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推薦新書: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
第一部揭示大學畢業生真實生存狀態的紀實作品
作者: 廉思 主編
出 版 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9-1
定價:¥29.00
內容簡介
“蟻族”,是對“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的典型概括。該群體高知、弱小、聚居,是繼三大弱勢群體(農民、農民工、下崗職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勢群體: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主要從事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等臨時性工作,有的甚至處于失業半失業狀態;他們平均月收入低于兩千元,絕大多數沒有“三險”和勞動合同;他們平均年齡集中在22-29歲之間,九成屬于“80后”一代;他們主要聚居于城鄉結合部或近郊農村,形成獨特的“聚居村”。他們是有如螞蟻般的“弱小強者”,他們是鮮為人知的龐大群體。
作者作為國家級課題《潛在危機中國“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與社會穩定問題研究》的項目主持人,帶領課題組和深訪團隊延續近兩年時間進行實地調研,其撰寫的有關這一群體的研究報告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
全書二十萬字,幾十幅圖片,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和發人深省的圖片告訴讀者一個真實的“80后”,“天之驕子”的光環不再惠顧這一群體,他們比普通人有著更令人堪憂的現狀、年輕脆弱的心靈以及無法釋懷的青春夢想……他們代表著我們這個社會不能忽視也不應該忽視的最敏感的群體,他們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無奈和彷徨。
作者簡介
廉思,祖籍燕趙,生于北京。修學經,管、法、政及至博士后出站。下過基層,坐過機關,當過學生干部,現在大學任教。
專家推薦
***
這是由北大博士后廉思帶領一批青年學子深入社會開展調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為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感到欣慰,并希望大學生們更加牢固地樹立服務人民、服務國家戰略的意識,為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周其鳳(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
大學畢業生是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政府、社會和學校都應給予更多的關注、關心和關懷,幫助他們有為、有用、有得,幫助他們實現人生的夢想。人大校友廉思主編的《蟻族》一書提醒我們,任何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做法和空洞的說教都是無益的,我們需要更加扎扎實實地工作。因為關心他們,就是關心國家的未來。從這群朝氣蓬勃、堅定不移的 "蟻族 "研究者身上,我感受到 "立學為民,治學報國"人大精神得到弘揚,實事求是、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人大傳統得以延續。
--紀寶成(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
字字鏗鏘有力,句句感人肺腑,篇篇引人深思。"不唯書、只唯實 "才能寫出這樣的好書。
--王紹光(長江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主任)
***
含著淚水閱讀了廉思的報告,這本書是無需推薦的。我寫了點兒感想,與"蟻族"共勉:
在那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年代,他們誕生了,
當老一代人要告別革命的時候,他們成長了。
他們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先行者,
他們是新世紀中國夢的探路人。
不管權力、關系如何戲謔平等競爭規則,
他們仍然選擇了勤奮工作;
面對被金錢、權貴絞殺的社會道德底線,
他們沒有放棄理想和希望。
關注他們就是關注中國的未來
--這是因為:
中國要靠他們去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
世界要靠他們去尋找人類前進的方向!
--丁寧寧(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部長)
***
高等教育普及后我國出現了新問題。廉思探討的 "蟻族 "對研判當今大學畢業生的心理、行為和政治傾向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這本書也是問題導向、多視角觀察、注重實地調研、強調通俗易懂為讀者寫作的典范。
--潘維(政治學家、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
"80后 "眼中的 "80后 "的生存處境、心理狀態和內心渴望;一個透視當代中國社會的獨特窗口。本書是迄今為止對這一群體最生動、最貼近的描述。
--汪暉(《讀書》雜志原主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
如果帶著問號讀《蟻族》,則可知:這種社會問題,源于1990年代末期推進教育產業化之中的大學擴招、至今沒有糾錯而是將錯就錯地把書中沒有透露的那些既得利益群體造成的制度成本對弱勢群體轉嫁、且竟如皇帝著新裝般堂而皇之!其后果,往往順勢擴散為社會問題。例如:由于人們支付高教成本時隱含的預期收益高于離校后被一般勞動力市場 "再定價 "的實際所得,向上流動的機會不多的各種 "蟻族 "越來越多地聚居一處擴散情緒,遂導致幾乎任何社會沖突都會有 "無厘頭參與"。果如此,"蟻族"所揭示的就是一個教育產業化直接制造的不和諧因素 --但愿治本有道。
--溫鐵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
這本書不是一部小說卻字字扣人心弦,不是一本傳記卻句句鐫刻著小人物的奮斗艱辛,不是歷史著作卻必將載入史冊。廉思的團隊讓我看到 "蟻族 "的生活成長史,讓我讀到 "80后 "對"80后 "的獨特理解,更讓我想到 "蟻族 "未來的求職工作路。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蟻族 "現象似乎在為大學生畢業后的狀態敲響警鐘,高校和有關教育部門在就業問題上不能只關注數字,更應該看到數字下面畢業生真實的生存狀況和他們渴望教育體制改變的無力掙扎。
--唐駿(微軟中國終身榮譽總裁、新華都集團總裁兼CEO)
***
這本書帶著堅強,藏著溫暖,傳遞希望。書中有象牙塔中學不到的生存法則,有生活中品不完的酸甜苦辣,發人深省,引人深思。關注這一群體不僅是社會和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的義務。本書深深地觸動了我,并引發了我作為企業家的現實思考。
--張銳(中國民辦教育十大杰出人物、萬學教育集團總裁)
編輯推薦
1.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社會焦點問題,全球經濟危機加劇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個很復雜也很吸引眼球的話題,牽動著國家政府部門、高校教育部門、學生家長等方方面面諸多的利益,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2.本書是北大博士后青年學者廉思帶領他的團隊深入北京地區大學畢業生聚居村,深度調查、訪問形成的具有強烈震撼力的文字、圖片等集結出版。北京地區集中了全國各地大學畢業生低收入群體的令人觸目驚心、感慨萬千的生活、工作、情感等畫面,是全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縮影。
3.本書得到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著名學者如汪暉、溫鐵軍等,企業總裁如唐駿、張銳等,聯袂推薦,在高校領導、專家學者、企業家之間引起強烈反響。
《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周其鳳,北京大學校長,紀寶成,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丁寧寧,經濟學家,王紹光,長江學者,潘維,政治學家,汪暉,《讀書》原主編,溫鐵軍,三農問題專家,唐駿,微軟中國終身榮譽總裁,張銳,民辦教育杰出人物,聯袂推薦。
4.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透視當代中國社會的獨特窗口,帶著堅強,藏著溫暖,傳遞希望。
目錄
專家推薦
他們在小月河
自序
聚居村民序
第一篇 “蟻族”揭秘
“蟻族”誕生記
一 接觸
二 第一次調研
三 課題組
四 第二次調研
五 80后
“蟻族”全解
一 基本概念
二 產生原因
三 心理狀況
四 性-愛情-婚姻
五 收入狀況
六 職業狀況
七 教育狀況
八 網絡行為
九 集體行動傾向
“蟻族”調研報告節選
一 人口學特征
二 社會學特征
三 網絡、利益表達方式及社會交往
第二篇 “螞蟻”傳奇
觸摸城市的夾層——“聚居村”采訪手記
一 奮斗在北京
二 一路走來的非主流
三 一切都會好起來
四 從村到村
五 進京記
六 保險公司的羚羊
七 孤獨的行者
八 離開唐家嶺
九 向下的青春
十 奮斗在“大學村落”
第三篇 走進“蟻域”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夜幕下的堅強/不能承受的青春之輕/尋找黑暗中的那抹燭火/唐家嶺的“保護費”/活著/睡袋里豈可容身/簾子里隔著的性/守望城市/單薄的現實,厚實的夢想/哪里才有安全感/他們選擇如此生活/逐夢北京
幸福是一種態度
幸福是一種態度/青春何處安放/這么近,那么遠/第一縷陽光中的愛情/有一種幸福/生存在北京/北京,這里是北京/城市的守望者/一路相隨他們并不貧窮/“蟻族”中的“另類”
出村進村
出村進村
同在北京兩重天
永不妥協的青春
幸福是否只是一種傳說
他們生活的世界
“馬太效應”的真實觸摸
第四篇 《蟻族》背后的故事
后記
自序
廉思 2009年5月于北大承澤園
記錄下"蟻族"的需求、聲音、文化、夢想,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
這本書并不是有關"蟻族"的研究報告(課題組研究報告另行出版),而是在研究過程中形成的深訪故事、調研手記等匯集起來的感性文字。這些文字記錄著"蟻族"的人生感悟和成長足跡,凝聚著"80后"的真摯情感和真實思考。相比于純"學術化"的研究報告,這本書更豐富、更純粹、更鮮活、更真實!
