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吃虧,誰吃虧
——再說幾句《東風雨》
前些天寫了篇《東風雨》的觀后感,其中對創作者的用心能否為當今觀眾所理解表示了懷疑。文章發給了一些朋友,徐大姐(浩淵)回信說,一般人看了這片子,“更容易感到為正義的‘流血犧牲’,到頭來是傻B行為,因為連目標都是假的”。她舉了身邊的例子,這樣的例子我身邊也有,它們能否代表“一般人”我說不好,因為沒有統計數據,但憑直覺代表性不會太低。前幾天參加一個《東風雨》的討論會,會上也聽到諸如“意義歸零”的議論。昨天又有同事轉來小葉(匡正)的影評,黑紙白字再次證明影片的主旨確實“被”歸了零:
雖然他們【即抗日烈士——紀蘇】也無畏,但那些慘烈場景,最終顯示的仍是戰爭的虛無。這種對悲劇的感受和想象力,是《東風雨》的靈魂所在。它殘酷冷峻,卻有一種凈化的力量,讓你走出影院體會到的是和平與生命的價值。它的結局也在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在戰爭中注定沒有勝利者,只有失敗者。比起那些簡單地以敵我正義為訴求的電影來說,這種對戰爭的表達,無疑更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觀。
那天的座談會小葉也參加了,會上編劇楊健女士談到,犧牲了那么多人,最終得到的情報卻過時無用,那確是史實,但她和導演都認為,“用”之上還有更高的“義”(她沒用這詞兒但就這意思),她特別說了趙氏孤兒。
這就有趣了,作者分明是往北走十里,然后再向東北走十里;小葉和觀眾們往北走了十里,然后卻西路軍似的奔了河西走廊。這究竟是影片表達的問題呢,還是觀眾接受的問題?記得小時候我們那一帶有個美女,是許多君子的好逑。她雖然明確表示誰都沒看上,但誰都覺得被她看上了,因為該女天生一雙“美目盼兮”,看著特別多情,連我這沒太到歲數的看了都多心,遑論正當年的大哥哥們了。《東風雨》也可能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遭人誤讀吧,因為北行的頭十里確實是生命的鮮花零落成塵、碾踏成泥的十里,確實傷心慘目。盡管如此,我還是想強調,基本不管作品、徹底不管作者的閱讀,恰恰是這些年文藝評論、思想辯論中最突出的現象。不舉別人的例子就舉自己的《中國不高興》吧,我們那本書也是迎面碰上一大群我們沒說的他非說你說了、我們說了的他非說你沒說的評論家。這些評論家不是博士生導師就是資深媒體從業人員,卻不知怎么搞的,一個個就像《紅樓夢》里把侄子當嫂子、“拉了自己的褲子,硬梆梆…”的賈瑞瑞大叔。這些瑞大叔當然也有可理解之處,我上篇文章已分析了其背后的社會政治原因,這里就不多說了。
我想說的是,趕上這樣評論家觀眾,這樣的社會政治原因,《東風雨》不吃虧幾乎是不可能的。它在歷史細節和表達手法上的講究,與到處穿幫的“主旋律”電影或商業片形成了鮮明反差。但由于影片的主旨即那更高的“義”被時下最高的“利”攔住去路,那些足見苦心匠心的輔助和鋪墊就很可能成為問題——首長出問題了,秘書警衛都少不了要辦學習班“交代問題”。剛剛讀到晚報上一篇文章,就在給《東風雨》的情節結構辦學習班,說它違背了間諜片的什么“范氏定律”。
程嬰救孤、三戶亡秦這類舍生取義的事情明擺著都是“吃虧”。《東風雨》既然在銀幕上主張吃虧,銀幕下也就別害怕吃虧。套用一個名句:你不吃虧,誰吃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