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育就是培養人才。什么人才? 就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人才,就是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我國已經建國70多年了,我們這一教育目標實現的如何?我們培養了目標,我們取得了成績。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教育是關乎每家每人的大事,是萬萬不可馬虎的。
我國的教育要培養“勞動者”, 這是一個綱。就是從勞動出發看我們的教育。建立新社會的一個主要目的之一是讓人民有文化,文化太重要了,舊社會工人農民基本沒文化,很多人是文盲,解放了,翻身的第一步是掃盲,提高文化,同時是適齡兒童幾乎百分之百的上學學文化。
適齡兒童的上學,也是我們實施對自己國家國民進行系統教育的開始。我們進行了幾乎全員的小學教育,部分人的初中教育,部分人的高中教育,部分人的中專教育,少部分人的大學教育,教育的成績是驚人的。在實施文化課教育的同時,從小學開始就進行了勞動課的教育,從事了一定量的體力勞動,每學期都安排這樣的勞動,使同學們對勞動有了一定的正確認識。但是對勞動的認識是不夠的,尤其是沒有認識我要一輩子勞動,所以毛主席要我們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是徹底的上山下鄉,這是無論父母官多大,只要適齡就要和普通人一樣的上山下鄉。為什么這樣?就是勞動。系統教育開始了,接受系統教育的人是不是將來就不從事體力勞動了?這種觀念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存在,毛主席的徹底上山下鄉,就打破了這種觀念。
從解放到文化大革命我們經歷了勞動人民要學文化這件大事,也經歷了知識青年要上山下鄉,要投入勞動之中這件大事。學習當中要以學為主,兼學別樣,不但學文,還要學工學農學軍。工農及工農子弟有了學文化的權利,學成后還要做工農,還要同工農一樣投入勞動。勞動人民學文化,也就是適齡兒童全部上學沒有異樣聲音,大家都同意。上山下鄉,學生學工農,有不少人是有異議的。
從毛主席逝世以后,又恢復了中學畢業生自愿報考大學,大學根據高考分數由高到低錄取的方法,同時幾乎所有的學習都采用這種報考的辦法。幾年、十幾年下來,人們越來越把這種方法弄得像舊社會考狀元一樣。高考期間,全社會重視,一切為了考生的便利讓路,考生的學校第一名、區域第一名、地區第一名,被稱為“狀元”,給了無尚的榮光。這種高考方式對學生對家長是公平了,人們享受著這種公平,追求著這種公平,鼓勵著這種公平,但似乎缺了什么東西!?確實缺了某種東西:體力勞動。體力勞動的榮光在學生身上幾乎消失了。這確實是一件大事,某些領導卻視而不見。2015年教育部團中央等部門發指示要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沒有有效地響應,2020年,在新冠病毒肆虐全民努力奮斗抗疫期間,中共中央發通知又一次強調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可見勞動教育的極端重要性,沒有勞動教育是不行的。
毛主席逝世以來一些人借口文革打壓了文化,吹捧了勞動(體力勞動),而在文革后,徹底打壓了勞動(體力勞動)。打壓勞動,不是不要勞動,而是讓勞動失去了應有的光彩和榮耀,變成一部分人不得不干的苦差事,把勞動看做學子們竭力要改變的命運。勞動的地位在一落千丈。這是不是實際情況呢?我認為這確實是實際情況。中央發通知要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太好了。勞動教育要大力加強。
社會需要什么人?從基本面或根本面來說,社會需要兩類人,科技人員和生產者,而且科技人員占人類總人員的少數,生產者占人類總人員的多數,大多數。社會一年又一年的需要只能由學校一年又一年的供給。社會的需要就是學生的出路,這是學校和社會的關系的基本規律。社會需要科技人員,他們主體是腦力工作者,他們知識掌握的基礎雄厚,又學習和掌握了別人較難理解的知識前沿,他們是知識學習的尖子,他們能適應不斷考核,選拔的學習進程,最終擇優把他們選拔出來,把他們選拔出來正是教育部門的目的。一年一年把適于搞科技工作的人員通過高考的方式選拔出來這是應該做的。
