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xplus.com/papers/shcb/20100614/n59.shtml 來源:太原《生活晨報》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部政論電視專題片《河殤》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該片對四大發明的嚴厲質問以及對象征中華文明的萬里長城的深刻質疑,使得整個社會陷入無限反思。一個曾經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扮演過世界經濟“火車頭”和“創造者”角色的民族,到底是何原因在500年的歲月里逐步走向衰落?答案雖然眾多,但令人信服者寥寥。
然而面對必須不斷發展的現狀,從歷史文明的足跡中發現答案必將裨益于當前的 “世界經濟一體化”。于是兩種觀點在近年來起著主導作用,一種認為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已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以平和、平等為主的發展模式,只是由于近現代西方的入侵導致其中斷——顯然這是對中國曾經的文明進行了肯定;另一種觀點是對中國曾經的文明進行了徹底的否定——上千年的專制與獨裁統治注定了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 “一塌糊涂”,因而必須被現代文明所拋棄。兩種觀點使我們對自己的未來越來越模糊。而對當前的世界格局,我們既不可能重新踏上500年前的道路,也不可能走西方的道路——歷史到底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五百年來誰著史》一書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答案,這個答案就在中國500年的發展歷程中。
《五百年來誰著史》一書的作者運用大量的歷史資料,如宋代以來的 “開中法”,商人代替國家介入組織社會,明代實行“一條鞭”,“擇其可稅者而稅之”等等,向讀者展示了500年來“制度無為”的局面。即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國家能力卻在不斷下降。在此“雙向發展”過程中,作者從基層組織、財政金融、世界大勢三個方面入手,說明500年來中國走向衰落并不是歷史的偶然事件,而是“國家能力”上的缺失,造成了無力解決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最終告訴我們:“最簡捷地解釋這500年來世界史的消長,其核心實際上就在于‘國家能力’這一點上。”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作者對史實的引用和探討中,對晉商在歷史中的命運作了重點關注。
在這本書中,作者在提出個人觀點和見解的同時,更向我們傳輸一種學習的精神和戰略的思維方式,那就是用世界的眼光看待發展的問題,用歷史的眼光發現和探尋發展的答案。或許,這就是新任省委書記袁純清同志向全省干部推薦此書的緣故。
附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