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糧食、金融和霸權--威廉•恩道爾四本書述評
王群瑛 王曉寧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探討危機本質、反映世界金融戰爭、揭示美元霸權和美國霸權的論著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其中,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的四本著作尤其引人注目,它們分別是《石油戰爭:石油政治決定世界新秩序》、《糧食危機:運用糧食武器獲取世界霸權》、《金融海嘯:一場新鴉片戰爭》和《霸權背后: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四本書的書名取自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關于石油、糧食、貨幣和霸權的名言。基辛格在20世紀70年代展望美國地緣政治的長期目標時說:“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誰控制了貨幣,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在這些書中,恩道爾詳細描述了以洛克菲勒、摩根等家族為代表的美國社會政治精英以石油、糧食、貨幣為武器,打著“人權”、“民主”、“進步”的旗號,利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宗教等各種手段席卷全球財富,構建并維系美國全方位主導世界、稱霸全球的戰略,力圖揭示世界石油危機、糧食危機、金融危機和海灣戰爭、“反恐”戰爭、“生物燃料革命”、“基因革命” 以及上個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動因。在《霸權背后》一書中,作者還詳細描述了美國運用秘密經濟戰爭、人權“武器化”等各種方法弱化和孤立中國的活動。在這些著作的中文版前言中,作者多次提到“新鴉片戰爭”一詞。他說,“今天的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件,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新鴉片戰爭”’,“它比起19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中國發動的那場鴉片戰爭更加惡毒,更具破壞性”,“中國遠不是今天這場戰爭的唯一目標,但也許是最重要的打擊對象”。
這些著作涉及內容廣,時間跨度大,視角獨特,材料翔實,見解獨到,值得一讀。它對我們了解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探尋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源,認清美國的國家戰略具有參考意義。
這四本書自出版以來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其中文版由知識產權出版社自2008年起陸續推出。
這里對這四本書作一概括的介紹。
《石油戰爭》一書描述了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為爭奪世界霸權展開的一個多世紀的“石油戰爭”的歷史,揭示了石油和美元的內在聯系,解析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
1.制造石油危機是保持美元世界貨幣地位的手段。作者說,在保持美元的世界硬通貨幣地位的過程中,在世界貿易領域,沒有哪種商品可以與石油相提并論。1945年以后,由于美國的石油公司主導了戰后石油市場,美元作為石油標價的標準貨幣已經成為國際慣例。通過引發全球性的石油禁運,導致世界油價急劇上漲,歐佩克美元的大量收入被存入倫敦和紐約的主要銀行,大通曼哈頓、花旗、漢華實業、巴克萊、勞埃德、米德蘭——全部在石油危機中發了橫財,美國的銀行成為世界銀行業的巨頭。華盛頓和紐約的銀行有效地將戰后布雷頓森林黃金交易體系轉換成了一種新的、極度不穩定的以石油為基礎的美元交易體系。基辛格和紐約及倫敦的金融界有效地將戰后世界舊的黃金交易標準替換成了他們自己的“石油美元標準”。
