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完整體系
(1)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判斷和劃分
①保留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的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
1、根本問題: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復辟資本主義兩條路線的針鋒相對的斗爭。
2、根本底線:為了無產階級的根本階級利益而行動是一切行動的根本保障。
3、根本途徑:以代表無產階級的根本階級利益為前提,發展社會生產力。
②過渡到全面實現全民所有制的社會主義發達階段之后,逐步過渡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
按勞分配、商品生產、價值規律,總有一天完結。
反對“徹底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變化、必然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
(2)發展目標和規劃
1、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目標:
為無產階級服務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不是為了個別盈利而是為了社會需要。)
2、目標的規劃:
①第一步,建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②第二步,實現工業、農業、科技、國防的現代化。
(3)發展的路線保障
①根本保障:政治掛帥,調動群眾參與建設和管理的熱情,尊重群眾創新,激發群眾智慧,打擊官氣。鼓足干勁,爭取進步,多快好省。
②必要條件:盡可能利用一切先進技術實現躍進。提高勞動生產率,不僅要靠物質技術,還要靠文化教育、政治思想工作,靠精神作用。
(4)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全局的具體統籌
①關于工業、農業,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
1、優先發展重工業,工農業同時并舉。
2、重工業優先發展前提下,適當多發展農業、輕工業,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堅持“農輕重”次序。
3、鄉村集體公社組織下,實現鄉村自主的工業化,實現鄉村由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過渡,解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內在矛盾。
4、反對過度以農業支援工業。堅持縮小剪刀差,注意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需要農業支援工業,兼顧工業支援農業。工農業產品的交換,要調整價格,注意提高農民收入。
5、充分利用價值法則(毛主席說,價值規律是一個“偉大學校”)、貨幣關系、商品交換,建立城市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鄉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聯系,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城鄉商品交換,為鄉村自主工業化提供必要的資金保證,鞏固工農聯盟,改造農民階級。
②關于沿海和內地。
1、沿海的工業基地充分利用,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大力發展。
2、新的工業大部分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備戰。沿海也必須兼顧,可以有大型廠。沿海原有的輕重工業的擴建和改建,還要大力的發展。
③關于國內外方面。
1、批判的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利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引進這些國家先進設備。從1963-1966年,中國先后與西方發達國家簽訂了80多項工程的合同,用匯2.8億美元,其中成套設備56項,用匯2.6億美元。此外,還從東歐引進設備,用匯2200萬美元,合計3.02億美元,其中成套設備2.8億美元,占這一時期用匯總額的91%。
1972年2月5日,毛澤東、周恩來批準了國家計委關于進口價值4億美元的14套化纖、化肥成套設備的報告。
1973年1月2日,國家計委又向國務院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內引進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的報告,獲得批準,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纖、3套石油化工、10個烷基苯工廠、43套綜合采煤機組、3個大電站、武鋼一米七軋機,及透平壓縮機、燃汽輪機、工業汽輪機制造廠等項目。同年9月,中央又批準從美國引進彩色顯像管成套技術項目。
2、“生產競賽”思想,比較發展,確定超越目標。
④國家、生產單位、個人關系
1、堅持政治掛帥、艱苦奮斗作風,勤儉節約,加強積累,反對過度的“物質刺激”。反對平均主義,也反對個人主義。
2、適當注意在積累、發展的同時注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大公有私、公私兼顧。
3、生產單位實行強化黨的領導的黨委領導下廠長負責制和“兩參一改三結合”的,而不是嚴重削弱黨委領導的“一長制”。干部必須放下架子、參加勞動,保持和群眾的平等。生產管理規章制度必須注意不斷變化改進。群眾必須參加管理,必須調動群眾建設和管理的熱情、智慧、創造力,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加強對群眾政治教育,把集體利益、長遠利益放在個人利益、短期利益之上。
4、社會主義統一計劃下,適當擴大企業經營的自主權。統一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沒必要保守“營業秘密”。
5、大中小企業同時并舉,廣泛的辦各種形式“小洋群”、“小土群”工業,加快發展速度。
⑤中央和地方關系
1、地方的各個企業,不僅要有中央直接主導的“條”的管理,而且要有地方自主建設的“塊”的管理。
2、中央統一領導為前提,適當擴大地方建設的自主權,中央不要把地方卡死。
3、各省自己能夠生產的盡可能自己發展,只要不妨礙全局。
(5)統籌社會主義建設的計劃管理
①制作計劃的注意點
1、必須依賴客觀事實、符合客觀經濟發展規律的制訂計劃,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主義國家現有人力物力、內外環境制定計劃。
2、計劃存在絕對的不平衡和相對的平衡、絕對的不按比例和相對的按比例,要堅持變化發展觀點。要保持好相對平衡、相對的按比例,就要注意絕對的不平衡、不按比例,根據絕對的變化發展,使計劃相對的平衡、按比例。
3、處理好突擊和不突擊的對立統一關系。
4、計劃制訂和調整的過程是不斷的深化認識的實事求是、有的放矢的過程。毛澤東時代的計劃不像蘇聯計劃方法那么僵化,而總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動調整的。
5、在計劃工作上,既要反對什么賬都不算的聽其自然,又反對絲毫漏洞都不放的過度的四平八穩。
6、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底線,是計劃的經濟基礎,生產資料的分配決定消費品的分配。
7、搞計劃,就要搞好集體福利事業,搞好公共財產分配,例如文化教育、公共醫療、體育、住房。
②統一計劃下對商業市場的利用
1、毛主席說,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綜合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我們把合作社商業并入國營商業,不僅好辦事,而且節省。
2、我們對商業的監督,靠黨的領導、政治掛帥、群眾監督。社會主義統一計劃下商業工作人員的勞動,是社會的必要勞動。
3、我們對市場的管理,對三類不同物資采取三種不同辦法。第三類物資(地方分配物資)允許公社和農民在集市上賣,價格由國家管理,規定一定制度,促進城鄉交流。
4、我們的市場必須有國家統一管理、規定,堅決不能讓小自由變大自由。
5、價值規律是計劃工作的工具,不過不是主要依據。
(6)戰略決心——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毛主席首次提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實際情況的“第二次結合”。
毛主席強調學習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不僅是學習蘇聯經驗,更要以蘇為鑒,對不適合我國國情的經驗做法進行批判和剔除,獨立自主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
毛主席對《教科書》中關于“每一個國家都具有自己特別的具體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形式和方法”的說法表示贊成,認為“這個提法好”。這說明他已經意識到必須走具有中國獨特的自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而且,對蘇聯方法弊端,毛主席是最早發現的。
(7)實現共產主義必要前提——帝國主義的滅亡
毛澤東深刻指出——實現共產主義,全靠國內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根本不行的。帝國主義不滅亡,國家機器就不可能消除,實現共產主義就是不可能的。必須發動、支持反帝斗爭,團結亞非拉最廣大反帝各民族人民,分化瓦解帝國主義陣營,爭取“第二世界”,對超級大國也進行分化瓦解,孤立頑固勢力,為共產主義事業的最終勝利爭取外部條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