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某專家的文章談到了“中國經濟學”的說法,產生出一些疑問。
由于年齡的原因,讓我們這一代的人完完整整看到了改革開放至今的一切,確切講就是看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我國那些經濟學的專家們所翻弄出的一切,無論披上什么外衣,似乎都是西方各類經濟學的翻版,看看我們那些專家們在談經濟時用的是什么詞,什么理論,什么說法,有不是西方的嗎?
可能有人還記得,那些年不只是專家們講西方經濟學,我國各級一些領導干部還到新加坡去學習西方經濟學和政治學說。
人們不禁要問,當今的中國經濟學是從西方經濟學翻版過來的嗎?
可能有人會說,那過去的中國經濟學不是也從西方馬克思那里或者是從蘇聯翻版過來的?
問題在于翻版的不同,翻版也是有講究的,所謂洋為中用,問題是用得如何?
想問的是,中國經濟學究竟是建立在什么經濟基礎之上的?
一般都說是社會主義的公有制,通常也就說成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在下以為,過去總是把公有制這種制度說成是經濟基礎,現在來看,似乎值得商榷。社會主義公有制作為一種制度,在此之下是需要基礎的。也就是說,我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制度,而這一制度需要公有制的實體經濟作為經濟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可以發現我國的公有制經濟實體是不斷變化的,從公有制經濟實體為主,民營經濟實體為補充到民營經濟實體占據大半江山,這個公有制的經濟實體發生了范圍性的大變化,也就是公有制經濟實體大幅縮水,這意味著作為公有制的經濟基礎的大幅縮水。
如今,我們不再提公有制經濟為主,民營經濟為補充,主要指的就是不再以公有制經濟實體為主,不再把民營經濟實體視為補充。
從經濟實體角度來看,如今我國的公有制經濟實體主要存在形式是央企和部分省屬國企和極少數存在的市屬地方國企。
從全國范圍來看,地方國企存在“兩個絕大部分”的現象。即在我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絕大部分地方國企消失了。確切講,公有制經濟實體已成為少數的經濟實體,公有制經濟實體大部分不存在了。
這是不是公有制的經濟基礎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果公有制的經濟基礎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中國經濟學的經濟基礎何在?換個說法,中國經濟學的經濟基礎究竟是什么?
很多專家對此有不同的解釋,有這么解釋的,有那么解釋的,但絕大部分解釋這種公有制經濟實體不斷消失的現象、公有制經濟實體成為一種少數存在的現象,都回避了經濟基礎發生的范圍性的大變化。
但回避問題并不是解決問題,中國的經濟學對公有制經濟實體范圍性的大幅縮水是如何解釋的?
解釋不清這種公有制經濟實體大幅縮水的現象,其它的說法還能站住腳嗎?在下重復一遍,沒有了公有制的經濟實體,是不是沒有了基礎?
問題還在于,中國的經濟學是建立在這種民營經濟實體基礎之上的、還是建立在少數的公有制經濟實體之上的?
還想問的是,中國經濟學是建立在什么樣的社會基礎之上?
由于這種公有制的經濟實體出現的范圍性大變化,如今我國多數人實際的工作崗位都離開了這種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實體,當人們脫離了公有制經濟實體后,必然在微觀上也就與公有制經濟實體脫離了直接的關系,這種現象意味著什么?