本書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篇:"蟻族"揭秘。由我主筆,講述我們的團隊發現"蟻族"、接觸"蟻族"、研究"蟻族"的全過程。在對"蟻族"全貌進行客觀揭示的基礎上,還選取了部分調研報告以饗讀者。本篇側重"面"的概述,使讀者能從整體上把握"蟻族"的群體特征、行為方式以及心理狀態。
第二篇:"螞蟻"傳奇。由深訪團隊主筆。從課題組調研對象中抽取若干人物,圍繞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和成長歷程,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本篇側重"點"的深度,主張深入人物內心世界,挖掘他們生活中的細節。
第三篇:走進"蟻域"。由調研員主筆,講述調研員在調研前對"蟻族"的想象、調研過程中對"蟻族"的感受、調研后對"蟻族"和自身命運的思考等。在前兩篇"面"和"點"的鋪墊后,本篇側重兩個"80后"群體的"碰撞"與"沖突"。在本篇中,調研員把調研過程中感受到的那些實實在在的知覺與痛覺匯聚成文字,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第四篇:《蟻族》背后的故事。由丁誠主筆,以第三者的角度全景式地記述我們的團隊進行"蟻族"研究的全過程,語言平實,娓娓道來。
本書初稿完成后,由吳迪、李琳熙負責第二篇內容的編排,由丁誠、劉宇翔負責第三篇內容的完善,全書照片由劉宇翔、鞠煥宗、梁旭拍攝,全書最后由我和沈路進行統稿和校對。
值得一提的是,兩年來陸陸續續加入我的團隊,參與調查和深訪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包括攝影師,總數超過100人,全部都是"80后"--我的團隊是個不折不扣的"80后"團體,而我的研究對象--"蟻族",也是個"80后"群體。因此,本書雖然僅署我和幾個編委的名字,但實際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80后"集體作品。
這篇序言我斷斷續續寫了好長時間,我始終無法從對"蟻族"這些與我同齡的人的情感中擺脫出來,化為確切的文字。此時已是臨近端午節,從開始研究到現在即將付梓,已經將近兩年了。我的許多朋友和家人都在關心我這個課題和這本書的命運,我想,其實他們不必擔心。因為這樣一本與我們這塊土地和土地上的"80后"有著血肉聯系的書,是有著堅韌的生命力的。這樣一本用我們自己的青春寫下的和撫育我們的大地一樣真實、厚重的書,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
聚居村民序
文by 鄧琨 2009年4月
"聚居村"的生活平淡而躁狂,周圍的人一撥撥地來,又一撥撥地走,錯綜交錯,卻猶浮游植物一般,漂浮著,沒有根基。在這個村子里,我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交心的朋友。機緣巧合下,一個據說要研究我們這個群體的朋友們搬到了我的隔壁,生活開始慢慢回歸單純,我和他們一起做飯、喝酒、聊天、生活。他們每天穿梭在"聚居村"的每一個角落,然后很興奮地給我展示在屋頂拍到的日出,分享訪談者的奮斗故事,交流"聚居村"中的生活萬象。看著他們為調研所做的努力,住在"聚居村"兩年里的喜怒哀樂又逐漸清晰地浮現在眼前,我也得以把自己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原以為自己的事情總是要自己解決的,告訴別人只能給人徒增傷感。兩年,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個門檻。兩年的工作經驗預示著一份"差不多"的薪水。兩年里,我做過銷售,干過技術,考過研,進過傳銷,也自己創過業。大大小小,凡是該經歷的差不多也都走過了。到現在,我依然要重新開始,可我并不認為我是失敗者,只是我尚未成功!有人說,我對問題的思考和我的年齡不符,要么是想得多,要么就是經歷過太多的事……曾經的年輕氣盛,玩世不恭,到現在的泰然處事。一路走來,艱辛失意,讓我懂得了成熟的意義。
生活是不公平的,我們要去適應它。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事情不能讓我們滿意,在政府為我們提出各種方針政策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要反思:我們該做些什么嗎?記得我看過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關于學習的論述我很喜歡。"當你感到悲哀痛苦時,最好去學些什么東西。學習會使你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你或許會衰老,或許會徹夜不眠,或許會失戀,或許會眼看著周圍的世界受到一群狂人的毀壞,或許會得知你的名聲被居心險惡的人詆毀,在這種時候,只有一件事值得做--學習。"我現在的生活很平淡,但每天我都保證要看新聞,看書--政治、經濟、人文、歷史各個方面的書。我不想成為什么完美的人,抑或是智者。但在這樣高速發展的今天,知識的匱乏和為人處世的失誤,機會就會從我們的身邊溜走。
在我們選擇努力奮斗,有所成就的時候,我們更要學會珍惜,學會放棄。兩者并不矛盾,珍惜眼前的,放棄遠處模糊不清的。靜下心來從身邊的事做起,一個人是考慮不了太多的事情的,否則必然會有失誤。有時候,在路上我會停下來,靜靜地看看天,看看身邊的花草,看看匆忙的人們,感受著那一刻屬于我的寧靜,我的心會豁然開朗,這就是生活!知足,快樂就會在我們身邊,幸福得像花兒一樣!
"永遠不要忘記,在上帝揭露人的未來以前,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很喜歡《基督山伯爵》里的這句話。在等待中積蓄能量,充實自己;在希望來臨時,我們才不會不知所措。
告訴大家這些,也許很多人都會在這本書中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作為經歷過的人來說,卻不愿讓這樣的故事再繼續,少走些彎路吧!命運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這就是我要分享給"蟻族"和"80后"朋友們的。
后 記
廉思 2009年6月于北大國關樓
我們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說這件事不大,是因為我們所關注的這個群體不是什么"名人大腕"、"小資一族",更沒有什么"顯赫身世"、"深厚背景",這個群體是個名副其實的"草根階級"。說這件事不小,是因為這個群體,富有活力,滿懷理想,他們曾被人稱為"天之驕子"而寄予厚望,而目前他們那"向下的青春"正牽動著無數父母的心。
這本書,表面看來,是由我們的團隊一個個文字、一幅幅圖片親手碼起來的。而實際上,這只是出版的結果,而在結果的背后,是一個群體的智慧和力量--是"蟻族"讓這本書的每一幅圖片都記錄著歷史,每一篇故事都充滿著感動,每一個文字都蘊含著力量。而我們,只不過通過自己掌握的文字與攝影技術,予以記錄罷了。
不久前,有一部名叫《奮斗》的電視劇風靡全國,劇中描述了一群所謂"80后"青年的成長歷程。我一直心存疑問,這些剛畢業就開上奧迪或奧拓的年輕人是否就是我們想象中的奮斗?這些看上去整天無所事事,打臺球、泡吧的都市里長大的"80后"究竟在為什么而奮斗?其實在我眼中,住在"聚居村"里的"蟻族"正在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奮斗"的真正含義。剛畢業的他們面對生活顯得捉襟見肘,但是這些能直面現實、接受現實的年輕人具有強大的精神動力,他們有自己的理想,而且正在積蓄力量為實現這些理想而奮斗。我總在想,要是能把"蟻族"和他們的故事拍成電影或電視劇該有多好,那將是一部真正的《奮斗》。可惜我不是導演,我只能用文字和圖片去記錄他們的點點滴滴。我希望能通過我和我團隊的研究工作,去探尋那些隱藏在"蟻族"內心深處的力量。當然,相對于這一龐大的群體,區區20萬巨細混雜的文字可能難以顯現其原貌。然未有涓涓溪流,何來歷史長河之奔涌?
兩年的研究,自己墊了4萬多,但收獲了無盡的支持和朋友。這樣的買賣,在許多人眼里,是虧大了,但我覺得--值。
兩年的研究,積淀了太多的溫情、太多的謝意……
首先要感謝我的博士后導師潘維教授,他淵博的學識和真知灼見,讓我總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風采。潘老師是個極富個人魅力的人,在北大兩年的博士后研究已經結束,但對于他,我總有難以割舍的情緣。
衷心感謝研究中心凌巖老師,我總習慣稱他為"智者",長年游走于學術圈內外,使他對問題總有一種獨特的敏感與視角。從他那里,我總能得到關于人生的有益啟示。
本項目最初的啟動資金,正是潘老師和凌老師資助我的。錢雖然不多,卻表達了他們的深情厚誼和殷切期望。因此,本研究的每一步進展,都凝聚了他們的心血和創意。
難以言傳的謝忱,留給我的家人。由于經費不足,其中幾次我都想要放棄,但每當這時,家人都毫不猶疑地給予我支持。這本書,浸透了家人的愛和期待。大愛無聲,大象無行,我想說,沒有家人的愛,我將一事無成。
衷心感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王玲書記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高祥陽委員,你們在我迷茫時給我指路,在我困惑時為我解惑,在我前進時給我力量,在我失敗時給我鼓勵。你們不僅僅教會我知識,而且教導我做人。
誠摯感謝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趙鼎新教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的李強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張靜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的馮仕政教授。你們對本項目提出了許多中肯和寶貴的建議,讓我們受益匪淺。
尤其感謝課題組成員,你們為這個課題奉獻了很多。你們都是我最親密無間的兄弟姐妹,你們在這兩年里給予了我太多的信任、支持與鼓勵。你們中的一部分,或許會在歲月中流失,成為過往的記憶,但我只要知道,自己曾經和你們在一起奮斗過,戰斗過,開心過,你們就將成為我生命中支撐一輩子的砥柱。
深切感謝調研員和深訪團隊的同學。"蟻族"兩次社會調查全部安排在冬天,在調研中,大家早上六點出發,晚上回到宿舍常常已是十一二點。而且一站就是一天,有時連記錄的筆都被凍得寫不出字來。但他們從未有人和我抱怨過,反而總是急切地問我:"能不能再多給我些調查問卷?""能不能再安排我去做個深訪?"
最后,我還要特別感謝每一位接受我們調查,與我們并肩前行過這段歲月的"蟻族"朋友,當讀者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可能已經離開了"聚居村",但是他們的樂觀、向上,連同他們的故事,卻留存在本書的文字中,每每想到這一點,我總有無法言語的惆悵……
其實,對于我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個真實故事和鮮活日記的簡單羅列,它更是一種經久不息的情感力量。"蟻族"各自不同的成長經歷,他們的悲與喜、愛與恨,甚至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讓我們深切關注,并將繼續牽引我們的目光。值得高興的是,在本書即將付梓印刷之際,我有關這一群體的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這為我下一步工作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我希望通過我們這些微薄的努力,讓社會上更多的人認?他們、了解他們、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
在這個世界上,多少沉默者在歷史長河中如過隙白駒。如果我們掌握了文字,而不去記錄,實在是愧對那些可以記錄卻無法握筆的人。當然,作為同樣是"80后"的我們,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奉獻的文本可能還不盡如人意,但是我們非常的真誠!
他們在小月河
在北京有一個地方叫小月河
小月河,跟著名的奧運村,只隔著一條高速公路
這里,是無數追夢的外地孩子,夢開始的地方
這里有一邊唱歌一邊賣東西的貧嘴男人,還有跳河自殺的小姑娘……
沒人知道離奧運村就兩站地不到,還有這樣的地方
跳河的小妹妹也沒活過來
賣東西的貧嘴男被城管趕走了
估計太貧了
每天有人囂張的開著破夏利在里面橫沖直撞,跟所有的保安打招呼,恐嚇擋路的學生
那里的住戶一般都出租床位給學生,一個床位一個月200,可以隨便用水電
每次搬走一個人,很快就能租出去,很多人從來不知道長什么樣,起得很晚,回來的也很晚
很多人打扮妖艷,其實內心幼稚
很多人在外工作而不是真正的學生,也有和我一樣做著IT行業的
很多人都為了一個月掙兩千的目標而奮斗者
外面招聘啟事上,貼滿了促銷,甚至公關的招聘
小月河那里很多學生晚上都在外面賣衣服,我很佩服
有的賣頭花絲襪之類小東西
印象最深的就是貧嘴男,賣雞蛋卷,每次都要和顧客貧嘴,尤其是美女,據說很多次被打
但是他的生意最好,據說一天要幾千塊,還要排隊
他被城管趕走以后,我發現過他的雞蛋卷設備在另外一個人手里,也在擺攤,但是沒有人買
我買過一次,味道有點不同,但說不出來
也許就是少了那個貧嘴的過程吧
還有一個賣水果的阿姨,記性非常好,我買過一次哈密瓜,一個星期后竟然還記得我,還能把我和我女朋友聯系起來,我很驚訝
前面說的自殺的小妹妹,是我一天晚上過去的時候遇到的
幾個警察在河里四處打撈,幾個警察在呵斥圍觀的學生
我遠遠地看著,一個男孩子被抬上救護車,旁邊有人說,女孩賭氣跳下去了
男孩子去撈,沒有撈到,自己也差點淹死
第二天,據說女孩的父母已經把遺體運走了,男孩子活了下來
小月河的泥很厚啊
很明顯他們也都是外地人,各種不同的口音,我看到過他們搬來時的樣子,父母,大包小包,叮囑
也看到過他們搬走的樣子,拖著旅行箱,慢慢地往外走
很多人從這里開始,加入到北漂的行列中,拿著暫住證,加入滾滾車流中消失了
也有很多人,感受過北京的繁華和喧鬧后,又離開了北京
還有很多人無法留下,但舍不下這繁華,于是做了不理智的事情
兩個月前我對我女朋友說,再看一眼這里吧,我們再也不回來了
這里,只是百萬北漂的縮影,希望他們和我們,都能找到兒時的夢想
書摘
第一篇 "蟻族"揭秘
"蟻族"誕生記
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我耳邊響起了很早以前的一首歌:"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這是經典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中的歌詞,表達了對改革開放的美好憧憬。歌中繼而唱道:"創造這奇跡要靠誰?"回答是:"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當時出生的80后,就是現在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我講述的正是他們中一個鮮為人知的群體。
一 接觸
那是在2007年的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中國新聞周刊》上的一篇報道--《向下的青春》。文中講述一個名叫李竟的大學畢業生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真實經歷。文中的他令人擔憂的現狀、年輕脆弱的心靈以及無處寄托的青春和夢想,震驚了我。同樣是"80后"的我,怎么也想不到在北京還有自己的同齡人過著這樣的生活。他們真的存在么?他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樣子?一個個疑問在腦海中涌現。我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長期學術訓練的敏感性告訴我,這是一個需要被關注和關心的群體,這是一個亟須研究的重大社會問題!