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16年,安排學生學文化,人們是得心應手的,學文化是學生們的主業。
但是,社會需要的另一類人,生產者,我們應當怎樣看待?要記住:生產者占人類總人員的多數,大多數。他們是建設我們這個國家的力量,我們社會的中堅。對待他們,我們不能語焉不詳,不知說什么好。
首先,有人認為現在由于腦力勞動的加強,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不需要那么多體力勞動了,體力勞動的從業人數將大大減少,腦力勞動的從業人數要大大增加。我們怎樣看?科技人員的工作是不斷地探索試驗著前進的目標,直至目標的落實,所以不可能大多數人做科技人員,不可能處處都是科研項目,人人都搞科研,只能是專業科技人員搞科研,非專業科技人員輔之。一般情況下輔之的非專業科技人員是不會改變自己原來身份的。在科研活動中科技人員是主力,科研過后就是生產,是需要大量生產人員的,這是經濟常態。現在有大量的科研產品節約勞動力成本。應當注意的是,勞動力成本的節約不能只變成個別人的利潤,不能造成某類群體的失業,只能是降低生產者的勞動強度,這種降低要顧及每一個生產者。我想,作為經濟事業的組織者不會因為成本降低而導致生產者的減少,從而把節省下來的生產者改用為科技人員的。所以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生產中,由于經濟發展導致的腦力勞動增加不會導致科技人員和生產者比例的改變的。認為腦力勞動在加強,體力勞動在減少,就是職業腦力勞動者在增加,工人農民數量在減少的想法是糊涂想法,進而導致,體力勞動減少了,我們不再從事體力勞動了,更是錯誤的思想。這樣一分析,職業腦力勞動和職業體力勞動人員的比例是基本不變的。我們社會仍然需要足夠多的體力勞動者。
很多人這樣認為生產者的形成不關乎學校的教育和培養,一些人自然而然的成為生產者,成為工人農民的一員。認為他們不好好學習,不得已做了工人農民,或者“打工人”,這是人們盡量避免的身份。這是現在的尷尬處。工人農民,本來是新中國的尊稱,怎么就變成身份低下的稱呼,特別在教育界成為蔑視的稱呼。這是在教育界近年來不提學工學農的結果,也是在教育界近年來不提學體力勞動的結果。
社會需要科技人員,他們必須由學校來培養,但這不是教育的全部。社會的大部分成員是生產者,今天培養生產者也是我們學校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務。把工農游離在教育之外是錯誤的,不提學工學農是錯誤的,不提學勞動(體力勞動)也是錯誤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主體是生產勞動者。我們是從小就上學念書的,現在多數人能念到大學,所以生產勞動者應當由學校出是天經地義的,所以念了大學也要做工農是正當的是,合適的。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喊出我是大學生,大學生,做工農。做工農是需要體力勞動做支撐的,學生必須具備體力勞動的本事。規定學生必須學勞動,而且必須學到符合工農的水平。學勞動(體力勞動)也是學生們的主業,不是學文化的附屬,不是擺設。
大學生做工農是名正言順的口號,我們的國家培養著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他們被培養出來,做什么?我們大多數人能念到大學。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主體是生產勞動者。生產勞動者由哪里出?明擺著是學校里出,是大學畢業生中出。這件事在一些人頭腦中應當清楚,不能有意無意地模糊下去
應確定學文化和學勞動是學生們的共同主業。要把這一理念切切實實地扎在心中。
