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建設理論方面,從結束計劃經濟到開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經濟建設理論和實踐的一個突破。同時,我國憲法也做出了明確規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是,在經濟學界,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打著解放思想的旗號,不顧中國國情,把西方的經濟學理論視為圭臬,不加分析的全盤照搬,并以步步為營的方式,引向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方向。從開始去掉“社會主義”這個修飾語,單純變為“市場經濟”,到現在公開拋出“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
近日,任澤平的自由市場經濟言論再一次引起了輿情的軒然大波。他說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是實行自由市場經濟。他的主要觀點有二,一是認為自由市場經濟雖然并不完美,但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經濟”。二是他認為自由市場經濟“尊重并釋放人性”。對此,筆者想談一點膚淺看法。
一、自由市場經濟的本質
馬克思認為,歐美自由市場經濟或者說叫資本主義,是一種特權主義。馬克思對西方社會有一個著名觀察,依據生產資料所有制,分為四個階段,認為市場機制無法改變特權和消滅特權,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是在于特權發生交易轉移,從人數極少的一小撮人轉移到人數極少的另一小撮人,讓特權形式發生改變,而不會改變特權的本質。
西方實行的“自由市場經濟”,就是把整個國家的經濟“全部”交給市場,讓市場的自由競爭,實現優勝劣汰。自由市場經濟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利己”為動機,在市場競爭中無疑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自由”只不過是它披著的一張極具誘惑力的外衣,在“自由”的幌子下,它可以完全不顧一切外界的干擾,包括政府的干擾和社會成員的反應,任其自由放縱(有人說“中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有一只無形的手,那就是政府的管控”,這話就自相矛盾了,既然政府可以干預,怎么還叫“自由市場經濟”呢?)。表面上似乎“公平”,客觀上必然產生極大的不公平。因為,自由市場競爭中最基本的表現是“優勝劣汰”,而在競爭勝出的只能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人,絕大多數的人必然會是被殘酷的競爭所淘汰,淪為貧民階層。而這里的所謂“公平”,只能是如馬克思所說的,從極少的一小撮人轉移到人數極少的另一小撮人,這是其一。
其二,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以生產資料私人所有為基本特征,而在市場競爭中的勝出者絕對是以擁有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為基本標志,私人擁有的財富越多,資本越雄厚,就越具有競爭優勢。這樣,就必然出現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局面,這樣當社會財富越來越多的向少數人手里積聚的時候,這時壟斷就形成了。這也就必然存在嚴重的剝削現象。因此,所謂自由市場經濟“尊重并釋放人性”,這只是相對于市場競爭中的勝出者而言,對絕大多數的底層民眾來說,無異于嚴重的人性壓抑和殘酷的經濟打擊。這就是如馬克思所說形成特權主義,而市場機制的作用只不過是讓特權形式方式改變,但對特權的本質絕對不會改變。對整個社會來說,只能造成極大的不公。
但西方主流經濟學完全不同意馬克思的判斷,他們認為市場機制的自由交易會打破特權,而創造一個人人平等的自由社會。所以,主流經濟學被簡稱為自由主義,包括從18世紀亞當斯密開啟的老自由主義,以及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新自由主義。但從實踐來看,世界上所有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無一例外地都存在這種壟斷特權。
二、世界市場經濟模式及特點
從目前世界上來看,雖然絕大部分的國家都是實行市場經濟,但迄今為止,真正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不多。美國、德國、日本市場經濟體制是迄今世界各國中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模式,它們也各有特點,各具風格。這種市場經濟模式的多樣性、差異性,既是各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殊內容,也是各國相關經濟政策、國情和文化歷史傳統差異的折射。1991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轉換到市場經濟》的研究報告中提出成功的市場經濟的三種主要模式:美國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德國和北歐的一些國家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德國、日本的行政管理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就是說,世界各國實行的市場經濟也各具特色。
從世界上搞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來看,除了英國和美國在80年代和90年代經濟繁榮過一段時間外,其他一些國家,如俄羅斯、阿根廷、波蘭等一堆國家,基本上沒有一個是靠自由市場經濟讓經濟好起來的。現在世界上有好幾十個國家也都是自由市場經濟,但是卻也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
