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將近2萬字的長文,作者不僅提出了一套解決三農問題的辦法,還用大量的基本數據和事實,對三農問題的產生根源、問題所在、解決的意義進行了深刻剖析,同時批駁了主流措施的錯誤觀點。既有微觀認識、操作思路,又有宏觀視角、高瞻遠矚,是一篇三農問題的入門文章。
我是三農問題的學前班,一個偶然因素有緣在農村做深入調查,來的時候是兩眼一抹黑,經過10多天的了解才對農村有了些感性認識,但仍舊理不出個頭緒。瀏覽了一遍邋遢道人的這篇文章,找到點感覺,遂花了幾天時間讀了一遍,有所領悟不敢獨享,發出來供關心農村并尚未了解農村的朋友分享吧。
邋遢道人文章的風格是“分析、批判+立論”,為便于理解,我采用“立論+批判+論證”的格式重新組織了一遍,還制作了一些表格,不知是否適合網友的閱讀習慣。
全文分六部分:
一、三農問題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作者認為中國貧富差距拉大的實質,就是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逐次批駁了主流思路的失敗和荒謬,認為三農問題不解決,中國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全球都受影響。
二、解決三農問題的可行性空間
作者分析并認為,在市場經濟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出現必然導致農村的衰退,如何解決是世界難題。概括了三類解決模式:美國模式、歐洲模式、日韓模式。
三、中國走哪條路?
提出中國解決三農問題要走日韓模式,但不能照搬。
四、思路一:城鄉分離
以下三章是作者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配套措施,三駕馬車,缺一不可。
提出“城鄉分離”設想,實質就是保護農村經濟。批判城鄉一體化政策,指出它的實質就是讓城市資本自由剝奪農村,最終導致農村更破敗。
五、思路二:合作經濟
提出合作經濟模式,批判“公司加農戶”模式就是剝奪農民,最后把農民搞破產,變成雇傭勞動者。
六、思路三:西部開發
作者認為根本解決三農問題,還要擴大耕地,辦法就是南水北調和人工降水。
邋遢道人首先提出了問題,就是說中國貧富差距拉大,的基尼系數很高了,2004年達到了的0.46,超過了公認的警戒線,在亞洲僅次于馬來西亞,在世界上僅次于撒哈拉一男的部分非洲國家和中美、南美的部分國家。中國貧富差距主要來自于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雖然2億農民打工,政府實施免農業稅和種糧補貼等政策,但差距還是越來越大。
2007年 |
東部 |
中部 |
西部 |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
100 |
69 |
67 |
農民純收入 |
100 |
66 |
52 |
城鎮與農民收入比100:30
沿海城市,廣東城鄉民居收入比100:32
2007年全國農民家庭純收入4140元,比城鎮最低10%的最低收入戶4210元還低(農民不用買糧食啊),80%的農民純收入只有3179元,是20%富裕農民收入的32%,這個80%的農民收入只相當于城鎮居民的23%,比城鎮困難戶還低5%。
作者認為,農民收入問題不解決,農村破敗下去,中國就說不上現代化。
解決三農問題,必須采取“城鄉分離”的政策,采用“合作經濟”的組織模式,而根本解決問題,還要南水北調,人工降水,擴大耕地面積。
一、城鄉分離
作者認為,“城鄉一體化”政策的實質是將落后的、交換不充分的農村完全市場化,允許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即所謂“打破城鄉壁壘,實現要素自由流”。而在目前城鄉基本一體化的現實中,“城鄉一體化”的要害就是實現土地私有化,取消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
由于城市商業積極勞動生產率高,技術進步率高,組織程度化高,如實現“城鄉一體化”,龐大的城市資本隨意進入農村,農村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體根本無法與之對抗,只能破產變為雇傭勞動者。
農業發展的“可能性空間”分析 三農問題在所有工業化、城市化的國家都存在,為什么呢?從發展的“可能性空間”視角來分析: 在市場經濟下,收入和生活質量取決于以下四點: 1、 2、 3、 4、 農業和制造業發展“可能性空間”比較
沒有工業化、城市化和服務業的發展,農業的劣勢還不明顯。當工業化到來,農業產業自身的客觀因素必然造成農民收入下降,農村敗落。我們對三農問題的研究,很少注意到工業化后農村經濟必然衰敗的趨勢。 |