我開始主動尋找有關這一群體的相關資料,但遺憾的是一無所獲。當時金融危機還遠未來臨,國內經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媒體正熱衷于報道各類精英的逸事和言論,經濟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學術精英等充斥著各大報紙刊物和網站的頭條,根本沒有人關注到這些微不足道的草根階層。記得我當時在BAIDU和GOOGLE用關鍵詞"聚居村"進行搜索,結果卻顯示為"少數民族'聚居村'"。在中國期刊網和其他學術網站,對這一群體的檢索結果同樣是"零"。因此,我決定親自去《中國新聞周刊》中提到的"聚居村"--唐家嶺--一探究竟。
唐家嶺是海淀區最靠邊的一個村子,從這里看不出任何京都的氣息,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由于環城帶地區交通便捷,生活成本低廉,可開發利用的土地相對較多,開發建設速度加快,就業、創業機會亦相對較多,加之這個地區大量合法和違法建設的出租房屋,使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此落腳成為可能,因而形成聚居。在這里居住的大都是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有些甚至還是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年齡大多和我相仿。他們有基本一樣的情況,拿著一千多元左右的工資,租著每月三百元左右的床位,每天吃兩頓飯,到工作單位要坐兩個小時以上的公交車。唐家嶺居住著四五萬人,除了本村居民三千余人外,其他的都是如此生活。這些大學畢業生懷揣著夢想到學校,充滿著理想出校門,但殘酷的現實教會了他們什么是生活,小小的"聚居村"折射出一幅中國大多數年輕人生存現狀的結構圖。
從唐家嶺回來后,這些同齡人生活的場景時常在我眼前閃現,使我久久不能釋懷。我決心要深入研究這個群體,我要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我個人沒有能力幫助他們解決窘境,但我可以通過自己的筆,讓社會上更多的人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有了這樣的想法,我開始著手對這一群體展開研究。
二 第一次調研
對于這樣一個新的生態群體,在沒有前人研究可供參考的情況下,只有自己組織社會調查,才能獲得有關這一群體的第一手資料。幸好我于2005-2006年曾掛職湖北省廣水市市長助理,掛職期間我組織了針對廣水市的經濟社會調查,這段經歷為我組織社會調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正在我埋頭設計問卷、確定調研地點之際,北京市委領導找到我,委托我就北京市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問題進行專項調查,這個想法與我不謀而合。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的研究工作得以迅速開展。
調研問卷定稿、抽樣地點選擇、調研禮物籌備等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后,已是2008年1月。由于臨近寒假,大部分學生已經回家過年,調研人員不足成為我面臨的首要問題。無奈之下,我回到中國人民大學,利用自己曾在校研究生會做過主席的便利,招募了一些不準備回家過年的研究生參與調研,這批學生里就包括后來一直和我做此項研究的徐啟元。
調研的過程并不順利,2008春節恰逢我國遭受50年一遇的雪災,受冷空氣影響,北京也異常寒冷。我帶著調研員入村調查,常常是問卷還沒有做完,筆已經凍得寫不出字來。一個多星期的調研,疲憊但有收獲,刺骨的寒風和"聚居村"村民的熱情形成了鮮明對比,由于年齡接近,我們和受訪者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很多時候,常常是問卷還未做完,調研員和受訪者就成了朋友。有些受訪者不僅自己接受調查,而且還將其親戚、老鄉、朋友也介紹給調研員,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我們調研的阻力。
隨著調查的深入,這一群體的面貌由模糊到清晰,逐漸顯現出來:他們人數眾多,大多聚居于城鄉結合部或近郊農村,已經形成了一個個自然村落--"聚居村"。居住在"聚居村"生活壓力很小,也更容易交到各種各樣的朋友。于是,一批批大學畢業生住了進去,幾年后,當他們有了固定的事業發展方向和足夠的生活資料時,又紛紛搬了出來。他們有的畢業于名牌高校,更多的來自地方院校和民辦高校;有的完全處于失業狀態,更多的從事保險推銷、餐飲服務、廣告營銷、電子器材銷售等低收入工作。他們生活條件差,缺乏社會保障,民主權利缺失,普遍對社會公平存有疑慮,思想情緒波動較大,挫折感、焦慮感等心理問題較為嚴重,且普遍不愿意與家人說明真實境況,與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聯網并以此宣泄情緒。熱情、開朗、迷茫、彷徨,形成了我們對"聚居村"村民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印象。
調研結束后,我根據調查所得數據和北京市委提供的統計資料,寫成了4萬余字的研究報告。在這份調研報告中,我就"聚居村"的流動人口、出租房屋、基層管理力量配備、公共資源配置、治安狀況和人居環境等情況進行了統計和分析。通過這份報告,基本上可以了解當前北京市大學畢業生"聚居村"的現狀、突出問題和形成原因。報告還在北京已有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礎上,著眼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建設,就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畢業生"聚居村"管理服務工作提出了若干意見和建議。2008年4月,報告被北京市委提交中央,得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國務委員劉延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我的研究獲得了肯定,辛勤的努力換來了初步的成果,這更堅定了我要把這項研究繼續深入下去的決心。
三 80后
由于"80后"所經歷的特殊歷史背景,他們在人們眼中一直沒有很好的印象,早些年網絡等媒體上到處是"歧視""80后"的現象,包含攻擊的字眼處處可尋,如被稱"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然而2008年,讓很多人都扭轉了對"80后"的看法,原來認為是半吸毒狀態沉迷于網絡的"80后"忽然高尚了一把:汶川地震的奮勇果斷、行動魄力以及奧運會的熱情大方、責任意識。至此,各種媒體對"80后"進行的積極報道和正面宣傳開始進入主流趨勢。
同一代人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評價。中國的"80后"究竟是令人驕傲的"鳥巢一代",還是令人擔憂的"迷茫一代"呢?由此,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究竟該如何認識"80后"這個復雜的群體。
"聚居村"中居住的"蟻族",大概能為我們理解"80后"提供一個注腳。"蟻族"大都出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是一個典型的"80后"群體。他們是當今社會中"最為敏感的人群":充滿活力,滿懷理想,或者雄心勃勃,具有挑戰意識。大學教育給了他們知識和涵養,也曾許給他們美好的未來。然而,工作后的境遇,"聚居村"的生活,青春夢想無處寄托,使他們不得不學會忍受焦慮且不具確定性的暗淡時光。但同時,他們樂觀、開朗,相信自己的選擇,情愿從底層做起,在慢慢的積累和沉潛中,期待著未來的爆發。
透過"蟻族",讀者對"80后"能得出自己的評價。但可以肯定的是,"蟻族"給我們揭示的是一個真實的"80后",在"蟻族"的身上既有"鳥巢一代"的光鮮,也有"迷茫一代"的陰影。
與"90后"不同,"80后"存有從小到大眼見祖國由相對困難直至今天成就的完整記憶,度過了沒有高科技圍繞、沒多少物質享受卻簡單充實的童年時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國信息時代接觸新生事物、成為新千年第一批彰顯個性族群的少年時代,最終成為現今開始思考民族榮譽國家前途、日漸成熟進入社會有所擔當的青年一代。因此,"蟻族"作為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目睹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的深度轉型,作為世界新經濟體中的社會結構成長要素,他們所經歷的國家巨大變革,以及在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意識的變化,折射出中國社會特定轉型時期的社會歷史變化。
但是,作為"80后"的"蟻族"同樣孕育著危機。中國傳統社會2000年來能夠保持相對穩定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有一個比較通暢的下層社會向上層社會的流動機制,即自隋唐開創的科舉制。每年,數以萬計的莘莘學子通過這條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科舉制給所有讀書人以通過科考而非錢財、出身、關系、背景改變自己命運(學而優則仕)的通道。但當今時代,在這權力和人情社會,越是"苦讀"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機會可能越少。許多靠近權力的機關和壟斷行業里,越來越沒有平民和貧苦人家孩子的緣分。父輩的權力和"人脈",會以某種方式"世襲"。這種情況在"蟻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蟻族"大多來自農村和縣級市,家庭收入較低,他們的父母處于社會中下層。對于"蟻族"成員來說,他們從小被灌輸的是好好學習,將來考取大學,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十年寒窗考上大學后,他們仍然為了今后能找到一個好工作而努力學習。但畢業時他們卻發現,由于自己沒有"硬"關系,只能又回到"村"里。當他們夢想破滅的那一刻,他們會將人生中的種種不如意,歸因于整個社會,從而使自己和社會對立起來。可以想象,長此以往,必將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應該承認,青年群體蘊含著極大的社會能量。這種社會能量既可以成為偉大的創造力量,也可以成為巨大的破壞力量。上世紀六十年代歐洲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橫幅"破壞的欲望就是創造的欲望"--這是無政府主義鼻祖巴枯寧的名言。青年這種社會能量的釋放方向往往在于引導,包括進行政治的、經濟的、民族的、情感的引導。青年是社會的希望,也是社會的晴雨表,代表社會最敏感的觸覺。在法國、德國和拉美諸國,種種反體制、反政府甚至反社會的極端意識形態大多發源于青年群體,或者經由他們向社會其他群體擴散。尤其是青年群體可以熟練地通過互聯網等新型媒介進行信息溝通與活動,這對于社會輿論乃至意識形態安全都具有較大影響。任何一種青年的群體行為都具有超前性(包括理想主義的幼稚)、超越性(現實和自我)和社會批判性(包括非理性的攻擊傾向),這是青年群體行為獨有的特點。而"蟻族"是青年中受過高等教育,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社會訴求、主體意識最強的活躍群體。如果這樣一群"精英候選人"無法參與社會,或者社會使他們"走投無路",讓他們以年輕脆弱的心靈和一無所有的經濟能力裸露于經濟危機之下,必將對我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構成潛在威脅。因此,如何更好地了解"蟻族"的形成和發展,掌握他們的群體特征和生存狀況,傾聽他們的呼聲和意見,讓他們更好地、更快地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得到廣泛的認同和尊重,是一項緊急的、艱巨的且長期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做出努力,付諸實踐。
三十年前的1980年,《中國青年》在第5期上刊發了一篇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這篇并不算長的文章開頭便是一種絕望的口氣:"我今年23歲,應該說才剛剛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奧秘和吸引力對我已不復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然后,"潘曉"歷數了自己在家庭、單位、朋友、戀人面前所遭受的挫折,由此潘曉得出一個結論:"任何人,不管是生存還是創造,都是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只要每一個人都盡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價值,那么整個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也就成為必然了。"
但潘曉還是感到困惑:"有人說,時代在前進,可我觸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說,世上有一種寬廣的、偉大的事業,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潘曉的困惑也正是當時很多青年的困惑。很快,潘曉的來信引起了無數年輕人的共鳴。《中國青年》持續發表討論文章,共收到讀者來信6萬多封,有數千萬人參與了這場有關社會倫理與人生觀的大討論。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全民性大討論,是改革開放后中國青年接受的第一場思想洗禮。