自由市場經濟,因為產品競爭能力、工業、金融等方面的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靠自由市場,只能成為發達國家的附庸。為什么英國和美國有能夠收割其他國家的能力,主要在于它們有雄厚的金融能力。比如近幾年,美國利用它的美元優勢,它就可以收割很多國家的資源。
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沒有完全的經濟實力,你想要搞自由市場經濟,只能成為人家收割的對象。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發展經濟不僅是要增加經濟總量,還必須要服務于全體人民。不能只是讓極少數的一些人富得流油,如果只是讓少數人富裕,多數人受窮,那我們就不能叫社會主義了。
自由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經濟,世界上所有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搞的都是資本主義,在中國搞資本主義,與中國的國情也不符。對此,毛主席早就做過科學論斷:“我們這樣的條件下搞資本主義,只能是別人的附庸,過去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資本主義道路,我看還是走不通。要走,我們就要犧牲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違背了共產黨的宗旨,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會激化,搞不好,還會被敵人利用。”
三、自由市場經濟的致命弱點
自由市場經濟它是完全把整個國家的經濟“全部”交給市場,國家和政府完全失去了管控能力,一方面,必然會導致資本架空和干預政府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會使政府被資本所左右。另一方面,會導致經濟危機,會引發生產過剩,造成資源浪費,比如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寧肯把牛奶倒掉,也不愿降價賣給貧民。同時,還會引發企業主為了獲取最大利潤,對工人進行剝削。還會是政府不作為社會管理的借口,還會導致政府管理只能的懈怠等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里就不多說了。
四?、自由?市場?經濟就是?無?為?經濟
人類社會的經濟交易形式,自從人類社會以來,在貨幣出現以前是以商品交換的形式進行交易,貨幣出現以后,就是以貨幣交換形式進行交易。在交易過程中其經濟形式就開始形成了市場經濟的雛形。以后,一直是由市場調節的方法進行經濟交易活動。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市場經濟,都存在市場機制,但市場機制的地位很低,很少有人去關注和重視它。
西歐的大學出現,在11世紀左右,也就是市場理念和商業職文化傳播到西歐不久便出現了。就是說,在世界范圍內,最早的經濟模式就是市場經濟模式。從1928年10月起,蘇聯開始實施計劃經濟。這樣,就出現了最初的兩種經濟模式,即自由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
二者的基本特征是,自由市場經濟的產品交易是通過市場調節進行商品或勞務的交換。而計劃經濟是政府根據社會需求進行計劃調節的經濟運行模式。很明顯,計劃經濟需要人為地對市場需求進行調節,這必然會有相當的難度。而自由市場經濟是把整個社會的經濟“全部”交給市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由市場經濟實際上就是一種無為市場經濟。
比如,1928年10月起,蘇聯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到194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從斯大林時代到蘇聯解體前,已經發展成為唯一與美國抗衡的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
再從中國來看,新中國若沒有計劃經濟,就難以快速進入工業化階段。
新中國剛建立時,作為統管經濟建設的陳云、周總理,正面臨著一種非常尷尬的局面。此前,國民黨在大陸肆意掠奪財富,導致國民經濟結構遭受沉重打擊,各地經濟都陷入停滯。國際上,由于美國及盟友對我國采取敵對措施,糧食等物資難以從海外進口,我國自身農業產能不足,工業建設需要大量資金。
當時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私商,他們采取惡意抬價、降價的方式,對我國政府收購糧食造成很大阻力。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生活。按照毛主席的建議,陳云將征購改為計劃收購,合并稱為“統購統銷”,由此,我國正式進入計劃經濟時期。
主要是將糧食產能和需求控制在可控范圍內,這樣,一方面鞏固了工農聯盟,一方面嚴格要求各地進行反浪費、節約用糧的思想教育,全國一盤棋,攻堅克難。動員我國人民“節衣縮食”,艱苦奮斗。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扭轉中國經濟的艱難局面,成為了新中國建國初期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陳云大膽提出了計劃經濟的策略。提出將引導社會使用票券購物,計劃經濟時代就此開始了。我國20多年,或者說30年的計劃經濟,工業化發展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100至300年才走完的歷程。
我們可以退一步想一下,新中國剛建立,如果按照任澤平的自由市場經濟是近一百多年來“最成功”的經濟模式,當時選擇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那又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那一定是不堪設想的,自由市場經濟,市場由私人商販任意哄抬物價,讓經濟無序發展,不說國家工業化建設,就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恐怕也要回到解放前的水深火熱之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