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名: 走向大國叢書
作者: (英)皮爾斯 著,張新明 譯
出 版 社: 知識產權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8-1
定價:¥36.00
本書的編輯也是美國獨立經濟學家和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石油戰爭》《糧食危機》《金融海嘯》《霸權背后》編輯——劉忠
編輯推薦
黃河開始斷流,咸海面積僅剩10%,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滴水也許是人類的眼淚。
內容簡介
江河是人類最寶貴的淡水資源。江河之水灌溉了農田,哺育了人民,但是人類的母親河越來越難以挑起這副重擔。在本書中,資深的科學專欄作家弗雷德·皮爾斯面對世界上大江大河陷入的困境,繪制了一幅世界水資源緊張示意圖,為我們每一個人敲響了警鐘。
在寫作本書期間,皮爾斯訪問了30多個國家,考察了這些國家的江河命脈,如中國的黃河與長江、美國的科羅拉多河、非洲的尼羅河、南美洲的亞馬遜河,以及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河等。皮爾斯全面考察了這些地區的缺水狀況,提示了背后深層次的科學、經濟與歷史原因。其中既有錯誤實施的引水灌溉工程造成的巨大浪費,也有看似解決了饑荒的高產農作物高昂的耗水量。
本書還講述了許多與水相關的生動故事,如黃河不斷抬高的河床可能會引發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旨在向貧苦大眾提供干凈飲用水的工程反而導致了數百萬人中毒;一度富饒的巴基斯坦信德省由于過度灌溉造成的鹽堿地而陷入貧困;號稱美國西南各州生命線的科羅拉多河即將斷流;由于以色列控制了約旦河而引發的中東沖突。
作者簡介
弗雷德·皮爾斯,2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水資源問題的研究。他曾在《新科學家》雜志擔任新聞編輯,現在擔任該雜志的環境與發展顧問。他還為《科學普及》、《時代》雜志、《波士頓環球報》,以及《自然科學》等刊物撰稿。已出版水資源和環境的著作多部。
目錄
中文版前言:為了紀念
中文版序
單位換算表
引子
第一章 莊家歉收
1 人類像海綿一樣吸水
2 北美洲:跨過格蘭德河
3 駕馭水循環
4 巴基斯坦:憂郁山谷
第二章 我們開采了子孫后代的水
5 印度:空前的無政府的狀態
6 哈利伯頓公司為卡扎菲效力
7 印度和孟加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集體中毒事件
8 海市蜃樓:抽干地下水
第三章 濕地消失
9 濕地:人尖共有的財富
10 乍得湖:沖積平原的悲劇
11 海芒濕地:死亡之海
12 湄公河:感覺脈動
第四章 洪水來臨
13 中國黃河:懸河
14 氣候變化
第五章 混凝土大壩
15 世界奇跡
16 陽光、泥沙和污濁的池塘
17 大壩引發洪水
第六章 為水而戰
18 巴勒斯坦:給和平之井下毒
19 第一場現代水資源戰爭
20 達摩克利斯之劍:水資源爭端
第七章 文明的衰敗
21 以利沙之泉和吳哥的未解之謎
22 美國:失去西部
23 咸海:世界末日
第八章 尋找新水源
24 把水送到人民手中
25 水管理流出的污水
26 封閉的流域和封閉的頭腦
27 從空氣中取水
第九章 收集雨水
28 集雨
29 葡萄藤上
30 永不枯竭之泉
第十章 與不共存
31 學會熱愛洪水
32 恢復沼澤
33 讓每滴水生產更多莊稼
34 全新水文倫理觀
譯后記
媒體評論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戰略資源。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來認識這個問題。
——國務院研究室司長、著名戰略專家 朱幼棣
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是關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 周元
作者對全球水資源危機的許多觀點給我們很多啟發,只有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才能解決水資源危機。
——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自然資源研究會副秘書長 姚治君
弗雷德·皮爾斯是一位寫作藝術大師,他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場危機,足以引起全世界的注意。皮爾斯不但講述了水資源問題,還為大家呈現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威脅。如果不對此作出回應,等待我們的將是一場環境終極風暴。
——耶魯大學森林與環境研究學院院長 詹姆斯·古斯塔夫·斯佩斯
通過認真的研究與清晰的描述,本書為幫助我們理解不斷惡化的全球水資源問題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這是弗雷德·皮爾斯最棒的著作。
——地球政策研究所主席 萊斯特·布朗
日益惡化的全球水資源危機意味著當今最嚴重的生態與人權危機。這本充滿熱情、知識淵博、研究透徹的著作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作為一名資深的記者,作者切中了問題的核心,用無數驚心動魄的事實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富有人性的故事。太出色了。
——《水資源戰爭》合著者 莫德·巴洛
書摘插圖
第一章 莊家歉收
1 人類像海綿一樣吸水
絕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一天要用掉多少水。我們每天喝的水平均不會超過1.5加侖(約5.68升),加上洗洗涮涮和沖廁所,我們用掉的水大約是每人40加侖(約151.4升)。在一些國家,由于郊區的草坪地下灌溉系統、游泳池以及各式各樣的戶外用途,用水量可能要再翻一番。一般來說,我們人均每天的用水量,在澳大利亞郊區是90加侖左右,在美國則大約是100加侖。當然也有例外,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治縣的一個郊區家庭,有一年交納了410萬加侖(約15520立方米)的水費,相當于一天10400加侖(約39.4立方米),誰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用掉這么多水的。
我們都可以做到在家里節約用水。盡管用淋浴取代浴盆、刷牙時關掉水龍頭都值得稱道,但千萬不要認為我們日常的家庭用水導致了江河的干涸。生產那些裝點我們家庭的用品要消耗一定數量的水,但這也不是(導致江河枯竭的)真正原因。只有把生產我們的日常飲食所需的水全都計算在內時,用水量的數字才開始猛增。
如果你能將這些數字在腦海中過上幾遍,絕對嚇你一大跳:種出一磅(約0.4636千克)大米需要250~650加侖水,這比許多家庭一周用掉的水還多,這僅僅是一小包大米啊!接著來看其他數字。種出一磅小麥要用掉130加侖水,一磅土豆需要65加侖水。當你為了生產肉、奶等畜牧產品而用谷物飼養牲畜時,這個數字變得更加令人震驚。為了制作一個四分之一磅的牛肉漢堡,飼養肉牛所需的飼料需要3000加侖水;為了從奶牛的乳房中擠出一夸脫牛奶,需要500~1000加侖水;至于奶酪,大約要650加侖水才能生產一磅切達干酪、布里干酪或者卡門培爾軟干酪。
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你認為你的購物車正在變得過于沉重,或許應該將一盒一磅重的糖放回貨架,生產它需要400加侖(約1514升)水;而生產那罐一磅重的咖啡會讓這個數字更加驚人——2650加侖水,也就是10噸水。你能想象一下將10噸水從商店扛回家是個什么情景嗎?
