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正裝,是指適用于嚴肅、莊重場合的正式服裝,正裝就是正式場合的裝束,而非娛樂和居家環境的裝束。
在中國的現、當代歷史上,有兩套服裝取得了正裝地位,一是中山裝;二是西裝。
中山裝不必多說了。
這套服裝貫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和一些重大歷史時刻,比如開國大典、中國重返聯合國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已經成了新中國的象征。
“中山裝”其實是國內的說法。在國際上,由于毛主席身穿中山裝的形象給世界留下的印象過于深刻,所以又被稱為“毛式服裝”。
新中國成立后,在大部分時間里,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喜歡穿著一身灰色的中山裝。
為什么是灰色而不是其他顏色?
這是因為,1927年秋收起義后,毛主席帶領隊伍上了井岡山。在井岡山,毛主席脫下了他一向偏愛的長衫,換上了一套灰色中山裝,也是紅軍軍裝。
在此后22年艱苦的戰爭歲月里,毛主席一直穿著這款中山裝,直到革命勝利。
服裝也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政治家的服裝就更是如此。
毛主席在建國后繼續穿著這一款式和顏色的中山裝,表達的是一種堅定的道路與文化自信,以及對革命歷史的深厚情感。
在今天的中國,能夠和中山裝并列的正裝,則是西裝。
八十年代之后,中山裝就逐漸淡出了,只有極少數人在極少數場合穿著。
有時候,中山裝還無端地被涂抹上一層保守、落伍的色彩。比如趙本山在他的小品中,就總是穿著一套深色中山裝,扮演落后于時代的人物,一開口就說錯話,一走路就摔跤。
西裝則當仁不讓地占據了正裝的地位,代表了改革開放傳統,在所有的重大場合穿著,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細細想來,這種變化也具有一定歷史必然性。
八十年代以來的歷史,總體上來說就是一個努力融入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的歷史,服裝是最直觀的部分,也是最易改變的部分。
中山裝變西裝,同樣也是一種語言。
在這一過程中,隨著民族自尊心的增強,唐裝逐漸取得了“半正裝”的地位。
唐裝的出現,也和長者的提倡有關,民間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
唐裝的問題在于,它和晚清的馬褂沒有明顯區別,體形肥胖的人穿起來顯得很“地主”,且顏色過于花哨,不夠莊重。
所以,唐裝還是無法取代西裝和中山裝的地位,很難在嚴肅的政治場合被選用,在傳統的節慶、綜藝場合穿著則比較合適。
最近,有人開始穿著一種酷似日本學生裝的小立領服裝。
這種服裝,似乎還沒有被廣泛接受的正式命名。由于缺乏歷史傳統支撐,所以暫時還只能說是一種時裝,而非正裝。
當然,如果這種小立領服裝要成為能夠和西裝、中山裝并列的第三種正裝也可以,但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是,被重大國家儀式選為禮服;
二是,能夠成為時代象征,自建傳統,但這需要時間;
三是,被民間普遍接受。
最后,順便說一下旗袍。
旗袍總是和被人和晚清、民國屈辱的歷史記憶聯系在一起,就連孫夫人這樣同民國有深厚聯系的歷史人物,在新中國成立后也很少穿了。
新中國是一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旗袍的最大問題是不方便勞動,只能袖手旁觀,“亭亭玉立”,所以從普通勞動者的生活中退出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歷史原因,今天,旗袍傳遞的信息仍然是曖昧的。
旗袍能夠令人們聯想起什么呢?名媛?姨太太?金陵十三釵?宋美齡?胡蝶?阮玲玉?景明樓事件?花樣年華?
反正不會讓人聯想起火熱的戰斗生活,或為了創造美好明天而進行的忘我勞動。
今天,人們喜歡談論文化自信,而服裝則是文化自信最外在的表現。但遺憾的是,我們還沒有一套公認的能夠表達文化自信的“正裝”,解決這個問題,無疑也不全是服裝設計師的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