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陰謀論證明》續
——唯物!唯心!誰主沉?。俊 ?/p>
作者:憂國憂民的悟空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世紀之戰”直到今天也未能分出個高下,鏖戰仍在進行中,只不過由于現代人過于物質,不像前人那樣注重精神世界,喜歡沉思哲學,所以硝煙的味道似乎淡了許多?! ?/p>
由于科技的發展,實證手段的大大豐富,唯物主義的理論正被越來越多的方式證明,使得唯物主義在近期相比唯心主義占據了明顯的上風。然而很明顯的是,在涉及世界本源的問題上,唯物主義最多只能說比唯心主義走得遠一些而已,并未達到終點,在世界是怎么來的這個問題上并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就眼下的情況而言,唯物主義雖然占據優勢,但也不過是一百步半九十,尚未沖過終點就不算成功,唯物主義顯然還沒有徹底否定唯心主義的資格。如果在現階段硬要拿唯物主義徹底否定唯心主義,那么顯然即牽強,又荒唐。
其實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誰對誰錯的問題上雙方爭論不出個結果實屬必然,因為這場爭論從一開始就陷入了一個簡單的邏輯上的誤區,其錯誤就在于越俎代庖?! ?/p>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本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并不是最終的結論、最終的真理。一種方法是否正確不是看廣告,而是看療效,方法本身并不能證明自身是正確的,方法本身正確與否必須要通過其療效來加以證明。作為同樣尚在路上,同樣療效不詳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尚未被驗明正身的方法論之間的論戰,能論出個高低嗎?在論戰的過程中錯誤地將方法論當做結論來用,以結論的姿態來否定對方,這不是越俎代庖嗎?
顯然,在這場爭論中,起作用的不僅有人們對真理的渴求,還有人類固有的情感沖動?! ?/p>
行文至此,相信很多朋友已經看出來了,在下是要向唯物主義的“屁股”上拍板子。的確,這篇文章的板子將更多地拍在唯物主義的“屁股”上,原因就在于唯物主義作為探究真理的方法論卻打扮成真理,大搖大擺以真理的身份走在了真理的道路上,并且走得還是如此之遠,影響是如此之大。
百度百科“唯物主義”:唯物論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也就是說“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大家看到這句話的問題所在了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應”,這顯然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在人類社會以外的自然界你有看到物質決定意識嗎?如果將物質決定意識的理論局限于人類社會倒也沒錯,錯就錯在延伸到了人類社會以外去解釋世界的本源;“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應”,如此生搬硬套,這般豈不是犯了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
如果要秉持人類中心主義的態度,一切以人為中心去界定其是否有意義、有怎樣的意義,那么唯物主義就不應該去涉及世界的本源問題,不要以一種直指世界本源的方法論自居,如此方可自圓其說;若要涉及世界本源的問題,作為一種探尋世界本源的方法論,就不要局限于人類中心主義之中,因為世界顯然不僅僅只有人類社會一物?! ?/p>
從整體來看,唯物主義就是人類中心主義極端化的產物,因為它將人類的各種感官絕對化,視之為絕對真理,并進而將人類的感官所感覺到的外在世界絕對化,以人的各種感官為中心,界定全部的外在世界。在這一點上,相比早期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心外無物”并無不及,進步之處只在于將每個人的“心外無物”等量齊觀,進而得出“心外有物”的結論。反倒是后期的唯心主義秉持著科學的態度,不大不小的懷疑了一下,我的感官對外在世界的感受是不是存在偏差?以我的感官來徹底界定外在世界是否合適?
例如;X光、紅外線、紫外線等這些不可見光,確實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唯心主義的這種懷疑是有道理的、科學的,因為在自然界中確實存在不能直接由我們的感官去界定的事物。
世界的本源,這應該是這個世界最大是大非不過的問題,馬虎不得?! ?/p>
根據唯物主義的說法,“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應”,但是這一理論的成立顯然是需要前提的,其前提就是——人腦必須要具有對自我、對自然的基本認知能力。如此,來自客觀世界的各種刺激才會在人腦中形成相應的意識,否則便不可能?! ?/p>
在此,在下將“對自我、對自然的基本認知能力”稱作“第一精神”,“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應”中的意識稱作“第二精神”。“第二精神”的存在是以“第一精神”的存在為前提的。關于“第一精神”的問題,早就有前人意識到并提了出來,還有很多前人對此做過專門的闡述,并非在下的發明,在此在下以自己和更易讀者理解的方式“舊事重提”,僅僅是為了寫這樣一篇文章的需要。
就“第二精神”是怎么一回事根本無需贅言,更不用進實驗室做實驗,問題在于“第一精神”。無數秉持唯物主義觀點的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做了無數的實驗,弄了無數的人腦標本切片,愣是沒搞明白“第一精神”是怎么來的,這實在是有些打擊人的積極性。因此,關于如何以所謂的科學的方式解釋“第一精神”的由來,至今仍然是個未被破解的懸案?! ?/p>