生產者,也就是工人農民,在舊社會也占大多數,但他們沒有文化。新社會,他們及其子弟有了文化。解放初大學還不能這樣多,大學生只能從事科技工作,多數生產者不可能是大學生出身。現在大學幾乎普及,大學生幾乎沒人說自己要做生產者要做工農的,工農與大學生還不能連同,這是舊思想在做怪。我們不能再含混下去,從現在起,要徹底地叫響大學生做工農的口號。
體力勞動的觀點是人所必備的觀點,所以我們要學勞動。體力勞動觀點的養成必須從小到大在勞動實踐中摔打才行,體力勞動是動手,動全身,表現承受力,表現耐力,抵抗壓力運動,這些過程不經受一定的勞動實踐是不能切身體會到的。生產中的技術技巧和觀察力體驗力不經過老師的親手幫帶和本人在勞動實踐中的磨練也是不能學到的。體力勞動觀點是逐漸形成的,形成體力勞動觀點的體力勞動是不可中斷的。一個社會體力勞動是必須的,一個人不經過體力勞動的鍛煉,就會認為體力勞動不是自己應干的,體力勞動是別人的,長期下去剝削階級思想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這是可怕的事情。
大學生要成為生產勞動者這是前所未有的,而這個勞動者是在小學、中學、大學逐漸培養出來的,這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是具有開創意義的偉大事業。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學勞動的現實和深遠意義,第二要認識做好學勞動的安排的開創意義和艱難,要把這么大量的學生組織到體力勞動中去,又使他們真正受到勞動的鍛煉,又切實學到勞動的本領和勞動技術,確屬不易。
學生從小學開始學習,主要有兩條主線,不是只有一條學習文化課的主線,另一條學習勞動課的主線必須把它安上。從小學到大學都要參與體力勞動,要上勞動課。小學要學習家務勞動,自我服務性的公益勞動,初中要學習公益性勞動,高中要學習部分生產勞動,學習生產勞動分解的勞動技術技能,大學要學習部分專項生產技術技能。小學到高中的勞動課,學生都參加;大學的勞動課,預成為生產者的學生參加;大學的勞動課,預成為科技工作者的學生原則上不參與。
教育主管部門應抽調人員把在學文化課和學勞動課同時并舉的情況下,如何把學勞動安排下去,安排好,而不是把學勞動當做應景差事,敷衍了事。學勞動是常態,它要在社會主義社會一直延續下去。怎樣才是學勞動?怎樣伴著學文化去學勞動?學勞動和實際生產是什么關系?怎樣抽象出某些生產環節作為學生必掌握生產技術供學生在學勞動時學習和訓練?哪些技術可以在正常生產時學習?哪些技術可以在學校專門的勞動基地學習?安排什么人做學勞動的老師?學文化與學勞動在時間上和內容上如何配合,共同完成這兩個主業任務?等等。
安排學勞動牽扯到方方面面,安排妥當是要費大氣力的,應當把這方面的工作立個項,這是一個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怎樣學習體力勞動,怎樣學習生產技術技能的大項目,這個項目的解決就是解決了青少年成長的一個方面的大問題,是千秋萬代的事。
教育管理部門,從小學到大學,不只是文化課的考核,憑成績擇優而上的選拔科技人才,這一條路。還有一條是,體力勞動課要學習考核,生產技術技能更要學習考核,培養生產性人才,培養工人農民這一條路。這后一條路是我們要奮進開發的路。教育管理部門,部分教育界人員,我們要忙碌起來,要克服艱難險阻,把這一條路安排好建設好,真正建設好這一條路就是我們對教育事業的最大貢獻。
我們應當好好想一想大學畢業生做工農這件事,想深、想透,好好想一想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勞動(體力勞動)這件事,也要想深、想透。這兩件事是對當前教育界一個沖擊,可以很好解決當前教育界存在的某些問題,也為未來開辟了道路。
當前我們應當按照學勞動(體力勞動)是教育的主業之一的思路安排好我們的教育。下面簡要講幾點與此相關的問題。
1.把勞動課,或稱勞動活動,納入到我們各學年的教學中去,怎樣納入?應遵照教育部門管理人員的調研和協商結果來執行。勞動課和文化課的課時總量應保證不超過總教學時數。
2.大學應不分本科、專科、職業學校等層次,一律稱大學。