如果將這些數據轉換成一份份食物,你會發現一份米飯需要25加侖水,一個三明治面包或一份吐司需要40加侖水,一個雙蛋煎蛋卷或者一份什錦色拉需要130加侖水,一杯牛奶需要265加侖水,一份冰激凌需要400加侖水,一份豬排需要530加侖水,一個漢堡需要800加侖水,一小份牛排需要1320加侖水。如果你愛吃甜食,情況就更糟了。你放進咖啡中的每一茶匙糖,需要50杯水來生產,這已經不少了,但還比不上生產咖啡本身所需的37加侖(相當于592杯)水。你喜歡喝酒嗎?宴會上的一杯葡萄酒或啤酒需要66加侖水,而一杯白蘭地需要530加侖水!
中文版前言:為了紀念
中國的文明幾千年來一直建立在對水資源進行有效治理的基礎之上。時至今日,依然如此。兩大水域——長江和黃河一直都存在洪水泛濫的危險。但這種“中國的心腹之患”同時也是其最大的資源寶庫。沿黃河兩岸的沖積平原哺育了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業文明之一,長江盆地也同樣富饒肥沃。而今,兩大江河流域都擔負著水力發電和內陸航運的重要任務。
但不可避免的是,中國也在面臨其他國家經歷的苦惱,就是江河所提供的資源開始達到了極限。與此同時,由于江河資源治理失控帶來的惡果也逐漸顯現,并愈演愈烈。抑制洪水泛濫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另一方面,我們卻看到黃河的下游在一年中有一多半的時間近乎干涸。水,和土地一樣,已經成為中國自給自足最主要的障礙。
南水北調工程,即把長江之水引至北方灌溉平原,是一項維護中國“水利文化”的壯舉。不過,許多人擔心這項壯舉可能會受到南方江河供水能力的限制,而其未來發展前景也與控制城市和農業用水的需求息息相關。
為了做好水資源危機的研究課題,我數次到訪中國。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世界水資源的諸多問題都可以在中國找到實例,部分原因是因為這里可以找到問題的各種解決辦法,比如說雨水收集等古老技術的重新應用,在這個方面,中國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國在管理水資源方面有很多東西值得其他國家學習。
因此,當2008年初山東省水利廳辦公室主任張新明先生和我聯系時,我感到非常高興。他說他正在翻譯我的這本書,希望能在中國出版。他同時邀請我到山東做客,考察那里的水資源環境。我打算與張先生合作,為這本書再增加一章內容。我們訂好了考察計劃,只待他最后確認起程的日期。
然而,噩耗突然襲來。新明在2008年7月31日因車禍去世,他是在一次檢查以確保汛期全省水利設施安全的途中不幸罹難的。我非常悲慟,因為我不可能再見到他了。我要向他的妻子王紅女士,和新明的朋友、同事致以深切的問候。我知道在濟南,有幾千人參加了他的葬禮,為他送行。
新明在世之時已經完成了全書的翻譯,能夠付梓我很高興。對于一個將生命的最后時光付諸為中國人民探索水資源治理的人來說,我想這是最好的紀念方式。
新明,向你致敬。
弗雷德·皮爾斯2008年11月
序言
黃河、長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遍布中華大地的江河湖泊,養育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水生民、民生文、文生萬象,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與水密不可分。《管子·水地篇》寫道:“故水者何也,萬物之本源,諸生之宗室也”, 《孟子·盡心上》也說:“民非水火不生活”。千百年來,人們感激水的恩澤,懼怕洪澇干旱,與水親善,對水敬畏。從大禹開掘九川治除中原水患,到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造福成都平原,人們在趨水之利、避水之害的實踐中,深深懂得了水對于安民興邦的重要性,發出了“甚哉,水之為利害也”的感嘆,留下了“治國必先治水”的古訓。
云騰致雨,露結為霜,水在自然界中變換著各種形態,曾經被認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和氣候的變化,人們深切地認識到,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水環境質量狀況惡化已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全世界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缺乏飲用水,有將近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脅。聯合國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曾發出警告:人類在能源危機之后,下一個危機就是水。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第110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有專家指出,中國解決了溫飽以后有可能面臨的第二個貧困就是水貧困。
水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生命線。如何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水資源,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當江河枯竭的時候》這本書是張新明生前翻譯的。新明曾擔任山東省水利廳辦公室主任,一直潛心研究水的問題。針對山東十年九旱、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基本省情和水情,新明結合工作實踐,對水域控制調配、防治水旱災害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探討。特別是對統籌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科學開發利用水資源,發展生態水利,促進人水和諧,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關注。當他讀到這本書后,被它真實詳盡的情況資料、新穎獨到的觀點視角和客觀理性的分析論證所吸引,萌生了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出版的念頭,以期對水利工作和水資源開發保護有所啟示和借鑒。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我,我認為非常有價值、有意義。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并把建設生態文明首次寫入黨代會的政治報告,從某種意義上講,關注水資源利用和水環境建設,就是關注生態文明,關注我們的生存和發展。一個年輕人能夠立足本職工作關注熱點難點問題,并從深層次上進行思考和探討,既是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的具體體現,也是充實人生、提升境界的可貴追求。在隨后的一年里,新明在工作之余擠出時間,見縫插針地翻譯寫作,有時甚至通宵達旦;同原書的作者及很多從事水利行政和研究工作的領導、專家溝通交流,交換意見;多次深入水利建設一線調查研究,在實際工作中深化認識,提煉觀點。如今,面對這本凝聚了新明心血和汗水的譯文遺稿,我不禁從心底生出由衷的贊許。