“第一精神”也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們最唯恐避之不及的問題,因為別的都好說,跨過“第一精神”,唯物主義面前便是一脈平川,縱橫馳騁,一切皆可自圓其說,但只要一觸及“第一精神”的由來,唯物主義要么啞火、要么死鴨子嘴硬、要么干脆投入唯心主義的懷抱,總之就是給不出個令人信服的唯物主義答案來。也許,沿著所謂的科學道路走下去,這個問題將永遠是一個懸案。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問題上,唯物主義摒棄前嫌,和唯心主義坐到了一條板凳上,以唯心主義的方式給出了答案——精神是物質的產物。這怎么就唯心了呢?因為唯物主義不是什么事情你往物質上一靠,堅稱物質是第一性的就算唯物了,而只有經過實證的手段在物質層面加以證明后才能真正納入唯物的范疇。然而這個問題尚未被證明就以肯定的方式給出了答案,所以只能暫歸唯心。
唯物主義的巔峰之作辯證唯物主義,也沒有能夠解決唯物主義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其創始人馬克思從一開始便表現出了回避問題的傾向,這一點從那句名言“哲學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世界,而問題在于如何改造世界”就可以看出來。相關的證據還有《資本論》扉頁上的一句話“康德和費希特在太空中飛舞,尋覓一個遙遠的國度,而我卻只想透徹理解,在街頭巷尾遇到的事物”。可見,唯物主義的巔峰之作辯證唯物主義不是解決了問題,而是置換了問題,放棄了“好高騖遠”的大本大源的問題,以“腳踏實地”的態度置換成了更為實際和實在的如何改造人類社會的問題?! ?/p>
唯物主義并沒有將精神定義為某種特殊的物質而后歸納進物質的范疇,而是認可精神是非物質的客觀存在,且此非物質是物質的產物。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根據唯物主義的說法,物質是如何產生精神的。
根據唯物主義的理論,精神是物質的產物,且人不過是一堆自然界的各種分子原子有序的堆砌物而已,如此說來也就是堆砌人的分子原子產生了人的精神。那么問題就來了:自然界中的分子原子是不是也應該蘊含有精神呢?如果有,那豈不成了“萬物有靈”,這不是標準的唯心主義嗎?如果自然界的沒有,僅僅是人身上的有,人是唯一的精神載體和體現,那豈不是強詞奪理了嗎?
人每天吃喝拉撒,新陳代謝,細胞不斷地生成、衰老、死亡,大約每隔十幾年,一個人全身的細胞就會徹底更新一遍,組成細胞的各種分子原子自然也隨之全部更新,幾十年的生命歷程中要更新上好幾次。在此過程中,如果人的精神既不獨立于物質存在,自然界的分子原子又不蘊含精神,持續加以補充,那么人豈不是被更新成了沒有精神的行尸走肉?
人身上的物質時時刻刻都在不停地更新,然而幾十年如一日,你仍然是你,并沒有因此而變成別人或是變得不再是你?! ?/p>
若按照唯物主義的絕世好搭檔進化論的理論,人的精神是逐漸進化而來的,為物質產生精神附加一個似是而非,玄之又玄的演進過程,那么上面的問題依然是繞不過去的:任何事物不能誕生或衍生出在性質上與其毫無瓜葛的子事物,也就是說“死氣沉沉”的物質無法誕生出“生機勃勃”的精神。而根據唯物主義的理論,“死氣沉沉”的物質偏偏就生出了“生機勃勃”的精神,這豈不等于狗生出了貓?
如果硬要說“死氣沉沉”的物質生出了“生機勃勃”的精神,那么就要違反我們隊事物最基本的認知與邏輯,然而一旦如此,唯物主義學說本身也將因此顯得失去其科學性,變得站不住腳,難以服眾。
至此,我們可以粗略的得出這樣一些結論:物質產生精神必須要以物質本身蘊含有精神這一元素為前提,人的精神則是物質中所蘊含的精神集中而特殊的表現形式;如果物質中蘊含有精神,則精神理應蘊涵于萬物之中,而非只有人體內;如果物質之中不蘊含有精神元素,則不能產生精神,即精神并非物質的產物。
而根據唯物主義理論,唯物主義只認為精神是物質的最高級表現形式,其唯一的源泉和載體是人,并不認可或是承認萬物之中蘊含精神,但這本身在邏輯上就已經堵死了物質產生精神的條件?! ?/p>
那么上面的結論哪個更正確一些呢?根據現有的科學研究,并沒有發現自然界的萬物存在精神的跡象,即:自我認識與思維。有的只是教條而死寂的物理定律而已。因此,精神并非物質的產物,似乎更靠譜一些。
如果要把這些物理定律定義為唯物主義學說中物質產生“第一精神”的養料,即:自然界的各種物理定律因為無法自我認知而感到無聊和懊悔,進而產生了自我認知的愿望和能力,從而產生“第一精神”,那么唯物主義學說倒也可以更能自圓其說一些,如此不管怎么說總算有個像點樣的理由?! ?/p>
不過按照上述的問題在于,“意識到不能自我認知進而想要自我認知”本身便已經是一種自我認知,這將導致這樣一個結果,即:“第一精神”先于“第一精神”產生的理由產生。這豈不成了先有兒子后有爹?不過這似乎說明物理定律這個物質中所蘊含的最抽象、飄渺,唯一最接近于精神的部分,也一樣無法產生“第一精神”?! ?/p>
因此,若非要說物質產生精神,就要為這一說法附加上一個絕對無厘頭、不是理由的理由,即:物質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產生了自我認知的能力,并選擇了人作為這種自我認知能力的唯一載體去探究自然、認知自然,最終認識自我。如此,那么跑偏和離譜的程度將絕不亞于任何一種荒謬的唯心主義的說法?! ?/p>
而事實上唯物主義學說在這個問題上的確就是這么辦的,即:物質產生精神,且物質誕生精神就是個偶然,絕對絕對的偶然,其誕生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誕生后也沒有任何目的,認知的行為出于認知能力,是認知能力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認知行為并不服務于任何既定的目的?! ?/p>
唯物主義學說之所以一方面極力掛靠“偶然性”,另一方面又極力避免“必然性”,實乃避免滑向唯心主義的權宜之策,因為唯心主義是強調“必然性”的,是強調理由的?! ?/p>
但是這樣的權宜之計非但沒有使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劃清界限,反倒使唯物主義再次比唯心主義在唯心方面走的更遠:人家給出理由的都唯心了,你這沒給出理由的豈不更唯心?
