組織成員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外舉行抗議集會,反對日本核廢水排海計劃。圖|澎湃影像
第一,ALPS是倉促上馬的工程,國際上并無運用先例,技術上仍不成熟,安全性存疑。
2013年ALPS開始試運行,2022年3月才獲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檢查合格”。考慮到日本政府2021年就宣布了核污染水排海計劃,這一姍姍來遲的“檢查合格”似在追認既成的事實。
事實上ALPS運行期間不斷出現問題。2016年,該裝置被發現有4處漏水。2018年,所謂“處理水”中鍶等放射性物質被曝超標。2021年,ALPS用于吸附排氣中放射性物質的濾網近半數出現損壞,而這些濾網兩年前剛換過一遍,此后東電一直未點檢。
第二,福島核污染水被徹底“處理”的有效性存疑。
按照東電的說法,在133萬噸核污染水中,132萬噸已經過處理,但東電官網上核污染水處理情況示意圖則顯示“處理完畢”的只占其中三成,其他仍在“處理中”,實際并未達標。
更有問題的是,國際環保組織2020年在題為《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染水危機》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核污染水中存在高濃度的放射性碳14,ALPS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去除碳14。報告作者、德國研究人員肖恩·伯尼指出,東電直到2020年才承認所謂“處理水”中碳14的存在。
第三,ALPS的“壽命”不詳,可持續性存疑。
東電迄今未曾公布過ALPS的設計或使用壽命。根據東電目前的廢堆計劃,至少要到2041年至2051年才能達成福島第一核電站徹底報廢目標,這意味著其間大量核污染水將源源不斷產生。而從ALPS濾網兩年損傷近半等情況看,這一系統裝置的“壽命”并不樂觀。
除了以上因素,還缺乏獨立的第三方監督機制對ALPS“處理水”進行監測。
日本政府和東電將IAEA的介入視為獲得國際理解的“背書”,但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教授、海洋生物學家羅伯特·里奇蒙質疑IAEA是否適合評估核污染水風險,“因為IAEA是旨在推動核能利用的機構,而我們的宗旨是保護人類和海洋”。
如果太平洋海域周邊國家、太平洋島國、漁業團體、環保組織等利益攸關方不能參與監督,日方一口咬定所謂“處理水”沒問題就是自說自話。
正如斐濟副總理卡米卡米加所質疑的:如果經過ALPS處理過的核污染水如此安全,日本為何不在自己國家、在本國農業等領域利用這些核污染水?
何況東電有數次造假黑歷史,它提供的關于核污染水的相關數據真的可信嗎?
3
“可疑”的數據加上“失信”的東電
在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設施附近,有一個海洋生物飼育室,養著一種常見海魚比目魚。其中一處水槽里是普通海水,另一處水槽里是處理后的核污染水,即所謂“ALPS處理水”。東電每天在網上發布比目魚飼育狀況和魚體內放射性元素氚的數據。
據介紹,ALPS能夠過濾掉62種核物質,但是放射性氚這種物質難以被過濾掉。東電也承認ALPS無法過濾清除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氚,卻聲稱氚對魚類以及繼而在食物鏈上對人類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科學界的看法是并非如此。
2022年12月,美國全國海洋實驗室協會發表聲明指出,日本缺乏足夠和準確的科學數據來支持其安全保證,卻有充分的數據支持對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嚴重擔憂。
太平洋島國論壇聘請的第三方專家組在一份調研報告中指出,對于放射性氚在海洋中轉化為有機結合氚(OBT)后對海洋生態的“長期影響”,東電并沒有提供評估說明。
而且,科學家對東電提供的核污染水處理其他相關數據也疑慮重重。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院核物理專家費倫茨·道爾諾基-韋賴什教授指出,日方向太平洋島國論壇提供的數據“不完整、不正確、不一致,具有片面性”,據此做出的排海決定是“不合適的”。
第三方專家組在報告中還指出,東電的測定數據有問題。經過處理后的核污染水取樣檢測也有問題,一是只抽樣檢測了四分之一的存儲罐;二是取樣樣本太少,只有幾十升;三是沒有取樣存儲罐底部的核污染水。
東電此前就有過多次篡改數據、隱瞞核電站安全問題的“黑歷史”。
例如,2011年3月福島核事故發生后一周,專家就已做出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到3號機組已經發生堆芯熔毀的判斷,但東電拒不承認,而是以“堆芯損傷”來粉飾;2013年,東電承認隱瞞了高濃度核污染水泄漏入海;2021年,東電被曝隱瞞ALPS濾網破損;2022年10月,東電又被曝出用有貓膩的輻射檢測儀誤導參觀者,以證明所謂的“ALPS處理水”的安全性。
東電的“失信”不僅僅體現在關鍵數據上。