如今的"蟻族"使我不由得想起上世紀80年代初的潘曉大討論,巧合的是,和我接觸的許多"蟻族",雖表述有所不同,但都不約而同地發出"人生的路為何越走越窄"的呼號。上個世紀潘曉事件引發人生觀、價值觀大討論時,"蟻族"的大部分還未出生。兩個世紀,同一種聲音,個中的含義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品味、去思考……
"蟻族"全解
本部分將對"蟻族"的基本概念及產生原因進行介紹,并結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對"蟻族"的心理狀況、性-愛情-婚姻、收入狀況、職業狀況、教育狀況、網絡行為以及集體行動傾向等方面進行簡單分析。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本章省略了復雜的模型推導,而直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出了研究結論。當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課題組另行出版的學術專著中了解到這些結論的詳細演算過程。
一 基本概念
1.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
從名稱可以看出,該群體具有三個典型特征:大學畢業,低收入,聚居。
該群體是大學畢業生群體,即該群體成員均接受過高等教育。這就限定了群體的界限,即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農民工以及務農青年不屬于此群體的范圍之內。此外,根據課題組研究顯示:該群體年齡主要集中在22-29歲之間,以畢業5年內的大學生為主,"80后"占到調查總數的95.3%。也就是說,該群體以"80后"的大學畢業生為主,是一個"80后"高知群體。
該群體是低收入群體,群體中大多數人從事簡單的技術類和服務類工作,以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為主。群體中甚至有的完全處于失業狀態,全靠家里接濟度日。根據課題組研究顯示,該群體月均收入為1956元,既大大低于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也低于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平均工資,因而可將其定位為低收入群體。因此,該群體是大學畢業生中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的低收入群體。
該群體呈現出聚居的生活狀態。根據課題組研究顯示,該群體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城鄉結合部或近郊農村,已經形成了一個個聚居區域--"聚居村"。
這一群體的人數到底有多少,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但據課題組研究表明,僅北京地區保守估計就有10萬以上。此外,上海、武漢、廣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規模存在這一群體。
2.蟻族
"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名稱雖然一目了然,但文字過長,不便于記憶。因此,我們采用"蟻族"來命名該群體,不僅指代簡單準確,而且抓住了這一群體的本質特征。
首先,螞蟻具有較高的智商。據相關研究表明,螞蟻有25萬個腦細胞,在所有的昆蟲中,是最聰明的物種。螞蟻的高智商能用來描繪該群體所具有的"高知"、"受過高等教育"等特點。其次,螞蟻屬群居動物,一個蟻穴里常常有成千上萬只螞蟻,這也與該群體在物理狀態下呈現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螞蟻很弱小,但若不給予其足夠的重視,螞蟻也會造成嚴重的災害(如蟻災),因此有人稱螞蟻為"弱小的強者"。螞蟻這些特點與該群體弱勢、低收入、不被人關注,易引發諸多社會問題等方面極為相似。
此外,螞蟻還有許多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優點,而恰恰是這些優點,與這個群體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比如螞蟻永不言棄的精神:如果我們試圖擋住一只螞蟻的去路,它會立刻尋找另一條路,要么翻過或鉆過障礙物,要么繞道而行。還比如螞蟻所具有的期待情懷:整個冬天螞蟻都憧憬著夏天。在嚴冬中,螞蟻們時刻提醒自己嚴寒就要過去了,溫暖舒適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陽也會吸引螞蟻們傾巢而出,在陽光下活動活動筋骨。一旦寒流襲來,它們立刻躲回溫暖的巢穴等待下一個艷陽天的召喚。此外螞蟻還有勤勤懇懇、全力以赴的工作態度等。這些特點,都是"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真實寫照。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將這個群體定名為"蟻族",并根據該群體所處地域的不同,分別冠之以京蟻(北京)、滬蟻(上海)、江蟻(武漢)、秦蟻(西安)、穗蟻(廣州)等稱呼。
3.大學畢業生"聚居村"
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又稱為"蟻域"。它并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自然村行政單位,而是指一定行政轄區范圍內出租屋相對集中,且房屋出租對象主要為剛畢業大學生的聚居區域。"聚居村"住宿條件簡陋,已經形成了自給自足、自我封閉的低層級衍生經濟圈。無照經營的小餐館、小發廊、小作坊、小診所、小網吧、成人用品店和低檔娛樂場所等各類經營門店大量集中且無序增加,入室盜竊、搶劫斗毆等刑事案件頻發,生活狀態堪憂。
大學畢業生"聚居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也是城市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難點問題,小小的"聚居村"折射出一幅中國大多數年輕人生存現狀的結構圖。
4.校漂族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經畢業但為了考研或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包括留在大城市)或害怕面對激烈的就業環境而繼續留在母校或附近其他學校周圍的大學畢業生群體。他們住在學校及其周圍,在食堂就餐,到圖書館學習,去操場踢球,在學校上網,還經常到學校聽課和各種講座、參加考研培訓以及學校舉辦的人才招聘活動等。學校的公共場所里幾乎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儼然是高校中的一員,而事實上已經走上社會,與學校并無隸屬關系,因此被稱為"校漂族"。
"校漂族"與"蟻族"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校漂族"是以考研畢業生為主,日常消費多由父母供給;而"蟻族"則多以從事低收入工作為主,即便是考研,也大多是邊工作邊學習。其次,"校漂族"多散布于學校內和校園周邊,居住方式很少呈現聚居形態;而"蟻族"則位于城鄉結合部,一般遠離高校,但交通便利,居住方式呈現出"聚居村"狀態。此外,"校漂族"最早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大學畢業生"國家分配與雙向選擇"并行之時,此后便連年存在;而"蟻族"則是近年來在高校擴招和大學生就業難等大背景下,大城市中新近出現的身份地位群體。
可見,"校漂族"和"蟻族"具有不同的行為特征和產生原因,不能作為同一個群體來加以描述和研究。
二 產生原因
"蟻族"現象的產生,既有國家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也有我國戶籍制度的因素;既有"聚居村"本身個性的問題,也有城鄉結合部共性的問題;既有大學畢業生本身個性的問題,也有流動人口共性的問題。
1.宏觀原因
(1)大城市的吸引力。根據社會學家芒福德的觀點,大城市就像是一個磁體,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人才和各種資源匯集到一起,特別是大城市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目前,包括首都北京在內的我國一些大中城市,其經濟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與一些小城鎮或西部的城市相比,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優厚的待遇和更好的發展空間,畢業生當然會盡可能地選擇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區就業。課題組研究發現,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等大城市中均有大規模的"蟻族"存在。另外,由于我國戶籍制度的客觀影響,大部分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都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這無疑更加劇了大城市的磁體效應。以北京為例,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后,在其巨大的吸引力感召下,京內外的大學畢業生普遍認為在北京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而去外地工作則會增加發展風險,因此更愿意在北京工作。
(2)我國就業形勢的變化。2003年初,當時我國首批擴招大學生進入社會,與下崗再就業職工和民工潮匯聚成就業洪峰,造成我國就業壓力空前增大。此后,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便連年增加,2004年為280萬,2005年為338萬,2007年為485萬,到2008年達到599萬人。據中國社科院《社會藍皮書》統計,2009年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將在2008年599萬的基礎上再增加50萬左右,達到650萬人。而與此同時,我國社會正經歷城市化、人口結構轉變、勞動力市場轉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等一系列結構性因素的變化。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在我國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中,必然出現大學畢業生滯留現象。
(3)我國就業政策的調整。2002年3月,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勞動保障部共同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有關問題的意見》,其中規定:未落實工作單位的大學畢業生,學校可根據本人意愿,其戶口兩年內可繼續保留在原就讀的高校,待落實工作單位后,將戶口遷至工作單位所在地。一方面驟然嚴峻的就業形勢,使有一部分學生不得不待在大城市尋找考研深造或其他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國家就業政策,也為一部分人繼續留在大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持。
(4)大學生擇業觀的相對滯后。1998年開始的大學擴招,使我國大學入學率在短短七八年內達到了21%,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的目標,按照國際標準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因此這也必然要求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讓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進入普通勞動者的行列。針對這種情況,2005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中辦發[2005]18號),要求地方黨委、各級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統籌協調、部門全力支持、社會共同努力"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新體制,建立責任明確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與運行機制,采取各項措施掃除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性和體制性障礙,努力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創業環境,使大學畢業生盡快地找到適合的就業崗位,或者盡快地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但是很多學生在思想上還沒有完全適應這種轉變,越是人才飽和的發達地區或大城市,前去擇業的就越多,反之,越是急需人才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或農村越難招到人才。"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落后地區出來的大學生寧可在大城市里做"漂一族",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鄉,或者到欠發達地區工作。