城市資本進入農村,主要模式是“公司+農戶”,公司控制糧食、油料整個生產鏈,控制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加工、終端市場,制造業利潤、加工業利潤、銷售利潤全部歸公司,農戶只從生產銷售鏈中獲取很少一部分利潤,利潤留不在農村。只解決市場組織問題,沒解決利益分配問題。
a)“城鄉一體化”在中國行不通
模式 |
特點 |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
人均耕地 (公頃) |
勞均耕地 (公頃) |
基本方法 |
美國 加拿大 澳大利亞 阿根廷 |
農業資源 相對豐富 |
32.36 |
0.59 耕地17445萬公頃 |
64 |
1、 2、 3、 4、 |
中國 |
農林牧漁就業人口32487萬(2002年) |
|
0.092 耕地12167萬公頃 |
| |
德國 法國 歐洲發達國家 |
|
120-200 |
0.15-0.3 |
12-20 德 12.8 法 26.3 英 11.8 |
與美國接近,城市化、集約化、現代化,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大量農業補貼,貿易壁壘,使農民收入接近城市就業者。 |
日本 韓國 以色列臺灣 |
人口密度大 耕地面積少 |
日:351 韓:489 以:320 臺:629 |
日:0.034 韓:0.035 以:0.045 臺:0.038 |
日:2.1 韓:0.9 以:0.9 臺:1.26 |
合作化模式 1、 2、 3、 4、 5、 |
小資料:關于日本農協 日法律規定農協可自辦信用事業,給社員和農協提供了生產經營、生活發展的強有力保障。 日農協用直銷、委托等方式銷售大米和小麥的95%,水果的80%,家禽的80%,畜產品的51%。 組織統一購買生產生活資料,肥料的92%,飼料的40%,農機的47%,農藥的70%。 |
歐美模式與日韓模式的差異
|
歐美模式 |
日韓模式 |
差異一 |
城鄉一體化,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
城鄉分離,國家保護農村,城市資本很難流入農村 |
差異二 |
公司加農戶,農莊為大食品集團、銷售企業、農用生產資料企業等城市資本進行生產、經營 |
合作化,從上游物資供應到下游銷售,至志農產品加工和金融保險,都由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合作組織完成,所有利益都留在了農村。 |
結果 |
沒有政府每年每農戶一萬美元的補貼,也無法解決農村經濟問題 |
早在70年代,日本在沒有直補的情況下,農民收入就已與城市居民收入持平。 |
如果中國按歐美“城鄉一體化”模式運行,就要做到集約化生產、農業現代化、公司加農戶經營模式、政府補貼。必然導致土地私有化,加快城市化,農民大量從事非農產業。
|
民工人數 |
民工收入 |
1995年 |
4000萬 |
354元 |
2008年 |
22542萬 |
1596元(2007年) |
增長 |
14.2% |
13.4% |
年份 |
中國城市化率 |
1995年 |
29% |
2007年 |
44.9% |
年份 |
耕地 |
農民 |
勞均耕地 |
1995年 |
19.5億畝 |
35530萬(33000) |
5.9畝 |
2007年 |
18.25億畝 |
31444萬(30900) |
5.9畝 |
中國搞集約化農業的評估
|
勞耕面積 |
需要農業勞動力 |
轉移人口 |
評估 |
歐美模式 |
0.37公頃 |
225萬 |
3億(99.3%) |
全世界藍領都失業 |
臺灣模式 |
1.26公頃 |
9655萬 |
22800萬 |
接近30年來(2008年底)的數量,現在城市化率是45%,高到70%,大力發展三產,提30年后又希望。 |
關于勞動力 2000年,中國女性勞動率78.1%,世界為57.9%。總勞動率為83.8%,比世界高12.4個百分點。2007年就業人口77000萬,是八國集團總和的187%,2006年第二產業人數比八國集團多15%,日韓沒有可比性。擴大出口增加就業沒希望,世界藍領受不了。 |
第三產業能容納多少人 一、二產業創造物質財富,是第三產業存在和就業的基礎,2007年第二產業(含礦業)20629萬人,已是極限,今后保持在18000萬德可能性大(2005年水平)。西方(美國除外)二、三產業比重是100:250左右,如中國也按此比例(中國為制造業大國,很難超過此比例),非農就業人數63000萬,尚余14000萬人從事農林牧漁,城市化率達82%左右,人口達15億,因此,勞耕面積達到日韓也困難。即三產也無法容納更多就業人口。 |
|
發達國家 |
新興國家 |
美國 |
中國 |
1980年 |
59.4% |
60% |
63% |
56.5%(85年) |
2006年 |
57.6% |
54.5% |
72% |
36.2% |
變化幅度 |
-3% |
-9.2% |
14.3% |
-35.9% |
|
就業人數 |
人均創造GDP |
工資 |
比重 |
增加值 |
1995年 |