新明在我身邊工作過六年,是個德才兼備的好干部,是個為人稱道的好青年。新明不幸因車禍遇難,每一個熟悉他的人都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很長時間我都無法相信,那張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面孔,就這樣突然消失了。開追悼會那天,有幾千人來為他送別。新明的同事和朋友們還在網上設立了悼念專帖,幾個月來,瀏覽量超過8萬人次,留言近3000條。新明身上有很多可貴的品質,追憶新明,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實。新明為人忠厚老實。他謹言、慎友、克己、清廉,與人交往從來都是真心示人,以誠相待,“表里俱澄澈,肝膽皆冰雪”。新明學習勤奮扎實。他敏而好學、求知上進,不虛度光陰,不荒廢歲月,利用工作之余的點滴時間廣泛學習各種知識,靠刻苦與勤奮考取并讀完了博士。新明工作認真務實。他事不隔夜,案不積卷,嚴謹細致,一絲不茍,“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工作只要交到他的手上,回饋的必定是滿意和放心。新明雖然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積極向上、樂觀大度給大家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他在短暫的人生歷程中,很好地詮釋了怎樣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如何拓展生命的厚度,豐富生命的內涵,讓生命更有意義。
新明辭世后,他的夫人王紅為使譯作能夠順利出版,強忍內心的巨大悲痛,不辭辛苦勞碌,開始了繁重的后續工作。從與原書作者溝通到聯系出版社,再到文稿校對、版式設計,事無巨細,親歷親為。新明的同學、同事都幫助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既是完成新明未了的遺愿,也是對新明最好的祭奠。在新明的遺作即將付梓面世之際,寫下上面這段話,作為對新明工作和為人的褒揚,也表達對新明的追思之情。
陳延明
2008年12月10日
引子
如果有人說,我一生始終對江河有一種癡迷,這可能是不準確的。但很多次,當我駕車穿越一條長長的河谷時,我總是情不自禁地不斷回憶起這些河流。它們對我有某種支配的魔力。
我生長在英格蘭東南部的一個小村莊,有兩條小河從那里起程,奔向大海。一條是雷恩河,向西流到梅德韋村和泰晤士河三角洲,我記得它為河邊的一座磨坊提供了動力,還為一個公園中湖泊送去源源不斷的清流。有一天,河水猛漲讓我無法上學。河流泛濫的能量從此讓我印象深刻。
另一條是斯托河,向東流經英國圣公會大主教的駐地坎特伯雷,從東肯特郡煤礦礦井淌出來的水匯入其中,最終消失在被稱為派格威爾灣的沼澤之中。它只是最近出現在新聞之中,因為在我童年時與世隔絕的肯特郡正在興建一座新城,人們計劃在斯托河上筑壩以提供水源。我很吃驚,難道有人相信這樣一條小河能提供足夠的水源?不過,當你試圖為英格蘭最干旱的地區供水時,很顯然,你會利用能找到的任何水源。畢竟,即便是最小的河流,只要它長流不息,也能注滿汪洋大海。
江河往往使我們這個世界輪廓分明。在關于美國的書中,有比《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描述的密西西比之旅更美的嗎?參觀倫敦,恐怕沒有比乘船沿泰晤士河順流而下直達格林威治更好的路線了。在人類最偉大的探險中,有許多事件都發生在河流附近,像是沿奧里諾科河逆流而上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或是搜尋尼羅河的源頭。千百萬印度人將恒河之水盛在瓶子里,當做圣水放在家中。我們在藍色多瑙河和塞納河上譜寫著傳奇,在約旦河和巴比倫河上廝殺。
然而,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正在發生。通過一個個像水一樣四處滲透的新聞報道,我才隱隱地覺察到,手中的地圖已經和現實對不上號了。內陸的海和湖泊正在消失。以往地理課中關于江河如何從山脈中發源、匯流成河,最后奔騰入海的描述,如今已經變成了虛幻。許多江河在流經的途中不是流量增大,而是變得奄奄一息、趨于干涸了。
身為一名記者,我收集了一些剪報。在這些剪報當中,像埃及的尼羅河、中國的黃河、巴基斯坦的印度河、美國的科羅拉多河和格蘭德河這樣的大江大河都變成了沙地中的涓涓細流,有的甚至是斷流在距離入海口幾百英里外的地方。單個看來,這些報道都十分有趣;但如果把它們聯系起來看,就不那么簡單了。全世界的江河正在發生某種劇變,于是我產生了寫作本書的想法。
我很快便了解到了更多的情況。在約旦河到達約旦(約旦河正是以這片土地來命名的)之前,以色列人正用管道把它抽干;恒河流域連年干旱,因為印度在旱季抽干了這條圣河中所有的水;偉大的阿姆河,號稱中亞的尼羅河,被改變了流向,引入沙漠之中,導致咸海干涸。絕大多數地圖上標出的咸海(曾經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海)的海岸線,如今距離真正的海岸線已有數百英里之遙。甚至我那孩提時代的小溪如今也正在消失,這一切令人震驚!
水井也在干涸。半個世紀以來,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區所抽取的地下水,需要兩千年的降雨才能加以補充。在印度,農民們如今需要在巖石層里開鑿超過半英里深的井,往往還找不到水,而他們的父輩從前用一個吊桶就能從井里取水。
本書是一次世界江河的探索之旅:探尋我們面臨這樣的危機的各種原因,當大河枯竭時會發生什么,以及我們該往何處去,我們怎樣才能重新恢復江河的健康生態,如何才能在水文學意義上保護我們的未來。
盡管本書主要講述的是江河,但也涉及我們如何用水的問題,包括人類吃飯穿衣所需的巨大用水量;討論為什么世界上糧食、棉花及其他許多貿易同樣是“虛擬水”的貿易。所謂的“虛擬水”是指種植這些農作物所需的水,而這意味著西方消費者同世界上許多江河的干涸有著直接的聯系。
在進行這次探索之旅的旅途中,我遇到過一群人穿著外套在通風良好的辦公室中開會,他們正在努力避免使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譯注:烏茲別克斯坦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位于咸海南岸。那典型的不毛之地變成沙漠。我曾與過去管理著世界上最大的水壩建造機構的官員同行,此人如今正致力于拆除水壩。我曾同一些中國官員喝酒聊天,他們認為黃河的干涸總有一天會引發可與半個世紀前的一場洪災相提并論的洪水,對于那場洪災,他們一直很避諱——那場洪災有著人為的因素,導致差不多100萬人喪生。我還碰到了印度收集雨水的人,以及最后一位健在的、掌握用占卜法勘探塞浦路斯地下水的人。
這里還有關于卡扎菲上校的偉大人造河的故事。他從撒哈拉沙漠地下的、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儲藏中抽水;也有關于世界第三高壩的故事,該壩也許有一天會因地震或內戰而倒塌;還有關于河流向回流從而養育千萬人口的故事;關于伊朗地下那超乎尋常的古代水道的故事,其長度是從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以上。本書還介紹了英國人修建的、從60英里外的水源引水的灌溉項目,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水污染丑聞的真相。
在書中,我希望回答一些迫切的問題。我們能否在不造成江河枯竭的同時保證全世界的水龍頭有水?抽干北美五大湖將水送到美國西部,將剛果河引入撒哈拉沙漠,或將西伯利亞的江流引入中亞的沙漠,我們是否需要這樣一些龐大的工程?亦或我們是否應該考慮一些細小的環節,用自行車內胎或從冰激凌小販那里買來的塑料袋,從屋頂上收集雨水來灌溉莊稼?