(5)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需求的差異。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很多體制性阻礙,也是導致"蟻族"出現的原因之一。近年來,社會對大學生需求的增長速度并沒有趕上大學畢業生增加的速度,而對能夠作為初級工人、高中和職專畢業生的需求卻有增無減。這說明,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大量接受了大學教育而沒有一技之長的大學生面臨著就業尷尬局面。此外,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因致力求全而有部分雷同。大學畢業生就業已經社會化,實行自主擇業,但市場需求情況并沒有及時成為專業設置、招生人數劃定的風向標。招生部門只按照辦學設施和師資力量等基本條件負責招生,這就造成了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專業供需矛盾突出,導致大量大學生就業出現困難。因此,高校教育體制機制與社會需求的差異,是形成"蟻族"的潛在原因。
2.微觀原因
(1)房租低廉,交通便利是"蟻族"形成的客觀原因。隨著中心城區和近郊區各項管理措施逐步到位,流動人口必然向周邊環城帶地區遷移。同時由于環城帶地區交通便捷,生活成本低廉,可開發利用土地相對較多,開發建設速度加快,就業、創業機會亦相對較多,加之這些地區大量合法和違法建設的出租房屋使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此落腳成為可能,勢必在此形成聚居。課題組在"蟻族"聚居較多的昌平區沙河鎮調查了解到,該村農業轉制基地于2006年10月建設完畢,蓋有大量房屋,其主要建筑面積20平方米,一室帶廚房、廁所,建成后便在互聯網上發布出租房信息,房租為200元左右/月。由于其房租費用較低,交通離市區較近,相對便利,居住條件適合部分大學畢業生所需,于是便有部分大學畢業生從北京各地前來租住,產生了"聚居村"。
(2)追求群體間的認同是"蟻族"形成的主觀原因。大學畢業生剛剛步入社會,熟悉的人群能給其以較大的安全感。因此,他們往往在畢業前夕和師兄師姐聯系,希望與他們居住在同一區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聚居村"。這時的"聚居村"就像一個相對熟悉的港灣,畢業生那疲憊的航船要在港灣中拋錨、躲避。不論港灣同意接納與否,也不管港灣是否能夠承受,尋求庇護的航船扎堆似的往里擠。課題組在海淀區唐家嶺"聚居村"調研時發現,許多"蟻族"成員都在"聚居村"內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和交往圈,圈子里的人大都是自己的同學或老鄉。
(3)對獨立生活狀態的追求,導致了少量在校生選擇在"聚居村"居住。其中,有些在校大學生是出于性格缺陷而在"聚居村"居住。這部分學生或者不善于處理同學關系,或者不習慣集體生活。選擇在校外租房居住,既清靜又省事。由于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室友們在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異,因而在集體生活中往往難以相融,甚至產生矛盾或糾紛。于是一部分同學便懷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態避而遠之,在校外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空間。
還有些在校大學生是與戀人同居,營造"二人世界"而選擇在"聚居村"居住。目前在校大學生談戀愛的較多,而且大學生中同居現象較為普遍。畢竟學校有自己的規章制度,集體宿舍顯然不允許,也不適合這些同學"過自己理想的生活"。為了有更多單獨相處的時間,在校外租房居住成為他們最好的選擇。
此外,還有部分學生是為了尋找學習環境或為就業需要而在"聚居村"居住。由于民辦大學是以自考為主的高等教育機構,一些想拿文憑的學生,為抓緊時間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覺得集體宿舍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只好自己尋找住房。許多民辦大學畢業生未找到工作,為了就業需要滯留在"聚居村",主要在于交通方便,便于在京找工作;再加上房租便宜,所以居住在此。
三 心理狀況
課題組對"蟻族"的心理狀況進行了研究,運用國際通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消極完美主義量表、滿意度量表、應對方式量表、社會政治控制量表等,對該群體心理健康狀況、完美主義人格、社會政治控制、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和應對方式等六方面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課題組對SCL-90所包括的9個因子: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平均值進行了統計分析,從高到低依次為;強迫均分2.05、人際關系敏感均分1.82、抑郁均分1.75、敵對均分1.74、偏執均分1.74、焦慮均分1.72、精神病性均分1.66、軀體化均分1.46和恐怖均分1.45。分值呈現的狀況表明,"蟻族"目前正處于身體狀態最好的年齡段、自我效能感較強,導致軀體化、恐怖等分值較低。同時,"蟻族"正處于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變期,社會支持與生活事件對"蟻族"的影響相對較大,導致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和焦慮癥狀等均分相對較高。
將上述分值與全國成人常模比較后發現,"蟻族"在強迫、抑郁、敵對、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偏執、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均分高于正常成人值,顯示"蟻族"心理狀況呈現亞健康水平,心理問題不容樂觀。
2.從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來看,"蟻族"正處于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變期,社會支持與生活事件對該群體的影響相對較大。"蟻族"的工作非常不穩定,許多人都在不停地換工作以追求更好的職位。工作的頻繁更換使他們長久保持在一種高喚醒水平狀態,對各種學習信息及招聘信息的高需求導致他們對信息非常敏感,從而使他們有規律、強迫地關注某些問題,這可能成為強迫因子分較高的原因之一。同時,他們的收入相對較低,各種社會福利和保障都相對缺乏,這樣的狀況會造成高焦慮且相對比較敏感的現狀。此外,"蟻族"敵對因子得分也偏高,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1)"蟻族"剛踏入社會,感覺到社會的現實與自己書本中、想象中不相符,難免就會對社會不滿,對各種政策各種社會事實帶著潛意識的抗拒;(2)"蟻族"大學時是"天之驕子",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蟻族"的失落感驟然增強,這種失落感會令"蟻族"的認知和情感趨向負面。
3."蟻族"完美主義人格傾向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自我期望較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極高的成就;所定下的目標遠遠高于周圍人群;比較傾向于理想主義。"蟻族"主要是畢業五年內的大學生,剛接觸社會,處于為夢想奮斗的初期。盡管"聚居村"的條件艱苦,但他們擁有著較高的目標和期望,仍然愿意留在這里為自己的理想和未來拼搏。這樣的心理狀態和人格傾向,使得個體在奮斗過程中當期望與現實產生巨大差異時,在心理層面極易產生相對剝奪感,而這種剝奪感會影響到個體的身心健康狀況,比如出現焦慮、抑郁情緒或敵對感等。
在目前的社會現狀和背景下,"蟻族"很難在短期內實現他們的理想和愿望,他們會在持續的挫折感中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而"蟻族"聚居生活的狀態,很可能會使這樣的認識和情緒廣泛傳播,形成群體認同。如果沒有合理的宣泄途徑,將會對該群體自身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4."蟻族"的個人社會政治控制感高于一般大眾水平,即"蟻族"的社會政治態度比一般大眾激進或偏激,這與該群體認為自身政治地位較低和對自身民主權利不滿意有密切關聯。此外,近幾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不穩定的工作狀況導致"蟻族"生活窘迫,人生發展的各個方面都與預期相差較遠,這使得他們感受到較為強烈的挫折感,因而傾向于擁有較高的"對社會事件和環境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5."蟻族"社會支持的狀況不理想,得到的社會支持極少,甚至低于全國10個城市的平均水平,"蟻族"中僅一半人對自己人際交往狀態表示滿意。在與"蟻族"交往最親密的人中,朋友占70.3%,親人占24.62%;他們與朋友日常聯絡使用最多的方式是電話,說明最親密的朋友可能并不在身邊,就近的交往狀態可能廣卻不深,因此總的社會支持狀況低于一般水平。
此外,"蟻族"中女性成員的社會支持狀況相對優于男性。女性相較于男性,更多使用了自身主、客觀社會支持源。
6.在生活滿意度方面,"蟻族"的狀況不容樂觀。"蟻族"的婚姻狀況、性生活狀況以及家庭經濟收入是影響其生活滿意度的主要因素。"蟻族"的生活滿意度顯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對經濟收入最不滿意,對人際交往最滿意。"蟻族"抱怨最多的是經濟收入、社會福利,職業聲望等,與此同時,他們對人際交往的滿意度較高,對經濟收入最不滿意主要在于該群體對收入的預期較高,有高達74.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目前的收入與其預期不相符。
對生活的預期樂觀,但對政治地位和民主權利不抱以信心。79.2%的受訪者都樂觀地認為未來三年內的總體生活狀況會有所改善。但是對政治地位和民主權利這兩方面,大多數受訪者(政治地位:55.9%,民主權利:51.3%)則不抱以樂觀預期,認為不會有多大改善。
7.在應對方式上,"蟻族"選擇最多的是網絡曝光和媒體曝光,其次是"上訪"、"公開集會"、"聯合親友對抗"、"發牢騷"和"忍受",贊同度最低的是 "罷工"和"游行示威"。"蟻族"作為"80后"社會群體,其對網絡的熟練程度是整個社會中最高的一個群體,其在利益表達時會自然而然地利用網絡這一工具來進行,從網絡上汲取信息然后經過個人加工后再反饋到網絡空間中去。2008年網絡輿論威力已然顯現,作為"草根力量"登上舞臺象征的"煙照門"、"考察門"、"六個警察打死一個人"以及2009年的"躲貓貓"事件等也給"蟻族"運用網絡手段表達自身利益以很大的想象空間。
贊成用"上訪"和"公開集會"表達自身利益的方式僅次于"網絡曝光"和"媒體曝光"。需要指出的是,"蟻族"對總體生活狀況越不滿意,則他們越不贊成用"罷工"的方式來表達自身利益。這可能是由于中國的特殊體制與西方不同,罷工運動在中國出現得很少,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同時研究也表明"蟻族"在應對方式方面無性別差異,他們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等都對其采用何種應對方式沒有顯著影響。但該群體的人格、心理健康以及社會支持狀況都與他們采取的應對方式顯著相關。
目前該群體的應對方式需要引起重視。應對方式是個體面臨應激情景時為減少壓力或傷害而做出的認知或行為努力,是個體面臨挫折和壓力時應激性的反應。現今"蟻族"正處于高就業壓力和高期望值導致的挫敗感之中,如果這種挫敗感得不到適宜的調節或合理的歸因,很容易導致該群體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因此,應當重視調適"蟻族"的挫折心理,引導他們對目前的挫折進行合理歸因,從而保證社會的安定和諧。
綜上所述,"蟻族"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消極完美主義特質明顯,大多數人對生活狀態不滿意,社會支持較低,社會政治控制力相對較高,且個體強烈地感受到一種心理層面的相對剝奪感。這與該群體目前面臨的較高的生存壓力,頻繁更換工作或找不到自己理想工作的現狀是密切相關的。尤其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嚴峻的就業形勢及壓力,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沖擊著他們的內心。因此,應當對"蟻族"心理健康狀況給予高度重視。
四 性-愛情-婚姻
"性-愛情-婚姻"作為一個實體存在系統,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課題組調查顯示,"蟻族"中未婚人數占調查對象的93%,在未婚者中有49%沒有戀人。與異性同居的人占到被調查對象的23%,但最近一個月內有性生活的人占到被調查對象的33%。從這些數據對比可以看出:"蟻族"結婚的比例小于與異性同居的比例,與異性同居的比例小于最近一個月有性生活的比例,最近一個月有性生活的比例小于有戀人的比例。
1.婚姻狀況與同居狀況對比。未婚的人數占到被調查總體的93%,結婚的為7%,然而與異性同居的只有23%。這說明與異性同居的比例大大高于結婚的比例。與結婚相比,更多的人選擇了不結婚同居生活。
2.同居狀況與近一個月內性生活狀況對比。與異性同居的人占到被調查對象的23%,但最近一個月內有性生活的人占到被調查對象的33%,高出與異性同居比例的10%。如果假定同居的人都在最近一個月有過性生活,證明除了同居的人外,還有10%的人有過性生活。那么這一部分人可能是和未同居在一起的戀人之間發生的,也有可能是買性、一夜情等。
3."蟻族"存在"婚戀困境"。"蟻族"中,未婚人數占總數的比例特別高(93%),絕大部分處于未婚狀態。在未婚人群中,幾乎一半的人沒有戀人。"蟻族"已經經歷過大學階段,有戀人的比例應該明顯高于大學生群體,但與大學生群體進行對比分析后發現,該群體與大學生群體在此方面差距很小。"蟻族"的收入水平較低,社交圈子小,戀愛對象的選擇范圍小,整日忙于找工作或工作,談戀愛的機會也少。如果經濟條件允許,該群體的結婚比例應該比較高,但目前只有7%,結婚的比例很低。可見,"蟻族"絕大多數正處于生理旺盛期,他們渴望同異性交往,在戀人或夫妻方面得到感情上或生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但由于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沒有固定的住所,使他們無法在婚姻和戀愛的問題上考慮更多,所以大部分畢業生選擇了單身或同居的方式來生活。