14315萬 |
19935元 |
5399元 |
27.1% |
28538億 |
2007年 |
13048萬 |
93026元 |
19721元 |
21.2% |
121381萬? |
第二產業(采掘、制造、水電暖、建筑)
城鄉分離的設計就是一種在一定程度上反市場的措施。在城鄉間設置一種過濾裝置,有利于收益留在農村的可以流動,不利于的則過濾。城鄉經濟相對分離。(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可以取消,農民可以到城市去)
毛澤東時代的城鄉分離發展模式 采取農村集體化、統購統銷、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 是奠定工業化時期,但城鄉消費水平的差距在縮小
|
既然無法解決農業技術進步率低于工業和服務業的問題,就把其中一些與農業相關的,技術進步率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空間大的、增長速度快的行業“劃歸”農村,提高農村經濟整體勞動生產率,擴大農村經濟活動總量。由一個四萬億,變成4個四萬億,整個農村經濟活動量大幅擴大,才可能持續較高增長。
統計數據說明
|
行業 |
總產值(2006) |
總產值年增長率(2005-2007) |
第1個四萬億 |
農林牧漁 |
4萬億 |
10.5% |
第2個四萬億 |
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
2.5萬億 |
|
對城市畜產品和食品銷售 |
|
| |
農用生產資料銷售 |
|
| |
第3個四萬億 |
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產值 |
1.75萬億 |
22.4% |
食品飲料 |
1.12萬億 |
23.4% | |
第4個四萬億 |
農村保險業、貸款、社會事業 |
|
|
二、合作經濟
即我們的農業必須以種糧為主。
|
集體經濟 |
合作經濟 |
相同點 |
有效地、公平的組織模式 | |
有遏制貧富分化的趨勢 | ||
以“城鄉分離”為基礎 | ||
不同點 |
最小核算單位為生產隊 |
最小核算單位為家庭 |
受計劃控制 |
受政策控制 | |
“杜絕”貧富分化 |
“減弱”貧富分化 |
如果合作經濟成功運行,增加強大的社會主義成分,對城市工業、服務業新一輪誰會主義改造增加強大動力。
“包產到戶”提高農民收入的荒謬宣傳 1980-1996年,農民純收入年增長率8.4%,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因也是農產品收購價格的大幅提高,而不是農產品年均增長(3-4%) 農產品價格年增長率
農產品產糧年增長率
|
三、西部開發
這一部分規劃比較宏大,擇要敘述,想詳細了解的,請看邋遢道人的原文。
作者是這樣認為的,即使實行城鄉分離和合作經濟這樣的政策,還不能從根本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因為:
我們龐大的人口數量很難實現日韓城鄉就業比例,中國農林牧漁就業3億多人,18.25億畝耕地,勞均耕地0.37公頃,按臺灣的1.26公頃標準,我們要轉移22800萬農村,相當于30年農民工的總數。7000萬制作業農民工已經讓全球制造業處于難以競爭的地位了,再增加一倍還讓國外藍領活嗎?
中國城市率達不到歐美的94-97%,也達不到日韓的90%,能形成75%就不錯了,當有8億勞動力時,有1.5億從事農林牧漁,勞均耕地也只有0.8公頃。而我們必須是己足足的農業,勞均耕地6-2.0公頃才行,必須擴大農牧業面積。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增加農牧業資源是硬道理。(道理懂了,但論述不明白)
作者認為,在我國新、青、甘、寧、蒙和陜北部地區的450萬平方公里土地,如果有水,至少40%計27億畝能成為良好的農牧業生產區域。
現在這些地區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如果補充250毫米,至500-600毫米,就能達到黃河以北長城以南的氣候條件了。那這180萬平方公里250毫米的共計4500億立方米的水從哪里來?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作者說是從大西線南水北調,從藏東南開始3000米高程調水至青海黃河,2000億立方米的水不成問題。(作者贊同郭開方案,還有王小強、燈英陶的《再造中國》中有詳細論述)。
作者還說了些地理氣候方面的知識,什么阿拉山口,印度洋暖濕氣流,因本人目前還沒有關心這些東東,就暫時忽略了。只記住了一點,就是從黑龍江的黑河到云南的騰沖劃條線,以東,是中國主要的農牧生產區域。本人還特意在地圖上找到了這兩個地方,認識了一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