即使是氣候變化,也沒有江河的命運對下個世紀地球上人類的未來產生的影響那么大。眾多的探險家已經發現了世界每一條大河的源頭,本書既是一次勾畫這些江河死亡的旅程,但更是一次充滿希望的行程。我是個樂觀主義者,畢竟,水是最大的可再生資源。
譯后記
公元2008年7月31日,一個永遠刻骨銘心的日子。新明在陪同山東省水利廳領導檢查青島棘洪灘水庫防汛、反恐和奧運供水安保工作返回途中,不幸因公殉職。一個年輕、鮮活、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新明就這樣永遠的離開了,他用自己一顆摯愛事業和生活的赤誠之心,詮釋了自己對工作、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和忠誠,用自己的生命在天際劃過最為耀眼的一瞬后永遠的消失了。人們自發送別新明的場面,無不讓人扼腕痛惜,他的領導、同事、朋友、親人無一不是無語凝咽、痛徹心扉。蒼天為之落淚,大地為之動容,一同送別新明——我們心中的英雄,一個把畢生的精力和熱忱都奉獻給了工作和事業的人。
新明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是孜孜以求、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無私奉獻的一生。參加工作以來,不管多忙多累,他始終堅持早起晚睡,每天擠出時間學習。在分管農業的省領導身邊工作期間,他利用陪同領導視察農業工作的機會,親臨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考察,收集、總結各地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分析癥結之所在,搞了大量的調研。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撰寫了長達14萬字的《山東農業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被列為山東省軟科學研究項目,為發展山東農業經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從事水利工作后,他始終保持著這種勤勉好學的習慣。2006年他被山東省委組織部選派到美國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學進行培訓。培訓期間,新明時刻關注著國內外水利理論與實踐的最新發展動態,自費購買了不少國外水利著作,進行深入研究,以期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起到借鑒作用,其中就包括這本《當江河枯竭的時候》。回國后,他利用工作之余和節假日的休息時間,對本書進行了全文翻譯。對于一個非英語專業的人來說,其間的艱辛可想而知。有時為了準確翻譯一個詞,他要反復查詞典、看資料,請教專業人士,殫精竭慮,廢寢忘食。這本書的翻譯,新明付出了一年多的業余時間。
“碧海青天意,玉壺見冰心”。新明離世后,人們從他隨身攜帶的包中發現了本書的譯稿,圈圈點點,鉤鉤畫畫,無不浸透了他的心血,這是新明留在世間的遺作,這也可以說是新明獻給我們的一件瑰寶吧。新明譯作的出版,不僅完成了他的一個最大心愿,同時也寄托了大家對新明的這份永遠不會忘卻的紀念!
新明去世后,他的領導、同事、同學、朋友為了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諸多的心血。作為新明的親屬,我們借此表達最誠摯的謝意!特別要感謝原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陳延明副主任,他對本書的出版表示了極大關切,并親自為本書撰寫了序言;感謝原山東省水利廳宋繼峰廳長,對本書進行了認真審校。由衷地感謝鄭剛師弟和劉世平教授,沒有你們的無私相助,就不可能有這本書的出版;感謝知識產權出版社的劉忠主任和王俊編輯,是你們的信任和幫助,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里讓此書出版、發行。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人,都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很大幫助,在此一并深表謝忱。
在本書即將付梓出版之際,我們還要深深感謝本書的作者——英國的弗雷德·皮爾斯先生,正是由于他對于我們生存環境的責任感和高度關注,才有了這本著作,也正是因為有了新明這樣的知音和對新明的這份理解和信任,才有了今天這本著作的中譯本面世。可以想見,弗雷德·皮爾斯先生和新明為改善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所做出的積極貢獻和努力,人們必將會永遠銘記!
張新明親屬2009年3月
相關報道:
《當江河枯竭的時候》中文版問世
2009-06-24 13:24:25 來源: 人民網(北京)
人民網濟南6月24日電 (記者 馬躍峰)23日,中文版《當江河枯竭的時候——21世紀全球水危機》出版座談會在濟南舉行。
該書作者是英國人弗雷德·皮爾斯。多年來,他一直研究全球水資源問題,造訪過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親眼目睹了由于水資源短缺、污染、浪費和分配不公引發的種種悲劇。書中重點講述了黃河、甘肅水窖兩個中國案例,既提到當前存在的一系列管理體制、水資源分配機制問題,也講述了中國人民在克服缺水的挑戰中的成功故事。
該書譯者張新明,原任山東省水利廳辦公室主任。2006年,張新明到美國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學培訓,對國內外水利理論和實踐作了深入研究。回國后,他利用工作之余,歷時一年翻譯此書。專家認為,該書的翻譯風格與原作風格相得益彰,既明白淺顯,又頗有韻味,讀后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思考,啟發讀者從不同視角來思考水資源問題的處理和解決之道。
山東省水利廳辦公室原主任張新明:千古英魂留墨香
2009年06月24日 11:02 來源:中國經濟網 記者 單保江
6月23日下午,《當江河枯竭的時候——21世紀全球水危機》中譯本出版座談會在濟南召開。新出版的書在與會者面前散發出淡淡的清香,但該書的譯者,山東大學博士、山東省水利廳辦公室原主任張新明,卻在他42歲的英年告別了人世。那是去年7月31日,他陪同廳領導檢查防汛等工作,返程途中遇車禍因公殉職。這本飽含著他心血的譯作,他沒有等到出版的這一天。
座談會上,人們唏噓感嘆,無比痛惜。張新明在短短的人生旅途上,曾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先進稱號一大堆。在行政工作崗位上,這是極其不容易的。
