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有位欲知常的朋友在《經濟學原理簡說之三:兩種主體之說》一文之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有些不懂的地方請教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資產所有者出現,這個容易理解。但生產資料共有,和勞動所有權的出現依然有不懂之處。因為目前發展階段,生產離不開協作式的企業化生產,生產資料或個人所有或股東所有,或公有,前兩者是資本主義的產權所有,而后者在過去的實踐中是主體缺失的虛擬所有,權力行使是代理人制,代理人除了可能的個人利益還兼具受托的不那么牢靠的產權的保值增值要求。按照勞權經濟學原理。這部分權力理應歸勞動者集體行使,而勞動者在勞動成果的分配中也僅僅應該是獲得其自身及家庭所需的消費價值。那么剩余就理應留在企業作為生產資料的積累。問題是,勞動者決定消費價值與生產資料積累分配的內在機制如何?其二,生產資料要素的流動如何形成?請賜教”(欲知常,2024-4-7,《經濟學原理簡說之三:兩種主體之說》評論)。
欲知常這段評論涉及到的問題為:
1,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什么會出現勞動所有權的要求?
2,在已有的公有制實踐中為什么會出現主體缺失或虛擬所有?
3,在勞權體制下的產權與勞權的關系是怎樣的?
4,在勞權體制下的企業形成的新價值量如何分配?
5,勞權體制下的企業內在的經營機制是什么?
6,勞權體制下的生產資料如何配置與流動?
本文就第二個問題進行回答:為什么在已有的公有制實踐中會出現主體缺位的問題?
改革之前的公有制形式,例如國營企業,存在著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就是主體缺乏或虛擬所有的問題。
實際上,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雖然不存在人格化的資產者,但卻存在著人格化的勞動者。本來是有“所有者”的,不存在“所有者缺位”問題。但是,如果我們觀察一下具體的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就會發現,確實存在“所有者主體缺位”問題。
什么叫“所有者主體缺位”?就是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雖然存在著勞動所有者,但是,勞動者沒有以生產主體的身份出現,他沒有作為生產主體來管理或經營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例如,當管理者存在有明顯的化公為私、損公肥私行為時,勞動者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不能有效制止;當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發生虧損或效益滑坡時,勞動者不能及時更換管理人員,修訂企業制度,使企業向好的方面轉化等等,類似的例子是舉不勝舉。這是從勞動所有的角度來看,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確實存在“所有者主體缺位”的問題。
改革前的工商企業模式,大多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產權制度相結合的模式,我們把它稱為蘇聯模式。這種模式由蘇聯人第一個建立,然后被普及到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用蘇聯模式來命名是恰當的。
國家所有制,作為公有制的典型形式,它體現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只有勞動所有者,沒有資產所有者;只存在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基本要求;是國營企業的基本特點,它所體現的是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而國營企業體制--國有國營的管理體制和國家得盈利,職工拿工資的分配體制,屬于產權制度,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適合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從這里我們看到,國營企業體制和國營企業的所有制是處于明顯的相互矛盾狀態的,兩者作為生產關系存在著性質上是相互對立的:
生產資料國家所有制由于消滅資產所有者,使勞動者成為唯一可能的生產主體,它要求勞動者當家作主;而產權制度是確立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企業制度,它否定了勞動者的生產主體地位,這是國營企業“全民所有,全民負責,結果誰也不負責”的根源所在,也是國營企業“主體缺位”弊病的由來;
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勞動者在資產所有方面是沒有差別的;相反,由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存在,員工在勞動所有方面和勞動投入方面是有差別的。因此,國營企業實際上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而必須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但是,產權制度事實上體現的是資產所有權,而否定了勞動所有權。結果是能夠對國營企業負責的勞動者由于其利益要求得不到體現而處于消極應付狀態,而不存在的利益要求--即所謂的資產所有權卻得到了體現。這是國營企業缺乏動力和活力的根源所在。
從這里可以看出,形成公有制企業或國有企業主體缺位的原因是由于在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誤用產權制度造成的。
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沒有資產所有者,但有勞動所有者。從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這一基本特點出發,我們就應該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從法律上確立勞動所有者的生產主體地位,勞動者也就名正言順地成為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的主體或“老板”,就不會發生“全民所有、全民負責,結果是誰也不負責”的弊端了。
但是,由于陷入資產所有權的誤區出不來,人們不是從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出發,而是從傳統的產權觀念出發,建立了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明明沒有資產所有者,但我們的產權學者偏偏要建立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企業制度,偏偏要建立資產所有者當家作主的企業制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真正的資產所有者而必然造成“所有者主體缺位”問題,另一方面又因為產權制度事實上否定了勞動者當家作主的生產主體地位,從而排除了勞動所有者當家作主的可能性,因為勞動者不能成為生產主體而造成了“所有者主體缺位”問題。也就是說,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所有者主體缺位”的弊端是錯誤引用產權制度造成,產權制度不適合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是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一系列弊病產生的總根源。
由此可見,正確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應該是用適合公有制企業基本特點的勞權制度取代產權制度,而不是用另一種產權制度取代已有的產權制度,更不是以錯糾錯,改變公有制的形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