3.目前應當以讀到大學,大學畢業為第一檔教育界限。教育應當使學生學歷越高越好,但受辦學設施和教師水平的限制,我們的教育不能大面積達到最高水平,現在普遍達到大學水平還是可能的。所以我們的第一檔教育水平界限應當是大學。
4.現在每年200萬左右名額的中專或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應當改為大學招生。確實不夠大學水平的學生,教育部門應給出界限,給出管理辦法。
5.小學到高中學校對全體學生都要實施文化課教育和勞動課教育。文化課水平應是中等或中等偏高水平。文化課教材應當是與教學水平相應的教材。還應發放與該年級對應的全水平教材,供有條件的同學自學用,或超水平使用。
6.高中畢業升學考試。
兩種考試,其中一種是平時成績突出的學生,在大學要進行科技工作的學習和訓練,畢業后從事科技工作,是選優考試,擇優錄取,考試學生是平時成績突出的學生,也可以是個別平時成績達不到突出而升學考試自認為可能突出的學生。
另一種,是成績一般的學生,在大學除學習文化課外,還要進行生產技術技能的學習訓練,畢業后從事生產性工作也就是工人農民,升學考試以本人自主選擇為主,可以有選拔,擇優錄取。
7.大學分兩種,一種是培養科技人員的,著重學習為科技打基礎的文化科學理論技術學習,一般不進行生產技術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另一種是為了培養生產技術技能人才,一邊學習科技理論和知識,可以一般性學習,也可以側重專門領域學習,另一邊要學習生產技術生產技能,要進行生產方面的大量訓練,以真正掌握這些技術和技能,這一方面人才占絕大多數。
8.要很好解決大學生畢業就業問題,大學生畢業應一個不落的就業。
9.小學可以一直上到高中。整個學習階段都不準超負擔的學習,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在總負擔不超情況下學習更多的未學知識。課本知識學習和勞動學習鍛煉不可偏廢,應在總學習時間不加情況下合理安排。任何人不得拒絕勞動學習。
10.文化課學習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成績在分化中,有些學生成績在退步,慣常被認為是學生本身不努力的毛病,大張旗鼓地采用補課加強練習等方法,把成績提高上去。是有學生本身不努力的問題,但家長老師過分看重這方面問題,不惜加重學生的負擔,來解決這方面問題,就得不喪失了。換個角度看問題,成績分化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的,是由個體智力發展水平決定的,所以沒必要加重學生的負擔來解決這個問題。沒準,學生扔掉了天天壓在自己頭上的“我學習不好”的心理負擔,文化課的學習一下子就進步了很多。
11.上了大學,文化課的教學就上了一個新臺階,以高等數學為中心,課程都是與高等某某有關,它們各自都有一套體系,按著體系講授更好,有的也可按需要講授,以便于學生對高深問題的理解,學生對高深問題掌握有一點是一點。把高等數學等大門打開,對可能一輩子也接觸不到高深知識的人們來說,是極大的好事。大學教材也可象中學教材一樣,把可學的知識系統的匯集在一起,有的講解,有的不講,但可看,需要了解時,可對知識加強認識。
12.為了建立勞動(體力勞動)在人們心里基礎而又神圣的地位,大學的文科在人們都成為勞動(體力勞動)者之后,再報考,且不能影響文科生的作用。也就是理工科類在高中畢業后即可報考,文科在理工科畢業參加工作2年后再可報考。具有文科素質的學生可以在報考前充分顯示自己的文科素質和文科愛好,為文科錄取做準備,比如喜歡歷史的學生可以發表某段歷史研究的小文章,喜歡考古可以發些文物發掘文物利用的小文章,等。文科推遲招生有利于真正文科愛好者做好報考準備。
13.公務員招錄除專業特殊的限制條件外,不需要學歷限制。公務員應采用輪換制,以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公務事業中去。公務員最要緊的是能否為人民服務。
14.公務員、文科人員、非科技人員的一切職業上非參與勞動的人員,都要定期地參加生產勞動。文藝界人員也要定期參加生產勞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