2.發動海灣危機是利用“石油武器”實現美國“世界新秩序”的需要。柏林墻倒塌后,東歐和蘇聯可能將依托統一后的德國,實行開放,加速經濟現代化,這將對美國金融市場構成戰略“危險”。于是,美國和英國的戰略家們決定,必須使用英美的“石油武器”反擊歐洲大陸經濟擴張構成的嚴重威脅。撒切爾政府和布什政府的高層人士決定制造一個人為的借口,讓美國和英國能在世界的要塞地區建立直接軍事基地,特別是在歐洲大陸和石油產地。沙漠風暴行動,20世紀 90年代末世界石油價格每桶上升了30多美元,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對東歐經濟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盡管美國最初的聲明是,派遣軍隊只是為了保護沙特免受伊拉克入侵的威脅,但是在撒切爾的英國政府支持下,布什總統很快就提到了他的“世界新秩序”。1990年9月11日,布什宣布:“在這個多事之秋,將誕生一個新的世界秩序。波斯灣地區的危機很嚴重,但也給我們邁向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時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今天這個世界新秩序正在艱難中產生。”1990年11月12日,在電視采訪中,前里根政府的海軍部長詹姆斯•韋布也聲稱:“我們駐軍波斯灣的目的是推進布什政府的世界新秩序。”
3.科索沃戰爭是推翻阻礙美國實施石油戰略的政權的行動。20世紀90年代中期,克林頓政府開始意識到,里海石油問題是一個戰略問題。1996年7月,華盛頓啟動了南巴爾干地區發展計劃,與保加利亞、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討論輸油管道合作問題。由于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堅決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所謂“改革”和北約的軍事存在,因此,只要他領導的這個極具軍事防御能力的國家仍舊處于巴爾干的中央,哪怕是被包圍著,華盛頓為長期控制里海輸油管道和中亞地緣政治議程的設想就會受阻。在繼續推進之前,華盛頓決定先除掉米洛舍維奇政權這個障礙。1999年6月,對塞爾維亞的轟炸一結束,美國政府就宣布它正在資助研究成立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一保加利亞石油管道公司的可行性。作者援引美國當時新任駐英國大使威廉•法里什的話指出,里海地區富含的石油資源是美國在巴爾干地區的最大利益。
4.反恐戰爭是美國軍事搶占世界石油產區的借口。書中揭示,布什內閣的成員保爾•奧尼爾曾披露,早在“9•11”恐怖襲擊之前,布什總統就已經把伊拉克的政權更替作為最高目標。“9•11”事件的第二天,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就開始勸說總統,把伊拉克作為第一輪反恐戰爭的主要目標。而薩達姆•侯賽因與基地組織、拉登沒有聯系,也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無關,伊拉克對美國絕對不構成威脅。布什—切尼政府之所以不遺余力地占領伊拉克,與對石油的控制有關:伊拉克未開發的石油儲備比沙特還要多。作者援引沃爾福威茨2003年3月對前去參加新加坡安全會議的代表的話說:“簡單地說,朝鮮和伊拉克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是經濟上的考慮,對伊拉克,我們別無選擇。伊拉克整個泡在石油的海洋里。”入侵伊拉克是華盛頓為維持其世界霸權拼命搶占世界上每一個可能產油地區的明證。
該書還分析了美國新世紀石油戰略對中國的影響。書中說,“以中國為代表的經濟巨人正在加速成長,只要這些巨人獲得能源的來源獨立可靠,以不斷增強其經濟實力,就可能給‘美國世紀’畫上句號。”因此,“美國的現行外交和軍事政策就是控制地球上每一個現有和潛在的石油產地和運輸路線。”比如,為削弱中國對戰略性能源通道的防御潛力,華盛頓也把緬甸列為重要目標;對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進行地緣政治控制,就能夠實現對中國和中亞之間的管道線路控制,切斷中國進入里海地區的通道,以便獲得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里海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資源;布什政府還拼命指責蘇丹南部達爾富爾地區發生了種族滅絕行為,其目的就是要把北約軍隊開進這一地區,這與華盛頓對當地的人權保護問題毫無關系,而與中國日益增長的石油進口有關。作者提醒說,“對北京的領導人來說,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的單方面入侵就是警鐘。美國軍事力量已經開始布局控制戰略性石油要地和資源,這樣就可以控制歐亞,特別是控制中國和俄羅斯。”
