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街上無文化
來到海口,第二天下午去了著名的鐘樓。下了公共汽車,見對面路口赫然立著一塊黑色的石碑,便馬上跑了過去。上刻:“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海口騎樓老街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準(zhǔn)”。
大概是因為發(fā)過一篇《文化部不能再不作為了》的博文,所以對這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準(zhǔn)的事特別關(guān)注。在我的印象里,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zhèn),歷史文化名街,都不在少數(shù),但由文化部批準(zhǔn)這樣的事實用石碑宣示出來,卻是頭一次看到。于是,我不免站在文化部的立場來反駁自己:誰說文化部不作為了?海口這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由文化部批準(zhǔn)的事,不就證明了它的“作為”了嗎?
信步走了進去。先向左走,發(fā)現(xiàn)被稱為“騎樓老街”的,就是沿街的樓面縮回一間,行人可在樓下行走而不被雨淋著。這種騎樓,不僅在廣州見過,福州洋頭口至茶亭原來的街面,也是這種格局,可惜已在新近的舊城改造中拆除了——我忽然想到,如果文化部也在這里立一塊“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碑,說不定也不會落到這樣的命運——。海口騎樓老街不長,遠遠不及福州那已拆除了的老街,店里賣的都是與文化無關(guān)的商品。于是折回向右走,進了一條名“得勝沙”的步行街。那行道中間擺滿了攤子,賣的更是劣等的衣服鞋襪之類,我細加檢點,沒有一家是賣書的,連道路兩旁也沒有一家書店。與文化稍稍傍得上一點邊的,只有那盜版的光碟。
正在搖頭嗟嘆之際,走過了冼夫人紀(jì)念館,不由得眼睛一亮。門口的楹聯(lián)上刻著:“統(tǒng)一國家功勛萬載,造福海南恩德千秋”,里面還有一個冼夫人騎馬的石刻,小樓上冼太廟中供奉冼夫人的神像。在這唯一本應(yīng)有文化氣的場所,門里門外,叫賣的都是與此無關(guān)的雜物,與正宗“紀(jì)念館”實在相去甚遠。
海口自然是有文化的,后幾天去的五公祠、瓊臺書院都是,但多冷冷清清,門可羅雀。與那打著文化旗號的文筆峰玉蟾宮元辰殿、南山觀世音之問休咎、卜命運的盛況相比,簡直不可以道里計。
改革開放以后,“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成了時髦的話語。后來,文化似乎不愿充當(dāng)附庸和婢女了,于是便有了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旅游文化,乃至消閑文化,麻將文化,廁所文化,但文化的真正含義——文治教化,卻蕩然不存了。人們醉心于聲色犬馬,厭惡道德仁義,文化街上無文化,就一點也不值得詫異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