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劉國光
我年事已高,淡出學術舞臺多年,這里收集的是若干年前所寫的文字,當時或曾有過影響,現在看來仍有意義。主要集中在“計劃”和“市場”、“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關系上,二者有內在的聯系,講的都是經濟轉型中的理論是非。“雙重模式轉換”是我關于經濟轉型問題非常重要的一個思想。環繞上述問題針鋒相對的論爭,反映的則是當今中國社會不同利益階層勢力的訴求,已經到了何等緊張的程度。它關系到我國改革的前途命運,是當今經濟領域里意識形態斗爭的焦點。
總的來講,我的觀點是這樣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深化市場經濟的改革,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是必由之路,但是,我始終堅持計劃與市場結合,完全讓看不見的手來調節,不能保證社會公正協調發展,改革的方向必須是社會主義的,而不能是資本主義的。不強調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忽視共同富裕的方向,那么,建立起來的市場經濟必然是人們所稱的權貴市場經濟、兩極分化的市場經濟。鄧小平早就告誡我們,改革造成兩極分化,那改革就失敗了。當然,我們一定能夠避免這種前途命運。
反對“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結合,主張私有化、自由化和兩極分化的聲音,雖然有雄厚的財富和權力的實力背景,但畢竟只代表少數人的利益;而主張“市場經濟”必須與“社會主義”相結合,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國家宏觀計劃調控為導向和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聲音,則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工農大眾和知識分子群體的希望。我國經濟改革的前景,不取決于爭論雙方一時的勝負,最終取決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
這是我和許多經濟學界朋友們的共同信念。研究經濟學要有立場、觀點、方法的說法,好像又不大時興了,但我總以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立場,勞動人民的立場,大多數人民利益的立場關注弱勢群體的立場,是正直的經濟學人應有的良心,是不能丟棄的。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觀點和方法也是要堅持的,但具體的觀點、方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可以選擇,為我所用,為創建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所用。西方“主流”經濟學對市場經濟運行機理的分析,有許多可以借鑒的東西,但是部分傳播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人士,力求使它在中國也居于“主流”地位,取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種情況需要關注。當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不能僅靠官方權威來支持其主導地位,而要與時俱進,兼容并蓄,不斷創新。
實踐在發展,思想也在發展,這里所收集的文字還算不得成熟,只能作為參考,同時就教于大家。我愿就這些問題,與學界同人交流探討。
本次文字整理,桁林博士協助完成,謹此致謝。
附錄一:
杰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劉國光學部委員
劉國光學部委員1923年11月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現為特邀顧問,第十二屆、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是黨的十二、十三、十四大報告起草組成員,首屆“中國經濟學杰出貢獻獎”、“21世紀世界政治經濟學杰出成果獎”、首屆“世界馬克思經濟學獎”獲得者。
劉國光先生1946年畢業于西南聯大經濟系,1951年選派到蘇聯留學,是新中國第一批留蘇研究生,并于1955年獲得副博士學位?;貒筮M入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77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獨立出來組建中國社會科學院),迎來學術“井噴時期”。他在孫冶方直接領導下結合“大躍進”經驗教訓,提出經濟增長方面最著名的董劉模型(參閱《劉國光經濟改革論集》編后記說明),是中國版哈羅德——多馬模型,而且是離散時序動態模型,更具有理論前沿性,改革開放以后才被國外學者關注到。改革開放之后迎來第二個學術“井噴時期”。1979年率先提出的計劃與市場結合這一破解體制改革根本性問題的重大命題,受到中央關注,稱之為“標兵文章”,號召“在更多理論工作者還沒有下最大決心,作最大努力轉到這條軌跡上的時候,我們必須大力提高這種理論研究風氣”。1982年明確提出減少指令性計劃,擴大指導性計劃,在計劃經濟時代如同一聲驚雷,這個觀點為1987年黨的十三大確立“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宏觀管理模式作了先行探索。1984年,劉國光課題組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的總體設想》,開始獨創性地闡述“雙重模式轉換”目標,逐步形成經濟學的創新理論和政策體系。劉先生一直秉持市場與計劃“結合論”,堅持“兩點論”反對兩個極端,既反對迷信計劃也反對迷信市場,不迷信計劃又不忽視計劃,有必要的計劃協調予以指導,尤其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更要加強政府社會經濟職能的作用。他在1985年提出的雙重模式轉換論成為十年后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的先導。他在宏觀經濟領域提倡旨在為改革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的“寬松環境”“買方市場”,旗幟鮮明地反對通貨膨脹有益論觀點,由他最先領導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二十年間已經成為人們觀察國內經濟趨勢的風向標。
劉國光晚年擲地有聲地指明了兩種改革觀點爭鋒的實質,批判新自由主義改革發展觀,強調指出:“是堅持鄧小平開創的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改革方向,還是假借‘擁護改革開放的旗幟,把中國引導搞資本主義’的改革方向?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改革方向,還是采取資本主義私有化的改革方向?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還是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或名曰‘市場化改革’的改革方向?”
同時,劉國光在《對經濟學教學和研究中一些問題的看法》(《高校理論戰線》2005年第9期)、《中國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若干基本理論》(《政治經濟學研究》2020年第1期)、《實現共同富裕要堅持什么樣的的理論——訪杰出經濟學家劉國光學部委員》(《政治經濟學研究》2022年第2期)發表的文章,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作出了關鍵性的重大貢獻!
附錄二:
簡評《劉國光經濟改革論集》
桁 林
《劉國光經濟改革論集》是劉國光教授若千年來所寫的文章匯集,這些文章當時曾產生過重要影響,現在看來仍有重大價值,主要內容集中在“計劃”和“市場”、“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關系上,講的都是雙重模式轉換、改革開放發展過程中的理論是非,反映了當今中國經濟領域意識形態矛盾斗爭的焦點。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和活力離不開先進思想的引領作用,劉先生用自己的學術人生踐行了這一點,也證明了這一點。編輯整理這本新《論集》旨在探尋“思想怎么領先時代、思想怎么能夠引領時代”的蹤跡,所選三十篇代表性文章,比較集中、全面、綜合地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思想軌跡。相信還原歷史之旅、探訪真相激情同樣裨益讀者、感染讀者。
論集分為五個部分,分別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關于雙重模式轉換間題、關于改革方向的論爭、關于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導地位以及若干歷史的回顧與小結,外加一篇學術小傳。這本論集非常具有探索性的是,劉先生和大家一道重溫了《資本論》有關商品和商品生產普遍具有的兩重屬性,即使用價值(生產)和價值(生產),以及資本積累所特有的兩面(性),即價值生產過程和剩余價值生產過程,指出私營企業具有上述商品生產兩重性、資本積累兩面性特征,因而在鼓勵、支持包括私營企業在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加以規范、引導和把握,才能為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添磚加瓦。與此論題相關聯并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則是如何正確處理資本存量、流量和增量之間相互關系(其中反對私有化就是劉先生最鮮明的態度),以及從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等深層次問題,在雙重模式轉換的整個過程中對于解決這些問題都應有充分準備,不能想得過于簡單,要提前布局,早作打算,做足預案。對于這些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發展穩定的重大理論問題,劉先生已經作了先行探索,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力、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敏銳的現實洞察力揭示了這樣的真理,一如既往地有著先見之明。論集分量之重所慮在此耳,有助于提高我們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對重大現實問題辨識與判斷能力。
《劉國光經濟改革論集》于2022年10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隆重推出。封面特意設計了100顆星星,宛若河漢,動如玉帶,以表對百歲老人的美好祝愿!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