他曾獲得去美國培訓的機會,期間看到了弗雷德.皮爾斯先生撰寫的這本書的英文版。反復閱讀,萌生了將其翻譯成中文出版的想法。作為一個水利工作者,他感到這是自己的使命。他是管理學博士,英文基礎并不厚。辦公室主任,迎來送往,事務繁雜。但這本書,還是被他翻譯出來了。
知識產權出版社慧眼識珠,最終成全了這位英年早逝的譯者的遺愿。該出版社去年連續引進出版了《石油戰爭》和《糧食危機》兩本以資源為主題的圖書后,考慮繼續深化這一出版方向,當時考慮的出版主題就是“水資源”。在發現When the Rivers Run Dry: Water-The Defining Crisis of 21st Century(《當江河枯竭的時候——21世紀全球水危機》)這本書之后,即在第一時間通過版權代理機構與作者皮爾斯先生取得了聯系。當他們得知張新明已經完成了本書中文翻譯的初稿之后,更是欣喜,很快就簽訂了引進出版該書的協議。
張新明將中文本翻譯完成后,不幸撒手人寰。他讀碩士研究生時的同學鄭剛,擔起了后續工作。鄭剛曾在英國工作過一年,但是為了保證譯稿的專業性和高質量,他又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教授、中科院金融科技中心首席科學家劉世平博士一起做了進一步審閱。劉世平在國內學習水利專業,90年代初在美國獲得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并在美工作10余年。
該書的責任編輯劉忠介紹,拿到校譯的書稿之后,發現其翻譯水平相當高。譯者雖然不是專門的翻譯人士,但是他對本書內容的理解、特點的掌握、語言的運用相當準確,翻譯的風格與原作的風格相得益彰,既明白淺顯,也頗有韻味,讀后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思考,啟發讀者從不同的視角來思考水資源問題的處理和解決之道。
《當江河枯竭的時候——21世紀全球水危機》這本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原作者皮爾斯先生是一位資深的環境問題專家,多年來一直研究全球的水資源問題。他造訪過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包括中國,對當地發生的水資源危機有著切身的體會,同時也親眼目睹了由于水資源短缺、污染、浪費和分配不公引發的種種悲劇。但是該書的學術價值不局限于此,皮爾斯先生更講述了許多解決水資源問題的辦法,講述了當地人民有效利用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案例,無論是收集雨水,還是利用云霧,無論是在印度、中國這樣的發展中人口大國,還是在德國這樣的經濟發達國家,帶有不同背景、采用不同解決辦法的案例為人們提供了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思路。
本書對中國下筆著墨頗多。書中重點講述了黃河和甘肅水窖兩個案例,既提到了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管理體制、水資源分配機制方面的問題,也提到了中國人民在克服缺水的挑戰中的成功故事。認真地讀一讀這本視野廣闊、發人深思的書,回想書背后那動人的故事,相信每個讀者都會有新的收獲。
此書不錯,我想買一本看看》》》
相關圖書推薦:
作 者: (加)巴洛,(加)克拉克 著,張岳,盧瑩 譯
出 版 社: 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6-1
定 價: 32元
編輯推薦
“2004科學時報讀書杯”優秀科普圖書
水危機不僅僅是個生態問題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經濟和政治問題
《出版周刊》:作者在本書中宣稱,全世界的水資源正迅速淪為公司貪欲的犧牲品。對于關心環境問題和經濟全球化代價問題的讀者來說,書中列興的大量事實肯定會使他們非常憤怒。
《圖書館雜志》:本書以大量的事實為儲蓄所以總代表的筆調深入地分析了淡水危機的成因及對有限水資源的私有化和公司控制。書中對立法、游說及公民環境運動的建議很價值,隆重地向各公共圖書館和學術圖書館推薦本書。
《環球郵報》:本書可是關于水政治的最雄辯的戰斗動員。
內容簡介
如果在網上搜索一下“水危機”三個字,可以搜尋到一百多萬條相關的查詢。中國的水危機主要原因是缺水和污染。過度開采地下水資源造成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已達三千多億元。
我國的兩大母親河出現嚴重缺水和污染——長江源頭支流之一的楚瑪爾河段斷流,黃河被污染。內陸湖和淡水支流和沿海傷痕累累——云貴高原最大湖泊滇池作為昆明唯一的納污水體,水質自90年代后明顯下滑;太湖藍藻爆發,無錫市民守著太湖沒水喝;環渤海水域重金屬超出正常標準2千倍;青島沿海滸苔叢生……(以上資料參考www.greenchina.gov.cn綠色中國官方網站)
水是人的基本需求,還是人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
淡水正迅速成為富人專用品和賺錢工具。
世界上最基本、最不可缺少的資源——水——正在逐漸消失。事實上,全球水短缺有可能造成21世紀最嚴重的生態、經濟、政治危機。是誰正在使這個問題更加惡化呢?大公司。
在本書中,公民運動積極分子兼暢銷書作者莫德?巴洛和托尼?克拉克記錄了在國際貿易協定支持下正在迅速擴張的新產業:水的私有化和商品化。他們描述了跨國公司,包括投機資本、重工業、瓶裝水商和兩大軟飲料巨頭,是如何掠取世界水資源、經包裝后又以高價賣給我們的。這種行為正對全球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并損害社區利益。
本書不僅指出了我們在水短缺問題上所處的困境,同時也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與策略,使我們能在本國和全球范圍內,為保護水資源進行有效的斗爭。在這部有說服力而又充滿激情的宣言中,作者明確地提出:我們必須成為世界淡水資源的負責任的監護人。
作者簡介
莫德·巴洛,現任加拿大人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是加拿大最大的公眾利益組織。她是國際全球化論壇水資源委員會主席和藍色星球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后者是一個以制止對水的商品化為宗旨的國際民間社會運動。她被加拿大芬蘭紀念大學和不列顛歌倫比亞維多利亞大學分別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她自己專著或與別人合作,先后出版了16本暢銷書。本書已在10多個國家出版發行。
目錄
致謝
前言
條約草案
第一部 危機
第一章 紅色警報
有限的水源
多重威脅
逐漸干枯的地球
瘋狂的尋找
被烘烤的美國
絕境中墨西哥
中東危機
中國奇跡
災難蔓延
紅色警報
第二章 瀕臨滅絕的地球
有毒物的排放:污水與化學物質