4."蟻族"的性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在93%未婚人群中有戀人的人占51%,其中的23%選擇了同居的生活方式,33%的人在最近一個月內有過性生活。但大部分處于未婚、不與異性同居、最近一個月沒有性生活的狀況。如果假定最近一個月內有性生活的人的性生活對象為戀人,那么證明該群體中有戀人的人群之中將近半數的人沒有性生活,更多的是感情上的交流和支持。就全國成年人而言,平均性生活頻率是在每星期1次左右。然而該群體的67%的人最近一個月沒有性生活。對比之下,"蟻族"在性需求方面難以得到滿足,人際性活動的缺失很可能會通過獨自性生活(如自慰)或其他途徑進行宣泄,如果通過其他途徑則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地下性產業的發展。
5."蟻族"不同性別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課題組通過t檢驗發現,男性和女性在戀愛方面、婚姻方面、是否與異性同居方面、最近一個月內有沒有性生活方面差異不顯著。并且和總體的分析一樣,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存在"婚戀困境"和性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的問題。
6.個人收入、居住面積和人際關系是影響有沒有性生活的主要因素。"婚姻"作為政府的一種"制度設置",實際上只有性關系才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實體"。課題組運用Logistic回歸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得出影響"有沒有性生活"的因素為:個人收入、居住面積和人際關系。這三個方面也是有沒有性生活的最基本的條件。收入、居住面積和人際關系為"蟻族"性生活提供了最起碼的物質保障、地點和對象,這三者是最基本也是最顯著的影響因素。課題組在調研中曾遇到在男性宿舍留宿女性的情況,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宿舍里同時居住四個男人和一對情侶。雖然居住空間隔著簾子,但是性生活的質量以及對其他人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性-愛情-婚姻"的現狀影響了"蟻族"對生活的滿意度,性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影響身心健康。即使對于有性生活的人而言,其性生活的質量也要受到性生活的地點和環境的影響。如果長期壓抑,可能導致犯罪,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媒體報道
謹防“蟻族”背后社會風險積聚
2009-11-16 來源: 公益時報
■ 朱四倍
低收入的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被形象地稱為“蟻族”,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上百萬的規模。“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被稱為繼農民、農民工、下崗工人之后出現在中國的又一群體。
“蟻族”的出現意味著什么?其本身有有何特點?之所以稱之為“蟻族”,是因為該群體和螞蟻有諸多類似的特點:高智、弱小、群居。據統計,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萬“蟻族”。那么,面對越來越多的“蟻族”,社會該如何看待之?
從低收入的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身上,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大學生身價下跌的嚴重程度,更可以感受大學生群體內心的失落程度。應該承認的是,社會已經形成大學畢業之后沒有實現正常就業以及不得不從事中低學歷要求的、待遇較低職業的大學生群體。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勞動力過剩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困擾低學歷者的問題,一大批高學歷者也加入到失業大軍的行列中,并且增長的趨勢令人擔憂。
在筆者看來,“蟻族”有可能帶來社會風險的積聚。首先,可能帶來公眾投資教育意愿的降低。人力資本理論創始人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指出,教育遠非一種消費行為,在此意義上,上學不僅僅是為了得到滿足或效用。相反,“公共和個人用于教育的費用,意在獲取生產性‘存量’。這種‘存量’包含在人體中,將來能提供各種服務。”而這些服務對個人來說,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發揮自已的潛能,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正是以上原因,家庭千方百計地使家庭成員在踏人社會之前能有一個較高層次的學歷或學位。但是,“蟻族”的出現,在筆者看來,似乎走到了一個相反的方向。
其次,“蟻族” 是個與流動、社會地位、聲望密切相關的問題。社會學家杰克思在《誰將出人頭地:在美國取得經濟成功的決定因素》一書中,對美國高等教育與社會分層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他認為,在上大學費用急劇膨脹的今天,人們之所以上大學,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學位作為一張獲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門票。而這張門票是否有效呢?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受過較多教育的男子比受過較少教育的男子所從事的職業地位都要高些,掙錢要多些。即使那些家境一樣,考試成績相同,開始做同樣工作的人,到頭來大學畢業生也比高中畢業生所達到的工作地位要高得多。因此,“蟻族”的出現,在筆者看來,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而其惡化的趨勢必須引起足夠的警惕,否則,與之相伴的社會流動乏力和社會分層困境將為整個社會的公平和和諧運行構成風險隱患。
最后,“蟻族”的出現有著深刻復雜的社會因素,并不單單是教育、大學生或者體制的原因,道理很簡單,即使現在的大學生就業難,然而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整個社會仍需要大批的人才——大學生。應看到的是,“蟻族”的出現證明“80后”向上流動的機會相對要少,渠道也不順暢,在社會地位上卻處于“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尷尬境地。
我國正處于轉軌時期,不完備的教育投資環境很難使教育投資得到最大的收益,這些體制的不完善實際上也給普通家庭帶來更多的不利。“蟻族”的出現,在筆者看來,不僅僅是個體的風險,更是社會的風險,如果任由其疊加,形成積聚效應,不但對個體是一種傷害,對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也將形成隱患。
“蟻族”不只是個傳說(圖)
2009-11-14 10:21:00 來源: 天津網-城市快報(天津)
“在北京有一個地方叫小月河。小月河,跟著名的奧運村只隔著一條高速公路。”
只看到《蟻族》開頭的這句話時,心就開始往下沉。很多小說都是用這種方式來做對比的。
果然,在距離繁華的奧運村不足兩站地的地方,居住著被作者稱為“蟻族”的一個群體。在作者的描述中,這個群體有著和螞蟻一樣高知、群居、弱小等共同點,確切地說,指的是“大學生低收入聚居群體”。他們中的人大多是來自于農村或者小城鎮的“80后”,希望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他們畢業后卻大多從事著不穩定的“以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為主”的工作,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只能租住在城郊地區的民房內。有的人,每天有六個小時花在上下班的路上。工作的不穩定、生活環境的混亂、巨大的生活壓力,在嚴峻的現實面前,昔日的“天之驕子”卸下了曾經籠罩在他們頭上的一切光環,且心理狀況堪憂。
高速公路的兩邊,儼然兩個世界,就如同“80后”,也并不都是同一個世界中的人。
說起“80后”的故事,電視劇《奮斗》曾經風靡全國。當時的感覺是,主人公陸濤有兩個老爸,一個有錢,一個有權,還談得上什么奮斗?與他比起來,“蟻族”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沒有可以依靠的社會關系,是名副其實的草根階層,赤手空拳打天下。也正因為此,他們在和同齡人的競爭中落了下風。然而,當只能靠饅頭充饑時,他們還是沒有放棄夢想,而是相信只要明天比今天好,就是希望。他們永遠在等待中積蓄力量。
本書的主編廉思稱“蟻族”為農民、農民工和下崗職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勢群體。除了生活的壓力,無助和迷茫也和“蟻族”如影相隨。三十年前,一名叫潘曉的青年發出了“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呼喊,今天,“蟻族”也困惑“路在何方”。房子會有的,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但是為此,將付出什么?當有了這些東西時,我們是否已經白發蒼蒼?和現在的“房奴”“車奴”一樣,“蟻族”是夢想的奴隸。前者透支的是金錢,而后者,透支的是青春。
無論是“小月河”,還是書中提到的“唐家嶺”都只是一個縮影。據調查,僅北京地區就有十萬以上的“蟻族”。除北京外,上海、武漢、廣州、西安等城市也都大規模存在這一群體。《蟻族》的主編廉思也是“80后”,他帶領他的團隊,不僅用細膩的心感受并記錄著同齡“蟻族”們的青春歲月,還用科學嚴謹的方法調查和分析“蟻族”這一群體產生的原因和將帶來的問題。作為首次被提出的一個概念,“蟻族”還需要不斷完善,但這群人,的確需要被關注。也許有些問題廉思也沒有講清楚,但這正說明,這項研究只是個開始。
本報記者 李寧 (本文來源:城市快報)
高智、弱小、群居
中國大學畢業生的“蟻族”生活
2009-11-10 15:30 作者:Sue Feng ::譯者 繆小析
中國的大學畢業生跟螞蟻有何共同之處?新書《蟻族》描繪了“北漂”大學畢業生的生活,他們就像螞蟻,頭腦聰明,但作為個體微不足道,只有在群落中“聚族而居”才能獲得力量。
《蟻族》這本書根據對北京約600位低收入大學畢業生歷時兩年的采訪寫成,9月中旬面世。該書出版一個月后,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宣布,中國611萬應屆大學畢業生當中,有74%在9月1日之前找到了工作。本書主編廉思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在他看來,上述統計資料基本無關這些畢業生的真實處境。他說:“我一直在懷疑,這些找到了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當中,有多少生活過得不錯。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扇展現他們生活的窗戶,他們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書中的故事發生在北京郊區幾個“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在這些畢業生當中,多數在中小企業工作,月收入不到2000元人民幣。他們住在一起是因為花錢少:月租大約只有約350元人民幣。很多人為了短期工作或面試,每天要在路上耗費幾個小時。
唐家嶺是個小村莊,距天安門廣場20公里,本地村民大約3000人,但外來人口已超過5萬人,其中多數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畢業生。廉思說,“這是一個由小街小巷組成的社區,小理發店、診所、雜貨店和網吧遍布其間。”他描述說,這些學生住的都是當地農民修建的五六層高的樓房,每層12間房,每個房間10平方米左右,兩三個人擠一間,最多時七八十人共用一個廁所和廚房。
書中說,這些畢業生約六成來自各地的農村地區和小城鎮。在老家,他們都是家人的驕傲,或許也是生活貧困的家人最大的希望所在。很多人在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機中失了業,但決定不回家,不想承認在北京遇到了挫折。廉思描述了他和這群畢業生一起吃過的一頓年夜飯。開始,人人都像過節一樣,大家包了餃子,做了很多菜……但后來,當天色已晚,外面的喧囂靜下來時,突然一下子,所有這些男孩女孩都聚在一起哭了。在這個非常特別的場合,再也沒有理由掩蓋他們對家的思念和挫折感。24歲的大學畢業生鄧錕就是書中描述的一位“蟻族”。從云南一所大學畢業后,他來到了北京,曾在唐家嶺住了約半年,現在正在考慮搬回唐家嶺,因為那里生活成本低。雖然過去兩年遭遇了不少失敗,但他還是躊躇滿志。他說,“我并不在乎要經歷的艱難,只要堅持目標,用積極的態度和堅強的心態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最終肯定會取得成功的。在這方面,我們確實像螞蟻。”
這本書在讀者中引起了共鳴,特別是在那些處境相似的人當中。這本書在中國知名文藝網站豆瓣網上得到了不少正面評價。廉思說,因為這本書的原因,“蟻族”這個概念已在中國大學畢業生中被廣為認可,所以他的下一本書將涵蓋中國其他地區更多“蟻族”的生活與奮斗。
(美國《華爾街日報》“中國日志”11月6日)
何不給“蟻族”一個舒適的蟻窩?