偶然的就是科學的、可取的,而必然的就是不科學的、不可取的,唯物主義以及建立在物質論基礎上的所謂的科學都持有這樣的態度傾向。這到底是出于真理,還是出于特定的目的呢?在在下看來是后者,其理由在于:相比必然,偶然更為接近于自由,也更加符合人們對擺脫奴役及對自由的渴求??v然很多贊同“偶然”的人并不確切清楚“偶然”具有這樣的特性,但他們依然被自由朦朧地引導至追隨“偶然”。
建立在物質論基礎上的科學能不能最終解釋一切,直接關乎到唯物主義能不能上位為終極真理。那么科學能不能解釋一切呢?
科學要想解釋一切就必須首先符合這樣一個前提,即:一切都是科學的,或者說一切都是科學的造物。如此,科學定可解釋一切,否則便不可能。那么是世界創造了科學,還是科學創造了世界呢?答案顯然應該是前者。是這個世界創造了科學,而不是科學創造了這個世界,因此科學是不能夠解釋一切的;用科學解釋一切無疑是等于用部分來丈量整體,注定量不出個結果?! ?/p>
那么這豈不成了不可知論?非也。這并非不可知論,而是方法論的問題。在在下看來一切皆可知,只不過這個世界的某些部分注定是無法用所謂的科學去解釋的,答案也并非都是可以用科學報告來呈現的。而且就連科學本身是否足夠科學,也是個問題。
1+1=2,這應該是再科學不過的科學,它結構上得簡單使它絕不會出現故障,既沒有人會算錯,也沒有人會否定,然而它確實不夠科學。1+1=2這個結論是借由歸納法所得出的,而歸納法所得出的結論的最大問題就在于,由歸納法所得出的結論不能被任何一種方法證明其永久有效性,而且就連下一秒鐘的有效性都不能證明?! ?/p>
而在哲學概念上,但凡其固有性質在時間上不能永恒的事物,便不符合“絕對實在”的標準,即:非絕對真實、非絕對真理。所有的科學莫不是歸納法的結果,因此科學并非絕對科學,而是相對科學,所以我們對科學的迷信也理應是有限的,而不是絕對的。
從這一點上來講,別說實驗室里的科學,就連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經歷的時間,亦非“絕對實在”,因為時間也是歸納法的產物。我們除了能用張三生老病死、東西由新到舊、太陽東升西落等等物質的變化與運動來證明時間的存在以外,我們還能用什么辦法證明呢?而這正是標準的歸納法?! ?/p>
相比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向來喜歡以人類社會更科學的、更客觀的、更正統的學說自居。但這卻給唯物主義帶來了不小的麻煩與尷尬?! ?/p>
人們很多時候都會將“第一因”和“第一性”等同,實際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第一因”是對某種東西的次序的描述,而“第一性”則是對此種東西的性質的描述。在唯心主義中既有“第一因”,又有“第一性”,且二者同一,即精神。而在唯物主義中只有“第一性”,沒有“第一因”,唯物主義秉持著“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的科學態度,在“第一因”的問題上堅持著無限因果鏈這一概念?! ?/p>
不過問題在于,“第一性”是針對“第一因”而言的,是為“第一因”定性的,既然沒有“第一因”,又何來的“第一性”呢?更何以將“第一性”定義為物質呢?顯然,這又犯了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站在人類的角度,一睜眼睛全是物質,于是就物質“第一性”了?! ?/p>
唯物主義的無限因果鏈的問題還在于,它使這個世界變成了一條“找不到源頭的河流”。對于找不到源頭的東西,我們會自然而然的產生這樣感覺:不真實的、虛幻的、虛假的。如此所帶來的虛無感絕對遠遠大于隨便假設一個“第一因”。對無限因果鏈的堅持同時也使得唯物主義走向了和唯心主義類似的不可知論,因為你何以知道那個無限因果為何物呢?難怪有人說唯物主義會必然性地滋生虛無主義,這是有理論依據的?! ?/p>
不過在在下看來,爭論誰為“第一性”,則是一個根本不必要的問題?! ?/p>
因為,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劃定,“一切”作為一個整體,就是“第一因”的存在,且所有的存在蘊涵于“一切”之中,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是“一切”之中的一部分;“一切”作為唯一的存在,沒有所謂的次序問題,故“一切”本身的性質也不能以“第一性”來命名,而只應以“本性”來命名?! ?/p>
在“一切”之中,物質和精神之間的關系就好比一對雙胞胎。雙胞胎總是老大先出生,老二后出生,但是無論誰先出生,誰因此成了老大,另一個成了老二,我們都不能因此而否定在此之前老大、老二同時孕育于母體之中的事實?! ?/p>
因此,物質和精神都是“一切”的“孩子”,“第一性”顯然不能夠用來形容它們,它們不過是來自同一個源頭的兩條河流而已,無論怎么吵怎么鬧,終歸是一家人,親兄弟,只是被錯誤地弄成了大水沖了龍王廟。
因此,爭論物質和精神誰為“第一性”有必要嗎?在人類社會范圍內似乎有點必要,但是世界本源的問題上真的沒必要,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又不甘居人類社會之內,非要去解釋世界的本源,從而導致了這場爭論變得沒必要?! ?/p>