充滿毒物的世界水系統
處境困境的北美五大湖
濕地的消失
森林的消失
全球氣候變暖
侵略性物種
過度灌溉與不可持續的農業
大壩與水庫
第三章 干渴致死
可致命的水
不平等的享用權
精英特權
糧食短缺
水壩后遺癥
爭水沖突
自然與權力
邊境線上的爭奪
水的控制權屬于誰
第二部 政治斗爭
第四章 任何東西都可作為商品出售
經濟全球化
跨國公司
對大自然的商品化
私有化方案
金融投機
國際競爭
為公司利益服務的政府
第五章 全球水閥
藍色的富礦
水閥
蘇伊士公司的征服欲
維文迪帝國
安然公司的賭博
新角逐者
私有化的慘敗
第六章 初露端倪的全球水業聯盟
管道走廊
超級油輪
大運河
水袋方案
瓶裝水
可樂大戰
全球聯盟
第七章 全球網絡
公司的公關活動
國際金融
世界貿易
GATS2000
區域性國際貿易組織
投資協議
第三部 放眼未來
第八章 反擊
公共控制
與私有化作戰
水出口
水污染
修復水系統
反建壩運動
國際斗爭
第九章 立場
十字路口
水的公有化
水源管理
用水平等
人人有用水權
用水和平
10項原則
第十章 放眼未來
對水的保護
用水平等
用水保障的十個步驟
后記
書摘
第一部 危機
第一章 紅色警報
全世界的淡水資源是怎樣逐漸枯竭的
在許多古老文明的傳說和歷史中,水都是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象征而存在的。與21世紀生活在發達國家城市的那些人不同,過去的人們都知道,世界上的水源是有可能被耗盡的,所以他們盡可能地保護水源。按圣經所說,當以撤回到其父亞伯拉罕生活過的地方時,他發現其父開掘的井對生命如此重要,以至成為與其他部落的人屢起爭端之源。后來,雅各開掘的井被極為精心地保護著,幾個世紀之后,直到耶穌誕生,人們還在使用它。
另外一些族群,如早期的愛斯基摩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也將對其生命至關重要的水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愛斯基摩人的主要食物是海獅、魚、海象等水生動物,所以他們崇拜水神紐利亞朱克。傳說中紐利亞朱克是個殘忍卻公正的女王,而她的所有力量都來自于水。她送給愛斯基摩人海獸作為食物,送給他們冰塊來建房子。如果惹惱了她,她就會停止供應這些禮物,于是所有的人都會死去。早期美索不達米亞人對水的崇拜卻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在遷徙到豐饒的北伊拉克谷地之前,他們生活在南部干旱的平原上。他們不得不極為精心地利用十分有限的水來灌溉農田。所以在他們的神壇上,水神恩奇享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幾千英里之外的中國有個神話,講的是一名神箭手為了避免世界干枯而將十個太陽中的九個先后射下來的故事。古代的中國人認為,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五大要素之一。這五大要素之間存在著某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絕不允許被破壞。每當自然的正常循環被打亂時,例如大旱或大澇之年,中國的皇帝就要采取某些措施,如對災區采取減稅或從國家倉庫中撥糧給災民。今天,自然的正常循環正在被全球的氣候變遷和對世界上的幾乎所有水源的破壞所打亂,而我們的政府卻不能像古代中國的皇帝那樣站出來承擔責任。他們放棄了保護和節約水源的責任,并把對水資源的管理權出讓給了私營企業。
由于水對生命的極端重要性,私營企業集團對世界水資源及其分配方式的控制是對全人類的威脅。所有現存的生態系統都靠水和水文循環來維持。古代的人們和現代生活在更靠近自然的地區的人們都認識到,毀滅水源即是毀滅生命。只有現代那些由貪婪和自我優越感所產生的所謂“先進的”精英文明,才完全無視水的尊嚴。其惡果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是顯而易見的:干透了的沙漠與城市、被毀壞的濕地、被污染了的水源、正在死去的孩子和動物。
大自然并不是無限寬厚的。就像被古代愛斯基摩人所崇拜的紐利亞朱克女神一樣,它不會對人類對它的無止境的掠奪永遠保持沉默。種種跡象表明,如果我們不迅速制止對水及維持其健康的生態系統的破壞,人類所積累的財富和知識都將變得毫無意義。今天的人類對水的依賴與我們的祖先并無二致,可是很多人并未意識到,寶貴的水源正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一點一點地從這個地球上消失。
有限的水源
人們一廂情愿地認為,地球上的水資源是無限的。很多人毫無節水的概念,就好像水源永遠不會枯竭。這個假定是個悲劇性的錯誤。實際可被利用的淡水資源只占地球上水總量的不到0.5%,其余的則是海水、南北極的冰塊及地球深處人類無法利用的水。冷酷的現實是:人類正以極快的速度毫不留情地消耗和污染著這個星球上可用的淡水資源,以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種——包括人類本身——都正面臨著致命的危險。地球上的水資源是有限的。從創世紀到現在,地球上的水源并沒有什么真正的增加。現有一種理論認為,太陽系的外層空間可能有少量水以“雪慧星”的方式進入我們的大氣層。但即使這個理論是正確的,新增加的水量是如此之小,它對于解決缺水的危機也是無濟于事的。
地球上總水量約為14億立方千米。加拿大自然學家E.C.皮耶魯形象地說,如果這14億立方千米是一個正立方體,那么它的每一邊將是大約1120公里長,差不多兩倍于蘇必利爾湖的長度。然而全球的淡水卻只有3600萬立方千米,只占總水量的2.6%。其中的1100萬立方千米能比較快地循環,占總水量的0.77%。我們知道,可反復利用的淡水在大自然是通過降雨的形式來循環的。全球每年參與這個循環的只有34000立方千米的雨水,通過河流和地下水的渠道流回海洋。這實際上就是可供人類使用的淡水總量。
降雨是水文循環的中心環節。這個循環的分布區域是從約15公里高的大氣層到地下5公里左右。水汽從海洋和其他地表水蒸發到大氣層,形成地球的保護罩。當水汽逐漸飽和,它就形成了云層。云層遇冷則產生降雨。雨水落到地面,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成為小溪和河流的源泉。地表水遇熱又蒸發到大氣層,開始新的一輪循環。
地球上大部分的淡水是儲藏在地下的,深淺不一。地下水的體積是地表水的60倍。地下水有不同的種類,但對人類來說,其中最重要的一類稱為“天落水”,即參與水文循環并不斷注入江河湖泊的那部分地下水。地下水的蓄水層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因為他們大都為巖石所包圍。許多地區的蓄水層基本上是封閉的,即它們并不靠“天落水”來補充。靠打井從蓄水層中取水一般講是較可靠的水源。但要保證這種水源的長期穩定性,蓄水層必須以某種形式得到新鮮水的補充。可是今天世界上的人們卻只取不予地不停地抽取地下水來彌補地表水源的不足。
多重威脅