發布時間:2009-11-13 10:01
來源: 荊楚網
“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被稱為繼農民、農民工、下崗工人之后出現在中國的又一群體。之所以把這個群體形象地稱為“蟻族”,是因為該群體和螞蟻有諸多類似的特點:高智、弱小、群居。據統計,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萬“蟻族”。上海、廣州、西安、重慶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蟻族”,在全國有上百萬的規模。(11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們每年都在關注大學生就業率,但看到關于“蟻族”的報道忽然覺得僅僅關注就業率是略顯蒼白,遠遠不夠的,正如唐駿所說“高校和有關教育部門在就業問題上不能只關注數字,更應該看到數字下面畢業生真實的生存狀況和他們渴望教育體制改變的無力掙扎”。
唐駿的呼吁確實是這些“蟻族”大學生的心聲,在統計就業率數據時只管是否有工作,卻從不關心是咋樣的工作,條件、薪水如何,至于居住、醫療環境那自然是更不可能過問了,拿到一手漂亮的統計數據,相關部門就可以交差,萬事大吉了。可是這些大學生卻仍然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無人問津,畢業大學生是花大成本培養出來的,如此情形是對資源的嚴重浪費,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深思。
當初農民工大量進城之時也遭遇過類似“住房難”的問題,一開始也是無人過問,任其“隨風漂泊”,工地、地下通道等都成了他們的避風之所,可是這樣的“不作為”不僅損害了進城務工人員的積極性,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治安穩定。好在這引起了中央的及時關注,建立了農民工的廉租房,解決了這一社會隱患。
畢業大學生文化水平比農民工高,可是卻同樣遭遇了這樣的尷尬。這批人可以說都是我們社會未來的精英與中流砥柱,祖國的發展還得靠他們。但經過大學數年的刻苦學習,進入社會遇見的確實這樣的“囧境”,豈不叫他們寒心,失去為社會奉獻力量的動力嗎?世界是我們的,也是那些大學畢業生的,但終究是那些大學畢業生的,可是肩負著世界重任的人卻無法得到我們的保障與呵護,怎能讓他們安心接手我們的世界?
數據再漂亮也只是空的,與其在這里千方百計的“創造”完美數據,何不將精力放在如何為畢業大學生做點實事之上,例如給他們一個舒適的蟻窩,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注與溫暖,更加激發他們的熱情,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
稿源:荊楚網
作者:夏熊飛
生存艱難 80后大學畢業生緣何成"蟻族"(組圖)
2009年11月02日16:37 廣州日報大洋網
廣州“蟻族”聚居區四處可見的招租廣告
“蟻族”聚居處
近日,北大博士后廉思的調查實錄《蟻族》,引起社會各界強烈關注。這本書關注畢業無法找到工作而聚居在城鄉接合部的大學生群體。他們高智、弱小、聚居,他們生活在城市的夾層,無任何保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部長丁寧寧讀完該書后表示:“含著淚水閱讀了廉思的報告,這本書是無需推薦的。”該書即將出版之際,本報記者采訪了作者廉思,并對廣州大學城“蟻族”現象進行了調查。
特殊的80后群體:無處安放青春和夢想
當我們被以“農民工、下崗職工、流動人口、校漂族”為主題的各式媒體報道所吸引的時候,卻忘了這一群人——“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他們被埋沒在各種字眼之下,也很少出現在學者、新聞記者的視野之中。
“這是一個被漠視和淡忘的群體!這是一個少有人關注和同情的群體!”北京大學博士后廉思和他的助手們歷經三年調查,在北京唐家嶺——北京海淀區典型的城鄉結合部,看到了和他同屬于80后的年輕人真實的生存狀態,他們令人擔憂的現狀、年輕脆弱的心靈以及無處安放的青春和夢想。
近日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蟻族》一書將目光投向了這一群體,這是一本大學畢業生聚居村的實錄,之所以稱之為“蟻族”,該書主編廉思有這樣的解釋,這個群體和螞蟻有許多相類似的特點:高智、弱小、群居,他們是有如螞蟻般的“弱小的強者”:他們平均年齡集中在22歲~29歲之間,九成屬于“80后”一代,主要聚居于城鄉結合部或近郊農村,形成獨特的“聚居村”。本書是迄今為止對這一群體最生動、最貼近的描述。
性狀況:僅23%與異性同居
廉思告訴記者,他們的跟蹤研究城市為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和西安等城市,每個城市的蟻族聚居的人群數量都相當驚人。與就業、教育相比,該人群的性危機凸顯。作為80~90后,他們處于性活躍期,然而,蟻族婚姻狀況與同居狀況對比。未婚的人數占到被調查總體的93%,結婚的為7%,與異性同居的只有23%,這比農民工性危機還令人憂慮。
廉思表示,“‘蟻族’的性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在93%未婚人群中有戀人的人占51%,其中的23%的人選擇了同居的生活方式,只有33%的人在最近一個月內有過性生活。就全國成年人而言,平均性生活頻率是在每星期1次左右。然而該群體的67%的人最近一個月沒有性生活。對比之下,‘蟻族’在性需求方面難以得到滿足,人際性活動的缺失很可能會通過獨自性生活(如:自慰)或其他途徑進行宣泄,如果通過其他途徑則在很大程度上引起社會問題。”
對話廉思:蟻族也不乏成功案例
廣州日報:關注“蟻族”,詳細調查并寫出如此詳盡而感人的書,有何因緣?
廉思:2007年的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篇報道——《向下的青春》。文中講述一個名叫李竟(化名)的高校畢業生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真實經歷。他令人堪憂的現狀和無處寄托的青春、夢想,震驚了我。對于這樣一個新的生態群體,在沒有前人研究可供參考的情況下,只有自己組織社會調查,才能獲得有關這一群體的第一手資料。正在我埋頭設計問卷、確定調研地點時,北京市委相關部門委托我就北京市高校畢業生“聚居村”問題進行專項調查。
廣州日報:你們的調查進行得順利嗎?對他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廉思:調研的過程并不順利,2008年春節恰逢我國遭受50年一遇的雪災,北京也異常寒冷。我帶著調研員入村調查,常常是問卷還沒有做完,筆已經被凍得寫不出字來。刺骨的寒風和“聚居村”村民的熱情形成了鮮明對比,由于年齡接近,我們和受訪者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常常是問卷還未做完,調研員和受訪者就成了朋友。隨著調查的深入,這一群體的面貌逐漸顯現出來:他們人數眾多,大多聚居于城鄉結合部或近郊農村,已經形成了一個個自然村落——“聚居村”。
居住在“聚居村”生活壓力很小,也更容易交到各種各樣的朋友。他們生活條件差,缺乏社會保障,思想情緒波動較大,挫折感、焦慮感等心理問題較為嚴重,且普遍不愿意與家人說明真實境況,與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聯網并以此宣泄情緒。熱情、開朗、迷茫、彷徨,是我們與“聚居村”村民第一次親密接觸時的印象。
廣州日報:為什么把這樣一個群體叫做“蟻族”?
廉思:“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名稱雖然一目了然,但文字過長,不便于記憶。因此,我們采用“蟻族”來命名,不僅指代簡單準確,而且抓住了這一群體的本質特征。首先,螞蟻具有較高的智商;其次,螞蟻屬群居動物,這也與該群體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螞蟻很弱小,但若不給予其足夠的重視,螞蟻也會造成嚴重的災害(如蟻災),因此有人稱螞蟻為“弱小的強者”。螞蟻這些特點與該群體弱勢、低收入、不被人關注,易引發諸多社會問題等方面極為相似。
廣州日報:在你們的調查中,這些聚居在城中村的大學生有成功的案例嗎?
