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人民公社制度是先進還是落后時,文章中提到了三種生產力: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對此,有網友提出了質疑:
生產力還有社會性質之分嗎?回答是肯定的。
其實我們通常談到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時,這里的生產力只是一個簡稱。
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力總是社會生產力。因此,說全了,應該說解放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但是,社會生產力本身仍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而還是要更進一步具體化的:例如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力等等。
當我們考察現實中的社會生產力、而不是概念上的生產力時,我們必然會涉及到社會所有制、生產主體及利益要求、企業制度等等。
有位叫靜水的朋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關于社會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力。 設一片土地上有兩個農場。一個是社會主義的國營農場,另一個是資本主義的私營農場。兩個農場用同樣功能的機械和同樣技能的工人耕種。請問,這兩個農場的生產力的區別是什么?”
當我們以現實的社會生產力為考察對象時,它總是以一定的社會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力。例如,當我們說到資本主義生產力時,它就是以生產資料的資產者所有制與勞動者只占有自己的勞動力為前提條件的。在這樣一種所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只能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力是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形成的。資本家或股東進行投入貨幣資產,購買需要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然后通過組織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力就是資本的生產力。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實現了公有制。因此,人格化的資產者消滅了,因而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同時也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不僅勞動者是唯一的生產主體,而且其利益要求也表現為勞動所有權。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的,即通過勞動者按照報酬勞動的方式與公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形成的生產力。由于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勞動者只能在保值的前提下使用公有資產,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是作為勞動者工本的生產力存在的,社會主義生產力就是工本的生產力。
具體到社會主義性質的農場和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其所有制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勞權制度基礎上的經濟模式,其生產力特點表現為工本的生產力。因為在建立勞權制度條件下,社會生產主體是勞動所有者,生產過程當然是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過程。因此,形成的生產力也必然是工本的生產力。后者是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產權制度基礎上的經濟模式,其生產力特點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因為在建立產權制度條件下,社會生產主體是資產所有者,生產過程當然是體現資產者對資產所有權的過程。因此,形成的生產力也必然是資本的生產力。
現在我們用股份制企業模式與生產隊模式作一比較,就立即明白資本生產力與工本生產力的區別了:
股份制企業的生產主體或老板是誰?股東。股份制企業的經營目標呢,那就是資產增殖,更通俗一點說,就是每股收益的不斷增長。股東取得股利的本是什么?資本,即股東投入企業的資產量占企業資產總量的比例,即占股比。一個股東的股份數量占有企業股份總量的比例越大,他受益也就越大,因此,占股比就是股東資本的量化體現。
那建立工分制的生產隊的生產主體或老板是誰?社員。生產隊的經營目標呢?就是社員收入最大化。更通俗一點說,就是工分單價的不斷提高。那社員取得收入的本是什么?工本,即社員投入生產隊的勞動量占勞動集體勞動總量的比例,即工分比。一個社員的工分占生產隊工分總量的比例越大,他的收益也就越大,因此,工分比就是社員工本的量化體現。
資本生產力的發展是以股東資產的增殖狀態為衡量標準的。股東的資產增殖幅度越大,那么說明資本生產力的水平越高。它是以物質財富的增長為中心,一切以服從股東們的財富增長為目的。其動力機制就是資本投入、資產增殖,資產的擴大投入,資產的進一步增殖,如此不斷循環;工本生產力的發展是以勞動者的生活水平的擴大、豐富和提高為目的的。其動力機制是工本的投入、勞動者的消費價值水平的提高,勞動投入能力增強并再投入,一切以擴大、豐富和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為中心,如此不斷循環。
生產力發展狀態,有其衡量指標。
對于資本的生產力衡量指標,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經說明,那就是資本事實上分為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而衡量資本生產率的就是所得剩余價值量與可變資本之比。對于工本生產力的衡量指標,則同樣可以把工本區分為不變工本(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一一即生產資料投入)和可變工本(投入的活勞動),而衡量工本生產率的公式就是消費價值與可變工本的比值。
對于工本生產力怎樣計算呢?
假如按照市場勞動力價格水平,一個人工是200元人民幣,如果生產的結果是消費價值正好也是200元人民幣,那說明工本生產處于勞動力簡單維持的狀態,既沒有擴大,也沒有縮減。而如果大于這個價值,則工本生產力處于擴大狀態;反之則說明處于縮減狀態。
資本的生產力是以資產者為主體,它表現資產者利用自己占有的資產吸收勞動者剩余勞動的能力;工本的生產力是以勞動者為主體,它表現勞動者發揮自己勞動潛力的狀態。
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可以說明工本生產力與資本生產力的性質區別:
在人民公社時期,一對夫婦兩個勞動力,除了要負擔一、兩老人的生活需要之外,有三、四個孩子是幾乎普遍的情況。而社員所以愿意生養三、四、五個孩子,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負擔這些孩子從出生到成家的生活需要基本不成問題。這是在我國農業還僅僅是在以體力和畜力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的水平上的情景。
現在,50年過去了。現在的夫婦兩個勞動力,那怕都是打工,有了一個孩子之后,就不再或者不愿再生第二胎了。原因很現實,因為生不起,你不能確定自己能夠負擔兩個孩子從出生到成家的生活需要,你不能確定自己的收入能夠負擔孩子讀書、買房、結婚等所需要的支出。
誰都知道這50年來的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為什么現在的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夫婦兩個勞動力至少要能夠負擔兩個孩子從出生到成家的生活需要才能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難以維持呢?
生產力是大發展了。但生產力事實上有資本生產力和工本生產力的區別。當我們把主要的方向和精力放在資本的生產力發展上時,工本生產力就處于萎縮狀態。這就是我國人口進入負增長的根本原因所在。
改革開放以來,人人都知道“發展是硬道理”。因此,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最時髦的口號。但是,如果僅僅只知道“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進一步具體化,我們必須進一步認識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而社會生產力又有資本的生產力和工本的生產力之區別。因此,你必須明確要發展的到底是資本的生產力還是工本的生產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