由于種種原因,以上提到的各種水源正在趨近它們的使用極限。首先,世界人口正急劇地膨脹。十年后,印度將增加2.5億人口,而巴基斯坦人口將增加一倍,達到2.1億人。在世界上五大爭水“熱點”(咸海地區、恒河流域、約旦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及底格里斯河一幼發拉底河流域),有關國家的人口預期在2025年時將增長45%到75%。屆時中國人口又將增長兩億多,全世界人口將從現在的61億人口增加57%。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那時全球的農業產量必須增加50%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無庸贅言的是,對淡水的需求也將有爆炸式的增長。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生態管理基金會的阿勒德?斯蒂克說,“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自然降雨仍然是唯一可再利用的淡水水源(其水量是有限的),而另一方面全球人口以大約每年8500萬人的速度增長,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平均每人的可用水量必然急劇減少。”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口遷往城市居住。眾多的城市人口給有限的供水系統和下水設施造成的壓力幾乎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今天,全世界城市人口與非城市人口數量相同,這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生過。世界上現在有22個超過1000萬人口的大城市。聯合國預計,到2030年,世界上城市總數將增長160%,屆時城市人口將比農村人口多一倍。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由于種種原因,平均每人用水量也在急劇增加。全球總用水量每20年就翻一番,比人口增長的速度高一倍以上。特別是那些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現代生活方式造成了大量的不必要的對生活用水的浪費。加拿大每個家庭平均每年消耗50萬升水。一個抽水馬桶——許多家庭擁有不止一個抽水馬桶——沖一次水就耗去18升水。在很多國家,還有大量的水在輸水系統的不同環節被白白地漏掉了。
上述圖景已經相當令人擔憂,然而實際上家庭和社區用水只占人類總用水量的1/10。工業用水占世界可用淡水總量的20%至25%,而且逐年急劇增加。按目前這種趨勢,到2025年,全球工業用水將增加一倍。在世界各大洲,尤其是拉丁美洲和亞洲,以前的自給自足為主的小農生產方式迅速地轉為以出口為導向的大農業生產,導致農業用水量大幅增加,破壞了曾經長期保持的人與自然間的平衡。拉丁美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現在有800個以上的自由貿易區,大批量地生產消費品以出口到發達國家,使當地的水源供應更趨緊張。
很多新興產業都需要大量工業用水。生產1輛小汽車需耗水40萬升。計算機工業需要大量的去離子水來維持其生產。僅在美國,工業用水將很快達到每年15000億升,同時產生3000億升的廢水。高科技工業曾一度被認為是“干凈”的行業,可是實際上在其不長的歷史上已留下了令人吃驚的污染記錄。被美國環保署列入“有害污染源”的名單上,位于硅谷的比美國其他任何地區都多。硅谷還有超過150處的被污染的地下水源,其中大多數都與高科技生產有關。在亞歷桑那州的鳳凰城,接近30%的地下水源被污染,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高科技工業造成的。
全球總用水量中余下的65%~70%被用于農業灌溉。這其中只有一部分是用于第三世界國家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而所占比例越來越高的大農業生產則以大量浪費水源而臭名昭著。發達國家的政府和納稅人給大農業企業以種種優惠,致使比較節水的緩慢滴灌方式逐漸被淘汰。上面所提的65%農業用水中很大部分其實應被算成工業用水,因為現代工廠式的農業生產與傳統的小農生產已經沒有很多共同點了。
人口增長和平均每人用水量的增長已經是很嚴重的問題了,而另一個危險來自對僅存的淡水水源的大規模污染。世界性的對森林濫伐、對濕地的破壞、農藥與化肥對水源的污染以及全球氣候變暖都使我們有限的水資源處于越來越脆弱的地位。(第二章對此有更詳細的討論)另一種形式的污染來自大壩的修建和迫使河流改道,它們有可能導致水中汞及其他有害物質的富集,而這類工程在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1950年,全世界只有略多于5000個大型水壩,而現在這個數字已增為4萬了。迫使河流改道以利航運的例子從1900年的不到9000增長到今天的幾乎50萬。在北半球,世界主要河流3/4的水流量都被用于水力發電以供應城市。
與此同時,對全球主要河流系統的過度開發也在損害著我們有限的水資源。設在馬薩諸塞州安姆赫斯特的“全球水政策研討會”的桑德拉?波斯特爾警告說,“由于修建大壩、迫使河流改道及過度取用,埃及的尼羅河、南亞的恒河、中國的黃河以及美國的科羅拉多河,大部分時間都將只有很少甚至完全沒有任何水量流人大海。”
實際上,因為在其途經七個州的流程中被過度取用,科羅拉多河在人海前已經基本沒有水了。格蘭得河(位于美國和墨西哥之間)和科羅拉多河上游的水量預期在一個世紀內將分別減少75%和45%。2001年,格蘭得河有史以來在歷史上首次在進入墨西哥灣前干枯。
北美洲五大湖的水位在近幾年創了最低紀錄。2001年,蒙特利爾港的水位比其平均值低了一米以上,密執根湖和休倫湖低了57厘米。環境保護組織“五大湖聯合陣線”警告說,因為圣勞倫斯河的流量受五大湖水位的影響,將來某一天它會在進入大西洋之前干枯。
逐漸干枯的地球
斯洛伐克“人與水”組織的水文工程師邁克爾?克拉維克與其同事們在一項報告中詳細地描述了人類的種種活動是怎樣影響淡水水源的。克拉維克是斯洛伐克科學院的院士,他多年從事關于城市化、農業的工業化、森林的消失、高速公路的修建、城市基本設施及大壩的修建對斯洛伐克及周圍國家供水系統的影響。他給出的結論是,破壞水的自然環境不但對人類和動物造成危機,它還能直接大量減少全球的淡水總量。
克拉維克在報告中描述了水文循環的過程。一滴雨水的形成是它必須首先從植物、地表、沼澤、河流、湖泊或海洋蒸發到大氣層,然后遇冷才落回地面。如果這滴水落到森林、湖泊、草地或農田里,它會很容易地被吸進土壤或森林,而參與大自然的水文循環。但如果它落到公路表面或城市的建筑上,它就不能被吸進土壤,而是通過某種途徑歸人海洋了。這就意味著地面和河流里的水變少了,當然其蒸發量也隨之變少。這就造成內陸國家雨水變少,因為一部分本來應該屬于那里的水已通過上述過程進入海洋了。