廉思:當然不缺成功傳奇。我們跟蹤調查的楊珊珊有一個室友,是個自考生,通過兩年早出晚歸的學習、考證,最終進了一家瑞士企業。
“蟻族”狀況
●生活條件差
●缺乏社會保障
●思想情緒波動較大,挫折感、焦慮感等心理問題較為嚴重,且普遍不愿意與家人說明真實境況
●與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聯網并以此宣泄情緒。
作者對蟻族的心理狀況、性愛婚姻、收入狀況、職業狀況、教育狀況等逐一進行了剖析;“蟻族”中的典型人物和調研員講述自己的故事,在這里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個“80后”群體的“碰撞”與“沖突”。
(廣州日報大洋網)
網友評論
1、別人從這本書看到了時代變遷,我看到的是穿越時代的永恒人性,無論長者抑或我們,只要他有過青春和奮斗,他就不會不為這些文字和背后的故事唏噓嘆息,因為每個人內心里都有一個蟻族……
2、我是光榮的“蟻族”之一,我的很多同學也都跟我一樣。他們滿懷憧憬的從校園走出來,有的在工作崗位上竭盡全力的打拼著,有點找不到工作朝不保夕,有地在創業的邊緣徘徊。他們從來沒有放棄對生活的渴望,但在“80”后的標簽下顯得孤苦無援。據書中說的調查結果,他們當中單身的比例占絕大多數,他們對愛情、家庭也不是沒有渴望的。只是,為什么?這一代是誰給我我們巨大的壓力,為什么我們辛苦工作一年的全部收入,往往都不足以在這個城市購買一個房子的哪怕幾平米的廁所?
理想?掙扎著過日子,內心不是沒有追求的,但艱難而巨大的壓力往往讓我們只能考慮這個月的房租以及下個月的電話費。
離開?也不是沒有想過的。回到樸素的老家,過回跟老一輩相似的日子,現在有錢人不都租地種菜返璞歸真嗎?老家的風景可好了,空氣可清新了。但如果為的只是身無分文的回歸,當初又為何要竭盡全力的考上大城市的好大學呢?
“光榮”的我們,拼命的過著我們這種“光榮”的80后蟻族生活。
3、今天是9月19日,第一次看到“蟻族”這個詞。
這是一本書的名字,也是一個弱勢階層的名字。
我想在4年后,也許我也會面臨同樣的處境吧,這讓我對未來有一絲恐懼,我已經沒有退路了,4年后也許我比他們更艱苦,而現在我心里還有一塊石頭沒有放下,四周都是圍成,該從哪里突圍?
學,一切可用的知識,像傳說中的二狗一樣!!!
4、蟻族之歌
讀書有何用?
廢紙多一張。
寄語高中生,
畢業就打工!
5、身為80后的一員,讓別人說說點點,內心的感受如何?難道我們就這樣甘心接受“蟻族”這一稱謂嗎?螞蟻雖小,但它勤奮,未雨綢繆,是生活中的強者。相信,80后,我們不是他們所想象的那樣脆弱,只要我們肯于拼搏奮斗,就像螞蟻一樣,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磨難,那么多的不幸都降臨自己的身上,不是有句話“風雨過后必有彩虹嗎?”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現存社會的弊端,但我們完全有能力為自己的將來以及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條件。“蟻族”就“蟻族”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們照樣可以創造光輝燦爛的明天~!
6、“蟻族”是近日來網絡上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它代表的是一個群體,他們或住在聚居村里,睡著高低鋪,整天擠著令人恐怖的公交,月收入卻不到2000元;他們亦或許住在鬧市里,卻是一、二十個人合租的“隔板房”,整天洗漱要排隊,做飯、上廁所也要排隊,晚上像睡在“鬧市”,過著難受的生活;他們還有的住在“農村里”,北京的小村莊是他們的首選之地,租平房,廁所里奇臭無比,他們有的為了不去廁所在減少自己的喝水量,盡量把自己的上廁所時間留在單位里,有的因為經常不去廁所患上了便秘、痔瘡......他們是大學生,一般都是不出名大學的本科或大專多些,大都來自農村,或偏遠縣城,因為工作不是太好的緣故,不能選擇去租樓房,只能每月花幾百塊錢住便宜房子,他們很苦,但他們從來不會說什么,因為感覺現實社會也就已如此。他們當然妄想著有一天社會或政府部門突然大開恩,也來關注一下他們這個弱勢群體,可是這一刻究竟要等到什么時候,誰也無法說清楚。
7、本人就是一只典型的“京蟻”:大專學歷,非名牌學校畢業,沒有富爸、富媽,更沒有什么有錢的親戚可以依靠,全靠一人來打拼,可是大公司看重學歷,所以求職大公司、好企業比登天都難;小公司待個一年半載,自己辛苦工作,卻有時得到的是微薄的收入和公司領導的并不重視,對于自己想闖下一番事業的理想來說是遙不可及,于是想換個工作,希望能找到欣賞自己的“伯樂”,可是現在哪有什么“伯樂”,現在的老板招聘人才首先要分析你的簡歷,衡量他如何能花最少的錢雇最具“剩余價值”的勞動力,他想讓你一個人給他創造三個人的價值,那是最好不過!有學歷高的,有能力強的,卻又對金錢“不在乎”的那些人,人家何必聘用你這個來自農村的,生存都成問題的人呢?你是生存都有問題的人,可能在他眼里過一段時間因為生存的壓力再會選擇其他企業,或者是你不能給他創造他要的三個人的價值!現在的老板的眼里是大學生遍地都是,要你是給你一口飯吃,當然給你飯吃的前提還是你必須能給他創造他要的價值!真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8、在這一群人中,大部分都是家境普通者,多來自于農村或中小城鎮,父母一輩拼死拼活送了兒女上學,不求出人頭地,只盼著能過上比自己更好的日子。眾多孩子也是不負眾望,也試圖希望通過上學來改變現狀,跳出龍門。然而,事實又是如何?畢業意味著失業,就算找到一份工作,幾千塊一個月,或兩三千或七八千,但是為了能在大城市中生活,房租、水費電費、電話費、車費、應酬費……盡管租最便宜的幾平米的房子,每個月的工資也花費得幾近不剩。而家里,那一雙雙期待和羨慕的眼睛,卻反而讓人充滿了恐懼。要知道,我們是父母全部的希望所在。而如今混的怎一個“囧”字了得!
“蟻族”的未來不是夢,因為現在大家都是明白人,注定不是自己的倒也不去想了。只是,當下的生活,漂泊是主料,辛酸是調味劑,不知道這道菜該如何下咽?
前路漫漫其修遠兮,爾等上下而求索。
9.當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的時候就想找個時間看一下。今晚我一口氣全部看完了,09年7月份會計專業畢業的我,我沒有一開始就選擇在大城市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是選擇了在小城市的一家企業再“學習”。雖然我現在沒有感受到那種失業的彷徨,但一個月1000整的工資,吃住在公司,但是一個月下來的工資依然沒多少存。想想與日俱增的房價,以后未來的家庭,事業.....感覺很是迷茫!大學的教育與現實的需求的完全脫節的。作為我們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可以選擇在小城市學一到兩年的工作經驗,然后再到大城市或許是更理智的選擇吧?謝謝廉思以及為此本書出版而付出過努力的人們。
祝愿所有的“80后”一族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吧!或因為奮斗的過程就是走向成熟的歷程更是成功的前提。
10.這本書實際上是群體心理學和個體心理學的結合。前半部分調查報告走群體心理學路線,如蟻族整體的生存現狀,思維與行為特點等。這部分有很強的論文特點,雖然嚴謹有余但可讀性不強,我是跳著看的。
書的后半部分是一個個螞蟻的調查采訪日志,何因何緣來北京,何因何緣離北京。因為調查者與被調查者都是年輕人,所以整個調查的思想性不夠成熟,除了感慨活著難、人要奮斗外,也講不出什么東西來了。當然,對于年輕的調查者們來說,能調查到這個地步也算很不錯了,贊一個!
蟻族的人生是不正常的,這跟他們從小到接受的錯誤教育有關,談到人生規劃,除了考研他們就根本不知道還有什么更好的規劃了,對未來心存茫然又心存僥幸。人生是不能以僥幸來活著的,人生也不是規劃就能成功的,孔子經歷了一生的奮斗,最后不得不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命運是存在的,這個我們大可不必回避,也不必被什么唯物主義教條所束縛,榮格還對星占術大贊特贊呢。
命運雖然存在,但是命運又是未知的(其實找一個好的命相師,雖不很準確也可大致知道人生軌跡了),但是,能夠樂天知命,并且知道如何改變命運,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當然,改命不是看風水、掛個符什么的就改了,那都是扯淡,改命需要智慧,遺憾的是,從螞蟻們的思想見解來看,他們不知命,也不懂改命,所以會混成這個樣子,實是沒有智慧的表現,俗話說得好:“沒有不對的事,只有不對的人。”人有問題了月收入一萬也沒用,美國負債最多的是中產階級。
其實根本而言,蟻族問題是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問題,結果如驢拉磨一樣轉啊轉啊,任何努力最終都是原地踏步。很簡單,教育他們的家長和老師,其實也如驢拉磨一樣,只不過磨更漂亮些、穩定些、體面些罷了,骨子一樣對人生充滿困惑與恐懼。
11.唐家嶺。。讓我想起了4年前剛到北京的時候。。呵呵。。第一次看書有這么大的感觸。。。。感謝出版社出了這么好的一本書。。。感謝作者。。所有在北京打拼的人共勉~
12.如果,你已經畢業,還在社會上打拼,請讀這本書,因為它可能描述你的奮斗歷程;
如果,你即將畢業,抬腳就跨出校門,請讀這本書,因為它可以減少你心中的落差;
如果,你還沒畢業,正在大學揮霍著,請讀這本書,因為它告訴你什么現實的社會。
13、我畢業也有四年的時間了,一直鄭州,面對苦不堪言的生活狀態我們也很無奈。05年,我們就在討論,戲稱為什么我們還不如農民工呢?農民工工資沒有了,基體反映都有了,我們呢?用自己的知識拼湊的生活只能簡單的維持自己,那有錢來為自己的感情生活添色彩?
不是我們不愿意去申訴的我們的苦衷,申訴的最后也是回到了原點,就是一個圈。做為女孩子,我們不能做銷售,一般做的是文職類的工作。月工資不超過平均不到1300。吃飯住宿開支也至少要800元,精打細算也留不下幾個錢,為了自己的青春,為了這美麗的城市的容顏,買件衣服也只能買幾十塊錢的。
鄭州的公司很多家沒有勞動合同、沒有雙休、沒有三金、加班沒有加班費......
每天忙碌的生活換來的比紙還薄的薪金,沒有辦法結婚,沒有錢買房子,生病只能回家啃老。
我們穿梭在這擁擠的都市中,背著家庭的希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渴望在這繁華的都市中有一個小小的家。剩男剩女多啊,比較起來周邊81、82年的人比較多,這也許就是時代早就的現狀,我們也渴望生活,渴望能被關注。
今天終于有人為我們的生活寫書,我看見了很激動,謝謝了!
很不錯,買一本看看》》》》
聯系電話:010-62760856-11/0
郵 箱: [email protected]
Q Q: 90907783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