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草橋關民]的《改革開放前的農民工為什么是盲流?》,要說他是老年癡呆問題有些不像,因為他還記得那時候他“當過日工和固定工”;要說他沒有老年癡呆,為什么會連“農民工”與“盲流”都分不清呢?
改革開放前是沒有“農民工”的稱呼的,如果按現在把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稱為“農民工”,那么“農民工”在分為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后任何時候都沒有中斷過,只有數量多少的差別。同樣,“盲流”在分為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后任何時候也沒有斷過,也只有數量多少的差別。
所謂“盲流”,是指農村戶口持有者盲目進入城市后,沒有正式工作,沒有可靠的生活來源的情況。改革開放前的“農民工”不是“盲流”,也不會當成“盲流”來處理。
舉例來說,林縣紅旗渠“動工以后,資金需求越來越大。為了把漳河水早日引到家門口,林縣人想盡了辦法。買水泥太貴,他們自己建水泥廠生產水泥,整個工程所用的6705噸水泥,有5170噸是林縣人自己生產的;缺少炸藥,生產隊便多積有機肥,省下的硝酸銨配上鋸末、干牛糞碾碎制成土炸藥;鋼釬造不了,大伙就力圖節約,長釬磨短了就當小撬用,小撬磨短了就捻成手把鉆用。在資金最困難的時候,縣委抽調了30多名干部,成立了勞力管理組,組建工程隊,到其他城市承攬工程,賺錢彌補修渠資金的不足。據統計,當年就有31000林縣人外出搞建筑,掙回經費1800萬元”。誰敢說林縣的這些“農民工”是“盲流”。
再舉個例子,上世紀七十年代大于在湖南衡陽,有幾個衡南栗江農村的青年朋友,他們是初中畢業后就憑著自己的木工與油漆技術一直在衡陽市“打工”,當時公安部門經常查戶口也從來沒有把他們當成“盲流”對待?,F在,他們有的已經成為小老板了。
改革開放前有“盲流”現象,像小崗村的嚴宏昌,開始出去是要飯,沒有可靠的生活來源,當然屬于“盲流”,公安抓到后是要遣返回家的。后來別人幫助他“幫他找到了修鐵路挖土方的機會。如此反復3年,嚴宏昌很幸運地進了建筑隊,開始在鐵路各車站建房子。這是完全與農民生存不同的世界,建筑隊里的小工每天的工錢也有1元錢,成為技術工,三級是每天1.61元,四級是2.02元,五級甚至達到3.27元------他做到了五級工,后來甚至成為鳳陽縣里的一個‘小包工頭’”,有了可靠的生活來源,也就不屬于“盲流”了,所以他能夠干到1978年,最后也不是被公安抓到后遣返回家的。
要說“盲流”,改革開放后也還是有“盲流”的。現在農村人口雖然可以自由流動了,但并不是說一到城里就會有正式工作有可靠的生活來源。如果沒有,淪為偷兒乞丐什么的,還是屬于“盲流”?,F在不但農村人口有“盲流”,一些城市人也“盲流”。大于一個同事的孩子,因為沒有工作,“盲流”到云南去發財,結果與黑社會掛上了,至今還在勞改隊呆著哩?,F在的社會治安不佳,很多問題,就出在這些“盲流”群體。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