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干生產隊長時,隊里的老牛屋已很破舊,隨時都有倒塌危險。老牛屋面南,一排六、七間草房子,緊挨我家北邊,相距幾丈遠。
七十年代中后期,隨著部分農業機械與化肥、農藥、良種陸續走進廣大農村,糧食產量逐年提高,人們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生產隊的積蓄跟著連年增加,較之從前,已頗顯得富裕。
父親是善于積累集體財富的人。那幾年,隊里幾乎年年都有新的集體財產誕生。在此情況下,早已不堪繼續使用的牛屋提上了生產隊的議事日程。在我們家里召開的生產隊干部會議上,父親對大家說:牛屋問題看來得抓緊解決,靠以前那樣翻修翻修不行了,那是治標不治本。我看,還是要蓋新的。隊里那幾犋牛,可是咱全隊人的命根兒。千萬別出啥意外。真要是出個不冒煙事兒,那等于要了咱的命啊。
生產隊那時候雖有點積蓄,但距離蓋牛屋相差不小。有干部提出質疑,說:蓋幾間牛屋,還有下一步要買的打面機、粉粹機機房和其他用房,粗算一下,咋著也得十幾二十幾間房子蓋,這可要花費不少錢啊。咱能蓋得起嗎?
父親胸有成竹,他拽出嘴里正吧嗒著的煙袋嘴,捏在右手里,不自覺站了起來,兩眼射著晶亮光芒。他輕咳了一聲,帶著商量口氣對大家說:是的,要是啥都花錢買,咱們眼下還真蓋不起恁些房子。我想很久了,咱們箍口窯吧。真多房子要蓋,磚瓦都靠花錢買,一時半會兒還真拿不出恁些錢。要是咱們箍了窯,自己出力燒磚瓦,那就不一樣了,肯定能省下一半錢。
大家一聽,無不睜大眼睛看著父親,好半天沒人說話。過了一會兒,會計若有所思說道:嗯,這倒是個好辦法。人家有磚瓦窯的生產隊,不僅能解決隊里蓋房用的磚瓦,還能用剩余磚瓦賣錢,增加集體收入。
接著,大家七嘴八舌討論了好久,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同意箍窯。地址選在東大堰東南角。
隊里有個叫明遠的青年,干過窯匠。他自然成了大家一致推舉的窯匠人選。明遠姓劉,遷到我們隊不久,他母親是我們村里人。不知何故,七十年代中前期,經隊里同意,他們舉家搬到我們這里。他老家也是本公社的,在我們村西南邊八九里地遠。
那時我們隊里還來了一家移民,姓杜,老家是山里邊一個叫黃莊的公社。因為丹江水庫原因,搬遷到我們這里。杜家有三個兒子,二兒子奎芳曾在老家的磚瓦窯上干過,他成了明遠的幫手。
箍磚瓦窯用的都是磚坯子。人們很會算賬,一窯磚瓦燒下來,箍窯的磚坯自然就成了磚,很經濟實惠。為此,箍磚瓦窯前,明遠和奎芳便在東大堰東面的葦子坑北邊擺開戰場,開始制作磚坯。
東大堰與葦子坑兩處,均是我們上學的必經之路。那時正是夏秋季節,白天時間長。每天下午放學,距離天黑還早,大家出于好奇,喜歡在葦子坑北邊滯留,看明遠和奎芳制作磚坯。
制作磚坯是勞動量很大的活兒。首先要和好泥,制作磚坯的泥必須干凈、滋潤、勁道,不能夾雜任何雜質,更不能有任何夾生。只有制作磚坯的泥活到位了,燒出的轉才結實耐用。如果拿一般性的脫坯比較,磚坯所下功夫起碼是一般土坯的四五倍。磚坯模子是長方形,上下兩格,每格可制作三、四塊磚坯。磚坯制作場地,必須平整光滑,不能有任何凹凸,以免影響磚的質量。活好的泥巴堆放在一起,全部用草扇子或塑料紙圍裹住。這樣,既可遮擋風雨,又能保存泥的滋潤度。場地上堆放有過濾過的干凈草灰,制作磚坯之前,匠人要在模子各個格子里撒上草灰,以免泥巴粘在格子上。磕磚坯的場地邊,也堆有草灰。磕磚坯前,先抓把草灰灑在地上,這樣可避免磚坯與地面粘在一起。
制作磚坯的泥巴很好玩,小孩們看了都眼氣,人人都希望能捏一團玩耍。人多時,明遠和奎芳總是板著臉,哪怕誰想要一點都決不答應。一旦哪個調皮點的小孩硬要從泥堆上挖一塊磚坯泥,必會招來他們的厲聲呵斥。人少時,明遠與奎芳倒很和善,他們一邊干活,一邊跟大家說笑,還會主動拽一塊泥巴遞給大家,開玩笑似的說:給,看你們會捏出個啥?