“一切”作為唯一的存在是不能夠被創造出來的:首先是“一切”以外別無它物,故沒有什么“一切”以外的東西創造了“一切”,而“一切”自己也不能創造自己;不能被創造,自然就不會有那個被創造時候的起點,所以“一切”只能是一個“無始”的存在;又因為“一切”是不能夠被創造的,故“一切”也不能夠被毀滅,所以“一切”同時也是一個“無終”的存在,即“一切”無始無終。這就好比證偽主義中,不能夠被證明正確的事物,亦不能被證明其錯誤一樣,不能被創造的東西,也就不能被毀滅。因此,“一切”要么不存在,要么存在,而只要存在,便是一個無始無終的存在,且蘊涵于“一切”之中的所有存在都將伴隨著“一切”無始無終。
能量守恒定律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一切”無始無終的性質: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不變?! ?/p>
“一切”是一個不能附加任何定義的概念,因為“一切”以外別無它物,沒有什么是“一切”的參照物,而任何概念都是相對論的產物,故“一切”是不能夠被定義的。也正因為“一切”是沒有特定的概念的,所以“一切”也不受到任何限制,“一切”之中蘊含著所有的存在和所有的可能性?!耙磺小辈痪哂虚L短、多少、大小、豐富單調的性質;換句話說,“一切”可長可短、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可豐富可單調。無論“一切”以何種方式存在,是一個無限小的基點,還是一個浩瀚無限的宇宙,它都是“一切”。這也意味著,“一切 ”具有萬能的屬性?! ?/p>
至于“一切”為何蘊含有所有的一切的理由只有一個,因為它是唯一的存在,所以它理應就是所有的一切。這個理由看似牽強,但卻是唯一合理的解釋??偸菄L試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理和見識去解釋世界本源的問題,同時又將這一問題看得神乎其神,不敢相信自己對它的任何解讀是正確可靠的,正是我們正確解釋這一問題的最大障礙?! ?/p>
有關世界本源的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常規合理性,但是與此同時它絕不會完全符合常規,沿著這樣一個思路去解釋世界的本源應該是一種更為妥當的態度。因為,“常理”隸屬于“一切”,是“一切”的一部分,“非常理”也隸屬于“一切”,也是“一切”的一部分,因此要對“一切”做出正確的解釋,自然要將“常理”和“非常理”結合起來,奇正結合地去解釋。
在“一切”之中,一切的存在物不存在誕生的先后順序問題,只存在表達的先后順序問題,因為一切的存在物伴隨著“一切”無始無終地存在著,故在存在的問題上沒有先后之分,一切的存在物在存在關系上都是并列的,而不是先后的。即:“一切”沒有先誕生后誕生誰的問題,只有先表達后表達誰的問題?! ?/p>
因此,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非要有個先后的話,也只是表達上的先后問題,先表達了物質或是精神,而不是存在上的先后問題,先存在了物質或是精神?! ?/p>
這就好比在地球上的自然界中有鐵礦石、有橡膠樹、有可以提煉塑料的石油,由這些東西所造的汽車在尚未被造出來,乃至地球上一片蠻荒連個人影都沒有的時候,汽車這件東西就已經作為一種可能性在“一切”之中存在著,只是在被造出來、被正式表達出來之前,它一直在等待被表達出來的那一天而已?! ?/p>
就我們現在的理解力和理解方式而言,一件事物只要具有邏輯上存在的可能性,我們就不能徹底否定它的存在,再加上排中律,一件東西不能即存在又不存在,故只能視其為存在,而又因存在暫時沒有以現實發生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只能視作“尚未表達”,而不能視為“根本不存在”?! ?/p>
且更為重要的是:在“一切”之中不存在“根本不存在”這一概念,原因還是“一切”以外別無它物,故我們不能夠確定“一切”當中不存在什么,“一切”只有“有”,而沒有“無”?! ?/p>
至于“一切”之中都有些什么,這是一個只可依靠想象力去想象,無法依靠任何計算方法去準確度量的問題。這便是“一切”何以就是“一切”、“一切”之中何以擁有一切、“一切”何以變化無窮具有萬能屬性的真諦所在?! ?/p>
這種“普遍存在的尚未表達”的存在與否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客觀的,人們無論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它都存在,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由不得人類中心主義?! ?/p>
在下的這種說法似乎亂了綱常,甚至是大逆不道,沒了“長輩”和“晚輩”之分,原來兒子和爹是同時存在的,只是先表達了爹,后表達了兒子,所以爹成了爹,兒子成了兒子,爹并不是兒子傳統意義上的造物主,兒子也并非爹的造物,爹不過是兒子的表達媒介而已,就如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樣。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事實就是如此。
我們身份證上所寫的日期至今,只是我們的“表達年齡”, 而我們的“存在年齡”則是無始無終,無法用時間來表達的?! ?/p>