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方案一直遭到日本全國漁業協會和福島當地漁民的強烈反對。東電和日本政府2015年曾向日本全國漁業協會聯合會信誓旦旦保證,在得到當地漁民理解前不會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2020年10月,日本全國漁業協會會長岸宏會見了日本農林水產大臣野上浩太郎,當面表達了強烈反對意見。日本政府表示將繼續和當地漁民團體溝通并提供相應援助。
但如今排污入海已箭在弦上,讓人們不得不懷疑東電和日本政府當時安撫漁民只是緩兵之計。
4
人為制造環境和人權悲劇
今年1月,太平洋島國論壇秘書長亨利·普那在英國《衛報》上批評日本政府排放核污染水計劃時說,幾十年前,太平洋島國民眾沒有機會阻止美國等把太平洋當核試驗場,這次太平洋島國民眾要求,在弄清楚排放計劃對環
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前,日方不應該排放核污染水。
據美國媒體統計,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67次核試驗,并將核試驗廢料棄置在環礁,造成太平洋嚴重的海洋環境災難,當地癌癥患病率居高不下,眾多島國民眾被迫背井離鄉。
同樣的恐懼和悲劇不應再現。普那強調,任何忽視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做法都令人擔憂,對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計劃,“想想就不寒而栗”。
福島核污染水排放不僅威脅人類健康,也威脅太平洋島民賴以生存的漁業。普那說,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是金槍魚重要漁場,如果金槍魚受到影響,將會嚴重威脅相關行業島民乃至全球消費者權益。
費倫茨·道爾諾基-韋賴什接受韓國媒體采訪時也指出,福島核事故發生不到一年,美國西海岸圣迭戈附近海域的金槍魚體內就檢出了銫137,魚類的移動速度比洋流快,相關污染對漁業的影響也擴散更快。
飽受福島核事故困擾的日本東北地區漁民同樣強烈反對核污染水排海計劃,并指責日本政府和東電出爾反爾。日本政府宣稱設立300億日元(1美元約合136日元)的基金來安撫日本相關漁業人員,并極力宣傳所謂“處理水”無害。但日本輿論調查會最新民調顯示,九成以上民眾認為核污染水排海將對日本漁業和水產品造成“負面口碑”,超過六成民眾認為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說明不充分。
福島核污染水排海也觸及國際法問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相關條文,各國應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其管轄或管理范圍內的事件或活動所造成的污染不擴大至其主權權利行使區域之外。
很明顯,在排污入海問題上,日本政府并沒有采取“一切必要措施”。2020年,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一份特別報告指出,福島核污染水入海將影響生計和健康,涉及人權問題,要求日本政府在國際場合進行協商。但日方把經過“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處理的核污染水稱為“處理水”,以所謂“處理水”非“污染水”為由罔顧勸告。
頗為諷刺的是,日本作為今年七國集團峰會主辦國,有意借主辦地廣島渲染核受害者悲情,在國際社會打造“反核優等生”形象。這讓籠罩在核污染水陰影下的福島等地、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島國情何以堪?
6月26日,普那發表聲明稱,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放射性廢物計劃不僅是核安全問題,更事關海洋環境、漁業、民眾健康以及子孫后代利益。日本的核污染水排海具有明顯跨國界、跨代際影響,可能構成人為故意向海洋排放核廢物的國際先例,應尋求其他處置方式。聲明強調,關于日排海計劃的國際協商不應局限于國際原子能機構,也應通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倫敦傾廢公約》等框架開展磋商。
正如前述美國專家所質疑的那樣。首先,IAEA是否適合評估核污染水風險。從職能授權上來說,IAEA是促進安全、可靠、和平利用核技術的國際機構,不是評估核污染水對海洋環境和生物健康長遠影響的合適機構。
其次,日本政府在2021年4月宣布排海計劃、2022年7月正式推出排海方案,多次宣稱不會推遲排海,這些都遠早于IAEA工作組完成評估和發布最終報告,讓國際社會對日方誠意打上重重的問號。
中國駐日大使館指出,日方限制IAEA工作組授權,不接受評估其他處置方案。基于上述理由,IAEA報告證明不了日方排海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免除不了日方應承擔的道義責任和國際法義務。
中國駐日本大使吳江浩在記者會上敦促日方正視國內外正當合理關切,履行國際法義務,撤銷排海錯誤決定,切實以科學、安全、透明的方式處置核污染水,并接受嚴格國際監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