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小的時候,他家的條件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是在農村那一帶,算是條件好的了,畢竟讀得起私塾,還是需要一點經濟實力的,而且他的“堂表之親”們,也不是那種赤貧的人,對他的未來生計,還能幫得上一點忙的,于是毛主席讀私塾時,身邊就圍著一堆“張雪峰”們,在給他出謀劃策。
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考公啊,所以還是按照傳統的科目來讀,用《三字經》、《百家姓》啟蒙,然后再過度到四書五經,這在他父親看來,屬于“正書”,是走向仕途的敲門磚,考上了之后,就算是端上了鐵飯碗了,不用擔心三十五歲之后沒了生計。
但是父親總是發現這個兒子閑暇之余喜歡看小說,他非常生氣,包括身邊的一些“張雪峰們”也說,“你看這東西能換飯吃么?”父親毛貽昌就想到一個退路,萬一孩子考公考不上,那就學一個會計,這個行當總是需要人的。于是就天天教他打算盤,學成之后,又讓他出去要賬。
這可不是一個好差事,出去要賬,面對的都是非常窮的人,按道理說,欠錢是應該還錢的。但方圓十里,家里能有富余的沒有幾戶,若是一家欠錢不還,那肯定算是“老賴”,但家家負債,這就讓毛主席心里非常難受,有一次要了一點錢回來,他直接送給路邊的乞丐了。這讓他父親非常生氣,父親說:“你有善心是好的,你能改變什么呢,好歹要務個正事做做。”
不過母親文七妹是個通融體貼的人,非常的善良,在十里八鄉都受人尊敬的。文七妹去世之后,毛主席在談到他的母親時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親就是這后一種人。”
毛主席讀考公的“正書”,讀著讀著,就問一些老師都回答不了的問題。他說:“為什么中國傳統的書里面主要人物都是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呢,極少有農民作為主角的,反倒是不入流的閑書,會為窮人費些筆墨。”后來他思考了很久,想通了,“原來這些書里面頌揚的人,他們自己是不必種地的。因此,主角的光環怎能落到這些辛勞的下層勞動人民的頭上呢?”
父親總是把多賺錢看得重于一切,這本身也沒有錯,但是你有錢,周圍的農戶都沒錢,這又豈能安穩?如今他們有口飯吃,大家相處沒有事情,若是都沒飯吃了,你的錢糧豈能保得住?于是身邊的“張雪峰們”又給了建議,有錢之后,可以搬到長沙去,干嘛要待在山溝里?還是少年的他,聽了這話,搖了搖頭。
有一天幾個窮人偷偷地去毛家偷了東西,“我認為那是好事,”毛主席多年以后回憶說,“因為他們偷的是他們家沒有的東西。”關于這事,不僅他父親不同意這孩子的古怪想法,“我的母親也不肯接受我的觀點”。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人,徹底改變了他的思想,這個人不是“張雪峰”,而是他的表兄文運昌,表兄推薦了《盛世危言》《新民叢報》等書刊給他看,從此少年的思想長出了翅膀,從山溝里飛了出去。他說:“為了中國,我要離開韶山。”
1906年,他到了長沙之后,看見了饑民搶官糧的暴動,饑民把湖南省總督趕出了清朝的衙門。當局緩過氣來之后,派來一個新總督,接著是血腥的鎮壓。很多搶糧食的人被砍了頭,人頭還掛在旗桿上示眾。
當時很多同學同情那些饑民,但毛主席覺得“他們只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去同情的,他們并不懂得這同他們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每個人都只求自保,都只管自己趨利避害,對待他人的苦楚只是嘆息一聲,而沒有其他的行動,最終的結局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在毛主席17歲那年,韶山饑荒,饑餓的人們喊出“吃大戶”的口號,他們搶了毛家的糧食。毛主席當時說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結論,被他的族人稱之為“忤逆之子”,他說:“父親是舊中國不公正社會秩序在當地的關鍵性人物。這個老頭子是中國獲得真正解放的道路上的一只攔路虎。”
他是不可能如此說他的“父親”的,其實此處他要表達的不是他的“父親”這個具體的人,指的是一個概念,那就是父親的這種思維,在很多人那里都是根深蒂固的,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如果大家都這樣想,今天是毛家被搶,明天是張家被搶,后天是李家被搶,就沒完沒了了。這個事情要杜絕,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把國家建好,不再有饑民了,家有余糧的人才得以安穩。
毛主席離開韶山的時候說,“我和我的同學們,在私塾里讀書,都討厭那些經典,一個個說的道貌岸然,然而下了課堂,迎面過來的鄉親們卻都是衣衫襤褸,這些經典,有替他們說過話么?這書讓我如何讀得進?”
有一天天亮的時候,毛主席徒步離開了韶山。肩上的扁擔是他常用的東西,在這個清涼而潑灑著陽光的早晨,扁擔上掛著的一頭是一個包裹,里面是幾件上衣、兩條灰被單和一頂蚊帳。另一頭是一個籃子,專門放《水滸傳》和《三國演義》。
毛主席青少年時候的經歷影響了他的一生,他不想再看到個體為了自保,費勁了一生的心思,結果還是沒保住。就像饑民搶毛家的糧食,這肯定是不對的,但是這個不對,殊不知是有話語權、有實力的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造成的么?甚至那些既得利益者更加維護這樣的不公平。后來他想到要用“公有制”來解決這幾千年來的頑疾。
毛主席不僅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他的女兒李訥找了個農民結婚,他表示贊成,說,“勞動者都是光榮的”,后來兒子回來了,他說:“我給你送到勞動大學去,你要同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要從開荒干起,一直到收獲。這樣你就會有切身感受到的艱辛,懂得勞動人民的偉大。”
(影視劇照)
李敏和李訥回憶錄中寫道:“爸爸不希望我們當官,也不想我們去賺大錢,現在的社會人人平等了,你們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就可以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