“一切”之中的存在物具有表達上的先后順序問題,這一點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不難看出來,因為東西總是一件一件問世的。那么既然如此,向上追溯,“一切”就理應有一個“一切”之中的所有存在物均不被表達的極端狀態,“一切”的“完全聚合狀態”,或稱“一切”的“第一表達狀態”?! ?/p>
在這個“第一表達狀態”中,“一切”之中的所有存在物都處于一種只是存在,卻不被明確表達的狀態,連最基本的時間、空間和質量都是不被表達的;在這種狀態中,沒有一種可以被準確測度其大小、形狀、質量的表達物。處于“第一表達狀態”的“一切”不具有任何空間、時間、質量的屬性,也就是不占有任何的空間、時間、質量。那么此時的“一切”應該是一種什么狀態呢?它應該是虛無的、飄渺的,猶如鏡中花水中月,相比看得見摸得著而言,就好像不存在一般?! ?/p>
一直以來,我們將精神的存在形態定義為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我們非要這么定義精神的話,那么從這一點來講,“一切”的“第一表達狀態”就是等同于精神的一種存在形態,即:“一切”的“第一表達狀態”是精神形態的。
物質與精神的區別在于,物質是“客觀實在”的,而精神則相反,是“客觀不實在”的。很明顯,二者的區別不在于客觀不客觀,而在于實在不實在。那么實在不實在又如何定義呢?很簡單:可測度、可觀測。說白了就是可見,至于拿什么去看不重要?! ?/p>
而且根據現有的科學研究,如果我們在對物質定性的問題上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將科學儀器的觀測結果和人的感官結果平等對待,那么現有的科學儀器對物質的觀測結果就已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顛覆了以往人類根據自身所具有的感官對物質的定義,也就是物質是所謂的“堅實存在物”。
因為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那些構成物質的原子在高倍顯微鏡下,其內部幾乎是空的,原子核占據了一個原子的絕大多數的質量,且原子核也并不堅實,其內部也是空的,還能往下劃分。根據最新的弦理論,一切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同一種東西,弦的不同震動和運動頻率形成的。那么這個弦又是什么?是“堅實存在物”嗎?不是!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嗎?也不是!這個所謂的弦已經具有了很濃的精神形態。那么若是在往下劃分,是不是就可以在所謂的科學上,完完全全地證明物質的本質形態是精神形態的呢?答案是不能!
因為這其中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用“客觀實在”的手段不可能證明“客觀實在”的“客觀不實在”的性質,因為證明的手段和被證明物都是“客觀實在”的。也就是不可能用物質的手段證明物質不屬于物質。但是與此同時還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這也同時意味著:用物質的手段同樣不能證明物質不屬于精神?! ?/p>
不過隨著科學手段的發展,現在確實有著這樣一種趨勢:物質的本質形態被證明越來越接近于精神形態。最后很可能出現這樣一種局面:物質的本質形態被科學手段證明無限接近于精神形態,但由于證明手段本身的限制而終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下覺得這是很可能出現的一種局面,因為現在已經有了這樣的苗頭?! ?/p>
如果有朝一日真的發展到了那一步,那將會是一個相當的諷刺的局面;科學手段本來是為證明唯物主義真理性服務的,并且在證明的過程中也沒有出現什么差錯,的確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卻于不知不覺中同樣為唯心主義恪盡職守的當了一把服務員,做了一個大大的廣告?! ?/p>
不過這樣的局面在在下看來確是再正常不過的,因為萬物總要歸宗,歸于“一切”之中。既然終點只有一個,那么怎么走,走哪條路都一樣會到達終點,只是路程長短的區別而已?! ?/p>
至此,我們會隱隱約約地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越是往上追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終極問題,一切就越是屬于“想象力的”、“思維的”、“邏輯的”,也就是屬于“精神的”?! ?/p>
歷史上曾經有些人試圖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加以綜合,但均以失敗告終,其嘗試的結果不是滑向唯物主義,就是滑向唯心主義。據在下估計,滑向唯心主義的應占絕大多數,因為若按照唯物主義的思路去探究世界的大本大源,在缺乏足夠的實證手段去切實證明的基礎之上,就必然要伴隨著數不清的猜測、假設和推理,故而滑向唯心主義也就不奇怪了。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如在下在這篇文章前面所說的,錯將方法論當成了結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本是探究世界的方法論,卻于不經意之間錯當成了結論,況且這兩種結論還是截然對立的,又豈能成功統一?