第一批磚坯制作得差不多夠箍窯了,制作磚坯與箍窯便可同步進行了。這邊不停地制作磚坯,那邊緊鑼密鼓地箍窯。兩處都在上學路上,給大家帶了不盡樂趣,快樂的樣子一點不亞于過年過節。每天上學放學,我們都不請自來。這里看看,那里轉轉,一刻也不閑著。有時候,男孩子看乏味了,瞅瞅四周沒其他人,便迅速脫光衣服,跳進大堰里洗澡。那時刻,打水仗的,扎會匿子的,相互間扔青泥的,應有盡有。洗美了,玩美了,一同上岸,反身飛跑回葦子坑里,不顧大人叫罵,各自折一根仍枝青葉綠的葦子,發瘋似地打鬧起來。瘋狂夠了,天也漸漸黑了。大家一哄而散,呼喊著,蹦跳著,往家里奔跑。
磚窯箍好后,高高矗立在大堰東南角。遠遠看去,像一只沒有蓋子的圓水壺。窯門朝東,拱圈型,里面空間不小,足可容納六七人。看上去,像是與水壺比例不協調的壺嘴。箍窯那段時間,明遠一直守在工地上,他和另一位由他牽頭請來的窯匠,一絲不茍地做著技術指導。還是箍窯前,明遠找到父親,說,箍窯是細顧活兒,單指望他怕不行,需要找個有經驗的窯匠一同指導。為謹慎起見,父親沒有猶豫就答應了。
箍窯那些天,隊里沒有其他活兒干,除幾個牛板兒外,其他男勞力全部集中在窯上。那時候,人們干活兒很賣力,沒有誰耍奸使滑,工程進度很快。
開始燒第一窯磚時,隊里積存的煤不夠,沒法了只得燒柴。時令已漸漸進入后秋了,晚上與早晨天氣有點冷颼。每天早上上早學路過窯上,我們都會鉆進圈門里,看一會兒窯匠們往灶門里添柴的情景。灶門很大,填入的柴很多。每填一次柴,差不多夠三、四口之家做一頓飯。隔著灶門往里面看,火光熊熊,熱浪滾滾,很烤人。
那時候,外面的人已穿薄襖或夾襖了,圈門里面卻始終熱氣騰騰。參與燒窯的有三、四個人,大家輪流替換。地上鋪一條葦子席,上面放有被子。休息的人,可以躺在上面睡一會兒。燒窯的幾個人中,有窯匠,有隊里指派來幫忙的。有的穿一件薄襯衫,有的干脆打著光脊梁。灶門口墻上靠一柄鐵叉,填柴人把柴草塞進灶門后,順手拿起鐵叉,把柴草往里一捅。剎那間,柴助火威,呼呼作響,火塘里邊完全成了紅白交雜的火世界。燒窯人汗水流淌,醬紅色胸背上,汗水映著火光,閃閃發亮,猶如置身在炭火通紅的篜房里。
明遠請來的窯匠,二十四、五歲,面色黝黑,面色光滑,一點不帶一般窯匠飽經風霜后的粗糙感。已不記得他姓甚名誰了,印象里,他很活躍。每次我們經過窯上,未待走進圈門,他就聽到了聲音,高聲大嗓喊叫:嗨,學生娃兒們,進來玩一會兒吧!
雖然接觸時間很短,大家很喜歡他。他不僅熱情開朗,還善于言談。每次我們走進去,他都會問:多玩一會兒咋樣?我們說:那可不行。少玩一會兒沒事兒,玩里時間長了會遲到的。他一聽,立刻哈哈大笑。邊笑邊說:你們還真守規矩。看我們多自在?誰也別想管我們。
說著,他征求大家意見:想不想聽我拍個瞎話兒?