在《糧食危機》一書中,恩道爾明確指出了美國企圖稱霸全球的野心和計劃:早在20世紀30年代,以洛克菲勒家族為代表的美國東海岸權勢集團就開始勾畫“美國世紀”的新愿景,其核心是在戰后把美國變成全球商業帝國。“與英帝國不同,他們稱霸全球的美國愿景是基于經濟目標,而不是實際擁有一個殖民帝國。這真是一個絕妙的‘進步’,這樣一來美國企業巨頭就可以高舉民主和支持‘備受壓迫的殖民地人民’的人權的大旗,以支持‘自由企業’和‘開放市場’的名義,來掩蓋他們的利益。”據此,他們精心確定了戰后華盛頓政策的核心:主導全球糧食貿易、主導世界石油市場和主導非共產黨國家的武器而場。
為了實現控制世界糧食的目的,美國發動了“商業化農業”、“綠色革命”、“生物燃料革命”以及“基因革命”等。作者運用大量的資料分析指出,商業化農業、“綠色革命”為美國的農業出口和化學、石油等產品出售打開了市場,但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惡劣后果;將農作物大規模轉換成汽車燃料的“生物燃料革命”是當前世界糧食危機的禍根; “基因革命”是一場意圖控制世界人口、控制世界糧食進而控制全世界的“新鴉片戰爭”。作者特別指出,“基因革命”并不是某些人花言巧語所宣揚的解決世界饑餓、推動科技進步,而是一小撮美國私營公司企圖控制世界人口、控制人類糧食鏈條,進而最終控制我們日常生活的大陰謀。作者稱其為 “一個真實的犯罪故事”,而且這些罪行都是在高效農業、環境友好和解決世界饑餓問題的名義下實施的,這一小撮精英之所以下如此大的血本,是為了達到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僅是為了錢或者說利潤。他們的目標是實現對這個世界未來生活的終極控制。作者警告說,“如果不加以遏制,這一小撮實施轉基因生物計劃的精英們會在10到20年內完全控制整個世界的糧食生產能力。”
作者詳細描述了美國政府、WTO和美國糧食巨頭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1)美國政府是發動者和主要推手。在世界農業生產領域,美國政府發動了推廣轉基因糧食作物的“基因革命”。盡管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轉基因產品可能給人類健康帶來損害,但從里根總統開始,至少四位美國總統在任內都不遺余力地支持轉基因農業。為何如此?不是認識問題,而是權勢集團的利益需求。(2)WTO規則為基因工程戰略計劃打開了大門。作者說,讓轉基因作物成為世界農業市場居主導地位的基本作物的下一步計劃,就是建立一個凌駕于各國政府之上的新執法機構。這個新機構于1995年在日內瓦粉墨登場,被稱為世界貿易組織(WTO)。它的一個主要宗旨就是幫助每年價值上萬億美元的全球商業化農業貿易“攻城略地”,為擴張私營農業綜合企業巨頭利益的計劃服務。WTO以一種新武器的形式出現,它可以強行打開國家間的各種壁壘,這樣一來就可以加速即將商業化的轉基因作物的擴散。(3)美國糧食巨頭則是積極的計劃制定參與者和實踐者。以孟山都公司為代表的美國農業綜合企業,通過大量聘請政府官員擔任公司高管職位、把自己的高管安插到政府做高官等手段,與政府建立了緊密聯系。這使得政府與孟山都、杜邦等農業綜合企業互相唱和,以私人企業利益替代公眾利益,把鼓勵發展不受管制的轉基因農業作物放在優先的戰略地位。作者揭露了當今主宰世界轉基因生物市場的四家全球性私人公司的斑斑劣跡:四家轉基因巨頭中有三家是美國跨國化學公司——孟山都、陶氏和杜邦。它們數十年來一直參與研發五角大樓絕密的生化武器,在越南播撒橘劑、二噁英和多氯化聯二苯污染,以及事后故意隱瞞真相、推卸責任。然而,“20世紀90年代初,這些除草劑巨頭改頭換面成了‘生命科學’公司”,“現在,它們又來要求我們將人類賴以生存的種子遺產交給它們管理”。
在書中,作者以轉基因作物的實驗品阿根廷和伊拉克為例,詳細描述了“基因革命”給這些國家造成的災難性后果。(1)阿根廷成為轉基因作物的第一個實驗品,國家在“進步”的名義下全面失去糧食自給能力。“1988-2003年間,阿根廷的奶牛農場減少了一半。破天荒第一遭,牛奶不得不以比國內高得多的價格從烏拉圭進口。隨著機械化的單一種植大豆的農作方式迫使數十萬農民離開土地,貧困和營養不良現象大量出現。”作者引述對轉基因大豆影響有深入研究的阿根廷著名農業生態學家沃爾特•蓬科的預言:“如果我們繼續走這條道路,這片土地恐怕在50年內不會再出產任何東西了。”作者還指出,阿根廷并不是轉基因農作物計劃所針對的唯一國度。