在“一切”即為“一切”的“第一因”的基礎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對親兄弟理應重新修好,作回一家人,合二為一,統一為一種主義,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下稱其為“唯實主義”。一切的一切,實際上怎樣就怎樣,不唯物,也不唯心,或者說既唯物,也唯心,而不是顧面子,舍真理,夾私貨,偏居一隅,走極端。這是不是一種比干脆唯物,或者干脆唯心更科學的態度呢?
歷史上,中國的哲學和哲學家就從來沒有給自己和自己的哲學劃分過什么唯物派和唯心派,中國自古以來所秉持的“天人合一”的觀點是物質和精神在中國的哲學體系中融為一爐的最好詮釋,所有的存在歸于“一切”之中。中國的哲學家們不過是在描述各自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而已,歷來相處融洽,從未因為物質和精神誰為第一性的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說起來大家都是“唯實主義”者。西方世界后來的崛起使得“洋貨”盛行,微積分的產物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被販賣到了中國,中國的哲學觀念從此便陷入了西方哲學的桎梏而難以自拔,原本未被劃分過的陣營的中國哲學家也“被劃分”了一把?! ?/p>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很多內行之所以緊緊抱住唯物主義的粗腿不放,并不是他們對唯物主義的信仰有多么虔誠,也不是他們干脆沒有看到唯物主義學說的問題所在,而是出于某種特定的需要。這個需要就是,對自由的渴求必然導致對傳統宗教神權的鞭撻。因此,即使唯物主義不是真理,遵從它也絕對要好過生活在宗教神權的淫威之下?! ?/p>
那么在下這篇文章將板子更多地拍在了唯物主義的屁股上,是為了將大家拉回到宗教神權的陰霾中嗎?絕對不是!
因為唯物主義至今沒有上位為最終真理,所以對于向往自由的人們來說,縱然懷里緊緊抱著唯物主義的腿,嘴里不停地念著唯物主義的經給自己壯膽,但在內心深處仍然涌動著難以安撫的不安,底氣并非十足?! ?/p>
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此乃精神的存在形態;“認知的”、“思維的”、“想象力”、“情感的”、“理性的”、“感性的”等等,即活生生的,此乃精神的存在內容。精神的形態有了、內容有了,剩下的就應該是形式了。那么精神的表現形式是什么呢?
世界上任何事物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內容,并隨著內容的發展而改變。精神當然也是如此,精神的形式是精神內容的造物。
當一個畫家決定畫一幅畫的時候,其想畫畫的想法以及對畫的構思是精神的內容,而當畫作完成之后,這幅畫作就是其精神的表達形式?! ?/p>
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將這個簡單的事例推廣、套用于這個世界呢?即:自然界的萬物是精神的表達形式。那么締造締造萬物這一精神形式的精神內容呢?在哪里?答案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目前為止,唯一承載著精神內容的就是我們自己?! ?/p>
自然界的萬物從其本質狀態到其中所蘊含的物理定律,都只是精神的形式,不具有精神的內容,只有外在而無內在,是“不完整的精神”;而只有我們人,既具有精神的形式,又有精神的內容,可謂內外兼修,是“完整的精神”。那么自然界和我們誰的層次更高呢?當然應該是我們。因此,如果非要把這個世界的什么東西評選為“神”的話,那么這個“神”就是我們自己?! ?/p>
這樣的說法太過狂妄嗎?不敢將這個榮譽的桂冠戴在頭上嗎?既然在此前與宗教神權的戰爭中我們已經狂妄了一把,那么在此我們為什么不更徹底地瀟灑走一回呢?
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我們的內心中涌動著難以自已的狂妄的沖動,恨不得打倒一切站到最高處,然而在實踐中卻又膽怯地不敢將內心的想法落到實處。這正應了那句名言:人們的想法總是要比行動更為勇敢。
就這樣,我們身處在矛盾中,身處在夾縫中,站在自由與奴役之間的中間地帶。我們時刻對奴役保持著警惕,卻又懦弱的不敢越雷池一步,徹底奔向自由。就這樣,人們被自由和奴役拉來扯去。很諷刺,不是嗎?
也正是我們如此這般的矛盾心態和生活狀態,給了在傳統上,象征自由的唯物主義和象征奴役的唯心主義以各自生存的空間,存在的土壤,使得二者始終處于對立并存的狀態,而不能走向統一?! ?/p>
在唯心主義的“神佛上帝”面前不能稱王,于是避其鋒芒,另辟蹊徑,建立一個沒有“神佛上帝”的純粹由死氣沉沉的物質構成的獨立王國,并且以自身所具有的生機勃勃的種種改造物質的能力在其中稱王稱霸,獲取自己想要的凌駕于一切之上的自由··· 這其實就是唯物主義以及唯物主義的信仰者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 ?/p>
不過問題在于,這樣的作為到底是勇敢的表現?還是膽怯的表現呢?亦或是勇氣和膽怯的折中?