想啊!大家拍手叫好,幾乎異口同聲回答。
那好吧,這幾天,只要你們有空,我每天給你們拍一個瞎話兒。每次,他都習慣性搓搓手,抹拉下臉上的汗水,開始講述。
年輕窯匠那幾天每天都給我們講故事,他很會講,聲情并茂的,太吸引人。可惜時間過去太久,許多故事早都忘記了。只有一個故事,給我印象特別深,所以至今依然記得。
故事是這樣的:有個不識字的人,迫于生活壓力,貿然說自己是秀才,受聘到一家私塾任教。第一節課,學生們端坐在教室里,靜靜等待新老師開講。已過去很有段時間了,老師抓耳撓腮地一個勁兒嘆息,愣是沒講出一句話來。學生們疑惑地看著他,覺得老師好奇怪,為啥一句話不說?
老師無計可施之時,扭頭忽然發現一只老鼠縮頭縮腦從墻角鉆出來。老師瞬間靈機一動,不由自主喊道:伸頭。學生們一愣,以為老師在領讀,不由分說,跟著老師一同喊:伸頭。老鼠一驚,警覺地把頭縮了一下。老師又喊一聲:蜷頭。學生們繼續跟著老師喊:蜷頭。老鼠受到驚嚇,順著墻根往前疾跑。老師接著喊道:順著墻根兒一出溜。學生們仍跟著老師喊:順著墻根兒一出溜。碩大的聲響,驚得老鼠繼續往前跑。前墻根兒有塊青石板,老鼠驚慌著爬上去,縮成一團,左右觀望。老師隨即大喊:青石板上一疙就。這下老鼠受驚嚇不小,快速從青石板上躥下去,一扭身鉆進老鼠洞里了。
老師如釋重負,長出一口氣,脊背上早已隱隱出汗。他大聲對學生們說:好,今天就學到這里。明天,人人都要背下來。不然,都得挨板子。
有個學生回到家后,吃過晚飯睡到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家里人早睡著了,他還在大腔小調背老師教的幾句話。
偏偏那天晚上有個賊鉆進他家。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剛把門撥開,頭伸進屋里,正左右窺視動靜,小孩突然喊了句:伸頭。賊大吃一驚。心想,今兒咋真背時,還沒進屋就被發現了?那一刻,賊顧不上什么了,急忙縮回頭。還沒等他回過神來,小孩跟著喊道:蜷頭。賊更加恐慌,啥也不顧了,順著墻根便跑。還沒跑出幾步,小孩的聲音又傳入耳中:順著墻根兒一出溜。這一下,賊的魂兒都要嚇沒了。他覺得,這家主人一開始就緊盯了自己。于是慌不擇路,急忙翻越院墻,想盡快走出去,免得被抓。誰知忙中出錯,落地時一不小心扭傷了一只腳。賊哪里顧得上這些,強忍著痛,硬撐著繼續往前跑。這時,他看到院墻外有一塊青石板。便忍著疼走過去坐下來,想揉搓一下扭傷的腳再跑。誰知剛坐下,小孩的聲音再次傳入耳中:青石板上一疙就。
賊一聽,哪敢停留,強忍著疼,不顧命地一顛一顛往遠處逃去。
窯匠每次講完故事,都會問:咋樣?好聽嗎?