克拉維克解釋說:“只有當從海洋里蒸發出的水量與從河流里匯人海洋的水量相等時,大自然的水文循環才能平衡。”然而,有時從地表向地下滲透的水量會減少。這種現象被叫做“毛細作用”的減少,它有可能是過量的城市建筑所造成的。如果雨水不是落在森林或土地上,而是落在公路路面或建筑物上,它不可能被吸入地下,而是跑到河流和海洋里去了。其后果則是,寶貴的淡水變成了咸澀的海水。
克拉維克和其同事們還發現,地球表面的“硬殼化”,即森林和草原的消失及天然泉水和小溪的逐漸干枯,會造成江河流域地區降雨量的減少。他們形象地比喻說,當雨水落到沒有樹木的公路和建筑物密集的地區時,就像落到一個巨大的雨傘上面。傘下面仍然是干的,而寶貴的雨水都從傘邊上流走了。雨水和雪水在森林和草原上很容易被保持住,而一旦落到“硬殼化”的地區,卻直接滑到邊緣而進入海洋了。克拉維克認為,回其老家——即森林和草原——是一滴水的基本權利,而這種權利卻被人們粗暴地侵犯了。
他們分析了克拉維克的祖國斯洛伐克的情況,以使他們的理論定量化。斯洛伐克是中歐的一個小國,近些年來在不長的時間里迅速地城市化了。昔日的農村變成了“現代化”的城市,其水系統也被大幅度調整以適應城市化的需要。這些科學家們有清楚的證據表明,在這過程中,人為的對斯洛伐克河流系統的改造使雨水加快了從陸地流向海洋的速度。他們在報告中給出了具體數字,來說明新建的建筑物、停車場、高速公路等使可用水減少的情況。斯洛伐克每年損失約2.5億立方米的淡水,相當于其全國河流總量的1%。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斯洛伐克的年降水量減少了35%之多。城市建筑的大量增加,使沼澤和池塘減少。而一部分雨水因此失去了參與在這些濕地聚集、蒸發、然后再落回地面的機會。
報告的作者們據此對全球的情況作了可怕的預測。全世界都在以與斯洛伐克差不多的速度在城市化,即“硬殼化”。這就意味著全球每年大約損失18000億立方米的淡水,同時使海平面每年增高5毫米。如果這個勢頭繼續下去,那么再過100年,全球將損失總量約為180萬億立方米的淡水,大約與現在全球水文循環的總水量相當!
這些科學家們還警告說,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地區從有水區變成無水區。在不遠的將來,可能發生的后果包括旱災、全球氣候變暖及與其伴生的極端氣象現象、大氣層保護作用的降低、陽光輻射的增強、地球上生物物種的減少、南北極冰冠的融化、陸地的沉陷及大規模的沙漠化等。用邁克爾?克拉維克的話說,這將最終導致“世界崩潰”。
2001年1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斯克里普斯海洋地理研究所發表了一篇報告。他們發現,人類污染過程中產生的顆粒物可能也對全球的水文循環有不利的影響。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空中懸浮顆粒——硫酸鹽、硝酸鹽、飛灰、礦物粉塵等部分地阻擋了陽光對海洋的照射。其后果是,海水蒸發量減少,進而導致降雨量減少。參與此項研究的這150名優秀科學家們還指出,這些空中懸浮物本身就可沾住一部分水量而使實際降雨量減少。
瘋狂的尋找
當地表淡水水源遭到巨大的破壞時,對各個社區,農民們以及各類工業來說,瘋狂地把尋找新水源的目光轉向地下水源就毫不奇怪了。地下水分為淺層地下水和較深的蓄水層兩種。全世界有15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4)的飲用水是從地下水源來的。亞洲的大部分國家——包括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對地下水的依靠率在50%到100%之間。有些國家,如巴巴多斯、丹麥、瑞典,幾乎完全依賴地下水源。法國、加拿大、英國用水的大約1/3來自地下水,而美國對地下水的依賴則超過50%。這種日復一日的全世界范圍內對地下水的不斷增長的取用,造成了地下水的入不敷出和蓄水層的枯竭。這對世界上許多農業地區來說是個嚴重的問題,而對世界上許多大城市來說,已接近生死攸關的地步了。
蓄水層的大小可以相差很多。按照自然學家E.C.皮耶魯的解釋,地下水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才算是蓄水層:它的體積必須足夠大;另外它的滲透性必須足夠好以保證其蓄水能以一種可接受的速度被取用。蓄水層分為兩種。一種是封閉型的,即它被一層巖石或其他沉積物所包圍,蓄于其中的水不能向上逃逸。另一種是非封閉型的,當蓄于其中的水量足夠大時,水就向上涌到離地表較近的位置,在這種類型的蓄水層上鉆孔打井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不需要穿過堅硬的巖層。人們在尋找新的地下水源時,最常用的方法是打試驗井。打井取水已有千百年的歷史了,但如此大規模地抽取地下水卻是20世紀后期才出現的新現象。其原因是現在電力和打井設備都相對便宜了許多。
在世界上許多地區,長期以來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因為它能使莊稼常年生長。在有爭議的“亞洲綠色革命”中,它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印度——所進行的“綠色革命”實際上是個巨大的試驗,以期在有限的可耕地面積上獲得最高的收成。為達到這個目標,單一作物取代了多種作物,并使用了大量的農藥和化肥。盡管這樣做確實大幅度地增加了糧食產量,但這場“革命”現在基本上被否定了,因為它取消了作物的多樣性,增加了化學污染并過分依靠大規模灌溉。“綠色革命”導致了曾經長期和平相處的農民為爭水而屢生沖突。在“綠色革命”的過程中,長期形成的供水方式以及與洪澇等自然災害作抗爭的方法好像都過時了。“綠色革命”對大量灌溉用水及化肥和農藥的依賴性播下了它日后失敗的種子。
地下水的一個特征是,人們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它。農民們往往一直到再也打不出水來才知道它已枯竭了。另外,對地下水的過度取用不僅會造成蓄水層本身的枯竭,它還使整個附近地區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這就造成取水費用的逐漸升高和水被可溶性礦物質污染程度的增加。更嚴重的是,因為地下水是山泉、河流和湖泊的主要來源,所以即使對地下水的過度取用還未使蓄水層徹底枯竭,它卻有可能導致這些地表水源的消失。江河流量可能減少,池塘和沼澤可能消失,沿海地區海水可能侵入干枯的地下蓄水層。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首都地區的水質就因為海水的入侵而急劇下降。有些地區,特別是在大城市附近,干枯的蓄水層可能崩陷。所以,對地下水的過度取用會不可逆轉地降低全球的蓄水能力。
……
此書不錯,我想買一本看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