阿根廷的例子只不過是一個歷經幾十年形成的全球計劃的第一階段,這個計劃其規模之大絕對令人震驚和害怕。(2)在占領者的法律和“現代化”的名義下,伊拉克被改造成另一個大實驗室。2003年美國占領伊拉克后,開始在伊拉克全國推廣其轉基因農作物。通過美國占領當局頒布的新法律,給予植物品種專利所有者在伊拉克農業中使用其種子的絕對權利,而這些專利的所有者都是美國跨國公司。伊拉克農民要選擇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就必須與持有專利的美國種子公司簽訂技術許可協議,任何留存種子和再次播種都是違法的。在這種法律體系的保護下,伊拉克逐漸被改造為轉基因作物的大實驗室,孟山都、杜邦公司等已控制了伊拉克的糧食生產和市場。
作者最后警告說,基因玩家的下一個目標是轉基因動物群體。在短短的20多年的時間里,轉基因科學已經使一小撮私營全球性農業綜合企業在全球主要糧食如水稻、玉米、大豆,即將還有小麥)的生產中取得重要的穩固地位并獲得專利權。截至2006年,利用人感染禽流感的恐懼,轉基因生物或基因革命的玩家將目標明確定在了征服世界最重要的禽肉蛋白來源上。作者指出,“孟山都正在向一個方向努力——完全控制地球上絕大部分植物的農用種子。然而他們并不滿足于此。他們正在啟動一項備受爭議的有關動物“種子’的基因工程項目,并為此申請專利。”
在《金融海嘯》書中,恩道爾描述了二戰后新美元本位制是如何取代金本位制接管世界,使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的。書中說,二戰后美國的經濟戰略的核心,“是塑造一個美國的戰后世界,就是后來所說的同盟國之間的布雷頓森林協定,恰到好處地為美國改進了早先的金本位制,因此參加協議的其他成員國只能同意把他們的貨幣價值同美元掛鉤,而不是以黃金的重量來定值。”因此,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中,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不受任何挑戰,這是戰后美國力量的兩個基本支柱之一,第二個支柱是美國的軍力。接著作者通過大量詳實的資料,揭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美聯儲這一美國央行是私營的。書中說,《美國憲法》第一條明確規定,美國的貨幣控制權由國會擁有。然而,在《美國憲法》通過124年后的1913年12月,J.P.摩根、約翰.D.洛克菲勒和保羅•沃伯格等人代表的強大的私營銀行利益小集體說服了美國國會,將發行貨幣的權力出讓給他們。“美元的這個地位使美國的資本獲得了超越一切潛在競爭對手的優勢,無論是英鎊、德國馬克還是法國法郎。更重要的是,它賦予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不受節制的權力,幾乎可以無限量地發行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美元,根本不用顧及這樣發行貨幣是否有黃金的支持。”從那天起,美國的法定貨幣的創造權或毀滅它的權力,就一直把持在一小撮私人銀行家手里。這個事件被故意地深深地掩蓋下來,以至于沒有多少人能看明白它的后果。在美國、英國和其他國家的大學里,被這個貨幣托拉斯的影響支配了的經濟學教授們回避講授這個事實。
作者詳盡闡述了摩根等國際銀行家如何通過獲得的最高貨幣控制權,制造了1929年的大蕭條和當今的金融災難的。書中說,從1945年以來,世界金融體系已經逐漸地演變成一個完全依賴美元的體系,而美元卻掌控在華爾街的幾個金融大腕的手里。私人銀行家“通過落入他們手中的聯邦儲備體系,將貨幣的最高控制權移交給他們自己,緊隨其后,這個貨幣的最終控制權在20世紀20年代就首次制造了一個空前的股市繁榮。”正是這同一個私人貨幣托拉斯,“得到了最高的貨幣控制權卻把它撒手拋向天空,僅僅這一個原因就足以使貨幣遭到空前的毀滅——而毀滅的正是這個貨幣托拉斯自身的利益,對于國家的利益沒有任何好處。這一場貨幣大毀滅將美國推入歷史上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那個從1929年一直持續到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蕭條。”今天正在發生的這場金融災難,無論在美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也許都是最大的,原因同樣還是“私人對貨幣權力的控制。”