一直以來,我們對這個世界都存在著一些誤解,這些誤解是巨大的,影響更是深遠的?! ?/p>
對于這個世界,我們總是覺得它的存在一定是有著某種特殊意義的,因為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我們早已經習慣了一件事物的存在必定是有著某種特定意義的常規邏輯。不過這卻很可能是我們隊這個世界最大的誤解?! ?/p>
在下若是在此告訴各位讀者朋友,這個世界的存在既沒有什么特定的意義,也沒有什么特殊的目的,也就是這個世界的存在是無意義和無目的的,你會相信嗎?
對于一件無始無終的東西而言,它的存在不需要理由,或者說存在本身就是它存在的理由,因為存在所以存在;在無始無終之中也不會有所謂的終極目標,因為所有的目標在無始無終之中都必將成為階段性的,因此對于無始無終的東西而言,它的終極目標就是無始無終本身?! ?/p>
人生,我們也總是認為人生一定是有著某種意義的,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探究過人生的意義,古往今來的哲學家、思想家更是這方面的佼佼者。然而直至今日,卻沒有一個能夠就人生的意義給出一個廣為認可的說法。但凡對人生意義的解讀,無不是建立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的基礎上的解讀,純屬個人的絕對意義則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哪怕連個像樣的答案都沒有。為什么沒人能說清楚呢?因為根本就沒有?! ?/p>
意義是關系的產物,意義只存在于關系之中,拋開關系,便談不上所謂的意義,而且就是由關系而來的意義本身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并無標準答案。就好比“一切”,沒有與之發生關系的存在物,故“一切”的存在便談不上什么意義。離開關系,意義就只剩下了存在本身。所以,在絕對的個人層面,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總是將正義和道德視為這個世界的本然和終極關懷,此乃人們對這個世界另一個巨大的誤解。這個世界的本然是正義和道德嗎?如此確定的理由是什么?顯然,這又是一個想當然、拍腦門的結果。意愿是良好的,但是意愿永遠是問題的“應然”,而不是問題的“實然”?! ?/p>
凡是有利有弊,這就足以證明這個世界的“實然”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善與惡。在“一切”之中既有正義,也有邪惡、既有道德,也有缺德、既有“天堂”,也有“地獄”、既有雷鋒,也有希特勒。全部的全部,只在于你如何做出選擇。并且,拋開人們的主觀意愿,在“一切”之中的絕對價值上,存在物之間并沒有高下之分。
退去它們華麗的外衣,還正義與道德以它們本來的面目,它們不過是能夠使普遍的人普遍受益的社會原則而已,脫離了社會,它們便會失去存在的土壤,并非這個世界的本然和終極關懷。說穿了,讓它們得以走紅的更多是人們保護自身利益的本能,而不僅僅是人們的良好愿望?! ?/p>
認為世界的存在是有特定意義的、認為所有人的人生都有著某種相通的意義、認為世界的本然和終極關懷是正義與道德,那么就會不由自主地、必然性地將這三者的意義皈依于某種外在的凌駕于眾生之上的一個存在的引導,即所謂的“神佛上帝”?!吧裣缮系邸本瓦@樣被創造了出來,并伴隨著人們對世界的諸多誤解萬世不朽。這就是宗教為什么能夠存在并迷惑世人的最重要的原因所在,同時也是我們為什么不能真正通向自由的重要原因。
世界的存在無意義、人生在世無意義、正義與道德并非這個世界的本然和終極關懷。這乍看之下絕對是一個危險至極的結論,因為它將會把人類引向虛無主義的泥潭。然而這在因果關系上,會不可避免的引發集體的虛無主義嗎?非也?! ?/p>
因為,對于世界的存在、人生在世的某種特定意義、正義及道德的熱烈期盼,絕對是一種充滿惰性和奴性的表現,因為一個真正積極向上,勇于為自身負責的精神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催促和鞭策?! ?/p>
正是因為世界的存在、人生在世無既定的意義,我們才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任意賦予它們意義。今天我想讀書,那么今天的意義就在于讀書、明天我想釣魚,明天的意義就在于釣魚、后天我想郊游,后天的意義就在于郊游。過著這樣一種意義自由的生活,難道不比過著一種終生都要背負著某種既定意義的生活要更好、更自由嗎?