過去,人們總是用“改革的紅利”來說事,在下以為用我國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紅利似乎比較好解釋當前的經濟現象。
近些年國家注意到了多數人得不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發展紅利的現象,開始不斷地進行各種調整,并明確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來改變這一現象。
但從原因上講,多數人得不到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紅利是因為他們與公有制經濟脫離了直接的關系,這被很多人形容為或定性為體制外的人員,現實來看體制外的人員和體制內的人員所獲紅利確實不同。
只是這種體制外是分為兩個層次的。一個層次是國有企業的職工,一個層次是民營企業的職工,這兩個層次還是有差別的。
也許有人會認為,國企職工也算是體制內人員,但客觀講他們不是。在宏觀上他們雖是國企,但微觀上他們不會直接得到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紅利,他們的收益受企業效益制約。
多數人在與公有制經濟脫離了直接的關系后,就難以得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紅利是不爭的事實。
重要的是,民營企業的職工是全國職工總數的大頭。
當然,體制內的人員可以享受到的一定紅利還是有限的。在兩極分化的現實中,在與那些極少數富翁面前,差距仍然巨大,這種體制內的人享受到的紅利與這種占有巨額社會財富的富翁們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紅利實際上被極少數富翁占有的事實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發展沒有問題,問題既在多數人都已脫離了公有制經濟實體,問題也出在宏觀、微觀兩種分配形式上。
由于公有制經濟實體發生的范圍性大變化,我國的經濟學不僅經濟基礎發生了范圍性的較大變化,其社會基礎實際上也發生了范圍性的較大變化,對這種變化我們沒有看到經濟學界讓人信服的解釋。
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發生范圍性的大變化產生的最大問題是,中國經濟學無法解釋兩極分化再現的現實,公有制經濟占主體怎么可能出現兩極分化?極少數的億萬富翁面對的是十幾億人收入的不高,其中有6億人收入不到1000元。
用代價說、用暫時說、用過渡說、用過程說或許能說通某一部分,卻無法說通整體。
大家都知道,公有制經濟的最大優勢就是共同富裕,若不能共同富裕,按照總設計師的說法,那就是走到邪路上去了。
重要的是,不是能不能說通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服眾的問題,能不能讓廣大的普通人民群體得到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紅利。
也就是如何根本改變兩極分化的現象,讓中國走向共同富裕。
在這方面我們看到了黨的政策,看到了各級政府的努力,唯獨沒有看到經濟學方面令人信服的陳述和實際、有效的設想。
最后想問的是,中國的經濟學究竟是什么?
中國經濟學從什么時候開始建立?中國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區別是什么?中國經濟學的主要成果是什么?我們各種專家向社會講的中國經濟學究竟是什么?
普通人的感覺,我國現在這些專家們講的經濟學實際上還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學籠罩下的經濟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學界全面拋棄了曾經被視為正統的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引申過來的中國經濟學。
最初搞出一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說法,圍繞著這一說法拿出了一些東西;后來又搞出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說法,也拿出了一些東西。
不管人們怎么給這些說法穿外衣,其內涵的東西卻是從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學說里引進的,而證明這一點的不是各種說教和解釋,而是社會出現的客觀事實。
億萬富翁的出現,極少數人占有巨額社會財富的現象得益于什么?難道不是引進西方經濟學的功勞?
之所以說這是從資本主義經濟學說中引進的,是因在這種說法背后隱藏著一個更大的、更遠的企圖,影響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設想,那就是經濟學界有人在鼓吹全面私有化。
人們自然要問我國的經濟學究竟是什么?
在我國的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中,有一種非常典型的說法,那就是與西方“接軌”。就普通人來看,就從普通人的經濟生活狀況來看,真正接軌的似乎還是很多經濟學方面的專家們奉行的西方經濟學的那一套。
即使如此,很多人仍對經濟學的接軌非常不滿,認為遠遠不夠。其主要理由就是我國的國企還控制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他們希望這些領域也應放手給民營經濟,其實他們就是打著接軌的旗號,推行全面私有化。
可見,我國的經濟學如何,不僅僅是要看它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是什么了,還要看它如何解釋當前兩極分化的現象,要看它是如何提出消除極少數人過度占有社會財富的現象,要看它有沒有推動共同富裕?
在下以為,中國的經濟學最迫切的事是擺脫西方經濟學的束縛,否則是不是中國的經濟學都有疑問。
幾十年來,我們都承認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果,但與共同富裕的目標相比,真的還是任重道遠。
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一切為了人民的思想,依靠人民的思想是不是能讓經濟學界體會到為共同富裕服務才是中國經濟學奮斗的目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