作者還對格林斯潘近20年的金融改革作了評判,認為格林斯潘的金融革命,推動了金融風險的全球化和市場管制的自由化,導致了巨大的投機泡沫和證券欺詐行為,是本次金融海嘯發生的直接原因。書中說,艾倫•格林斯潘這個人很少讓他的華爾街貨幣托拉斯的老板失望,在接下來的將近18年中,他用“鐵腕”控制了美聯儲。格林斯潘主政的18年是金融管制取消、投機泡沫接連不斷和不穩定的18年。事實上,格林斯潘的新金融革命的結果就是向每一個層次的欺詐行為放開了閘門,從住房抵押貸款經紀人、貸款機構到華爾街和倫敦的證券化銀行,一直到信用評級機構。“把價值千萬億美元的新證券化資產的監督權放到貝爾斯登、美林和花旗集團和它們的評級機構手里,由著它們去搞秘密的‘自律’,實在是讓它們自取滅亡。人們不用等待很久了,2007年金融世界發生了真正的海嘯,全世界應該把這場大戲都看明白了。”
作者最后指出,這是一場“新鴉片戰爭”,中國是最重要的打擊對象。書中說,華盛頓和華爾街上各式各樣的銀行把美元當作新形式的“鴉片”,軟硬兼施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打開貿易保護的大門,誘導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政府,用辛辛苦苦積攢的貿易順差美元去購買美國國債、購買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個半政府性質的機構的資產,幫它們挽救衰落中的美元體系。作者進一步解釋說,中國和亞洲、拉丁美洲其他貿易出超的經濟體,直接承受了美元危機的“反作用力”。對美國經濟來說,在好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地位太獨特了。在一項看起來反常但又是不得已的安排中,中國出口美國加工業產品的貨款——貿易順差,都買了美元資產——包括所謂投資“安全的”的資產。中國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美國國債持有者,其中包括長短期國庫券和商業票據;中國另外還持有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個“半政府”機構總數達6000億美元的債券,這是中國在華盛頓的不斷敦促下購買的。這樣做的結果是,“華盛頓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將導致美國的財政赤字繼續膨脹,進而導致美元貶值,中國持有的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也會隨之貶值。”
霸權背后: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
《霸權背后》一書以地緣政治的視角,揭示了美國精英階層利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宗教等各種手段維系美國全方位主導世界的戰略。具體來說,這些戰略包括:首先,在全球建立龐大的軍事基地網。1999年轟炸塞爾維亞以后,美國不聲不響地建立起意義重大的軍事基地網,這一新基地網的樞紐是位于科索沃和馬其頓邊界的邦德斯蒂爾基地,這個基地使美國空軍的打擊范圍輕而易舉地覆蓋了生產石油的中東、里海和俄羅斯。“9•11”事件后,美國軍事基地的數量更是隨著“反恐戰爭”迅速擴張。其次,以“反恐”的名義急速擴張其軍事—工業復合體。2001年發生的“9•11”恐怖襲擊造成這樣一種政治氛圍:任何不同意見甚至審慎的疑問都會被認為是破壞“戰爭努力”,甚至是叛國,這就為美國軍事—工業復合體推動國會大規模提高軍費開支提供了絕好的借口。小布什政府在上臺的頭兩年,尋求并得到了超過1500億美元的新軍費開支,加上類似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提供“補充預算”這樣的隱藏費用,2007年美國的實際軍費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6540億美元。這是從2001年布什政府剛上臺時的3290億美元基礎上增長起來的,6年翻了一倍。作者一針見血地說:“如果僅從美元和武器裝備來看,這個世界早已是在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之下的無助的附屬殖民地了。”再次,積極建造導彈防御系統,尋求核主導地位。冷戰結束后華盛頓并沒有放棄謀求核主導地位的努力,相反,它把蘇聯的解體視為贏得核優勢的良機,并開始用新技術部署一支“更精干更靈活”的核打擊力量。作者認為,與冷戰時期“相互確保摧毀”的核僵局相比,美國單方面尋求的核主導地位更不穩定,更容易使核戰爭變成現實。“這是名副其實的‘瘋狂’。”此外,書中還揭示了美國權力精英為保持對世界的控制所作的其他抉擇,如用極端宗教組織滲透軍隊,“想看到美軍在精神上轉型”;推進美國本土的軍事化,從根本上把美國變成一個處于永恒戰爭狀態的斯巴達國家,等等。
