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藝作品口碑越來越受詬病,相當一部分作品可以用粗制濫造來形容,各種雷人情節層出不窮,沒有最“雷”,只有更“雷”,從褲襠藏雷到游擊隊住別墅抹發膠;從北漂住別墅吃泡面到勤工儉學的學生住著大平層、霸道總裁永遠愛著傻白甜,明明是喜劇節目卻非要穿插情感環節,沒有哭戲的喜劇不是好“作品”。這些雷人的文藝作品脫離生活、脫離民眾、脫離現實、脫離歷史、甚至脫離常識,已經是對觀眾智商的無視和羞辱。
為什么我們的國產影視劇越來越脫離現實、脫離生活?有人嫌棄民眾不懂欣賞,有人 說藝術就是小眾的,有人用“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來開脫。好的文藝作品不僅是高于生活,一定是來源于生活。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只有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才能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造出深受大家歡迎的作品。
如果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脫離群眾,不能深入普通民眾,自然也就無法了解普通民眾,不食人間煙火,他們創作出的作品必然是空洞蒼白、矯揉造作,沒有笑點尬笑,沒有痛點硬哭。如果一群人沒有進過工廠、沒有在農村生活過、沒有真正在職場上過班,甚至沒有正兒八經上過幾天文化課,更不要提如何體驗外賣、快遞小哥的辛苦,他們創作出的作品自然無法與普通人共情,那么我們的藝術作品脫離普通民眾,消費苦難、充滿了高高在上的傲慢和臆想也就是必然的。
當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農民、不熟悉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對于普通群眾的真實生活缺乏了解,對于人民群眾豐富生動的語言無法聽懂,對于普通民眾適應生活、改善生活的知識缺乏理解,自然而然會與普通民眾形成隔離和隔閡,不熟悉人民群眾的語言,便只能以空洞的說教去說服甚至壓服別人,通過制造一些佶屈聱牙的詞語來凸顯自己的所謂“水平”。
當與人民群眾產生隔閡,形成隔離后,雙方便形同陌路。有的文藝工作者無法與群眾打成一片,就無法聽懂普通民眾的語言,也無法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工作中的習慣,在思想上、行動上與普通民眾產生了隔閡、形成了隔離。于是便一方面埋怨群眾素養差,不懂欣賞所謂“藝術”,另一方面總覺得自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習慣性在普通民眾面前擺資格、論“英雄”,講大道理,卻無法解決實際問題,民眾自然不買賬。很多人長期脫離實際、脫離勞動、脫離生活、脫離普通群眾的喜怒哀樂,自然無法與群眾共情,總是覺得高人一等。自然而然就會形成小圈子、小幫派,在資本的加持下、在圈子之間相互吹捧中,還會有人關心作品的好壞嗎?還會有人關心普通民眾的需求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