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教授在中國價值網上有篇文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不是國企而是公有資本
他在開頭就說:“2018年最后的一個工作日,應邀參加了中國政治經濟學40人論壇首屆會議。我發言說,大家想搞政治經濟學的創新,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這個想法當然好,但是這最終能不能在理論上成立,在歷史上站得住,不取決于我們今天喊多么高大上的口號,而在于你能不能真正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找到它的微觀基礎。”對此我非常贊同。
在這段文章中,華生教授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社會主義的微觀基礎是什么?這個問題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自從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實踐已經有了100多年歷史。經過100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我們也應該對社會主義經濟的微觀基礎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了。
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主體的性質和特征決定了經濟活動的性質和牲。經濟主體可區分為個人、家庭、企業、國家等不同類型的主體。根據研究主體的區別,經濟學區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個人、家庭和企業是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而國家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在本文中,我們主要探討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微觀主體:人和企業。
先說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微觀主體的人。
一說到經濟學研究的人,我們會自然想起斯密提出的“經濟人”假說。
“每個人都千方百計地利用自己的資本(看來,實質上不是指隨便什么人,而是指資本家),使他的產品具有最大的價值,通常他沒有同時考慮到社會利益,也沒有意識到,他對社會利益起了多少促進作用。他所盤算的也只是自己的利益,但‘在這場合,象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
在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中,所謂經濟人,就是把人抽象成自利者,其目的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否定了人作為社會存在的其它一切重要特征。
從以上的引用不難看出,所謂的“經濟人”實質上只是資產所有者一一資本家的抽象,其基本特征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很顯然,這一假設是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和發展的社會環境為基本出發點的。
但是,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社會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由資產者當家作主和按資分配到勞動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的轉變。這種轉變,必然也會引起經濟學假設的根本性的轉變。在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在分析了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生活消費個體性的條件下的勞動者的基本特征:
“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至于消費資料在各個生產者中間的分配,那未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價物交換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的勞動可以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馬克思《哥達納批判》)。
“但是不同等的個人(而他們不是不同等的,他們就不成其為不同的個人)要用同一種尺度去計量,就只有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待他們,從一個特定的方面去對待他們,例如在現在所講的這個場合,把他們只當作勞動者;再不把他們看作別的什么,把其他的一切都撇開了”(馬克思《哥達納批判》)。
在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過程中,單純的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被消滅了,產權存在的基礎也消失了。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具有了雙重身份,即既是勞動所有者,又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而在生產資料公共所有的條件下,勞動者在生產資料所有方面,與其他勞動者是沒有差別的,而在勞動所有方面卻是有差別的,而且其消費需求也不一樣。因此,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其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而不再是資產所有權。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社會生產主體由資產者轉變為勞動者,而勞動者的特點是一方面具有個體所有的勞動能力;另一方面則存在著個人和家庭的消費生活需要,因此他的行為方式,即是和其他勞動者一起,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通過自己投入的有效勞動,取得相應的消費價值(消費品)。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自從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以來,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出發點,已經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由“經濟人”到“勞動人”的轉變。
明確了社會主義利益主體的人一一勞動所有者的特點一一即“勞動人”的特征,我們再進一步認識作為社會主義微觀基礎的企業的性質與特征。
一說到企業,我們自然會想到由資本家經營的業主制企業以及股份制企業等等以體現產權為核心的企業形式。如果我們進一步考察這些企業,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由于勞動力商品化,雇傭勞動者的工資在勞動者進入生產過程之前就已經確定,因此,產權型企業的基本特征是勞動力價值處于不變狀態,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表現為生產資料價值量的變化。我們把這種勞動力價值預定不變,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表現為生產資料價值量的波動的企業,稱為生產資料實體或資產實體,它的生產主體是資產所有者,其生產目的是滿足資產所有者對盈利最大化的要求。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微觀基礎,即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它的本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
現在我們再來看社會主義企業的特點和性質。
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消滅了,勞動者成為了企業唯一的生產主體。同時也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勞動者作為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在資產所有方面是無差別;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費的個體性,勞動者在勞動所有方面是有差別的。因此,在公有制經濟中的生產主體是勞動所有者,而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由于企業的勞動者作為公共的資產所有者,它在資產所有方面不具有完整性和獨立性,因而公有制企業的經營者是不能用公共所有的生產資料來承擔經營風險的,換句話說,勞動者必須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資產,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正因為如此,公有制企業采用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是“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這一生產結果的分配順序和內容是先補償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量,然后是扣除滿足不同范圍的公共需要價值量,最后才是企業員工的勞動收入分配。從這里我們看出,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隨著勞動者主體地位的確立,企業的價值運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它的特征是公有的生產資料處于保值狀態,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波動,表現為勞動收入多少的變化。我們把這種公有資產價值預先固定,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表現為勞動收入變化,表現為消費價值量波動的企業,稱為生產勞動實體,稱為勞動實體。其生產目的就是滿足勞動者對消費價值的需求。這就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微觀基礎,即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它本質是消費價值的生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是什么呢?
首先是“勞動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不再是“看不見的手”和“經濟人”的互動,而是“看不見的手”和“勞動人”的互動。其次,作為社會主義的企業不再是以資產者為主體、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資產實體,而是以勞動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勞動實體。第三,與“勞動人”和勞動實體的微觀基礎相對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動的基礎是勞動所有權或勞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或產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