作者在書中還特別描述了美國運用人權“武器化”、秘密經濟戰爭等各種方法弱化和孤立中國的活動。書中揭示了美國直接干涉中國內政的種種活動:夏普的愛因斯坦研究所、索羅斯的“中國改革開放基金會”都曾在1989年的中國惹出過亂子;2008年3月的西藏打砸搶燒事件中,到處都留下了美國國務院和美國情報界的指紋:西藏“深紅色”革命的幕后操縱者承認,華盛頓一直在籌劃另外一場臭名昭著的顏色革命,這次煽動民眾抗議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北京在奧運會即將舉行時難堪;2009年烏魯木齊“7•5”暴力事件是美國又一次通過其非政府組織對中國內政的干涉,號召在中國駐外使館門前抗議示威的主要機構“世界維吾爾大會”,每年從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 接受巨額資助用于“人權研究和推廣項目”。,
該書還對美國運用地緣政治技巧孤立中國的活動進行了揭露。一是在緬甸策劃“袈裟革命”扼住中國能源運輸的咽喉。策劃“袈裟革命”與所謂的“民主”、“正義”和“人權”無關,其真實目的是最終控制從波斯灣到南中國海的戰略性海上交通線。緬甸的海岸線提供了通過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海上要道——馬六甲海峽——的海軍支點。80%以上的中國石油進口用油輪運輸要經過馬六甲海峽。投資數十億美元建造的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橫跨緬甸,從孟加拉灣最深的港口到中國云南的昆明,可以使產自非洲和中東的石油天然氣不依賴于脆弱的馬六甲海峽運抵中國。緬甸將變成中國連接孟加拉國及該國以西國家與中國大陸的“橋梁”。即使美國控制了馬六甲海峽,這種聯系也將不受干擾。因此,華盛頓不惜采取任何措施,決意阻斷這一“橋梁”。二是發動人權攻勢和建立“非洲司令部”阻擋中國在蘇丹及其他非洲地區獲取石油資源。蘇丹政府剛剛宣布確認在該國南部、靠近乍得邊境的達爾富爾省存在巨量的新油田后不久,美國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即認定達爾富爾省存在“種族滅絕”,并發起了大規模的并得到好萊塢支持的人權攻勢。如果他們能夠讓公眾接受種族滅絕的指責,就有可能打開北約——實際上是華盛頓——對蘇丹主權事務進行干涉的大門,自然這會涉及蘇丹與中國的石油關系。在與五角大樓高級官員協商之后,布什政府在2007年6月做出了設立專門機構處理非洲軍事事務的決定,這個時間點距中國與41位非洲國家元首共同召開前所未有的峰會,討論聯合經濟合作和貿易僅僅7個月。2008年10月1日,美軍“非洲司令部”正式成立,啟動了在非洲與中國的對抗。三是建立“美印防務關系新框架”應對中國的“威脅”。2005年,布什政府決定把印度拉入五角大樓的“美印防務關系新框架”,其目標是對抗中國在亞洲不斷上升的影響。五角大樓曾召集過由馬歇爾的國防部評估辦公室組織的一項研究,出籠于2002年10月的研究報告的結論是:“到2020年,我們需要這樣一個朋友,能夠幫助美國軍隊應對中國威脅。我們不能否認,印度將成為平衡中國的力量。” 四是在中亞制造事端破壞中國通往中亞的新能源管線工程。美國在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制造事端,將伊拉克軍事化并威脅進攻伊朗,同樣對中國從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歐佩克國家進口原油構成了威脅。
該書最后提醒善良的人們,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根本不會挑戰美國權勢機構的基本戰略議程,因為“數十年來美國政治的嚴酷現實始終如一:沒有任何一位總統候選人能夠在違背美國權勢集團意愿和利益的情況下當選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和約翰•肯尼迪都曾經試圖追求自己獨立的政策,而不是一味遵從在幕后控制美國政策的強勢家族的旨意,但他們的結局都一樣——遭到暗殺。”2009年11月奧巴馬訪華后剛剛回國,先是批準了對中國油井管進行反傾銷,隨后即邀請并高規格接待亞洲另一個國家印度訪美,似乎證實了作者的預見。
(《環球視野》2010年4月26日第289期,摘自2010年第3期《高校理論戰線》)
烏有之鄉書社-恩道爾圖書專區:http://book.wyzxsx.com/brand.php?id=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