大家紛紛回答:好聽,好聽,太好聽了。
他很開心,忍不住咯咯笑了起來,仿佛得到多大獎勵似的。
隊里的第一口窯,接連燒了很多窯,窯窯出的都是青磚。隊里的牛屋、機房、炕煙樓、五保住房很快一一建起來了。村里人家要蓋房了,均無償使用隊里的磚窯,所用磚坯一律優惠。磚窯的存在,極大方便了隊里人們的日常生活。
可惜的是,一年夏天下大雨,由于磚瓦窯的圈門對著低洼的排水溝,窯里面灌進了不少水。再加上很長一段時間,大家沒再使用過窯了。終于有一天,人們突然發現,隊里的第一口磚窯坍塌了。父親為此難過了很久,整個隊里的人心里都很不好受。
隔沒多久,父親決定再箍一口磚窯。地址選在東大堰西南角,那里地勢稍高。即便下大雨,外面的水也不容易倒灌進窯里。
大家說干就干。很快,隊里的第二口窯便在大家努力下竣工了。然而,不知何故,第二口窯一開始就運途多舛,一連三窯磚都沒有燒成。
第一窯,大家滿懷期待,希望能如第一口窯那樣,出一窯青絲絲的上等好磚。誰知,那天打開窯門,所有人都傻眼了。隔著灶膛門和磚窯上面的出口往里看,無一例外全是大家不忍卒睹的紅磚。
負責燒窯的窯匠依然是明遠。為了不出差錯,他還特意請來自己的師傅老梁前來指導。
隊里人很寬容。大家除了略表惋惜外,沒誰在老梁面前說任何抱怨話。老梁其實并不老,那時不過三十歲上下,中上等個子,背微有點鴕,一張方臉紅里泛白,白中略帶微黑。老梁人很樸實,對誰都沒有多余話,性情敦厚。
那天見自己的作品完全失敗,老梁很不好意思。他臉上掛著歉疚式微笑,看上去很難為情,很不自在。他像犯了錯的學生站在老師面前,等待著老師給予的處罰。面對大家的失望與惋惜,他始終呆立一旁,未說一句話。明遠和師傅一樣,滿臉愧疚,他倆站在一起,一直到了都沒咋說話。
父親沒有泄氣,他寬慰大家:哪有不出錯的事兒?這一窯燒砸了,咱接著燒,說不定下一窯就好了。
很快,第二窯在隊里所有人滿含期待中點火了。一星期過去,要開窯了,隊里人照樣三五成群來到窯前,希望看到青磚問世。
誰知,老天偏與人們作對,第二窯磚雖然比第一窯略強一點,但是依然不是人們期待中的青磚,而是青紅駁雜的花磚。大家自然很失望,不少人不由自主發出咂舌聲。即便這樣,隊里人依然沒有誰說老梁什么。只有不懂事的小孩子,看到磚的顏色,覺得很好玩。他們啥顧忌也沒有,聚在一起,幸災樂禍地喊:哎呀,這窯磚,咋看著像兔子毛呀。大人們拿眼瞪著孩子們,想制止他們繼續說下去,怕老梁聽了難堪。孩子們哪管這些,依然蹦著跳著喊叫:兔子毛,兔子毛!
老梁與明遠,那會兒窘迫至極。他倆哭喪著臉,一言不發,還那樣呆呆站著,似乎等待大家審判。
隔了一段時間,父親鼓勵老梁與明遠:不要灰心,繼續燒,總有燒好的時候。
可能是為了爭口氣吧,老梁還真沒走。他對大家說:工錢我不要了。要再燒不成,不用你們攆,我自己拍屁溝走人。
然而,老天就是與人過不去。原本是把燒窯好手的老梁,偏要栽在自己徒弟家的馬陵道上。第三窯磚出窯時是半下午。村里大人小孩圍在那里等待著。不少人自我安慰說:這回也該是青磚了吧。哪有一連三窯都是紅磚的事兒?
然而,現實就那么殘酷。第三窯窯門一經打開,大家的希望依然是失望。老梁那一刻真有點無地自容了。看著依然如故的紅磚,他的臉潑血般紅,似乎誰稍稍一碰,立刻會滴下血來。在人們面對著又一窯紅磚發呆時,老梁一聲不響,萬分沮喪地緩緩把拎在手里的襯衫搭在肩頭,跟著明遠,默默往營里走去。他身后跟幾個男孩子,蹦著跳著沖著他的背影喊:老梁燒窯技術高。第一窯大紅袍,第二窯兔子毛,第三窯不勝前兩窯。
大人們一聽,估摸著老梁聽了可能要生氣。誰知老梁突然站住了,回頭對著高喊著的小孩凄然一笑,很友善地向他們招招手,低聲喊道:過來,過來。
那幾個小孩一時間不知所措,他們猜不透老梁招手到底何意。于是,一臉疑惑,試探著走了過去。老梁微俯下身子,用手摸了摸他們的頭頂。然后,從耳朵根兒上面取下別著的幾根紙煙,一人發給他們一根。幾個小孩頓時大喜,都高興地接住了。然后,緊跟著老梁,一蹦一跳回營里去了。
第二天,老梁不辭而別。一連三窯失敗,極大挫傷了老梁的自尊心。他對徒弟明遠說:再沒臉來你們這里了。自那以后,我再沒見過老梁。
后來,我上學走了。隊里的第二口窯是否燒出了青磚,不得而知。八十年代以后,機磚漸漸取代了土法燒制的青磚,人們蓋房起屋一律用機制紅磚了,青磚完成了所負使命,永遠走進了歷史。
2023·6·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