每個人都完全可以過上這樣的生活,只要他愿意?! ?/p>
唯物主義通過對偶然性的掛靠,一樣導出了世界的存在和人生無意義的結論,但是偶然性卻使得唯物主義導出這一結論的過程和結論本身具有著很濃的強詞奪理的味道。但是世界的存在是客觀的、人生是客觀的,作為客觀存在物,它的存在總會有其合理之處,其合理之處也就是它的意義之所在。這就導致唯物主義的強詞奪理無法對存在的合理性做出積極有效的回應,從而使得唯物主義一手創造了一個自己無法恰當回答的問題。因為無法回答,從而為虛無主義,甚至是更加危險的墮落留下了滋生和發展的空間。這非但不會給人們帶來自由,反倒會使人們陷入更大的苦惱和苦難?! ?/p>
有著些許宗教傾向的朋友可能會問:“既然沒有“神佛上帝”,那么使得宗教萌生并變得可信的神跡和神秘事物又是怎么回事呢?”。這就涉及到地球人一直以來所犯的最荒謬之極的一個錯誤。
地球人一直以來所犯的最荒謬之極的一個錯誤就是,直接跨過了存在可能性更大的天外來客直接找到了“神佛上帝”,并且還煞有介事,像模像樣,勞神費力的為它們建起了廟宇教堂,此后更是生生世世頂禮膜拜。還有什么是比這更荒唐的事情嗎?
那天外來客存在嗎?難道你還要等黨中央國務院、“磚家”、“叫獸”親口向你證實嗎?如果是的話,那么在下要代表黨和國家感謝你,因為這表明你對正統的教育接受良好、對主流和權威深信不疑,絕對屬于易于擺布的良民。
“一切”不存在“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此乃表明天外來客在哲學概念上存在;宇宙浩瀚無邊,此乃表明天外來客在邏輯上存在;如今相關信息多如牛毛,此乃表明天外來客在實際中存在。你說,他們存在嗎?
別說開飛碟,就是開著汽車回到兩千年前,也會有人把你當成神佛,跪在你面前祈福保平安?! ?/p>
在基督教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故事。教士說“上帝創造了一切”,哲學家說“上帝就是一切,因為上帝創造一切和上帝就是一回事”。沒錯,這怎么看都是一回事,但是教士就是不贊同哲學家的說法,并且還給不出不贊同的理由,毅然堅持自己的說法。哲學家為此苦惱不已,為何明明是一回事,教士們卻不肯承認?
在利益面前清心寡欲的哲學家在政治上往往是天真的,他們當然難以猜透這其中深刻的政治用意。如果教士們認可哲學家的說法“上帝就是一切”,那么人人平等這一萬年不變的政治訴求就要落到實處,國王將不會再比一個草民高貴,因為大家同為“上帝”的一部分,你不能說“上帝”的哪個部分是重要的,哪個部分是次要的。而教士們的“上帝創造一切”,一切外在于“上帝”,那么作為無足輕重的造物,一切之間如何對待彼此就自然成了一件不重要的事情,人人不平等在宗教層面上就有了理論空間?! ?/p>
看到了嗎?這就是普度眾生的宗教,它充滿了私利的夾帶?! ?/p>
在下不僅不想讓大家回到宗教神權的陰影中,也同樣不想讓大家繼續生活在物質論的權威之下,而是找到真正屬于我們的自我,我們那一直壓被以科學的名義抑著的真正的精神自我,所以才寫會這樣一篇文章。
真理就是真理,它有著絕對只屬于它自身的真相,它理應是沒有階級屬性的,被修正的真理無論是服務于少數人,還是服務于少數人,帶有什么目的,它都是“夾雜著私貨的偽真理”,假冒偽劣產品,對真理本身都是一種褻瀆。
說了這么半天,這些和陰謀論又有什么關系呢?難道這些就沒讓讀者朋友們想起什么嗎?諸如那位納粹的著名人物戈培爾,以及他的傳世名言“謊話說千遍就會成為真理”。再有,你確信你知道所有的事情,以及在歷史上真正都發生了些什么嗎?你確信學校里所教授的知識是現存知識的全部嗎?
最近偶然間看到了一篇介紹梵蒂岡圖書館的文章,據文章介紹,梵蒂岡圖書館內的書架如果排成一排,其長度將達74公里,僅介紹藏書的目錄就達到38000冊。而問題在于:世人都知道這些書上寫了什么嗎?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在下這些“高談闊論”太高、太遠,無論是否正確,都于人民的解放無益,所以沒什么大用?! ?/p>
的確,這些東西乍看之下距離柴米油鹽是很遠,但是距離真理卻可能很近,至少絕對要比柴米油鹽近得多。而什么是真理則直接關乎到什么才是真相,真相則決定著自由?! ?/p>
籠外之鳥即使每天山肴野蔌,它也是自由的,籠中之鳥即使每天山珍海味,它也是個囚徒。是享受山肴野蔌的自由,還是安于山珍海味的囚困,自古以來就一直是個問題?! ?/p>
以上是在下平日閑來無事,懷疑懷疑,否定否定,胡思亂想的結果。由于在下并非哲學方面的專業人士,最多也只能算是個愛好者,而從涉獵廣度和深度來說,連個合格的愛好者尚且都算不上,所以以上關于哲學的論述遠不嚴謹、遠不完整,頗有不妥之處,因此并沒有奢望能夠破舊立新,只求能夠引發思考便以足夠,對此部分諸君若有疑問,盡可當成笑談。然而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真理,則是需要諸君認真對待的,因為它直接關乎自由。
2011年7月28日
于沈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